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气象天文台在哪里_香港天文台风最新消息
1.香港地下天文台的介绍
2.香港为什么把气象台叫做天文台
3.中山气象天文馆在哪里?中山气象天文馆在哪里啊
4.香港地下天文台是不是合法的
5.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西涌社区西涌海滩4号入口崖头顶附近。
根据百度地图查询得知,天文台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西涌社区西涌海滩4号入口崖头顶附近,是深圳市天文台,也称为西涌天文台。
西涌天文台于2010年落成,是集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海洋观测、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基地,也是国内第一个天文与气象相结合、科普与业务相结合、现场观测与网络观测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
香港地下天文台的介绍
只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已。
虽然上面两位及其链接里的都说明了香港天文台并非做天气预报。但早期还是有一项功能就是气象观测(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从英文可以看出meteorological 可以看出它最开始的功能就是做气象研究的(中国中央气象台叫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hina),而且香港天文台的介绍里第一段就是“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英国学会於1879年提出”,且其在设立第二年就“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
所以,从历史上看,由英国人成立的HongKong Observatory一开始其实就是具有气象台功能的一个综合了气象预报、授时、天文观测的机构,只是它设立之初不把所预报的信息告知全港市民而已。
而其中的observa-有观测、观察的意思,那个时候中国还没建立相对应的现代气象研究机构,所以,这个词怎么翻译,就靠香港民众自己想了。
既然观测老天爷的脸色,看天象,中国有句老话“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它既然是抬头看天的,Observatory当然可以翻译为天文台。那时候的中国的近代科技发展超级落后,华人即使懂英语,也不一定能区分看云和看星星的区别,所以把Observatory翻译为天文台而不是气象台很正常。
再说人家也看星星,研究天文。
香港为什么把气象台叫做天文台
香港地下天文台是一个因特网气象爱好者组织网站,成立于1995年6月。台长为曾于香港天文台担任科学主任的方志刚。他现时于CNN负责亚洲区的天气资料分析。网站现在每10分钟自动更新一次,并提供香港天文台没有的专业资讯,例如气象站数据,高空天气数据,酷热指数、风寒指数,预测寒潮南下的ΔP指数及闪电位置图等。
中山气象天文馆在哪里?中山气象天文馆在哪里啊
在香港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台的构想,最初是由英国学会于1879年提出。学会认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气象,尤其是台风的理想地点”。事实上,随着当时香港人口逐渐增加,台风造成的破坏已广受社关注。香港亦对学会的建议表示欢迎。经过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后,学会的建议最终在1882年获接纳。随着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于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于同年创立。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这些饶有价值的服务备受重视,且于1912年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赐「天文台」的称号。19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部门复称香港天文台。
Hong Kong Observatory ( 香港天文台的英文抬头 ) ,Observatory 的翻译一般用于(天文台、气象台、瞭望台)因此英文方面与中文翻译没有冲突的,估计是香港习惯了天文台。
香港地下天文台是不是合法的
中山气象天文馆在哪里?
●天文台位于金钟湖公园附近,周六日容易堵车,建议拼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前往
●地址:中山市东区街道新安路2号
温馨提示:
●天文台参观全程需1小时左右,天文台开放日为公益活动,无需费用。
●目前前往中山气象天文馆的游客可以选择临近金钟水库及儿童公园周边停车场。停车场可提供近2000个停车位。
参观导引图
天象厅的球幕由9台投影仪组成,中央的天象仪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动模拟出地球上任意经纬度的地点一年内任意时间的星空,观摩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行星的相对位置,甚至还能辨识全天88个星座。
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是的。
香港地下天文台为一个因特网气象爱好者组织网站,成立于1995年6月。台长为曾于香港天文台担任科学主任的方志刚,他现时于CNN负责亚洲区的天气资料分析。
网站亦设立讨论区、天气预测比赛、热带气旋预测比赛、网上投票等,为全球气象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自网站成立以来已吸引全球超过6000万人次浏览,成为香港天文台以外最受欢迎的本地气象网站。
扩展资料:
香港地下天文台的相关情况:
1、香港地下天文台(以下简称地下天文台)于1995年成立,为气象爱好者及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社群。
2、地下天文台为香港首个气象网站,主要资讯来自香港天文台及世界各地之气象及研究机构,让气象爱好者及专业人士进行比较及分析,对天气作出更全面的了解。
3、地下天文台不断以业余但专业角度进行研究,添置自动气象站、闪电位置探测器、大气电场监测仪等,并公布天文台未有提供的天气资讯,包括天气舒适度指数(酷热及风寒指数)、大气稳定度指数、寒潮预报指数(Δp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指数及各国热带气旋预报路径图等。
百度百科-香港地下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下表就天文台的发展历程作一大事纪要:
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年,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 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
1885年,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年,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
1908年,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
1915年,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21年,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 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年,开始提供天气预报的话音广播。
1937年,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9年,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年,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年,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7年,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3年,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5年,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 香港─东京﹝1969﹞ 香港─曼谷﹝10﹞ 香港─北京﹝1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7年,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图像。 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年,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 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
1980年,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5年,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 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
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年,设立环境辐射监测。
1988年,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1990年,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年,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年,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年,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年,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
19年,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年,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 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
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
1999年,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
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
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年,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 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
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
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年,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此外,天文台亦推出网站的「无线应用系统规约」(WAP)版本,供流动电话客户使用。 天文台装置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以接收由极地轨道卫星发放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
香港首个气象浮标开始运作。
天文台位于长洲的最后一个信号站关闭,标志着利用悬挂风球传递风暴信息的时代的终结。
2002年,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 天文台在赤角装置了世界上首台用于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
天文台获颁授ISO9001:2000认证,以认可天文台所提供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质素。天文台是亚太区第一批获得ISO认证的航空气象服务单位之一。
2003年,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天文台更新了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的计算机。新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多的实时天气资料,运行更先进的演算法,以改良预报产品。
天文台网站向应香港信息政策,用了「统一的外观与风格」设计为网站更新外观。
提供「可扩充标示语言」天气资料的服务。
推出七天天气预报服务。
2004年,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推出「个人数码助理」网站。
开始向国际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数据,参与订定协调世界时。
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办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协会(亚洲)第十三次届会。
成为个气象部门接收和向全世界发送从商业航机上自动传来的天气报告。
首次为香港奥运滑浪风帆代表队提供了比赛场地天气预报服务及技术支持。
2005年,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天文台发表香港未来百年雨量评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参与建立印度洋海啸警报系统及协助巴基斯坦大地震灾后撤消。
天文台开发的世界上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在香港国际机场正式业务运作,为升降的航机提供风切变警报服务。
香港天文台受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委托开发和管理的两个网站,即「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开始业务运作,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