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和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2.国家气候中心的介绍

3.中国气候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气候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5."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主要内容是什么

气候系统的概念_气候系统的中心是什么

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表面的温度;②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③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④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这些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相互作用着,关联着,并在不同时间尺度内变化着,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最主要的外部因子,也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大气成分如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气溶胶等可以影响大气中的辐射传输。云对辐射过程,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和透射等过程产生影响。

天气和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受热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高压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叫做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低压在印度半岛 叫做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3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1、 燃烧矿石燃料

2、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1、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2、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3、 进而4、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1、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2、 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国家气候中心的介绍

天气的特点是经常变化,气候的特点是相对稳定。

天气

1、涵义:大气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风向,风速等物理状况。

2、影响天气的因素:气旋低压中心、反气旋高压中心、锋面等天气系统。

气候

1、涵义:表示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特征。

2、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等。

中国气候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994年2月,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任务。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

气候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中国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系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位于东经73°-135°,北纬18°-53°之间,地理经度较宽,纬度较窄,横贯中国大陆,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其次,中国大陆西部有青藏高原,东部有海洋,南部有南海,北部有内陆,形成了多种地形,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岛屿等,这些地形结构影响着中国的气候环境。

此外,中国气候的形成还受到气候系统的影响。中国位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上受到太平洋暖流和东亚冷涡的共同影响,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降水量大,常年有降水。此外,中国大陆西部高原上的冷空气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暖海洋气流的碰撞,也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后,中国气候的形成还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这些变化也会影响中国气候的形成。

总之,中国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系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地理位置使中国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受到太平洋暖流和东亚冷涡的共同影响,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降水量大,常年有降水;地形结构使中国气候形成多样性;气候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中国气候的形成。

"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主要内容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原因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展示过去1765-2100年间的气候变化,及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我们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今日,我们的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我们何以制造了气候变化?

过去一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约1/5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另外,一些特别的工业过程、农业畜牧业也会有少许温室气体排放。

在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19年至2005年,煤炭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虽然煤炭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消费量却在不断上升,目前,煤炭消费占约67%,加之中国能源效率并不高,如此高度依靠煤炭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必须立即取行动。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我们所知的事实

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

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

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六十五万年来最高

90年代可算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而1998年是当中最炎热的一年

以下数点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摄氏1.3度看来是无可避免的。限制升幅在摄氏2度以内,是防止气候变化带来更严重灾难的唯一方法

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再不被控制,气候变化的速度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

气候反馈机制极可能带来急剧而不能补救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到了什么程度会导致“世界末日”

温室气体是元凶

地球大气层是由一层层气体组成,气体把热量罩住,维持了地球上的生命。可是,燃烧化石燃料和伐森林,增强了温室效应,加上原有气体天蓬,导致了更多热量被笼罩。结果,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使世界气候失去平衡。

森林破坏

森林破坏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来生长,但枯萎、腐烂或燃烧后便会释放出来。植物腐烂也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厉害的温室气体-甲烷。所以,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便会释放出来(例如森林火灾、或燃烧薪柴)。森林伐和退化可以说是双重的破坏。过去150年,三成的二氧化碳释放是来自森林伐,不过相比全球森林所储存的碳,仍是一个小数目。单是加拿大和俄罗斯的温带森林便储存了世界四成的碳存量。

科学共识

事实上,全球科学家达成了一致共识,正在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包括燃烧化石燃料,如果我们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而且,科学家也一致呼吁,我们必须取行动,制止气候剧变。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陆续发布了4卷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人类活动,尤其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正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元凶,全球升温威胁就在眼前。IPCC因为其对推动气候变化政策、提高民众意识方面的巨大贡献,荣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浓缩了全球几千位科学家在过去六年对气候变化的原因、程度和未来变化预测、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影响、应对措施的评估等方面的最权威共识。在其第一卷《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里,道出了全球科学家的重要共识:

1. 绝大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升温非常可能是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相对于第三次评估报告的“绝大部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变暖现象可能源于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其中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2. 按目前进展趋势,在最坏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就可能陡升6.4摄氏度。

3. 过去50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过去12年中,11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

2007年6月,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强调,虽然在细节上还存在分歧,但关于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已经趋向一致,即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后果,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IPCC中国专家组成员赵宗慈指出“全球变暖是个大趋势,中国也不能幸免。最近100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温暖,特别是近50年来,中国地区气候变暖的平均幅度比全球变暖平均水平还要高0.6度~0.9度。”中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

2010-4-28 18:55:28

简要内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气候系统是构成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气候系统是构成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1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家提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警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

自成立至今,IPCC一共发表了4份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这些报告的制订过程,代表了人类对气候变化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其间,科学界和企业界曾经有一些意见认为,地球正在经历的升温是更大尺度的自然气候波动的一部分,并不是人类活动所致。但IPCC于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现在已远远超过工业化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报告在详细计算了各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可以肯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关键字点击:气候变化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李雪梅)提起气候变化,许多人会简单地理解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的天气变化。但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含义并非如此。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而气候则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以上)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值来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热、干、湿等基本特征,即地球上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等的变化。人们常说的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后者尤其受到关注,它已严重影响到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诸多方面。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汤 绪* , 张洪广

(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分析有关国家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提出了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技术支撑和如何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气象服务 体系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33(2001)04-0005-04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对公益性机构的投入效益,许多国家气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气象服务体系。尤其是各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气象部门作用和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对传统的公益性气象服务走向多样化的共识,使得建立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气象要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经济,就必须构筑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气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本文着重分析有关国家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做法,结合我国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探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一些问题。

1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认识

什么是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笔者认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新科技、新经济以及社会的新需求,以稳定的服务供方和服务需方所建立的关系为纽带(包括相应的经济关系、组织关系、运行机制和技术方法等)的完整体系。

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密切相关并且从根本上决定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的应当是现代服务的理念,或者说是建立和维持新型服务关系的指导思想。只讲经济关系而忽视正确的服务理念,必然导致服务工作难以深入各行各业并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服务业务本身的健康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对气象服务的理念十分重视。美国气象局在其现代化建设完成后提出了“无缝隙”预报服务战略,使其对外服务及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加拿大气象局把服务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并把服务需求研究放在了首位,把对需求的预测作为决策的关键内容。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对公众和用户的承诺。类似的还有民用航空部门提出的“要为任何旅客在任何时候,到达任何地点,提供无缝隙的服务”以及美国环境气象预测中心提出的“first choice,first alert”等承诺。新的承诺意味着要对传统的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业务结构以及服务供方与服务需方关系做出重大调整。体现出高效率、高质量,最终体现出对信息时代社会的特点以及气象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的适应。因此,无论是公益性的气象服务,还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都必须重视用户以及用户的需求。如何将需求转化为关系的确定、机制的形成以及与需求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则需要我们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设计。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与传统的气象服务体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型服务观念和经济关系的确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关系,一方面能够通过经济回报正确评价气象服务产品的价值,并解决整个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经费支持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关系所包含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也能够促进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稳定和合理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各国调整气象工作与社会经济结合点的一个重要基础。近年来,欧美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现代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是英国气象局的部门间专业服务资金(Trading Fund)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气象局提出并正在运作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伙伴关系是指与特别需求的重要用户之间建立的一种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部门间的付费结算问题。类似于我国在基本建设方面实行的业主负责制一样,支付气象部门用于为国家其他部门服务的费用不再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拨付,而是通过其他部门的预算反映出来。部门间结算的方式使得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的监督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加拿大气象局主要伙伴包括国防部、省级地方、海岸警卫队、航空企业。丹麦气象局的伙伴(重要服务用户)有国防部及空军、海岸管理当局、交通道路管理当局、机场管理当局及航空服务公司、媒体等。

为什么要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我们注意到,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经济的方式以及财政经济制度必然会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财政不可能继续对事业单位大包大揽。另一方面,受国内气象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及国际气象服务商业化不断发展的影响,气象服务自身也在多样化和多元化。这两方面共同形成了促进气象服务体系深刻变革的主要外部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气象服务体系的相对薄弱,面向各类用户的服务方式及组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受到经济模式的束缚,国家气象部门的精力过多地牵扯到如何从财政要更多的钱、如何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回报并且如何保护好自身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型经济关系未确立的情况下解决事业经费不足的无奈。各级气象部门长期以来的努力及实践,一方面反映的是建立新型气象服务关系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在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基础。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气象系统的角度来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形成必然影响到整个气象管理体系和业务技术体制的改革,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角度来看,国家气象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增强以及形象和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

2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定的经济关系由一定的气象服务类属和性质所决定,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必须与特定的用户相对应。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通过服务对象的细分,探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经济关系及运行机制问题。我们分别根据我国气象服务的对象以及我国财政经济的特点,按照有利于客观确定气象工作及其所有产出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国家气象部门获得稳定、良好的经济投入;有利于促进气象部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等原则,提出未来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要确立的各种关系及相应的机制。

(1) (包括国家的行为)。气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气象数据资料是国家。因此,必须明确国家在气象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的积累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决策服务是有中国特色气象服务的主要内涵。为各级的相关决策提供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部门首要的任务。各级也是气象服务的用户。作为受益者,每一级对气象服务都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责任。对决策的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主要应当通过法规予以明确。以长期开展的专项服务形式确定相互的经济关系,并将这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2) 重要伙伴。对气象敏感的部门,如民航、交通、农业、环境、军事等,是气象服务重要的用户。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称其为“伙伴”,与他们的关系称为伙伴关系。所谓的伙伴关系是指一种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维持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需有一定的运行机制作保障。由气象部门向其他部门义务提供服务转变为受益伙伴向气象部门支付费用。相关部门(如民航等)的应用业务“外包”气象部门进行。建立伙伴关系是适应国家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使得财政对事业的投入更加透明,易于管理。由部门间进行财政经费核算,也有利于促进气象部门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效益。因此,伙伴关系的概念在我国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具有其可行性。

(3) 社会公众。气象服务与公众难以建立直接的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经济关系。开展公众气象服务离不开媒体,与公众服务的关系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气象服务与媒体的关系。鉴于社会公众服务依托于大众传媒的特点,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可参照广播电视行业改革改组(即编、制作和播发三者分离)的思路进行。对于气象信息服务而言,编即为基本信息加工和预报产品制作;制作即为服务产品的包装及相应的加工;播发即为利用传媒的部分。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应当发展以“制作”为重点的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和发展与媒体稳定、良好、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按照制播分离的原则,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包括产品)是相对独立的。根据形势判断,提供媒体播发的气象服务产品只会作为媒体的捆绑或附加产品,社会公众依然是免费获得,但媒体企业必须为由此带来的增值效益作出适当回报。与媒体的这种经济关系,也是对气象业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成立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行专门的制作。

(4) 市场用户。与企业用户的经济关系是市场化的。从国际上讲,未来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仍然是产品、信息和信息源的竞争,其核心是个性化—生动、不断更新—鲜活、准确率—权威。因此,与市场用户牢固的关系必然建立在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上。由于服务对象比较具体,如果服务的经济效益能够量化并使用户理解,以具体的服务合同为保障的与企业用户的经济关系的建立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通过与、伙伴、媒体和企业用户建立长期良好的经济关系,寻求共同发展,最终将极大地促进服务的质量的提高和针对性的增强,也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稳定投入渠道。

3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服务应当由什么样的组织承担。现代气象服务的组织结构主要应当包括国家气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企业。综观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即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气象部门仍然是气象服务的主导力量,但是其并不足以包办一切气象服务事务。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影响下,气象事业的内部结构在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直接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对其提出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实体。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国家气象部门不再是一支独秀,一体独大。在世界气象组织53次执委会会议上,美国就提出要对媒体和私人气象机构的作用进行讨论,并建议将有关内容写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修改草案。这就充分看出气象服务实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就服务的分工问题,在我国反映比较突出的是国家气象部门能否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在欧洲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允许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涉及到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的关系因此比较难处理,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方面的确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能够得到确立,再辅之于经费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机构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正在试行的“基以预期成果的预算管理办法”),按照行为、非营利行为和营利行为进行分类管理,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解决。毕竟任何一种服务实体都解决不了所有气象服务问题,满足所有气象服务需要。无论是国家气象部门还是私人气象机构,最终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重点的服务领域。如国家气象部门着力于发展固定用户和大用户(如和“伙伴”用户),进行专用产品的生产。非营利和营利性气象机构着力发展中小用户,进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4 关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

这一问题也即是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与新一代业务技术体制中的服务技术体系的关系问题。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指气象信息从产品生成至用户在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再加工及其组织。服务技术体系具有符合自身规律的技术性流程,而气象服务体系更多的是研究服务供方与服务需方的经济关系、结构关系。从气象服务工作的角度,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是气象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但也仅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有关气象服务技术方法体系已经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研究”报告中作了详尽的阐述。

5 关于如何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问题,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国家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路,从财政制度、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促进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各种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完善,并从政策上予以落实;另一方面,必须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国家财政负担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如观测站网、信息传输系统、国家地球环境数据库)建设、气象国际交流、气象科学基础研究以及气象行为方面全部投资,并正式纳入相应的财务渠道。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法规保障经济利益,建立市场体系,保护民族产业。

其次,在国家气象部门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快实现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跨越式发展,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中国气象局正在研究30 a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问题。其中对包括气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们制订面向全行业的《中国气象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主要从气象部门自身的角度制订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中,都对建立、发展和完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当前要加快具体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创新,改进管理方式。要认真研究国家改革与发展动态,特别是国家气象部门管理企业化、经费来源多元化等与建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相关的几个重要趋势。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然涉及到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调整与创新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要以国家组织实施的多元化经费制度为契机,以成本核算为纽带,按照法制化的方针,建立气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

此外,在其他各服务实体层次上,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就合作而言,包括服务方与用户方的合作以及服务方之间的合作。前述提到的伙伴关系就是服务方与用户方合作的典范。服务方之间也需要进行合作,国家气象部门在其中担负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