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对公共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什么发布制度

2.气象灾害预警由什么部门规定

3.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

4.天气预报哪个网站更准一些呢?

5.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气象灾害指数_中国气象局提高灾害天气预报精度

个人觉得气象局和大众联系最密切最多的媒介不外乎电视、电脑、报纸、手机类电子产品等。

现在天天守在家里看新闻联播之后新闻的,估计年龄都较长。老辈子们习惯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看每天的晨报、晚报上天气预报的,估计年龄也不会很年轻。

针对年轻人来说,大部分对天气情况的获知,基本来自于手机、电脑上的QQ预报、门户网站弹出窗口的页眉等,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不想了解天气,而是这些来自于网络,或者联通、电信、移动的播报,真的很不准确。

如果气象局能整合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站、或者QQ、msn这种运用范围很大的网络媒介,对它们进行归类、综合、整理,结合媒介的力度,让媒体的播报及时、更新迅速、肯定会让气象局的影响力扩大,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好处。

另外,预报内容方面,目前很多电视台的预报就是,有没有雨,气温多少之类的,非常的格式化,略显呆板和陈旧。为什么不在播报的同时,提醒一些其他的相关内容,更加人性化和灵活。

比如,天气较炎热的时候,可以清热解暑的水果、蔬菜……完全可以融入营养学的内容,实用,简单,又便捷。

比如,阴雨天,潮湿,容易发霉,怎么解决家居中衣物容易发霉的问题

比如,晴朗的时候,天气较好,空气质量较好,适宜外出游玩和运动,植入一点关于旅游景点的广告,对大众来说很有帮助,对气象局来说,说不定也可以增加点收入

就是觉得,中国气象局发展这么多年了,确实在很多方面有很多改进和发展,但是缺少了一种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冲劲。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可以更人性化,更亲和,更有实用价值,才能越来越好。

国家对公共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什么发布制度

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全国平均气温达10.6℃,比常年(9.3℃)偏高1.3℃,超过此前全国平均气温最高的2006年,成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编者按:气象话题正在和全球气候一起日益“升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需要气象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本版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气象,特编发这组报道,解析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的显著成效及不懈努力。

在2007年这个“气候变化年”,我国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特大暴雪、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发生,多个气象历史纪录被刷新。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给气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怎样更准确?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怎样更精细?气象预警信息和知识怎样“进村入户”?2008年,这三道难关尤其需要中国气象工作者合力攻坚。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研究

灾害偏重,损失却较小,这是2007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突出特点。全国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与上年相比减少567人;据气象部门统计,2007年有8个台风登陆我国,比常年平均还多1个,但严重台风灾害仅造成76人死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91年以来最少。

“这得益于党中央、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各地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疏散,近几年对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投入等。”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说,“气象部门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气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2007年,全国24小时的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1%和1.9%,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历年来最高水平。

“不过,总体上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气象监测能力还不适应预报预测和服务的需求,一些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往往捕捉不到,以至于漏报;一些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一些重要天气气候形成的机理认识还很有限,特别是短时临近灾害天气预警预报能力还比较弱。

据介绍,2008年,气象部门将继续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立业之本、重中之重,从发展数值预报、完善观测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大力发展气象预测预报业务,编制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规划,实现我国自主研发的T639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改进中国区域中尺度降水数值预报,提高台风数值预报能力,尽快建立全国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业务平台;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等。

此外,中国气象局将组建气候变化中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合力,进一步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新挑战。

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为北京奥运提供精细气象服务

8月8日到8月24日,奥运盛会将在北京举办。此时正值北京雨季,天气复杂多变。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特点是六个字——高要求、高难度。”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吴正华说,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气象保障必须提供每隔数小时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北京汛期雷雨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往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次降水,与最近四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相比,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总降水量是最大的,降水日数是最多的。

能否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盛会,“高要求、高难度”的气象保障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气象局制定行动和实施方案,取措施重点解决奥运气象服务相关科学技术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服务问题,全力备战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和2007年,全国气象部门连续两年开展了奥运气象服务演练。

“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我们将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 郑国光说,气象部门将加强气候背景分析,为完善奥运组织和应急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高温、高湿、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台风、雾、霾等奥运高影响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重点做好奥运会开闭幕式中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以及人工消云减雨试验,确保珠峰奥运圣火展示、奥运火炬传递、各项奥运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圆满完成。做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奥运公众气象服务,为奥运会各项活动和全体奥运参与者、全体市民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我们永远不可能摆脱预报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努力减少不确定性。”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说,“在奥运期间,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得科学、有用、易懂的气象信息——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拓宽发布渠道、加强科普宣传,让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

气象等部门近年来努力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难题。2007年,中央气象台共发布警报75次,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号3350次、警报691次,公众拨打信息电话达数百亿人次,12亿人次接收到预警短信。全国设立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7.3万块,建立了海洋气象预警电台,推进新一代气象预警信息卫星广播系统、手机短信预警小区广播系统和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现代化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然而,我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效和覆盖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推进省级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和气象预警信息手机小区广播发布系统,还将完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组建。

此外,针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不够,面向农村广大农民的宣传尤为不足,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气象部门将加强科普宣传,加快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面对中小学及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建立中国气象科普网,继续与教育、科技、建设、铁路、农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交、进列车活动。

“气象预警信息和科普知识同时‘进村入户’,才能使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瓶颈,在有效时间内到达用户手中,并使用户能够及时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矫梅燕说,“这对防灾减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象灾害预警由什么部门规定

法律分析:国家对公共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

答:您好。为了促进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使国家关于规范气象预报发布、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

制度得到实施,《气象法》赋予了各级气象主体许多法律

责任,其中主要有以下法律责任。

第一,维护气象活动秩序的责任。良好的气象活动秩序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保障,那么气象观测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气象科学数据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气象预报就难以提高其准确性,最终导致影响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如果气象预报发布秩序混乱,就会在社会公众中造成混乱,对擅自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还可能造成群众恐慌,甚至引发局部地区社会秩序波动。因此,维护气象活动秩序不仅是一般性社会服务职责,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责任。《气象法》第五条规定:“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的气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这一法律制度实际上赋予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维护气象活动秩序的法律职责。

第二,组织提供气象公共服务产品的责任。国家气象事业是社会基础性的公共事业,大众气象预报是社会公共产品,人民群众具有无偿获得公众气象预报服务的权利,国家其他公益部门和组织也有无偿获得公共气象服务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就是国家气象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

法律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五条 院气象主管机构和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规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局也制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保护全国范围内的灾害防御工作。

天气预报哪个网站更准一些呢?

1)中央气象台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目前国家气象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干旱、沙尘暴、大气环境质量等的预测预报水平。还加强天气、环境、应用气象、遥感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2)中国气象局是是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之一。3)中央气象局是机关,中央气象台是中央气象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央气象局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中央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大都不是公务员。4)中央气象台主要做全国天气预报和灾害预报以及天气分析和研究的,气象局是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全国的各个地方气象台和气象研究观测事务。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级天气预报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己任,初步形成了集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区域数值预报及专业数值预报为一体 的数值预报系统;

建立了针对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 滚动预报,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 ;

基本形成了警报信息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扩展资料:

主要职能:

1、牵头组织天气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系统设计、业务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2、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天气监测和预报,负责沙尘天气、雷电天气潜势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报;承担我国及所属责任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警报。

3、承担我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台风与海洋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

4、承担全国及世界主要区域范围的生态与农业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气象保障。

5、承担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组织制作综合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为党中央、院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

7、负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改进、升级和运行维护及模式的检验评估,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8、承担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相关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9、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0、承担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和环境紧急响应中心(EERC)的任务;承担THORPEX亚洲TIGGE中心的任务。

11、负责本单位的人、财、物等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

12、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又有哪些功能呢?发射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功能

 观测能力是现有系统的上千倍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师李卿的说法,风云四号是我国首颗静止轨道上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等4种探测器,实现了多个重大技术突破。

 将四大类载荷安装在同一个卫星平台上,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指挥于新文说,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多个仪器同时工作所产生的相互干扰问题。

他说,相较于其他国际先进水平静止气象卫星将成像仪器和探测仪器分置于两颗卫星的普遍做法,风云四号的这种设计大大节省了研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大气的多手段综合观测。

 具体来看,与目前业务执行的风云二号卫星相比,风云四号配备的扫描成像辐射计通道数量增加了2.8倍,达到14个。其观测时间解析度提高1倍,可每15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影象。最高空间解析度较之前提高了6倍,达到500米。

 李卿说,这些新能力,将让风云四号以全新的方式来揭示台风、暴雨、洪涝、森林火灾、沙尘暴和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

 风云四号还搭载了世界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其在垂直光谱探测通道达到1700个,可方向上对大气结构实现高精度定量探测,相当于对大气进行CT扫描。

 这也是国际上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次装载,将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溼度廓线探测,获取的高光谱大气资料,可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说法,风云四号的观测能力是现有观测系统的上千倍,将极大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接下来是闪电成像仪。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自主研制闪电成像仪的首次在轨应用,填补国内空白。1秒钟可以拍摄500张闪电图,探测区域范围内的闪电频次和强度,这可以用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与跟踪,提供闪电灾害预警,也是国内首次应用。

 能感知3.6万公里外湖水温度的变化

 放眼全球,国际上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日本和美国分别在今年11月2日和11月19日发射同类气象卫星。欧盟、俄罗斯、韩国、印度也于2017~2018年前后发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与日本、美国2016年最新发射的葵花九号卫星、GOES-R卫星及欧洲正在研制的MTG等均属于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又被叫做定量遥感卫星,除了获取云图,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获取准确的、定量化的大气和地表观测资讯,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服务。

 张志清说,针对越来越高的定量遥感需求,风云四号装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和闪电成像仪,在效能上比之前的卫星有大幅的提升。

 张志清举了一个例子,青海湖的温度是20℃,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做到对其温度的测量误差小于1℃,同时,当湖水温度变化0.1℃时,卫星就能够准确感知出来。

 此外,风云四号还可以通过不同光谱通道的观测,对全国植被覆盖、粮食亩产等作出预估。在气象学家看来,其经济、社会效益空前。

 不过天气预报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除了温度,还包含溼度、压强、风等指标,涉及温溼度、导风、闪电、辐射、云和气溶胶、大气成分等数十个种类卫星遥感资料产品的应用。

 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提供包括云、辐射、温溼度、大气、导风、闪电等34种资料产品。

 革命性的跨越: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事实上,在风云四号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4颗气象卫星,其中7颗卫星在轨执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如今,风云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多星在轨、统筹执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

 在茫茫太空中,气象卫星就是洞察风云变幻的锐利“眼睛”。张志清说,气象卫星主要是通过卫星装载的各种探测仪器获得不同的卫星气象云图,然后通过云图反演出其他变数,并应用到天气预报模式中,再根据方程的运算得到未来的天气。

 气象卫星云图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不过,能用自己研制的卫星拍摄这两种云图的国家和地区,美欧之外,就只有中国了。

 根据赵坚的说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的风云一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高度大约500公里至1000公里,其拍摄的云图就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而风云二号卫星和刚刚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则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对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约3.6万公里,其拍摄的卫星云图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静止卫星与极轨卫星,一个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一个则绕着地球转动。如风云二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对我国天气的观测好比一个定点站岗警察和一个流动巡逻警察。

 目前,人们看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基本上来自在轨执行的风云二号E、F、G三颗星。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逐步接替风云二号卫星提供更加及时和高精度的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切片资料,对于病情的判断就更加准确了。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跨越,“可以说,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根据官方的说法,随着风云卫星的发展,我国当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约50%,提高到了现在的90%。而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这一准确率。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射的意义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西昌发射成功 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未来的天气预报

 有了卫星重器,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究竟能提高多少,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事实上,现代天气预报包括5个环节:气象观测、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释出。

 这其中,气象观测又分为地基观测、空基观测和天基观测三大类。而气象卫星,只是其中的天基观测一环。在专家看来,气象卫星观测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天气预报能力的提升,不过至于能提升多少,以及能否和欧美比肩,则还要进行综合考量。

 毕竟,真正引领天气预报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是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而所谓数值预报,就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

 遗憾的是,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说法,中国的数值预报与欧洲中心、美国等相比,起步要晚,先天条件处于弱势。

 数值模式涉及大量微分方程,计算量巨大,一般使用超级计算机完成。这方面,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前不久,中国科学家获2016年度的高效能运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计算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资料收集、综合分析之后,还需要预报会商,这时,预报员就要发表意见、综合分析,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尽管有一些优秀的预报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比较缺乏。

 想更准确地“猜”到老天的心思,并不容易。道阻且长,今天的风云四号是一个新的开端,未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