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葡萄园应该坐落在什么位置

2.酒精度为 14 度的葡萄酒比 13 度的更好吗?

3.敦煌万亩防沙林遭剃光头式砍伐,用葡萄园代替防沙林,真的可行吗?

4.地球的冰期同地球运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联吗?

5.葡萄酒产业发展

6.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7.敦煌阳关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林地减少对环境有何影响?

8.气候变化对农田杂草发生有何影响?

全球变暖对葡萄酒产业的影响_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葡萄园种植的影响

前言 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

第一章 不断南移的沙漠

非洲越演越烈的族群冲突,非关肤色,也不干信仰,只是为了争夺因沙漠化而日趋贫瘠的土地。

第二章 越来越热的海洋

全世界的海面温度在二十世纪上升了将近华氏一度,随着海水变暖,海面也不断扩大……。

第三章 远离家园

天灾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已超越战争,成为迫使人们离乡背井的主因。

第四章 恶疾随变暖加温..

气候变化扰乱了生态系统,把人类、动物和病原,以全新又出人意料的方式搅和在一起。

第五章 丰收的葡萄园

变暖对葡萄酒爱好者是好事一件:气温上升让葡萄酒变得更好喝。

第六章 北极?融冰?新陆线

气温变化的影响在北方特别明显,只要升温几度,就能把冰封大地变成滚滚洪流

第七章 区域大灾难

在南亚,上游土壤流失和人口从下游往上迁徙的情况,可能伴随着气候变化而越演越烈。

结语 从改变行为做起

好葡萄园应该坐落在什么位置

英国本不是一个种葡萄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太冷也太潮湿。大约二千年前,英国在罗马人占领期间已经开辟了葡萄园。据说,葡萄就是由嗜酒的罗马人引进英国的。随后,入侵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人(Anglo-saxons)继承了这种传统,在天气比较和暖的南部地区广为种植葡萄。

根据11世纪英国诺曼底(Norman)君主下令编撰的人口产业普查纪录《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的记载,在伦敦市中心的办公室布什大楼(Bush House)附近的Holborn(霍尔本)区就有一些葡萄园。此时之葡萄园多属教会修道院产业,所产葡萄酒大多用于宗教礼仪,酒质普遍不是很好。

在近几个世纪,由于欧洲大陆气候适宜,法国、德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大量出产的各色葡萄酒纷纷进入英国市场,英国的酿酒业逐渐销声匿迹。

英国气候向来相对温和,没有欧洲大陆的炎夏与寒冬,为此,英国的葡萄园缺乏让葡萄得以成熟的阳光,没有足够的糖分酿制出美酒。数十年来,葡萄栽培都是拥有小牧场的富人退休之余的典型职业。

然而随着近些年的气候变暖,英国南部的日照时间增长,雨水减少,逐渐变得适宜葡萄生长,让英国的酒厂可以有葡萄酿制美酒,葡萄栽培已日益变得日趋规模和专业化了。

在英国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 Agency)的葡萄酒标准处(Wine Standards Branch)正式注册的英国葡萄园数量,2006年达到了365个。葡萄种植总面积从793公顷增加到了923公顷(2280英亩)。过去三年里,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三分之一。2007年英国葡萄酒产量约为34000万瓶。在英国种植的葡萄绝大部分是抗寒抗病能力强的德国杂交葡萄品种,如 Muller-Thurgau, Kerner, Scheurebe、Pinot Blanc、Huxelrebe、Dornfelder、Regent、Dunkelfelder等。

英国目前葡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丘陵地带,特别是英格兰、威尔士优良的白垩土质更适合酿造上好的起泡酒。英国种植商适时引进法国香槟酿造技术,使其生产的起泡酒声名雀起,越来越多的英国葡萄酒可以和法国葡萄酒媲美。而在几年前这些酒连英国人都不愿购买他们。

在2006年度的“国际葡萄酒暨烈酒竞赛”(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 Competition)中获得最佳香槟美誉的是英国南部西萨塞克斯郡(West Sus)的Nyetimber酒厂出产的1998年Classic Cuvee。这一结果令垄断香槟酒生产的法国大为尴尬,英国也因此摆脱了不产葡萄佳酿的传统。

目前英国绝大部分高品质的葡萄酒集中在起泡酒上,其实,若单论地理条件和微型气候(microclimate),英国很多地方都跟生产香槟的法国地区差不多,而且两国根本也只是隔英格兰海峡相望,当地与香槟省的白垩丘陵地类似,这对起泡葡萄酒酿造商而言是种植葡萄的有利条件。因此,英国可以生产获奖香槟酒,不足为奇。至于它们其他的葡萄酒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英国还生产一些世界著名的酿酒品种如:红葡萄酒Carmenere、Merlot、Shiraz;白葡萄酒:Riesling、Muscat、Gewurztraminer。

英国虽然葡萄酒产业规模不大但是葡萄酒消费和葡萄酒贸易大国,当年法国葡萄酒也是依赖于英国商人贩卖到全世界而闻名。2007年英国葡萄酒市场销量为8.72亿升葡萄酒,相当于11.6亿瓶750ml葡萄酒,除本国的葡萄酒外,英国大量进口法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智利和南非等国的各种葡萄酒。

酒精度为 14 度的葡萄酒比 13 度的更好吗?

黑土地出大豆,红土种茶,沙土地种西瓜。葡萄藤呢,越是贫瘠的土地越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此外,葡萄园对于气候、日照、降雨也有独特的要求。在北半球,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都坐落在从北纬38度到53度的温带地区,尤其是环北纬38度被称为葡萄酒的黄金带,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美国加州,这些国家的葡萄酒产区,都在这个纬度线上。再往北,到了北纬50度附近,因为气候寒冷,葡萄不易成熟,较适合种植晚收的白葡萄。 中国的10大葡萄酒产区,也基本位于这个带上,从东向西连续分布:环渤海产区、怀涿盆地、贺兰山产区、祁连山产区、新疆产区,基本平行于万里长城的南缘。云南葡萄酒产区,因为高原气候,造就了北方的小气候,成为一个例外。酒圈网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葡萄园选址的气候地理要求。 1、气候,不宜太冷,也不宜太热。太冷不易成熟,太热导致早熟。中国西北因为冬天过于寒冷,辛劳的农人需要入冬前将葡萄藤埋入土壤,以免冬天冻坏,这是中国酒农的一个额外工作。去年夏收,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甘肃产区,造成琼瑶浆葡萄的绝收,这又是大陆性气候贻害的一个例子。 2、土壤是决定葡萄酒品质的最关键因素。葡萄藤无需肥沃土地,贫瘠的土壤特别适合。土壤所含矿物质、排水性能、酸度、表土颜色都深深的影响了葡萄酒的品质和特色。新世纪产区土壤结构简单,尤其是澳洲的土壤类似于中国西北大片的沙质土地和砾石土地,适合大规模种植葡萄。 中国葡萄酒产区具备旧世界尤其是法国梅多克复杂分层的土壤结构的不多,环渤海产区的土壤和气候比较接近梅多克。尤其是山东蓬莱,是中国未来最有上升空间的产区,拉菲在亚洲的第一个酒庄,就选在蓬莱,将于2017年前后出品葡萄酒。长城的高端酒庄-君顶酒庄,也位于蓬莱。在蓬莱:钙质土壤、海风、泻湖,这些条件一一具备,十分难得。 3、日照,日照越充足,葡萄成熟度越好,日照在葡萄的成熟期尤为重要。新疆过于强烈的日照,加上昼夜巨大的温差,特别有利于葡萄果实内糖分的积累,中国西北的葡萄酒不用担心含糖量不足,需要人工添加糖分促进发酵。过于丰沛的糖的含量,也是新疆产区葡萄的一个弊病,不利于造就高端的,口感复杂的葡萄酒。 4、降雨,水对葡萄尤为重要,尤其是降雨的季节分配,在春季发芽降雨要足,在夏秋季要保持干燥。全球变暖,造成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夏季降雨偏多,多雨的2011、2012年份,拉菲葡萄酒的评分都不高,夏季多雨对于环渤海产区尤为不利,不仅不利于葡萄成熟,过多的降雨带来虫害增加,导致过多的施药。这也是中国西北葡萄酒产区的另一大优势,昼夜巨大的温差和冬季严寒,有利于消灭虫害,甘肃以西的葡萄酒产区,基本可以不施农药,无须吹捧,天生就是有机葡萄酒。

敦煌万亩防沙林遭剃光头式砍伐,用葡萄园代替防沙林,真的可行吗?

葡萄酒和葡萄汁,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其实差异非常大,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酒精度这个东西!什么是酒精度相信不用我解释,毕竟大家更关心的是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是不是越高越好。没错! 最近就有一位酒友给我发来了这样一张图?

他问我是不是 14% 葡萄酒真的要更好,我简要回复了一下,然后就火急火燎上某宝搜了一下,不搜不要紧,一搜吓一跳。怎么回事?这位卖家不仅声称 14% 葡萄酒是高等餐酒,远优于 11%、12%、13% 的葡萄酒。而且他们还贴图自证优越感,表示在淘宝上万家葡萄酒商家中,不到 100 家有 14% 葡萄酒。

估计拉菲、康帝看到这都要哭晕在厕所了,这说法真的是颠覆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手贱让我忍不住继续搜了下 14.5% 的葡萄酒,果然没让我“失望”。有位卖家是这么说的:度数低的不一定是差酒,但度数高的是好酒。(这位卖家比上一家稍微聪明点,不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还有的则声称 14.5% 葡萄酒送礼比 12% 更有诚意!

锲而不舍的我继续搜 15% 葡萄酒,结果如出一辙,商家同样以高酒精度为卖点,并声称单瓶使用的葡萄串数越多,酒精度越高。

逛了一圈下来,我发现以高酒精度为噱头的卖家还真不少。 为了避免广大酒友被忽悠,我觉得很有必要写篇文章来科普一波。

葡萄酒中的酒精来自哪里?

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糖分可以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发酵酿酒正是运用这个原理。

当酵母一口一口吃掉糖分时,发酵过程也就正在进行了,这个过程正是葡萄酒之所以为酒的关键。

但是,糖分又从何而来呢?当然是葡萄本身!

用来酿酒的葡萄往往浓缩了许多糖分,这得益于植物本身进行的光合作用,即在光照和叶绿素等一定的条件下,植物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糖分和氧气。

葡萄酒的酒精度数为何有高有低?

既然葡萄酒的酒精度来自糖分的转化,那么为什么酒精度数有高有低呢?葡萄酒的酒精度到底由什么决定?

(1)气候

前面提到,葡萄中的糖分主要来自光合作用,这个过程就需要涉及到光照。

理论上,葡萄在生长季时接触的阳光越多,积累的糖分就可能越多,也就更有潜力酿造成具有高酒精含量的葡萄酒,这也就是为什么来自温暖甚至炎热产区的葡萄酒酒精度相对更高。

而在一些凉爽产区,光合作用缓慢,糖分累积不多,最终葡萄酒的酒精度自然也就不高。

进一步深扒的话,葡萄园的阳光还受纬度、朝向、海拔和种植密度等影响。

(2)成熟度

除了气候本身,葡萄的摘时间也是决定成熟度和糖分含量的关键。

收时间早,葡萄果实中积累的糖分自然相对要少,从而酿出来的葡萄酒酒精度较低。

反之,收时间晚,葡萄积累了大量糖分,自然也更容易酿出高酒精度的葡萄酒。

(3)品种

品种也是影响酒精度的关键,有的葡萄品种天性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或者天性晚熟,那么这种葡萄就更容易酿出高酒精度葡萄酒。

例如歌海娜(Grenache)。

(4)酿造工艺

所选用的酵母的糖分转化比率、是否中途打断发酵、是否人工加糖(这在很多产区是禁止的)、是否进行脱醇处理等等……

可以说,酿酒师有 100 种方法酿出他想要的酒精度!

总而言之,葡萄酒的酒精度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不是单靠完美的发酵酿制就可以带来高酒精度,也不是单瓶使用的葡萄串数越多,酒精度就越高。顺带说一句,葡萄讲究的是质不是量,用 100 串不好的葡萄酿出来的酒,还不如 10 串好葡萄酿出来的酒好!

14% 葡萄酒比 13% 葡萄酒更好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你得知道,酒精在葡萄酒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毫无疑问,酒精是葡萄酒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支撑骨架和酒体的重要元素。它与单宁、酸度、甜度和香气一起构成了葡萄酒风味的 5?大重要因素,这 5 者的量要相互和谐,相互平衡,才能给饮者带来更好的口感体验。

如果单纯只是酒精度高,其它成分不高的话,那么浓烈刺鼻的酒精就会掩盖葡萄酒的其它风味,带来不愉快的口感体验;反之,酒精度低于应有的水平也会导致口感不平衡,且不足以支撑酒体,导致口感平淡乏味;而对于结构平衡的葡萄酒,即便酒精度高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有特别突出的酒精味,这就是平衡的重要性!

可见,酒精含量只能影响葡萄酒的品质,而不能决定葡萄酒的品质,所以单看酒精度高低是不能下定论的。

综上来看,14% 葡萄酒比 13% 葡萄酒更好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并不是酒精度越高越好,度数高的不一定就是好酒,低酒精度也不乏好酒。

常见葡萄酒的酒精度是多少?

PS,以下均为普遍情况,不排除特例!

(1)低度酒(低于 10%)

典型代表: 大部分意大利莫斯卡托阿斯蒂起泡酒(Moscato d’Asti)、布凯拉多起泡酒(Brachetto d’Acqui)、德国大部分珍藏(Kabinett)、晚收(Spatlese)、部分精选(Auslese)雷司令(Riesling)和冰酒(Eiswein)等。

(2)中低度酒(10%-12%)

典型代表: 大部分普罗塞克(Prosecco)、德国部分精选(Auslese)级别以上的雷司令葡萄酒以及奥地利、澳洲和美国雷司令、加拿大冰酒(Icewine)等。

PS,11%、12% 葡萄酒可不是像前面图中那位卖家说的那样是低等酒,也不是发酵后加糖酿成,更不会因为酒精度低就一定影响口感,导致芳香物质累计不足等,葡萄酒重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其实,低酒精度葡萄酒以甜型居多,正是有剩余糖分未转化成酒精,才会使得酒精度较低。

(3)中度酒(12%-13.5%)

典型代表: 大部分波尔多(Bordeaux)、勃艮第(Bourgogne)、香槟(Champagne)、基安帝(Chianti)、里奥哈(Rioja)和新西兰葡萄酒等。

(4)中高度酒(13.5%-15%)

典型代表: 大部分法国教皇新堡(Chateauneuf-du-Pape)葡萄酒、部分苏玳(Sauternes)贵腐甜酒、美国加州葡萄酒、巴罗洛(Barolo)和巴巴莱斯科(Barbaresco)以及多数阿根廷、澳洲和智利葡萄酒等。

(5)高度酒(高于 15%)

典型代表: 部分加州仙粉黛(Zinfandel)和澳洲西拉(Shiraz)、麝香(Muscat)甜酒、阿玛罗尼(Amarone)、波特(Port)、雪利(Sherry)和马德拉(Madeira)等加强酒。

为什么现在许多葡萄酒的酒精度越来越高?

虽然酒精度高不代表品质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许多葡萄酒的酒精度越来越高了。 以波尔多(Bordeaux)名庄酒为例,近几个年份的酒精度多分布在 13-13.5% 这个范围内,玛歌白亭(P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美讯(Chateau La Mission Haut Brion)的酒精度甚至达到了 15%;相比之下,上世纪一般不超过 12.5%,例如 1948 年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的酒精度只有 10.5%。

(1) 很多人会将其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缘故。 没错,前面提到,气候肯定会影响酒精度,因为温度越高,葡萄越容易成熟,积累的糖分越高,自然也更容易酿出酒精度更高的葡萄酒。

(2)当然,现在人们 为了追求更成熟的酚类物质,葡萄的摘期也有所推迟, 因而积累的糖分自然也就更多。

(3) 随着科技的进步,酿酒的技术也提高了。 比如,增强葡萄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改良土壤成分,设计更匹配的葡萄植株修剪、栽培方法,控制葡萄产量……问题的关键是,这都会使葡萄植株活力更高,结出更高质量、高糖分的果实,当然,酒精度也就更高了。改进酿酒工艺后,使用的酵母品种更好了,优质的酵母有能力把更多糖分转化成酒精。

(4)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一批偏爱强劲口感的酒评家和葡萄酒杂志:葡萄酒的酒精度达到 14%、15%,甚至 16%, 就会被评价为 “Powerful”,因 1982 年拉菲而声名鹊起的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 媒体舆论引导也起了很大作用。

(5) 人们开始追求高酒精度葡萄酒。 如今,人们喝葡萄酒时,更喜欢成熟、果味足、单宁柔顺的,尤其我大天朝还常常不喜欢太酸的葡萄酒。为了顺应市场需要,酿酒的葡萄成熟度越来越高,于是酒精度也一高再高。

作者简介酒妹(siswine),红酒百科全书资深编辑,高级品酒师,超级无敌美女歌手,以“吃是为了肉体,喝是为了灵魂”为人生理想,不聊国事,只谈吃喝顺聊风月。

地球的冰期同地球运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联吗?

敦煌万亩的防护林被人砍伐,转而种植上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葡萄林!

用葡萄林去代替曾经治沙的防护林,这样真的可行吗?

首先,近万亩的守护沙漠的防护林被人砍伐,在重新种植上新的葡萄林,曾经的每一颗树都是在林场工作的职工的心血,种树职工辛辛苦苦的种植树木,就这样的被砍伐了,我想种树职工也是不好受的,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辛辛苦苦照顾的孩子丢失了一般。

众所周知,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很严重,那么这样砍伐了长了这么久的树木,无疑是加大了我们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程度,而砍伐完了的土地要去种植什么呢?

要去种植葡萄林,是的,西北昼夜温差大,种植葡萄林,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并且,夏季阳光充足,也有利于去晒葡萄干,这样能为西北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是,在缺水的西北内陆,种植葡萄却需要大量的水,这样会使本来就缺水的西北地区雪上加霜。

这样做的缺点是什么?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情况加重,随着冬季中国内陆西北风作用的加持下,西北内陆的沙漠不断南扩,不断向南,不断扩大,这样随之也会影响了西北周边的地区。

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去种植呢?当然是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面对这样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忘记了最初在西北种植树木的初心,而是片面地去追求经济利益。

并且在中国西北的荒漠中,人们就业机会少,收入少,才会有砍了防护林去种经济林的现象,要想保护西北的环境,需要给西北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工作机会!

总结:

面对人们不断增加的贪心,对大自然不断地索取,上天也会对人们进行惩罚,人们只是嘴上说说保护环境,而没有具体实施,不断地去开发,不断地去破坏环境,土地荒漠化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全球变暖,水自然污染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所以保护环境有责,保护森林也有责,如果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了,那最后敦煌也会变成沙漠一片!

葡萄酒产业发展

大约6500万年前,地球的两极是没有冰的,从那时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地球经历了冰的生成(在所谓的冰期)以及冰的溶化(间冰期)。人们认为在最后的200万年里,冰河至少出现和消失了10次并导致随之而来的冷暖气候的交替。

解释这一冰的形成及消失的理论之一是20世纪30年代由塞尔维亚数学家米路丁·米兰柯维奇创立的,米兰柯维奇认为地球的冰期同地球运动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联,这种变化决定了不同纬度日照的数量,因而影响冰盖的形成。

这些变化包括:地球的轨道每10万年从略微的椭圆形变成近乎圆形;地球是如何像一个自转的陀螺摆动的,用23000年的时间划过一整圈;地球的倾角——每经过41000年——同垂直线的角度从21.8°到24.4°。三个圆的变化的共同作用,被认为是地球最近的气候变迁模式——10万年的冰期间有一万年的间冰期——的最近乎合理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间冰期即将进入尾声,而离下一个冰期也许仅有1000年之遥。

许多气候变化是在比10万年短得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欧洲的气候曾经是温暖而又非常稳定的,殖民者可以在格陵兰岛的南岸扎根,葡萄园可以在英格兰繁茂生长,但是大约800年前,欧洲气候变得风暴多起来了。

海洋冰层向赤道方向延伸,冬天冷暖无常,洪涝和干旱时有发生。寒冷的高峰期出现在人们后来所知的小冰期,约从1450~1850年。在这一时期,漫长、严酷的冬天和短暂、潮湿的夏天毁掉了格陵兰岛葡萄园和北欧海盗殖民地。尤其是1816年,被认为是没有夏天的一年:欧洲的七八月份出现了可怕的霜冻。随之而来的是饥荒。

19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连续上升了几年,但是20世纪40年代又出现了普遍的降温;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升温,并在19~1999年间出现了本世纪最热的8年。在这段时间里,解释这一明显加速的升温趋势的理论有许多,像“全球变暖”、“急剧变化的温室效应”及“臭氧层变薄”这样的说法也越来越多。尽管科学界仍在争论原因,但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正处于一个非常温暖的阶段。

被认为同气候变迁有联系的一个因素是太阳黑子。大约每22年,这些巨大的磁暴的数量达到最大值,这时太阳要发出比最少时多出0.1%的太阳能量。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已被认为与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蒙德极小期(1645~1716)——有关,当时几乎没有观测到太阳黑子。当太阳循环处于最大值时,大量的高能辐射被释放,增加了大气层上层臭氧的数量。增多的臭氧使上层大气升温,影响着平流层的气流向下运动,气候就这样在全球范围内被改变了,尽管还不足以造成急剧的全球气温变化。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经济复苏带来对葡萄酒消费的长远利好

相比于去年,全球经济复苏和2010年葡萄酒减产将会更好地促进供需平衡。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球葡萄种植面积和葡萄酒产量同比都所有下降。全球葡萄种植面积总计减少了大约70,000公顷。特别是南欧国家,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在欧盟资金的支持下,已减少了葡萄种植面积。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葡萄种植面积也有所降低,而智利和阿根廷则继续增加。

2010年,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260亿升的葡萄酒,同比下降10.7亿升或4%。在过去的这个秋天,除了西班牙,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产量都有所下降。南半球和美国的葡萄产量也较2009年有所下降。唯一的例外是阿根廷,该国去年葡萄收获量严重不足。

由于德国过低的产量,赫尔曼?皮尔茨(Hermann Pilz)预计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市场德国可能会有所变化:“来年德国将不能维持其市场份额。这将会为外国葡萄酒在重要的德国市场上创造更好的机会。”

相比于经济危机时期的2008年和2009年,人们对全球消费趋势持更为乐观的态度。“2010年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这种迹象,” 爱德华多?吉尔萨斯蒂(Eduardo Guilisasti)提到。在他的公司,这使得优质品牌比简易型葡萄酒发展得更为强劲。有些专家报导了消费者在葡萄酒上花费更多金钱的意愿。但是,Joel Payne却指出了这里的局限性:“经济危机之后,人们的购买行为变得更为谨慎。在标价过高的葡萄酒上花费大量金钱的意愿不足。”考虑到葡萄酒的减产和消费者对葡萄酒日益增长的兴趣,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费德里克?卡斯特鲁西(Federico Castelluci)预期葡萄酒价格将会上涨。

从中期来看,爱德华多?吉尔萨斯蒂(Eduardo Guilisasti)认为活跃市场主要是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大陆。但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副彼德?海斯(Peter Hayes)警告人们不要高估新兴葡萄酒市场如巴西或中国的销售机会。他说,目前尚不清楚葡萄酒是否将继续广泛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此外,另一个事实是这些国家自身也在生产大量的葡萄酒。他说,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市场,但是其需求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甚至有强烈的出口预期。

可持续和环保的酿酒工艺受到重视

几乎所有葡萄酒生产国的生产商及其协会都逐步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主题和环保酿酒工艺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不仅体现在德国顶级酒庄联合会(VDP)对环保葡萄酒酿造的承诺,还体现在ProWein 2011 Down2Earth展览项目中海外国家所选主题,顶级欧洲生产商对以生物动力学方式生产葡萄酒的承诺。在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可持续酿酒葡萄种植协会认证项目(Certified California Sustainable Winegrowing)已赢得了1,500家葡萄种植园和生产商的认同,这些种植园和生产商拥有70%的葡萄种植面积。来自于南蒂罗尔的顶级优质生产商拉格德酒园(Alois Lageder)将这视为国际趋势——德国专业杂志Weinwirtschaft的主编赫尔曼?皮尔茨(Hermann Pilz)持相同的观点。但是,皮尔茨(Pilz)指出可持续性趋势已经部分偏离了有机葡萄酒市场。他说,可持续和环保葡萄酒生产商已经越来越少地通过有机分销渠道推销产品。他认为,对于很多生产商来说,生产方法不再是营销活动的中心内容,并补充道:“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有机葡萄酒是通过这种名义生产而不是销售。”

几乎所有的国际专家都更加明确地指出了风格的变化。拉格德酒园(Alois Lageder)用这样的流行语来描述当前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优雅而华丽的葡萄酒,在品尝的过程中获得乐趣的葡萄酒:这类葡萄酒清新而淡雅,酒精含量更低以及木桶味更少。”国际葡萄酒记者与作家协会(FIJEV)乔尔?佩恩(Joel Payne)解释说:“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发现消费者不再喜欢具有强烈木桶味和高酒精度的葡萄酒。酒精含量更低的经典品种目前被视为上品。”英语季刊Tong的出版商比利时人菲利普?佛海登(Filip Verheyden)预计:“现代葡萄酒品种将会舍弃酒精浓度而转向精致的品质。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这会促使葡萄园花费更大的精力进行酒精管理。葡萄藤整形和修剪的变化、早期收获以及用较高的茎段以提高品质是当前的流行做法。”

注重口味的优雅与精致,经典产地复兴

但是,为各大洲项目服务的国际顶级顾问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则建议人们不要过分强调这一方面:“我们对酒精谈论得太多了,但是你不能太过于关注它。每个人都知道酒精含量增加了——但是只增加了1到2个百分点。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40%的酒精含量。你必须意识到你把酒精含量低的酒误认为是精致优雅的美酒。许多生产商在对红酒陈酿进行试验,以获得更精致更柔顺的单宁口感,同时不影响浓度。”

多位专家曾各自表示经典产地某种程度的复兴。赫尔曼?皮尔茨(Hermann Pilz)说:“勃艮第葡萄酒又开始卖得好了。以意大利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产自威尼托或皮埃蒙特的葡萄酒品种需求越来越旺盛。”“已获得认可的品牌和产地排名再次靠前。”拉格德酒园(Alois Lageder)对此表示认同。孔查依托罗葡萄酒厂(Concha y Toro)董事长爱德华多?吉尔萨斯蒂(Eduardo Guilisasti)也从为消费者提供可靠质量的优质品牌中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对此,桃乐丝公司CEO兼老板,西班牙人米格尔?桃乐丝(Miguel Torres)说道:“我认为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物有所值。”但是,他补充道,生产商不能再依赖于早年的顾客忠诚度了:“人们变得更加独立。他们想作更多的尝试,想凭借他们对葡萄酒的兴趣了解一些新东西。”

综上所述,可见葡萄酒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可持续和环保的酿酒工艺,并将更加注重优雅与精致的风格。预计2011年全球葡萄酒供应量将更好地满足需求。

文章来源酒客网,酒客网您的私人红酒顾问!

敦煌阳关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林地减少对环境有何影响?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

扩展资料:

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

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已有1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百度百科-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对农田杂草发生有何影响?

会造成土壤流失,物种灭绝,涵水能力下降。

一颗颗在风餐雨露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用自己的躯体为它们敬畏的大山披上了厚厚的生态外衣,抬头望去连带着山顶点缀下来的蓝天白云宛如一副画工精湛的名家画作,黎明破晓时分的烟雾缭绕更是为山间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由嫩绿到油绿到金黄到枯黄的叶子也用自己的语言传递了四季的变化。搭建房屋,打造家具,纸业生产样样离不开对树木的利用,井然有序的砍伐虽不能完全满足过剩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至少不会压垮大自然的肩膀,对环境也会显得很友好,然而内心充满贪婪和侥幸的人们总是在自然发怒的边缘不断试探,直到深受其害才会幡然醒悟。

一、土壤流失

如果说林间的风是自由的,清甜的,日日与鸟儿嬉戏为伴的,那么沙漠中的风就是孤独的,沉重的,轻轻一刮就要带起无数沙尘,不仅迷了路人的眼,就连当地人都要关好门窗,由此可见树根的意义并非单单输送养料这种简单之举,强大的抓地能力更是能够将松散的土壤聚集,防止它们漂泊无依。被砍伐后的树干再也不需要树根扎向深处去寻找水分和养料,失去生命的它也会走向枯萎在地底变成肥料滋养伙伴,当暴雨来临时这些失去依靠的土壤也会被带向别处。

二、物种灭绝

王者的怒吼声,猎物的求救声,清晨间的鸟叫声,微弱的虫鸣声,一片片看似宁静的山地每天都在上演着好莱坞般你争我夺的生死精彩大戏,可即便如此谁都不愿离开,因为每个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物种为了适应环境都做出了不小的牺牲,然而随着树林被毁和对新家的不适应很多物种都要面临团灭的风险,再次见到它们只可能在童话书中或者博物馆的标本里。

三、涵水能力下降

山洪,滑坡这种伤害性极大并且不可抵御的灾害一般都发生在穷的连根草都不长的秃山上,松动的土壤和被开的七零八落的石块遇到肆无忌惮奔流的洪水时根本就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只能被一起带到山下冲向农田,如果有大片的树林在山坡处守卫的话会减低大半的冲击力,优秀的涵水能力也会减少流下去的水量,将伤害降到最低。

气温升高对杂草的分布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布北限将向北延伸。草本植物的分布范围既可能受到低温的限制(越冬),也可能受到有效积温的限制(发生世代数)。随着全球变暖,适于草本杂草的区域将扩大,主要表现在向北延伸和向高海拔延伸。我国农田杂草中具有C4光合路径的杂草占绝大部分,如麦田的香附子、玉米田的狗牙草、水稻田的稗草、棉田的藜等(图7),这类杂草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定植能力,加上生殖期一般比较早,因而具有更强的适应和进化潜能,可能比作物更早地利用新的生境,扩张其分布范围,致使新环境的作物面临新的杂草为害。

图7 几种常见农田杂草

A.豚草 B.狗尾草 C.灰藜(来源:孟玲)

许多气候条件(如温度、风速、土壤和大气湿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除草剂的防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伴随大气CO2浓度升高,除草剂的防效可能明显降低。例如广谱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广泛用于防除苹果园、桃园、葡萄园、梨园、茶园、桑园和农田休闲地杂草,但有研究推测,在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其防治效果明显降低。以美国为例,对气候与化学农药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将增大。

(李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