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2.农业气象学的前景

3.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尺度

5.农业气象学的关系

6.农业气象学的简史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心得体会_农业气象学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着重研究型教学,培养具备宽厚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地学基础,掌握大气科学特别是应用气象学理论,能从事应用气象教学和研究,胜任气候开发利用、小气候和设施环境控制、大气探测与天气预报、应用气象业务、全球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防治、防汛抗旱与农业减灾、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有关领域科研、业务与管理工作,具有研究潜力、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扎实严谨的科学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训练,使毕业生具备大气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两方面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农业气象学和生态气象特色,掌握大气探测、天气预报、气候评估理论与方法,熟悉农业与气象仪器应用、环境监测调控的原理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具有从事气象业务、应用气象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及管理能力。应用气象学专业与国内外相关单位特别是气象系统有广泛联系,是本校具有较高升学率和就业率的专业。

大气科学类是受社会关注的高新科技专业,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应用气象学专业主要研究天气和气候与城市、农村及各个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也研究气候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各产业部门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对策,根据大气科学原理和大气探测结果进行针对各产业的专业天气与气候预测、灾害预警、评价和服务,旨在充分利用有利天气和气候,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对农业及其他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天气和气候影响着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的科学热点之一,也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应用气象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应用气象学专业已有50多年历史,是中国农业气象教育的发源地,已培养本科生1 100多人,研究生160多人,毕业生在国家气象和农业行业科研、教育、业务和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学科现有3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在职教师中有4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讲师,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十一五”期间主持和参加国家支撑课题6项、“863”课题4项、“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行业公益(气象)专项5项,其他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科学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2000年以来主持和参加的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3项以上,在国内高校应用气象学尤其是农业气象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中具有重要地位。

主干课程: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农业气象学原理与方法、应用气候学、小气候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应用气象统计与数学方法、应用气象业务基础、应用气象学专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气象学、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中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后可在气象、农业部门和大学从事天气及应用气象领域的业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在水利、高新技术企业、民航、军队、其他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气象业务、农业设施环境调控、环境保护、防汛抗旱与农业减灾、农业区划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军事气象等工作,近五年平均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s://.87dh/yjs2/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降雨的过程是一个由缓到急再到缓至雨停的过程,而降雨骤停则是降雨过程中从急到停的突然转变,期间相隔的时间相对较短,其产生原因有多种,比如夏天经常会遇到的局部范围的雨云,因为风力推动,国境之处大雨瓢泼,而飘走后雨又骤然停歇,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前一秒钟经历着倾盆大雨,后一秒钟就不下了.就是这个道理

农业气象学的前景

研究农业生产对象及其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相应的农业气象要素进行平行观测和分析,是进行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基本途径。在实际运用时常借助气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一般要经历资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3个过程。每个过程所选用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代表性及比较性都将直接影响研究的效果。 农业气象资料分析技术主要有:①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学方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②数理统计学方法。即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随机变量,利用相关和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统计模式。一元或多元回归方程式、积分回归方程式,两个或多个函数的阶乘函数式是常见的统计模式。③模糊数学方法。即应用近代数学的模糊集概念,用综合隶属函数拟合、模糊类型识别、相似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判等方法来研究农业气象中诸如农业气候区划、评价、作物气候适应区、产量年景展望等模糊性问题。④数学物理方法。即以生物学过程的物质输送和能量转化与平衡为基础,根据实测(或计算)数据用数学物理方程式来模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这类模拟理论或动力学模式通常比统计学模式更能揭示生物和气象条件间的内在机制。⑤对析方法。即对较为简单的农业气象问题,直接根据获得的平行观测数据或相应图表,分析气象条件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产量变化以及某些农业技术措施的利弊关系,从而得出有关的定量指标。方法简单,结果也较直观可靠。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学在观测手段研究方面正逐步实现自动化、遥测和精确化。在作物气象条件研究方面,从过去单因子研究向多因子综合研究发展,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开展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如作物-天气-土壤的各种统计模式和动态模式的试验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同气象条件的关系等。

在农业气候方面,应用聚类分析、模糊数学等近代数学方法,使农业气候相似研究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更加客观化和定量化;应用线性规划和统计决策等方法,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由只考虑单个生产对象发展到综合考虑多个生产对象在不同区域的最优配置。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尺度

平行观测原则

平行观测原则 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平行观测: 平行观测:在进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观测 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 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 农业气象灾害等的观测,即所谓的平行观测

农业气象学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以多种尺度交错进行的。因而在农业气象的研究和服务中,也常根据不同的对象划分各种尺度。全球气候决定大的生物群落,即大尺度;相应的农业气象内容有农业气候带的形成与分布,农业类型、结构及其布局中的气象问题等。全球气候中所包含的地方气候决定植物群落和它的群丛以及它们的生长速度,即中尺度;相应的农业气象内容有种植制度和作物合理布局的气象问题、地区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群落中小区域群体所形成的小气候,即小尺度;相应的内容有农业小气候、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气象效应等。植物器官(如茎、叶、花等)所贴近的气层可称为表面气候,即更小尺度;相应的内容有蒸发抑制剂、涂白剂的气象效应等。表面气候性质又影响植物体内(如组织)的温度、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这些可称为体内气候,即最小尺度;相应的内容有小麦冻害、水稻花器管受害、作物抗旱性等。

20世纪70~80年代,农业气象的研究与服务已涉及各个尺度,但主要还是在中小尺度内进行,并因研究对象和角度的不同而逐步形成各种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简史

农业生产对象所处的外界环境,垂直尺度并不大。就植物而言,其上部边界最高不过几十米,下部边界深入土壤只限几米。这一范围的环境条件与生物有机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可看作一个系统:土壤-植物-大气系统。这个系统内的状态和有关机制决定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动物的参与形成新的系统。通过对这个新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最终形成动物产量。在这个系统中,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空气等气象因子既作为农业环境条件之一,影响农业生产;又为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通过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因子间接地作用于农业。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当这些因子的组合处于最优状态时,才能使农业产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一个因子的不足或过量都对农业造成损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涝风冻,减产失收”,是中国古代对于气象与农业之间密切关系的概括。

农业生产也反过来影响气象条件。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形成农业小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农业气象灾害往往通过取一定的农业措施得以减轻或防止。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的工作,如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防护林带的营造等都会影响一定地区内的天气、气候状况。由农业技术措施造成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大于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自然差别。

远在3000多年前,人们已认识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及其农业意义。中国古代著作中早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不违农时”的论述;公元前已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记载(见中国农业气象史)。在西方,公元前希腊人也已能根据气候变化确定一年中农事和航海时间,并有了两分两至的记述。

作为一门学科,农业气象学是在19世纪末叶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当时,一些科学家为使农作物获得高产和合理利用气候,曾应用气象学的成果来探讨作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根据光热水条件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等。进入20世纪后,西欧、苏联、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开展各项农业气象服务和试验研究工作,并在农业气象指标鉴定、农业气候分析与区划、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1922年竺可桢《气象与农业的关系》、1945年涂长望《农业气象之内容及其研究途径述要》等文都提到了农业气象研究的作用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气象的研究、业务和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以及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和农业气候服务工作逐步开展,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7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气象学开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气象学观点被应用于探讨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输送与能量转换问题。同时,农业污染的气象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沙漠化评价和防治的农业气象问题以及高空生物学的气象问题等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系统分析、模式建立和各种模拟实验的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农业气象研究更趋精确,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预报手段更趋先进,服务工作更加广泛有效。中国气象学会设有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学科委员会,挂靠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