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第一个北极考察站叫什么名字?

2.野外数据集方法

3.什么是地基GPS?什么是星载GPS?追加分

4.自动气象站有哪些分类?

手持式气象站使用方法_手持式气象站

激光跟踪仪是一种空间大尺寸三维坐标精密测量的高端几何量仪器,不仅可以对静止的空间目标进行高精度三维测量,还可以对运动的目标进行跟踪测量,是大尺寸精密测量的主要手段。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能跟踪某一目标的运动,这一被跟踪的目标称为目标镜,是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传统三坐标测量机的测头。工作时,将目标镜与被测要素接触,系统便会测量其中心点的三维坐标,通过被测要素与目标镜中心点坐标之间的关系获得被测要素的三维空间位置和姿态信息。

中图仪器激光跟踪仪主要有以下显著特性:

1、 精准、强大的跟踪测量系统

(1)绝对激光测距(ADM)和干涉测距(IFM)融合技术,将干涉测长的及时修正速度与绝对测距功能相结合,保证测量的极佳精度,并实现挡光恢复。

(2)目标球自动锁定功能,在断光时会在小范围内自动搜索到目标球,完成断光续接,自动锁定目标球,全过程不需人为操作,提高测量效率。

(3)配备智能化测头G-Probe,不仅能够精确定位空间点的三维坐标,而且能够对目标的空间姿态进行检测,实现3D到6D测量。

(4)内部集成智能CCD相机和实时图像处理技术,具有自动变焦能力,实现大范围的测头快速搜索。

(5)隐藏特征、狭长特征、曲面测量等配备不同测头,增强系统探测能力。

(6)主动式控温系统和激光头全封闭设计,使得跟踪站主机内部温度恒定和均匀分布,尽可能降低温度漂移,保证仪器的长时间稳定。

(7)一体化气象站技术,自动读取及更新环境参数传感器,确保测量数据的实时修正。

(8)稳定、便捷的三角底盘确保稳定的测量条件,避免环境震动带来的精度损失。

(9)设备与电脑之间可以通过无线WIFI连接,方便现场使用。

(10)高速测量数据输出,输出速度≥1000点/秒。

(11)IP54防护等级,保证主机免受灰尘和其他污染物的进入,实现防尘、防水,环境适用性强。

(12)内置高精度电子水平仪,水平仪精度≤1秒。

2、 高精度、防破裂反射球

(1)精确、耐用、高强度、防破裂的反射球,配有标准型和高精度型等多种类型的反射球。

(2)不同的测量距离适用不同规格的反射球。

(3)中空一体式设计,保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球心最高精度达到±2.5μm。

(4)光学玻璃角偶反射球体,用于获得理想的测量结果。

(5)反射球用高等级球体,球度为±0.5μm。

(6)可更换的窗口保护盖设计,确保反射光学装置保持清洁。

3、 智能化的手持无线测头G-Probe

(1)测量范围大,测量半径≥10米,俯仰方向≥±45?,角摆≥±45?,自转≥360?。

(2)使用轻便灵活,内置电池,无线通讯,完全无线操作。

(3)测量时带有光学和声音提示,将要断光时手持测头指示灯会变黄,点时会发出提示音。

(4)具有连续测量模式,每秒点速度≥1000点/秒。

(5)具备测头自动识别功能,测量软件能够自动识别测针类型,使用时不需要重新选择测针类型,避免误操作。同时更换测针或者改变测针测量方向、姿态时不需要补偿和重新校验,提高操作便利性。

(6)根据测量需要可选用不同长度的加长杆和不同大小的测头进行随机组合,测量更方便。

(7)自动锁定技术,操作者只需要关注测量的工件,而无需关注激光的位置,提高操作便利性。

4、 智能化的非接触式手持激光扫描仪G-Scan

(1)激光束自动跟随锁定G-Scan,提高操作便利性。

(2)测量范围大,测量半径≥10米,俯仰≥±45?,角摆≥±45?,垂直≥±45?,自转≥360?。

(3)根据目标反射比自动对激光功率进行控制与优化,基本可对任何目标均进行稳定测量,测量目标从黑色橡胶到光滑的金属表面。

(4)跟踪仪自动识别G-Scan,支持测量时无缝切换G-Probe或反射球。

(5)双色引导、声音、触觉及指示灯自动反馈提示系统,方便用户把握G-Scan扫描距离,判断挡光状态,从而集出最可靠的扫描数据,提高用户体验。

(6)仅需一根网线连接,方便手持式操作。

(7)扫描频率高达120线/秒,最高样率高达20000点/秒,节省时间,快速扫描大面积工件并输出有效数据。

(8)大扫描范围,平均扫描距离86mm,扫描线宽90mm,扫描深度78mm。

5、 机械控制探测器G-Mac

(1)激光束自动跟随锁定G-Mac。

(2)测量范围大,测量半径≥10米,俯仰方向≥±45?,角摆≥±45?,自转≥360?。

(3)简易接口连接,便于安装在机床或机器人上,重复性高、精度高。

(4)设置多个反射球座,为目标点定向,便于校验和点位。

(5)对环境光不敏感。

(6)声音及指示灯反馈系统对上电、视场、距离范围等仪器状态进行提示。

(7)每秒点速度≥1000点/秒。

6、 功能丰富的三维空间尺寸测量软件

(1)测量软件系统可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运行,具有图形显示模块,以图形的方式显示数据及测量结果。

(2)具有数据分析功能:可利用静态和连续点的方式集数据,可直接测量得到点、线、圆、平面、柱、球、圆锥等,提供点线面、两点以及最佳拟合等创建坐标系的方式,并可对坐标进行平移、旋转等操作。

(3)测量软件可用坐标定位创建3D数据;

(4)具有图形显示功能提供2D和3D视图,可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缩放操作,提供多种图形文件接口,可直接进行测量值与设计值比较。

(5)检验结果及报告可以文件或图形形式在线记录下来或打印出来。

(6)可实现几何元素的评价,包括: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圆锥度以及圆环和球面等。实现相对基准几何要素真实位置度的评价:平行度、垂直度、角度、位置度、同轴度、同心度等。

(7)测量软件既有良好的正向测量功能,又具有优秀的逆向工程功能。具有完善的产品检测方案:图形工作界面;内嵌高级GA&T技术;多样性的切边分析;实现虚拟装配及干涉分析;实现组装间隙分析及调整;实现扫描数据与CAD的比较。

7、 全面的机器人性能检测分析软件

按照ISO 9283工业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实验方法完成机器人性能检测,检测内容包括:

ؠ 机器人位姿准确度

ؠ 位姿重复性

ؠ 多方向位姿准确度变动

ؠ 距离准确度

ؠ 距离重复性

ؠ 位置稳定时间

ؠ 位置超调量

ؠ 位姿特性漂移

ؠ 互换性

ؠ 轨迹准确度

ؠ 轨迹重复性

ؠ 拐角偏差

ؠ 轨迹速度特性

ؠ 静态柔顺性

8、 专业的机器人参数校准软件

根据机器人的D-H参数建立机器人校准数学模型,进行机器人零位校准,机器人D-H参数校准,机器人TCP中心点精度校准。在不改变现有机器人任何结构和硬件尺寸的条件下,通过机器人校准标定软件有效的提高机器人绝对位姿精度。

世界上第一个北极考察站叫什么名字?

探测器:索杰纳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Delta II

国际卫星标识符:1996-068A

发射时间基地:1996年12月4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α质子X射线光谱仪

三个摄像头

大气结构仪器/气象学载荷

1远距离和近距离地面成像

2测定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元素组成

3测量火星高层和底层稳态大气,及其波动情况

4寻找环境中的磁性物质

5寻找液态水曾经存在的证据

6实现火星制动捕获、高速进入、快速降速、气囊软着陆

7成像设备和传感器的测试

8实现巡视器着陆器之间通信、着陆器与地球远距离通信

9巡视器在火星表面上的机动性和系统性的测试

10火星探测科学数据收集

11工作尽可能长久、持续

目的:1远距离和近距离地面成像

2测定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元素组成

3测量火星高层和底层稳态大气,及其波动情况

4寻找环境中的磁性物质

5寻找液态水曾经存在的证据

6实现火星制动捕获、高速进入、快速降速、气囊软着陆

7成像设备和传感器的测试

8实现巡视器着陆器之间通信、着陆器与地球远距离通信

9巡视器在火星表面上的机动性和系统性的测试

10火星探测科学数据收集

11工作尽可能长久、持续

成果:1着陆地点的圆形碎石和鹅卵石及其他观察表明,砾岩形成于存在稳定液态水的过去

2对火星探路者的无线电跟踪提供了着陆器位置和火星自转极的精确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行星中心金属核心的半径大于1300公里,但小于2000公里

3空气中的尘埃是磁性的,它的特性表明磁性矿物是磁铁矿(一种磁性很强的氧化铁)。它可能已经被冻干在颗粒上,成为污渍或水泥状态。过去活跃的水循环可能已经从地壳物质中洗涤出了铁。

4尘暴经常被温度、风和压力传感器观测到。观测表明,这些阵风是一种将灰尘混合到大气中的机制。

5清晨,火星探路者曾在低层大气中看到了水冰云。

6清晨,火星探路者曾记录到气温的突然波动,这表明火星表面使大气变暖,热量以小漩涡的形式向上传导。

发射过程:

1996年12月4日索杰纳号发射成功,经过了7个月的400万公里的漫长航行

19年7月4日索杰纳号从接近双曲线的轨道以7300米/秒的速度直接进入火星大气层,没有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步骤有:

巡航外壳在进入大气层前30分钟被抛弃,着陆器在下降时进行大气测量

探测器的隔热板在大约160秒内将飞船减速至400米/秒。这时,一个12.5米长的降落伞被展开,使飞船速度减慢到大约70米/秒。热防护罩在降落伞展开20秒后随即释放

系绳(一个20米长的编织系带)部署在飞船下方。约25秒后,着陆器与后壳分离,滑到缰绳底部。在大约1.6公里的高度,雷达高度计测得地面。

在着陆前大约10秒,四个气囊在大约0.3秒内充气,在着陆器周围形成一个直径5.2米的保护气囊球

4秒后,在98米的高度,三枚装在后壳里的固体火箭发射,以减缓下降速度。大约2秒后,缰绳在离地面21.5米处被割断,释放了装有安全气囊的着陆器。着陆器在3.8秒内坠落地面,并于19年7月4日世界时下午12时56分55分以18米/秒的速度(垂直方向约14米/秒、水平方向约12米/秒)撞击火星表面,并反弹到空中约12米

探测器弹跳了至少15次,在撞击大约2.5分钟和距离初始撞击地点约1公里处停了下来

着陆后,安全气囊放气并缩回。火星探路者号在着陆87分钟后打开了三块金属三角形太阳能电池板(类似花瓣)

着陆器首先传输了在进入和着陆期间收集的工程和大气科学数据,第一个信号在世界时下午2:34在被地球接收到。成像系统获得了着陆器和周围环境的全景图以及着陆区的全景图,并在世界时23:30将其传送到地球

在进行了一些清除安全气囊的操作后,坡道展开,巡视器从其中一个花瓣上移出,并于7月6日世界时上午1:40移动到火星表面上,着陆点为战神谷

任务结束:索杰纳号工作了3个月,是原设计时间的12倍多,主发射机直到19年9月27日才停止工作,它的微型发射机直到10月6日仍发回信号,此后才陷入沉没之中。之后NASA的科学家们经过5个多月满怀希望的努力,想再与索杰纳号取得联系,但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在1998年3月11日下午1时21分宣告索杰纳号结束使命,这是在它登陆后的第250天。

探测器:勇气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德尔塔2型Delta-7925

质量:174 kg

国际卫星标识符:2003-027A

发射时间基地:2003.6.10 13:58:46.773(EDT)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全景相机

微型热发射光谱仪

穆斯堡尔谱仪

α粒子X射线光谱仪

显微成像仪

岩石磨损工具

磁阵列

日晷

目的:1实现火星制动捕获、高速进入、快速降速、气囊软着陆

2拍摄高分辨率、彩色、立体的火星表面和天空

3通过探测岩石和岩石的热辐射模式来确定它们的矿物学性质

4识别含铁矿物,获得有关早期火星环境条件的信息

5确定构成岩石和土壤的元素,提供有关火星地壳形成、风化过程和水活动的信息

6提供岩石和土壤的极端近距离黑白照片,为矿物和元素数据的解释提供背景

7用砂轮清除灰尘和风化岩石,露出下面的新鲜岩石

8收集空气中的灰尘,便于科学仪器进行分析

9确定准确的颜色、亮度和仪器收集的其他信息

成果:很久以前火星比较潮湿、火星上的环境可以维持微生物的生命、利用火星探测器的数据,科学家们还重建了火星被海水淹没的古老过去

发射过程:勇气号和机遇号是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先发射,数周后则轮到机遇号。火星与地球都是围绕太阳同向而转,每26个月才有很短的间隙处于同一轨道,这是唯一最省燃料的发射方式,并需要火箭发动机推动火星车到火星,只需将探测车发射到火星轨道,让它沿轨道飞行3亿公里,7个月后将达到。7个月内火星车仍然需要不断修正方向和定位,确保在古谢夫陨石坑登陆。

到达火星大气层时,由于信号从地球到火星需要10分钟,而探测器穿过大气到着陆只需6分钟,因此这段路程探测器需自动完成:

第一步:勇气号登陆车开始打开覆盖飞船一半面积的防热罩,然后登陆车和母船分离,勇气号开始呼啸着进入火星大气层。 

第二步:此时,勇气号速度大约是19300公里/每小时,在降落前4分钟中,登陆车要利用大气摩擦力减缓速度,利用挡热板来抵制高温对勇气号的侵袭。

第三步:速度得到减缓后,勇气号飞行速度将达到1600公里/每小时。这样,在探测器处于商业飞机类似飞行高度下,时间只剩下100多秒。

第四步:此刻,携带降落伞打开,迫使速度再降至321公里/每小时;这时离着陆还有6秒钟,勇气号距离火星只有91公里。

第五步:减速火箭装置再迫使飞行速度降低零速率,这时距火星大约只有4层楼的高度。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勇气号依靠安全气囊防止受到撞击。此刻,勇气号大约以48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击火星。当然,如果有狂风,登陆速度可能达到80公里/每小时。

第六步:在气囊和支架保护下,重达174公斤的勇气号将反弹到4层楼高,并上下蹦跳多次。科学家指出,反弹次数大约在30次左右,其目的正是为减缓着陆的速度,防止器械猛烈撞击下损害。

第七步:打开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伸出摄影杆和天线,通过向奥德赛火星轨道器转发信号显示着陆成功

任务结束:因为太阳能电池板的蒙尘,勇气号的电力供应一直在持续下降,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两次大风吹散了尘埃,电力得到恢复。

2006年,六个车轮中的右前轮失灵。

2009年5月,在通过特洛伊沙地时,车轮陷入软土,其中一个故障又使勇气号无法动弹,之后的观测一直被限制在原地,此后有过几次解救行动但都失败。

2010年1月26日NASA宣布放弃拯救,勇气号从此转为静止观测平台。

2011年3月22日,NASA最后一次联络上勇气号;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后一次尝试联络后结束勇气号的任务。

探测器:机遇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Delta-7925H

质量:180kg

国际卫星标识符:2003-032A

发射时间基地:2003.07.08 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同勇气号

发射过程:

1)机遇号于2004年1月25日5:05(UTC)降落在比原亨利撞击坑偏东25 km的老鹰撞击坑(1.95 S 354.47 E)

2)在2006年3月22日,机遇号离开了黑暗撞击坑并开始前往维多利亚撞击坑的旅程,后来于2006年9月抵达

3)在2007年1月4日,机遇号和勇气号都接收到了给车上电脑用的新航程软件,新的系统能够让漫游车决定是否传送一张照片、是否使用机械手臂来研究岩石,为科学家们节省很多时间不用去过滤数百张的照片来找他们所想要的那一个

4)在2007年6月沙尘暴让太阳能电力快速下降

5)2008年8月24到28日(第1630到1634个任务日),机遇号在经历了双胞胎勇气号类似遇过踩到道钉似的意外而造成右前轮故障之后离开了维多利亚撞击坑。在前往努力撞击坑的路上,机遇号将会在子午线高原上研究一连串的深色大卵石

6)2009年3月7日(第1820个任务日),机遇号自从2008年8月份离开维多利亚撞击坑并行走了约3.2公里后到现在,抵达了努力撞击坑的边缘。它也观察到了距离约38公里远的Iazu撞击坑,并估算出其7公里的直径。

7)在2010年1月28日(第2138个任务日),机遇号抵达了康塞普西翁撞击坑。在前往努力撞击坑之前,它成功的绕了这个直径10米的撞击坑走了一圈。在这段时间里,电力供应从每小时305瓦降低至每小时270瓦。在2010年9月8日,NASA宣布机遇号已经抵达维多利亚撞击坑和努力撞击坑之间行进路线的一半。

8)2015年3月11日机遇号火星漫游车在火星马拉松的冲刺阶段,为了研究从未见过的岩石,放弃了最后的冲刺。

任务结束:

1)2018年6月火星上刮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美国宇航局与机遇号失去联系。

2)2018年9月3日,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日前发布消息,与地球失联多日的机遇号火星车有望重新吸收阳光充电,并启动修复程序。

3)2018年10月31日,NASA表示,机遇号火星漫游车或将永久失联。该漫游车目前位于火星奋斗撞击坑边缘。自从一场猛烈的沙尘暴席卷了整个火星以来,机遇号已失联达四个月之久。此前NASA启动了一项为期六周的监听项目,试图接收机遇号传来的信号。但如今六周已经过去,这台太阳能漫游车仍处于休眠状态。再过不久科学家就将放弃联系它。

4)2019年2月13日,由于无法跟探测器取得联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结束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的使命,机遇号已经在火星上运作了15年

探测器:凤凰号

制造商:亚利桑那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Delta-7925

国际卫星标识符:2007-034A

发射时间基地:2007.8.4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机械臂(RA)

机械臂摄像机(RAC)

热析气分析仪(TEGA)

火星下降成像仪(MARDI)

气象站(MET)

表面立体成像仪(SSI)

显微镜、电化学和电导率分析仪(MECA)

目的:1确定极地气候和天气与地表的相互作用以及至少90太阳日的北纬70度附近低层大气组成

2确定在大气下降过程中的大气特征

3描述形成北部平原和近地表风化层的物理性质(侧重于水的作用)

4确定水的矿物学和化学成分以及风化层的吸附气体和有机物含量

5描述水、冰的 历史 、极地气候以及探究过去和现在火星表面和地下环境的孕育生命的潜力

6实现火星制动捕获、高速进入、快速降速、伞降动力软着陆

7成像设备和传感器的测试

8通过中继,实现巡视器与地球远距离通信

9火星探测科学数据收集

10工作尽可能长久、持续

成果:凭借着科学载荷收集了大量数据并拍摄了大量,为研究水的地质 历史 和寻找可能存在于冰土边界的可居住地带的证据的科学目标提供了实现支持。发现了高氯酸盐的存在、火星的气候循环、火星北极的景观、火星表面的水、火星北极的气候、火星土壤成分等

发射过程:

2007年8月4日探测器成功发射,大约花了10个月时间,到达火星轨道

2008年5月25日探测器进入大气层,隔热板使其在初始阶段减速。大约3分钟后,降落伞展开,15秒后热防护罩弹出,10秒后展开着陆腿,50秒后启动雷达。在1公里的高度,降落伞被释放。接下来的动力下降和软着陆系统是使用一个脉冲推进系统和8个推进器实现的,当脚垫传感器检测到已着陆时系统关闭。下午7:53:44,探测器在北纬68.15度,西125.9度的一个无巨砾、冰岩比高(30-60%)的区域着陆。太阳能电池板在15分钟后被展开,以确保尘埃沉降完毕。然后凤凰号拍摄了它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第一张照片。当通信恢复时,第一批图像和探测器 健康 状况遥测一起被传送回地球。凤凰号可通过奥德赛轨道器的UHF或火星勘测轨道器和火星快车或中增益X波段天线作中继通信

任务结束:2008年10月28日因太阳高度角过低和严重沙尘暴造成供电不足,凤凰号进入安全模式,随后着陆器关闭四个加热器以节约电源,这进一步造成凤凰号的机械臂和大气分析仪无法使用。最后一次通信是在2008年11月2日电力耗尽之前。2010年1月18日、2月、4月 NASA尝试联系均未成功后,通过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图像分析可能是二氧化碳凝华成干冰把太阳能电池板压坏。2010年5月24日,发现无法挽救凤凰号后宣布其结束使命

探测器:好奇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Atlas-5(541)

质量:3893kg

国际卫星标识符:2011-070A

发射时间基地:2011年11月26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桅杆摄像机(Mastcam)

火星手持式透镜成像仪(MAHLI)

火星下降成像仪(MARDI)

α粒子X射线光谱仪(APXS)

化学和摄像工具(ChemCam)

化学和矿物学仪器(CheMin)

火星样本分析工具(SAM)

辐射评估探测器(RAD)

中子动态反照率工具(DAN)

火星车环境监测站(REMS)

火星科学实验室进入下降和着陆仪器(MEDLI)

目的:1确定环境中有机碳化合物的性质和数量

2列出火星可能生命的化学组成部分

3识别可能影响生命进行过程的特征

4从化学和同位素上研究火星表面和近表地质材料的矿物组成

5解释形成和改变火星岩石和土壤的过程

6评估长时间尺度(即40亿年)的大气演化过程

7确定水和二氧化碳的现状、分布和循环

8描述表面辐射的广谱特征,包括宇宙辐射、太阳风和次级中子

9实现将一个非常大的,重型的火星车降落到火星表面的能力

10实现在12.4英里(20公里)着陆区更精确着陆的能力

11火星上实现远距离的机动性,用于研究不同环境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发现的样本

12工作尽可能长久、持续

成果:好奇号凭借着科学载荷收集了大量数据并拍摄了大量,为 探索 火星是否是过去或现在的生命的可能栖息地的科学目标提供了实现支持。

发射过程:

2011年11月26日探测器成功发射,离开地球轨道并完成8个月的航行后到达火星轨道

2012年8月6日探测器综合以前着陆器的着陆经验,用天空起重机操作,实现了超重型探测器的成功着陆,具体步骤:

第一:由空间进入火星大气,隔热罩隔热,速度由6km/s变为1km/s

第二:降落伞打开,速度降至100m/s左右,距离地表高度数公里

第三:观察地表,抛弃防护罩,点燃火箭引擎反推

第四:降至20m高,相对速度几乎为0,启动天空起重机操作,弹簧伸出,使好奇号着陆

第五:系绳被切断,着陆系统飞离,在安全距离外坠毁

2012年8月6日凌晨1时32分探测器在南纬4.5度、东经137.4度的盖尔陨石坑着陆

任务结束:由于好奇号是核电池驱动的,所以火星巨大的沙尘暴对好奇号影响不大,直到现在好奇号还在努力工作

探测器:洞察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Atlas V 401

质量:358 kg

国际卫星标识符:2018-042A

发射时间基地:2018年5月5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SEIS(内部结构地震实验)

HP3(热流和物理性质探测器)

RISE(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室)

温度和风传感器(TWINS),用于测量任务平台表面的风和温度

一个用于大气压力的传感器

一个磁强计

两台摄像机,用于部署和仪器环境

一台红外辐射计,用于测量影响热流实验的表面温度

甲板上还安装了一个小型被动激光反射器

目的:1)火星地核的大小、成分和物理状态(液体/固体)

2)火星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3)火星地幔的成分和结构

4)火星内部的热状态,并测量内部地震活动的震级、速率和地理分布

5)火星遭受陨石撞击的频率

6)实现火星软着陆,并降落在指定地点

7)利用机械臂部署仪器至指定位置

8)利用钻头钻探,深度5米

9)实现数据传输与通讯

10)工作尽可能长的时间

成果:1科学家们在继续用钻头工具尝试解决问题,挖到超过30厘米的深度,并希望它能正常工作。

2地震仪在2019年4月6日检测到了第一次火震。

3提供来自火星的每日天气报告,包括着陆点记录的温度、风和气压的统计数据。

4捕捉到了火星风振动引起的低沉隆隆声,在2018年12月1日,火星风的风速约为每秒5至7米,这些风与从轨道上观测到的着陆区尘暴条纹的方向一致

发射过程:

2018年5月5日探测器发射升空,执行人类首个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探测任务。在为期接近半年的火星轨道转移后,着陆器跳入稀薄的火星大气层。

2018年11月26日探测器以19800公里时速进入火星大气层,并打开隔热板,接着7分钟内用降落伞减速至时速8公里。最后发射反推火箭,用三条腿着陆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

2018年11月26日14时54分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卫星于15时传回了火星的第一张照片。

2019年2月19日起根据洞察号提供的数据,美国航天局开始在网上发布火星每日天气报告,提供火星气温、风速、气压等信息。

2019年3月18日洞察号将其超灵敏的地震仪置于火星表面。该仪器旨在通过探测火星震的轰鸣声来揭示有关火星内部的谜团。几周后,着陆器首次听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颤。这种新发现的噪声很可能由来自大气风的低频压力波引起,这些大气风在火星表面呼啸而过,在火星表面产生浅浅的长周期波(瑞利波)。

任务结束:主要任务将持续约两年,于2020年11月24日结束

探测器:希望号

制造商:阿联酋空间局

发射火箭:H-2A

质量:1500千克

国际卫星标识符:2020-047A

发射时间基地:2020年7月19日在岛航天中心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探测成像仪(EXI)——一种高分辨率多波段(可见光和紫外)相机

火星紫外线和远紫外光谱仪(EMU)

火星红外光谱仪(EMIR)和FTIR扫描光谱仪

目的:1寻找当前火星天气与火星古代气候之间的联系

2通过跟踪氢和氧的行为和逸出,研究火星大气向太空的损失机制

3研究火星大气的上下层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4绘制出一幅火星大气层每日变化的全球

发射过程:

2020年7月19日21:58:14希望号发射升空,发射后希望号在地球停泊轨道上经过了加速,从而进入火星转移轨道。经过200天的火星转移,希望号将进入一个绕火星的椭圆轨道,大约22000 x 44000公里,周期55小时,倾角25度,近心点在赤道附近

2020年11月8日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将于当地时间2021年2月9日晚7时42分抵达火星

任务结束:在途

探测器:天问一号

制造商:航天五院(着巡组合体),航天八院(轨道器)

发射火箭:长征五号Y4

质量:约5吨

国际卫星标识符:2020-049A

发射时间基地: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中分辨率相机

高分辨率相机

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

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

火星磁强计

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

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

地形相机

多光谱相机

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

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

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

火星气象测量仪

目的:1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探测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征,获取典型地区高精度形貌数据,开展火星地质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2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探测火星土壤种类、风化沉积特征和全球分布,搜寻水冰信息,开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研究

3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识别火星表面岩石类型,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矿物,开展表面矿物组成分析

4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探测火星空间环境及火星表面气温、气压、风场,开展火星电离层结构和表面天气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5研究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探测火星磁场特性。开展火星早期地质演化 历史 及火星内部质量分布和重力场研究

6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通过这一任务的实施,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基础工程体系,掌握深空探测基础共性技术,形成开展深空探测的基础工程能力,推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发射过程: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千米处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获取了地月合影,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

2020年8月2日7时0分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N发动机工作20秒钟,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

2020年9月20日23时天问一号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秒,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120N发动机实际性能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深空自拍的飞行图像

2020年10月9日23时天问一号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天问一号的飞行轨道变为能够准确被火星捕获的、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

2020年10月28日22时天问一号8台25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25N发动机的实际性能。该次轨道中途修正,是为了在深空机动后,对转移轨道再次进行微量调整,使其按照预定时间与火星交会

2021年1月3日6时天问一号已经在轨飞行163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3亿千米,距离火星约830万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按将在2021年2月实施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准备着陆火星

任务结束:在途

探测器:毅力号

制造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火箭:Atlas-5

国际卫星标识符:2020-052A

发射时间基地:2020年7月30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探测设备与目的成果:

Mastcam-Z摄像机系统

MEDA环境动力学分析仪

MOXIE火星氧气原位利用实验

PIXL X射线岩石行星化学仪

RIMFAX雷达成像仪

SHERLOC拉曼光谱和发光光谱对有机物和化学物质进行扫描的环境仪

SuperCam超级摄像头

火星直升机机智号

目的:1确定过去能够支持微生物生命的环境

2寻找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的迹象

3收集核心岩石和风化层样本,并将其储存在指定地方,以备将来执行任务

4测试火星大气中的氧气产量

5证明在稀薄的火星大气中可以实现自主、可控的飞行

发射过程:发射当天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意外,探测器由于地球阴影导致传感器触发额外低温自行进入安全模式,关闭了除基本系统外的所有系统。之后任务控制部门向探测器发送了命令,让其回到正常状态,探测器将经过7个月左右的星际飞行,于2021年2月18日登陆火星的杰泽罗陨石坑,寻找古代微生物生命迹象,开展第一次收集和保存火星岩芯和尘埃样品。毅力号是第一台为战利品准备了返程票的火星车。它将会把有可能是生命迹象的岩石和沉积物样本打包起来,留待后续火星项目送回地球。

任务结束:在途

野外数据集方法

中国第一个北极考察站是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于2004年7月28日,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也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是一座二层小楼,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在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极光光学观测平台。

每年春天到秋天,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根据任务需要轮流上站开展考察;当极夜来临,黄河站上会有1至2名极光观测队员上站考察;其他时间,站上没有考察队员,但有设备自动观测。

黄河车站的作用:

北极黄河站是一个综合性科考站。主要科研项目有高空物理观测、气象观测站、GPS卫星跟踪站、地球生态环境演变调查、近海海洋环境监测、冰川长期监测可行性研究和大气化学样。

2019年,黄河站将迎来15周年庆。经过十几年中国科学家的努力,黄河站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极科考站,承担了观测该地区日地相互作用的国际责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什么是地基GPS?什么是星载GPS?追加分

野外数据集图层共有九个,都是在掌上机上实现的,下面对这九种数据的集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1)GPS 信息的集

GPS 数据是一切地质数据集的基础,其他所有数据的集都以精确的定位为前提。

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可以使用两种类型的 GPS,一种是与掌上机紧密耦合绑定在一起的夹克式 GPS 或者蓝牙 GPS,这种情况下需要在 “编辑”菜单下启动 GPS,并根据机型设置 GPS 参数,如果是夹克式 GPS,设置串口 COM5 波特率 57600; 如果是蓝牙 GPS,首先把蓝牙 GPS 打开电源,然后再启动 GPS。时间编辑框的时间在跳动,说明 GPS 已连通,否则,需重新启动 GPS(启动前,先关闭 GPS)。当关闭 GPS 重新启动后,要重点检查输入的 GPS 参数是否正确,如有问题,须对 GPS 误差值进行校正。这种类型 GPS 数据会自动或手动被集,在这里笔者推荐使用手动集方式。

另一种就是使用手持式 GPS,手持式 GPS 没有与掌上机绑定,所示获取的 GPS 信息不会自动在屏幕上显示定位,需要手工输入 GPS 数据,方法是在 “编辑”菜单下选择“坐标手工输入”级联菜单,可以有两种坐标输入方式,一是输入高斯坐标,二是输入经纬度坐标,输入数据后就会在屏幕上以蓝色的十字图元符号自动定位和显示当前的位置。

其他数据的集都是通过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新增 PRB 过程”级联菜单完成的,在该菜单下又对应着各个集数据的菜单,点击这些菜单就能完成相应地质数据的集。

(2)地质点集

在野外数字集的 PRB 过程中,地质点的集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当到达某一地点时,如果确定要在此处定点,可以在掌上机编辑菜单下新增 PRB 地质点。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根据 GPS 信息指示),屏幕自动会在图上加入一个地质点的符号,并闪烁该符号,点击 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录入地质点属性,如微地貌、点性、露头、风化程度等,如果该地质点是岩性界限点,要确定该地质点两边的岩性特征、名称,接触关系等信息,在对地质点进行描述时,可以借助 PRB 字典当中的已有数据进行描述,描述的字数不受限制,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3)分段路线集

当到达一个地质点时,根据野外地质填图的需要,要将刚走过的路线在掌上机上勾画出来(可选流线、曲线),曲线输入是按一定间隔,用笔在屏幕点击,系统自动圆滑成曲线的。按 表示确认画线结果,按 表示画线无效。尽量使所画的路线和真正经过的路线相同,点击 按钮编辑分段路线的属性,可以对刚经过的路线沿途进行描述,并对经过的距离有所记录。

(4)点和点间界线集

到达一个地质点时,如果该地质点是岩性界线点,则该地质点应该添加地质界线,根据观察到的地质界线的走向,在掌上机上勾画出所能看到的地质界线,并尽量保证所画岩性界线和真实的岩性界线一致,以便将来可以将该地区各小组所画同一岩性界线连接起来。如果不能保证所画地质界线的准确性,那么就不要画太长的地质界线,以免将来在连接岩性界限时误差较大。绘制曲线和流线的方法与分段路线操作相同,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界线,注意不要画断,画完后,该线会自动闪烁。然后点击 按钮,输入其属性及点和点间界线的描述内容。在路线上,应该按照统一的规则确定该地质点的左侧和右侧,记录左右地层的岩性,观察并描述出两侧岩石的接触关系,测量岩石地层的倾向、倾角、走向,对该地区岩性特征进行描述。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地质点、地质界线和分段路线的描述内容,应以实际观察到的内容为主,对字典库的内容要加以修改后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对于所有集数据,其属性内容的输入都是通过点击 来进行的,以下就不再赘述。

(5)产状集

测量某点的产状,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产状,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产状的位置,产状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属性,包括岩石产状、产状类型、岩石节理发育或粒度大小。

(6)照片集

地质点周围有特殊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或者有明显的地质现象,如岩石矿化等对该地区研究有帮助,则要利用数码相机将该地质构造或现象拍摄下来,以便将来结合各种数据进行研究,在拍摄时最好有参照物,以便可以辨别其大小,照片可以通过选择“编辑”菜单下的 “照片”,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照片的位置,照片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照片属性,包括照片内容、照片编号、数码序号、镜头方向等,以便回到驻地将野外的各张照片与各个地质点准确匹配。

(7)素描集

在野外看到不整合接触等地质现象时,需要在野外记录本上描绘出来,掌上机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点,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素描”,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素描的位置,素描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素描属性。点击 “进入素描图工具”,进入绘制素描图环境,系统给出绘制众多的点线符号等素描图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很轻松地绘制出该处的地质现象。

(8)样品集

为了确定研究区的岩石成分、金属矿物的含量等,在野外进行数据集时,需要对不同岩性、间隔、类别的岩石进行样分析,记录样信息。在 “编辑”菜单下,选择“样”,在底图上点击样位置,样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输入样属性,包括样品的位置、类别、岩性、块数、层位等相关信息,以便将来发现有价值的样品时,可以确定它的来源,找到样品集地。

(9)化石集

在野外集数据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在该地区岩石中发现古生物化石,这时就可以在 “编辑”菜单下添加化石,在图上点击化石的发现位置,将会出现化石图标,输入化石属性,包括化石的类别、样层位、样地点、样人、日期等(注意: 在对化石的挖掘过程中,要拍摄照片,作为将来化石出露位置的凭证)。

对于这九种野外数据的集除了使用以上方法外,都还可以使用另一种方式,以地质点的集为例讲解如下: 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图层管理”菜单,在弹出的对话框当中选择 Gpoint. WT 作为当前图层,然后用新增点图元定点输入地质点,其他数据集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已经存在的集数据可以进行浏览和修改,通过选择 “编辑”菜单下的 “编辑PRB 过程” 级联菜单,在该菜单下又对应着各个集数据的菜单,点击这些菜单就能完成相应地质数据的编辑,其属性修改的方式与添加集数据的方式一致,此外也可以通过“图层管理”菜单进行修改,方法与添加野外集数据的第二种方法一致。

每一次集完一种数据或者修改后都要对数据进行保存,方法是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保存文件”菜单进行保存,这样即使出现死机情况数据也不会丢失。

完成一条路线的调查工作后要进行两步工作,第一步是进行文件备份,第二步是转出PC 数据。

文件备份要通过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文件备份”菜单来实现,备份的位置要与路线数据在同一个文件夹下面。

转出 PC 数据要通过选择 “手图”菜单下的 “转出 PC 数据”菜单来实现,转出数据的目的是形成属性文件,以便考入便携式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工作,形成的属性文件的后缀是 PRY。完成一条野外路线转出 PC 数据后就可退出系统,这可以通过选择“手图”菜单下的 “退出系统”菜单来实现。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所观察的野外地质路线实现数字化集,可以通过掌上机记录全部的野外集数据,极大地方便了野外记录过程,也极大地方便了集结果的室内入库程序,减少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野外数据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气象站有哪些分类?

广义的GPS,包括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称GNSS。

狭义的GPS,即指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公众常称的GPS,通常是指GPS系统的接收设备,如手持式GPS、汽车导航仪等。

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自动气象站按照监测方式分为:手持式气象站、车载式气象站、无线遥测气象站、有线遥测气象站、便携式气象站。

1、手持式气象站:手持式气象站是小的气象站,是由手持仪表和传感器组成,便于携带,测出来的数据现场直接显示。但是这种气象站一般不具备远程功能,且连接的传感器较少,不能扩展连接。

2、车载式气象站:这种气象站是专门针对车辆、船舶等应急环境检测设备而设计的可移动式的观测气象站,其连接传感器的数量相对也比较少。

3、无线遥测气象站:目前为先进的气象站就是这种气象站,它用物联网模式,GPRS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上传至网络平台,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随时可以登录平台,查看气象站现场数据。且有给予短信预警提示功能,能扩展连接很多传感器。这种气象站又称之为无人气象站。

4、有线遥测气象站:这是传统气象站的监测方式,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是传感器将数据通过连接数据线,将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这种方式适合于有人值守区。

5、便携式气象站:它是用于监测野外气候,将数据直接传输到数据集器中,数据集器将数据存贮下来,定期去现场数据。这种气象站大的好处就是方便移动,成本相对低很多。

扩展资料:

自动气象站按其功能分为:土壤墒情监测站、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监测站、雨水情监测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1、土壤墒情监测站:其主要是监测干旱和洪涝的监测站,它连接的传感器主要是土壤水分传感器。

2、自动雨量站:顾名思义,其主要是监测降雨量的监测站,主要连接的传感器是雨量传感器。

3、自动水位监测站:其主要是监测水位的监测站,主要连接水位传感器。

4、雨水情监测站:是将自动雨量站和水位监测站二者合一,一个监测站上连接了2种传感器。

5、多功能自动气象站:可以监测风速、风向、温湿度、降雨量、总辐射、大气压力等多种要素的监测站。可以扩展连接多种传感器。

自动气象站按行业分为:农田气候观测站、交通气象站、海洋环境气象站、水文气象站、森林火险监测站、科研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