1.生态包括什么

2.和自然有什么区别

3.如果每个气候类型以3个数字表示,且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热量、光照的质量等级。

4.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及类型

5.小学科学毕业考复习资料

6.自然社会是否等于课程能否直接进入课程

7.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8.什么是自然环境?

气候资源的含义_气候包括

ONE.自然 ,亦称天然,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一般来说如获取这个货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纯化,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是一种自然。矿、油、渔业和林业因此一般被看作获取自然的工业,而农业则不是。自然是成为货物的自然财富。自然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一般来说活的都是可再生(比如鱼、咖啡、森林等),如它们不被过度开耗尽的话,它们的再生速度可以与开速度相当。非生物的可再生有土壤、水、大气、潮汐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

TWO.自然可分为可再生、可更新自然和不可再生。自然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自然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可划分为:生物、农业、森林、国土、矿产、海洋、气候气象、水等。

THREE。自然具有特点:

1. 有限性

指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 区域性

指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3. 整体性

每个地区的自然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生态包括什么

请说明能源和自然有什么区别

自然能源是自然界所存在或具有的能源,是自然的一部分。主要有太阳能(包括光能和热能)、水能、波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自然能源几乎都是再生能源(某些学者将自然能源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存在的能源,统称为天然能源)。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古已有之。近代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部分被电能取代。近年又因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严重的污染,加之需要发展边远地区,使自然能源的利用又受到重视。如美国利用自然能源可提供年需能源量中1个月的需要量(1988年统计)。限制自然能利用的制约因素在于人们对它是否感兴趣,为解决全球性诸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和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人们已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为此。自然能源利用的研究和自然能源产业将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相应发展。

而能源,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

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或能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似的可第十六道路.

和自然有什么区别

结合联合国的定义谈下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所谓就是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的物质。

这个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和非都是相对的,都是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概念。比如,石油,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不会利用石油,那么在那个时期,石油不能被人们利用,因而它在那个时期就是废物,而不是;而到了现代,谁都知道,石油是。

二、我在概念里用的是物质,是哲学概念上的物质,它是指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存在,因而它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说的那种实物形式的物质,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物质。比如,某种思想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它是精神上的,可以用它来指导人们产生使用价值,因而相对于没有这种思想的人来说,它就是一种,而这种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所以它也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精神形式的物质。

三,我在概念里说能产生使用价值,个人觉得用价值不恰当。因为有使用价值,因而才可能产生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一定就能产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比如空气对我们有使用价值,但是我们一般没听说过谁去卖空气赚钱,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的一种。

知道的含义后,自然的定义也就自然明了了。所谓自然,就是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不含任何人为因素)可以被人类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的物质。自然可以是消耗品(指短时期难以再生的),比如要经过几百万年地质演变才能形成的石油,也可以是可再生的,比如阳光和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非太阳爆炸了就没有阳光了,或者地球毁灭了,就没有空气了。

自然和环境有什么区别

自然是可以被消耗的,如煤,石油

环境是那些价值来自于其本身的存在的,如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或者适合某种作物种植的气候。

和能源有什么区别?

“自然”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剖析和举例:自然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这句话中“ 自然是物质和能量”是句子的主要成份。但这种物质和能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不能算是自然。因此,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特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1: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范畴的是( )。A、棉花 B、阳光 C、雷电D、东海带鱼

该题正确的答案是B、D。因为棉花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它是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农产品;雷电不符合第二个条件,到目前为止,它还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而阳光和东海带鱼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因而都是自然 。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这个概念表述的是:能源是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而这种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生物能等 等。

例2、下列物质属于能源的是( )。A、阳光 B、耕地 C、铁矿石 D、煤气

该题正确的答案是A、D。因为它们都能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而耕地、铁矿石则不能直接提供能量。

2、比较:自然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不能提供能量。 如:阳光是自然,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

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不是自然。

包括能源,能源主要就是能带动机器工作的物质,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地理上要特别区分好和能源这两个概念。

和能源的区别如下:

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能源指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

“”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信息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一般可分为经济与非经济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于地理(非经济)的经济,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一词的经济学内涵,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被划分为自然、人力和加工。”(《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

能源和有什么区别

能源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

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是社会生活、工作中可供使用的物资、材料及素材。可分为:自然、再生、网络;生产、生活;自然又可分为土地、水、森林等。

包括能源,能源只是指能散发出能量的。

请问和能源有什么区别?

能源一定是,就不一定是能源.

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如水,森林,矿产等等.

和自然有什么区别

主要包含两个,第1个方面是生态环境方面,第2个方面是方面。比如我们人类在生存的时候所使用的一些物质,或者是一些能量等等,都可以被称为生态。只要是这个自然组成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生态。在这个自然界中,只要是一切能够被利用的,都可以被称为生态。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可以分解为2个方面:一是什么是“生态环境”;二是什么是“”。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则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事和物。

如果每个气候类型以3个数字表示,且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热量、光照的质量等级。

何谓?《辞海》对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的定义是:"所谓,特别是自然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的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据此,所谓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可分为有形自然(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如光、热等)。自然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自然,分如下:生物,农业,森林,国土,矿产,海洋,气候气象,水等。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及类型

小题1:C?

小题2:B

试题分析:

小题1:读表格,分析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热量、光照的质量等级。由此可以判断,X地水分与西北地区相同,说明是干旱区。热量与华北地区相同,说明在暖温带。光照与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相同,说明光照丰富。所以是塔里木盆地,C对。柴达木盆地热量不足,与青藏地区相同,A错。成都平原是湿润区,与南方地区相同,B错。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湿润区,D错。

小题2: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分对应4。属于亚热带地区,热量对应4。盆地地形闭塞,盆地中云雾天气多,太阳辐射与同纬度 地区相比最弱,光照对应1。所以B对。A、C、D错。

小学科学毕业考复习资料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及类型如下: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可以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通过社会参与性活动,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省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省宝贵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以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革命圣地的学校可以就中国革命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和农村高中可以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以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自然社会是否等于课程能否直接进入课程

1、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

2、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

3、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或30天。

4、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5、地球是个球体,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向的那面是黑夜。

6、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色光。

8、中间厚,边缘薄的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9、空气中的小水珠使阳光发生折射就形成了彩虹。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1、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12、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像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13、磁铁能吸铁,磁力有大小。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

14、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多少有关。

16、改变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的方向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

17、呼吸时,我们吸入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18、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9、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20、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比普通人少。

23、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4、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25、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6、凸透镜会聚光线。

27、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

28、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9、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30、磁铁的同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排斥,异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吸引。

31、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32、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

1、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

2、像螺丝刀、方向盘这一关,有一个轮固定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作轮轴。

3、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它能改变用力方向,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使用它能省力。

4、能够传递力量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复杂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6、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锥、台、柱和球四种基本的单形状构成的。

7、通常,结构由支架构成,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8、植物除了用繁殖后代外,还可以用根、茎和叶等进行繁殖。

9、由于香蕉的发育不完全,所以农民一般是把老株砍掉,让香蕉的地下茎长出新芽,长成一棵新的香蕉来繁殖。

10、运动繁殖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11、像鱼、鸡等动物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2、像马和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的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3、大自然中,成分集中和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4、地球上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比如水、气候、土地属于可再生、天然气、石油及各种矿物属于不可再生。

15、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16、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17、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称为化石。

18、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类。

19、大脑和脊髓合称为人体的神经中枢。人类的确切感觉活动、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的。

20、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它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

21、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22、大脑对人体管理时,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

23、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是指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

24、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

25、质疑就是有根据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

26、国旗是利用油轮升上去的。

27、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28、地球上的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29、神经就像电话电缆,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30、像剪刀、筷子那样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机械可以分成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类。

31、大脑能管理人的感觉、运动、说话、情绪、记忆、分析和推理等活动,所以被人们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32、人睡眠不足时,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思维反应不灵敏等症状。

33、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听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由大脑识别这些声音的含义,人就产生了听觉。

1、 细菌、霉及,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

2、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荷兰人是(列文虎克)。

3、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有(杆菌)、(球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

4、 最大的细胞是鸡蛋中的(蛋黄),搭建生物体的积木是(细胞),(胡克)发现了细胞。

5、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6、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7、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8、 不同的生物体细胞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相同)的。

9、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10、 “沧海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层运动)、(填海造陆)等。

11、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第一次成功验证了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12、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拍摄地球照片;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坐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

13、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地)、(平原)(丘陵)等。

14、 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5、 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16、 地球仪上**代表(山地、沙漠),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平原、耕地、森林),白色代表(冰川)。

17、 1800多年前,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

18、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风化)。

19、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20、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1、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

22、 (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23、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4、 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会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叫做(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25、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6、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的公转周期最短,(海王)星的公转周期最长。

27、 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

28、 (实验)是验证设的主要方法之一。

29、 (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30、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31、 对比实验有(1)个条件是不相同的。

32、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就要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因素,在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实验称为(模拟实验)。

33、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34、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35、世界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36、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

3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38、青霉分泌了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这一时期。

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3、人体发育可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4、动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这叫做(遗传)现象。

5、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种形式。

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8、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称为化石。

9、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做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中的(特殊文字)。

10、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11、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2、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会形成(互相合作)关系或(敌对)关系。

13、食物链上的生物,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叫做(消费者),分解动植物残骸或废物的叫做(分解者)。

14、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5、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16、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17、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18、孟德尔被人们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9、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20、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

21、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挑战。

22、人口、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3、人类的很多行为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滥施农药、过度放牧,以及过度捕捞等。

24、火箭升空利用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气垫船能在水面上高速滑行是利用了物体与空气的摩擦力比与水的摩擦力小的原理。

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自然社会不等于课程不可以直接进入课堂。

自然和社会并不等同于课程,因为它们并不是直接的教育。自然和社会是指在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如水、土地、气候、人口、文化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而成为可供利用的社会,但它们并不是直接的课程。

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如教科书、课本、讲义、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等等。它们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和增强素质。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自然和社会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度。

虽然自然和社会不是直接的课程,但它们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被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在地理课或生物课中,可以介绍自然如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利用,让学生全面与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同样,在历史和社会学等人文类课程中,可以介绍社会如何对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和道德素养。

自然和社会不等于课程,因为它们并不是直接的教育。虽然自然和社会不是直接的课程,但是它们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提供对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全面认识,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自然社会的含义

自然和社会的含义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自然是社会的基础和源泉,各种社会都离不开自然的供应和支持,同时社会也可以影响和改变自然的数量和质量,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什么是自然环境?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与农业:一地的气候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

(1)陆地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问题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定义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简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

对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社会环境按所包含的要素的性质分为:

①物理社会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工厂等;

②生物社会环境,包括驯化、驯养的植物和动物;

③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等。

有人按环境功能把社会环境分为:

①聚落环境,包括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②工业环境;

③农业环境;

④文化环境;

⑤医疗休养环境等。

问题二:什么叫自然环境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目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前者受人类影响较少,那里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和物种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到的荒漠、冻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都是原生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它们虽然在景观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之仍属自然循环的范畴。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泛滥,垦殖农田,使华北平原的次生环境优于原始状况。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 环境法中的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问题三:重庆市主要的自然环境是什么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多雾,降水丰富。

河流众多,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问题四:湖南省的主要自然环境是什么和什么 地理位置

湖南省位于江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省界极端位置,东为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

地形地貌

洞庭湖平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范围东起岳阳、汨罗,西到临澧、常德、桃源,南至益阳、乔口、湘阴,北

湖南在中国的位置[7]

接湖北荆江以南。面积12690平方公里(湖南省境内)。海拔30―50米。系洞庭湖长期淤积、湖底出露而成的湖积冲积平原。洞庭湖平原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其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5.9万公顷,占湖南省总面积的51.22%;丘陵面积326.28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6.39%。

河湖水文

湖南省河网密布,流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5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1117条。省内除少数属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主要为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顺着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湖泊,跨湘、鄂两省。[8]

气候特征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湖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温度在15-18℃之间。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度多在4-7℃之间,湖南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大部分地区都在280-30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自然: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著称。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锑的

锦绣潇湘之竹城永州(28张)

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中国前列。湖南省植物种类多样,群种丰富,是中国植物丰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栎、枫香以及竹类,此外有银杏、水杉、珙桐、黄衫、杜仲、伯乐树等60多种珍贵树种。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金钱豹、穿山甲、羚羊、白鳍豚、花面狸等

问题五:自然环境 1)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新的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3)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

问题六:什么叫自然环境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目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前者受人类影响较少,那里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和物种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到的荒漠、冻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都是原生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它们虽然在景观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之仍属自然循环的范畴。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泛滥,垦殖农田,使华北平原的次生环境优于原始状况。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 环境法中的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问题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定义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简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

对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社会环境按所包含的要素的性质分为:

①物理社会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工厂等;

②生物社会环境,包括驯化、驯养的植物和动物;

③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等。

有人按环境功能把社会环境分为:

①聚落环境,包括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②工业环境;

③农业环境;

④文化环境;

⑤医疗休养环境等。

问题八: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一样的意思吗 不是

自然条件:指一个地域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况。自然条件往往不能被人类所征服!但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状况

自然环境:是指一定社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等,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其他物种、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问题九:重庆市主要的自然环境是什么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多雾,降水丰富。

河流众多,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问题十:自然环境 1)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新的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3)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区别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