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气象台平移_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
1.上海有哪些值得观光的地方?
2.上海外滩晚上的一对翅膀是什么建筑
3.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4.旧上海外滩边有个象天使一样的雕塑叫什么名字?
1、浦江游览
2、上海海关大楼
3、信号台
推荐理由:外滩气象信号台也是观赏外滩夜景的绝佳之处
4、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5、亚细亚大楼
6、汇中饭店大楼
7、有利银行旧址
8、江海关
9、交通银行大楼
10、日清大楼
还有177条相关问答,更多外滩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上海有哪些值得观光的地方?
那是上海外滩信号台
详情如下:
在上海外滩滨江绿地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整体移位成功的外滩信号台。这座高49.8米、自重400吨的塔楼,现已重建装饰焕发了青春。
外滩信号台,是上海仅有的两座阿塔努布式建筑之一,塔楼始建于1907年,距今已有87年。然而,外滩信号台的创建历史,则可追溯到1884年,它与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进程是紧密相连的。
一、信号台的由来
信号台的历史,是与国际航海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商船航运和军舰航行都离不开气象。1853年8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海洋会议上,气象作为航海事业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讨论。1854年,英国商业部成立了气象处,于1861年首次利用信号电码发送暴风雨警报。之后,英国在纽卡斯尔等港口,开始用悬挂信号的方法发布风暴警报,欧洲各重要港口也相继建立了信号台。
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战争,逼迫清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50年大英轮公司“玛丽伍德”号首辟香港至上海航线后,外商洋行陆续派遣船只前来上海。19世纪50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为了使商船和军舰能在“危险的远东海域”安全航行,气象保障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开埠后,英国和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上海开展气象观测。之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72年8月决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同年12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从1873年5月起,在报纸上发表隔日气象观测资料,并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报告,使商船、军舰离港时能获取气象情报。
1879年7月31日,台风侵袭上海,造成重大损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M·Dechvrens)对这次台风作了分析研究,并认为只要中国海关、电报公司、法租界公董局等有关当局诚心合作,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能恩斯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支持,尤其是航运公司的经理及船长纷纷写信,期望能看到在上海港建立起气象警报信号台,同时,希望设立标准时间的报告,使航海时针也能得到校准。
1881年9月20日,上海西商总会通过决议,投资筹建向航海者提供天气情况的机构,要求能恩斯神父给予指导。同时,提供资金购买气象观测仪器,于1884年2月18日在远洋轮船上安装。从而扩展了海上气象观测的范围,为建立信号台创造了条件。
二、法租界公董局的建台和辞职风波
我国轮船招商局于1873年成立后,先后开辟了驶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国外航线。为了轮船航行安全的需要,招商局于1882年12月求得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核准,沿徐家汇路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杆,以便获得海上气象情报。法租界公董局闻讯后迅速作出反应,于12月21日决定,在洋行、外轮公司集中的外滩黄浦江畔西洋码头附近,法租界洋泾浜桥堍(今延安东路外滩),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并设立对时用的子午时辰球。同时,呈请法国驻沪总领事傅赉世(Flesch)向上海道台邵友廉交涉,要求取得沿徐家汇路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路的权利。当时法国正侵略越南。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邵友廉以“两江总督左大人已有谕贴核准招商局立杆架线在先”为由,两次严辞拒绝了傅赉世的要求。对此,法租界公董局极为不满,仍以徐家汇路是法国军队修建、公董局拨款保养为理由,表示抗议招商局的立杆架线行为,并再次要求傅赉世与上海道台交涉。由于中法关系日益紧张,法国舰队在我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中法战争一触即发,傅赉世于1883年3月26日复函给公董局,拒绝再行交涉。同时,指责公董局“不能对于此地当局提出任何抗议”,“所有关于国际性质的问题,只有国家代表方有处置的权能。”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届董事会由于架线要求未能达到目的,又受到总领事的指责,总董蒙维尔(Vouillement)、副总董平济利(Blnnlsebli)以及四名董事,于3月29日相继辞职,董事会遂遭改组,建立信号台的也暂被搁置。
三、外滩信号台的建立与发展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届董事会于1883年4月19日改选后,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写信给公董局说:“以上海如此重要的商埠,若设置一个气象信号台,并核定时刻的标准,是很有重大利益的”。能恩斯避开了架设电话线杆的问题,准备用人力奔走传送气象报告,仪器设备只需购置一台天文钟和中星仪就可以了。总董奥里乌(N·J·Orion)在4月30日公董局非常会议上宣读了能恩斯的信。5月29日决定,在外滩洋泾浜桥堍创办气象信号台。出资白银3000两购买仪器,每年补助白银300两作为维持费。自丹麦商人于1882年在外滩洋泾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后,徐家汇观象台开通了对各洋行的气象服务电话,不久与信号台的电话也接通,通讯问题得到了解决。
外滩信号台于1884年9月1日正式对外服务。这是在中国领土上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信号台,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台之一。信号台在行政上划归法租界市政总理处列为附属机构,中外籍员工约有10名。明末阁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一世孙徐道生、徐林生都曾在信号台工作过。信号台的业务由徐家汇观象台领导,台长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兼任,气象警报和授时信号均由徐家汇观象台决定发布。外滩信号台实际上是徐家汇观象台对外服务的“窗口”。
初建时的外滩信号台比较简陋。在一间小屋旁竖立一根木桅杆,悬挂气象警报信号,并有风球指示风向。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信号服务工作,台长劳积勋(A·Froc)于1847年10月18日致函法租界公董局,要求扩大信号台,并附呈了建筑师夏洛(Chollot)拟定的工程。公董局接受了该项,并拨款1480美元。工程于1898年8月19日完成。
外滩信号台的木桅杆曾先后于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5日两次被台风和雷雨大风折断,子午球突然坠落,砸破了附近办公室的屋顶。由此促使法租界公董局于1906年7月26日决定,尽快建造新的信号台。当时有两个设计方案,一个是铁路工程师查利格伦(Charigron)提出的,另一个是建筑师马第(Marti)提出的。经研究,公董局决定用马第的设计方案,造价7美元,于1907年2月6日签订合同,同年3月动工。工程用木桩,用24捆松树奠基,底座宽11.3米、高4米、塔高36.8米,用钢筋水泥建造。塔顶建竖9米高的报时球桅杆,总高49.8米。工程于1908年7月完工。同时,还添置了气候记录器、风速计、精密时钟等仪器,更换了带有平衡锤的报时球,装置了白色信号灯。新建的信号台于1908年6月23日开始悬挂信号。
外滩信号台于1923年又制定了附房扩建,1925年与莱蒙德(Remond)、柯莱(Collet)签订了建造合同。工程于1926年动工,1927年8月完工。这就是现存的外滩信号台全貌。
四、信号服务与信号电码
外滩信号台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气象和授时服务。每天10时、16时在桅杆上升起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信号旗,标明长江口外洋面上的风向、风力实况。1896年1月1日起又增加了雾天情况的报告。这是由设在上海东南83公里的大戢山岛灯塔站提供的观测资料,通过电报局的海底电缆转送到信号台的。每天11时30分悬挂徐家汇观象台发布的当天天气预报或风暴警报信号旗,夜间使用红、白信号灯发布风暴警报“使航海者知所趋避”。从18年4月19日起,每天16时15分用信号旗报告徐家汇观象台气压表的指数,为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商船和军舰校对气压表提供依据。授时服务主要是每天中午将升在桅杆顶上的子午球降落,报告正午12点标准时。从1909年起,在夜间用灯光显示晚上9点标准时。这种精确的授时信号,对于远洋舰船在海上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信号服务日复一日不间断地进行,每年累计工作量相当可观。以1936年为例,悬挂台风位置信号299次,台风信号灯131次,大风信号246次,大戢山岛气象观测实况信号736次,气压表指数信号366次,向报社和公众发布气象信息29698次。每当台风、暴风雨来临时,许多人在信号台等待最新信息,电话铃声不断,每天答询天气数百次之多。
用什么样的信号来发布气象信息是一个重要问题。信号台开始是使用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旗号来发布气象和授时信息的。旗号虽然色彩鲜明,但也有缺陷,在风静时旗号不能飘扬,人们不易辨别。因此,徐家汇观象台根据船长和海员们的意见,对信号不断作了改进。从18年至1931年,较大的改进有6次。如为了使人们从各个不同方向看空中的信号投影都一致,用圆形体做标记,有球体、圆柱体、尖端向上或向下的锥体、底部或尖端相连的锥体等,不同形状组成的标记代表10位数码。同时,将远东海域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海区,规定用数码表示台风在某一海区的位置和移动路径。台风移动的方位用海员熟悉的罗盘形式,以32个方位用数码来表示。商船和船长和海军的舰长只要看到信号,就可以作出判断,并决定是否启航和航行的路线。
外滩信号台使用的电码,曾由台长劳积勋先后于1905年在因斯布鲁克举行的国际气象局长会议和1930年4月在香港举行的远东气象会议上分别作了介绍,获得好评,认为“电码之便捷,航用之简便,有推于世界之可能”。中国海关早在1898年就决定,所属各灯塔站统一使用外滩信号台的信号电码。从1931年3月1日起,东亚各国海关所属港口(除朝鲜外)都使用上海外滩信号台的电码悬挂信号。
五、鸣炮示警
1915年7月27日至28日,强台风袭击上海,风速达43.9米/秒(12级)。虽然徐家汇观象台对这次台风作了预报,信号台发布了警报,但损失仍惨重。英、法租界行道树被吹倒6000余棵,黄浦江浮尸200余具,沉船300余艘,损坏船只千余艘,徐家汇天主堂塔顶上的铁十字架也被狂风吹弯,马路积水盈尺,通讯一度中断,工商业陷于停顿。这次台风灾害使社会各界引起极大震动。为了加强对台风的报警和防范工作,上海海关于1916年8月3日发表通告,每当信号台挂起黑球,台风即将来临时,“在陆家嘴楼房鸣炮一响示警”,后又规定在兰路(今兰州路)江海分关同时鸣炮,所有船只均需进港避风。1936年3月,海关又发布公告,将台风警报鸣炮改为三响,与时间号炮有所区别。每当台风即将来临时,在狂风怒吼中,那深沉凄厉的炮声震撼申城,提醒市民做好防台工作,一切船只均不得出港,直到1940年7月27日才停止使用鸣炮示警。
六、“”
外滩信号台成立之时,正是中法战争爆发之际。法国来华邮船不得进入上海港,邮件只能卸在大戢山岛灯塔站,再转运上海海关,由外滩信号台悬挂信号通告法国侨民领取,这是最早的“”。
为西方各国海军舰队提供气象“”,是外滩信号台的一项重要任务。据年报统计,仅1901年至1908年的八年中,这类“”达1115次,平均每年139次。按国别区分,以1907年为例,法国47次、德国34次、意大利20次、英国15次、美国8次、奥地利5次、丹麦1次。应西方各国空军和航空驾驶员的要求,自1920年3月1日起,外滩信号台提供的徐家汇观象台气象公报中,增加了三个高度的风向,在对云的观测中推断了云底高度。
外滩信号台台长龙相齐(Gherjzi)于1938年参观了汉堡德国海洋气象台、伦敦英国空军部、华盛顿美国气象局、巴黎法国气象局、意大利水道部、香港和马尼拉气象台,回到上海后说:“与各国同类信号台相比,上海外滩信号台毫不逊色,甚至有些方面超过它们”。正由于此,外滩信号台和徐家汇观象台受到西方各国的支持和称赞。上海英租界工部局从18年起承担外滩信号台经费开支的一半。日本明治天皇于1903年11月24日授于劳积勋台长“瑞宝勋章”。法国海军部于1919年10月提供一台精密的天文钟,以改善信号台的授时服务。由法国海军部长莱涅(Leygnes)提议,经法国议会表决通过,每年向徐家汇观象台提供补助金12000法朗,法国海军上将吉莱(Gilley)率领的海军参观团于1923年到达上海,向外滩信号台和徐家汇观象台的神父及员工表示了“感激之情”。
七、从“孤岛”到黎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于1937年11月12日沦陷,租界成为“孤岛”。由于各地逃难的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流亡者来到上海租界,资金和劳动力激增,经济出现畸形的虚繁荣。在此期间,中国内地的气象站都已停止发报,但太平洋地区以及福州、汕头等地气象站仍继续工作,徐家汇观象台仍能发布台风和日常的气象预报,外滩信号台坚持进行气象服务和信号报警。同时,由于设在巴黎的国际时间局的帮助,徐家汇观象台自1939年7月起,与世界各国20个观象台建立了确定标准时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因而,外滩信号台的授时服务也有了改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根据法国驻沪总领事馆的指示,外滩信号台的气象和授时服务暂停。不久,徐家汇观象台提出了在日军占领下恢复业务工作的方案,每天11时、16时两次气象要素观测实况和天气预报仍在外滩信号台公布,但不发无线电广播。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法国维希和日本分别向汪伪国民“交还”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外滩信号台由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公署接管。该区工务处副处长许贯三任台长。原台长卜尔克(M·Burgand)在报告中表示:“保证在上海市第八区管理之下,照常办事于上海工商事业之中”,“与日本当局互相通气,以冀事业日渐发展”。同年12月31日,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公署署长陈公博聘任卜尔克神父为外滩信号台副台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气象局会同上海市接收了外滩信号台,改组成为上海气象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郑子政任台长。1946年6月,上海气象台将国际间议定的气象信号及地方风暴信号重新公布施行。黎明前的上海,通货膨胀,百业萧条,经济崩溃,但外滩信号台仍坚持开展气象服务。
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于1949年5月31日发布命令,派员接管了当时设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气象台,外滩信号台同时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国挑起了朝鲜战争。同年12月11日,军管会命令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了保障海上和内河航运以及渔民的安全,于1952年成立外滩气象站,自1953年1月1日起恢复气象观测和信号服务。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通知,对外发布海洋气象预报,遇有台风或大风时,悬挂警报信号,并为航海部门提供气象咨询服务。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气象台成立了专门服务机构,与海运、航运、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了电话服务网络,海岸电台加强了船舶气象报告,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改进天气预报的广播。随着通讯工具的逐步现代化,有线和无线通讯以及新闻媒介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速度,适应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因此,上海中心气象台于1957年2月15日决定,外滩气象站停止工作,风暴警报信号由港监部门负责悬挂。
如今,外滩信号台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的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据悉,它将开辟为外滩发展史料展览室,供游人观瞻,成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组新的旅游景点。
上海外滩晚上的一对翅膀是什么建筑
景点一
东方明珠塔于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列,世界第三高塔。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串联至如茵的绿色草地上,而两颗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创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门票:50、70、85、100元。地址: 浦东世纪大道1号 浦东世纪大道1号
电话: 58791888
营业时间: 8:00 - 21:30
交通线路: 明珠巴士870、871、872,公交车81、82,隧道三、四、五、六线,轮渡陆金线、泰公线
景点二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浦东滨江大道,与外滩隔江相望,与东方明珠一起组成小陆家嘴地区的一道著名的景观。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建筑总面积答11万平方米,拥有最为现代化的会议场馆,4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3600平方米的新闻中心以及各种大小规格的会议厅及会场近30个可以充分满足各类会务的需要,中心还拥有各式各样的豪华宾馆客房,高级餐饮设施和舒适的休闲场所等。2001年这里曾是APEC会议的主会场之一,这也使这里对游客而言更多了一份神秘色彩。
票价:50元/人
地址: 滨江大道2727号
电话: 50370000、45338543
营业时间: 8:30-16:30
交通线路: 地铁二号线、公交85、82、81等
景点三
滨江大道用了具有层次的立体设计,在铺满鲜花绿草的坡地顶部,人们可以站在较宽敞的平台上一览浦西外滩气度不凡的美景。在滨江大道富都世界段,一个由旧码头改建的游艇码头独具情趣,码头上竖立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巨大铁锚和建造几个缆桩。由百余个喷水头组成的巨大喷水池中安装了彩灯,在夜色中大放光彩。
地址: 陆家嘴路1号
电话: 58875487
景点四
陆家嘴中心绿地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位于延安东路隧道出口处,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核心部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草坪。湖畔的景观蓬主桅杆高28米,蓬形为白色的海螺,又像船帆,给人以无限遐思。 绿地进口以"春"为主题的塑像,由8朵绽放的钢结构"鲜花"组成。 蜿蜒在绿地中的道路,勾勒出上海市白玉兰花的图案,恰似一幅上海市市标,白玉兰的中间,是8600平方米的中心湖,设计成浦东地图版块的形状。 陆家嘴绿地的草皮面积6.5万平方米,有的是从欧洲引进的冷季型草,四季常绿。绿地中央和北部点缀着垂柳、白玉兰、银杏、雪松等花、灌木、乔木类植物,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地址: 浦东新区陆家嘴路160号
营业时间: 8:30 - 22:00
交通线路: 地铁二号线陆家嘴站、81、82、574、581、980、隧道三、四、五、六线、旅游三号线
景点五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金茂大厦由中国上海对外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管理,美国芝加哥SOM建筑事务所设计。金茂大厦总高度为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88层,地下3层,裙房6层,总建筑面积29平方米。大厦里有办公楼、金茂凯悦大酒店、观光厅等等。金茂大厦既有现代气派,又有民族风格,堪称上海迈向21世纪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88层观光厅门票:50元(学生25元)。
浦东世纪大道2号
电话: 50475101
营业时间: 8:30 - 21:00
景点六
世纪大道西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东至世纪公园,全长5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景观道路。 世纪大道总宽度为100米,含31米双向六快二慢的主机动车道和两侧各6米宽的机动车辅道,主道和辅道间设有绿化隔离带。世纪大道的景观设计取非对称性断面形式,在大道北侧人行道上布置了八处游憩园;在崂山路西和扬高路路口设置了两处雕塑广场,以及休闲小品、艺术画廊等等。世纪大道如今成为上海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
交通线路: 公交794、788路,地铁二号线,ZX南扬线,申三线、隧道四线
景点七
浦东国际机场位于浦东新区江镇乡、施湾乡和南汇县祝桥乡境内的濒海地带,占地面积共约32平方公里,场址距市中心的人民广场约30公里,居虹桥机场约40公里。机场一期工程,投资120亿人民币,1999年底建成并投入营运。该机场能起降目前世界上任何型号的大型飞机。二期工程以2005年为目标,建一条4000米的跑道,每年旅客吞吐量可达20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为75万吨,按规划要求,还将建设80万平方米的旅客航站楼,4条符合当今世界最大飞机起降的南北向跑道。最终规模确定在年吞吐量700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500万吨。
机场一线:虹桥机场直达浦东机场:30元
机场二线:上海展览馆7号门直达浦东机场:19元
机场三线:扬子江大酒店、徐家汇、张江、龙阳路、浦东机场:3-20元
机场四线:东江湾路、大柏树、五角场、德平路、浦东机场:2-18元
机场五线:火车站、东方医院、浦东机场:2-18元
机场六线:中山公园(地铁口)、静安寺、石门路、东方医院、紫金山大酒店、张江、浦东机场:2-20元
地址: 浦东新区江镇纬一路100号
景点八
外滩风景区
地址: 中山东一路
营业时间: 夏季:19:00 - 22:00冬季:19:00 - 21:00
交通线路: 公交车20、22、37、55、65、42、126、123、135、145、401
景点九
黄浦江观光台建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观光台实在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结构防汛墙上。空箱顶上建造观光台,它的地面是用14万块彩色地砖和花岗石铺成,观光台临江有32个半圆形花饰铁栏的观景阳台,64盏庭柱式方灯。观光台上还有21个碗形花坛,柱形方亭和六角亭,供游人休息的造型各异的人造大理石椅子。观光台西侧,有四季常青的绿化带,成了观光台绿色的栏墙,既保证了游人的安全,又使游人赏心悦目。
地址: 外滩
景点十
外滩在90年代完成了防汛墙外移和交通综合改造,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外滩绿化带由观景平台绿化(防汛墙厢廊屋顶)和地面绿化组成。这两部分绿化分别展现在不同的标高层面上,观景平台绿化标高为6.9米,地面绿化标高层面分别为4.7米和3.5米,形成阶梯绿化景观。
景点十一
外滩观光隧道地处上海钻石地段,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陈毅广场北侧,浦东出入口位于国际会议中心南侧,紧挨东方明珠。隧道洞体全长646.7米,隧道内壁由高科技手段营造的各种奇异的色彩变换不停,**的海星,粉色的花朵,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各种充满生机的地球生物,跃动著生命的力量,引人遐思。而穿越这一梦幻之旅的载客系统用的是从法国引进的无人驾驶、环保型的SK车厢,银白色、全透明的车厢视野开阔,同时车厢内6声道高保真音响系统送出的音乐和音响效果与眼前的景观变幻相结合,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票价:单程20/人,双程30/人
地址: 中山东一路外滩300号(浦西) 滨江大道2789号(浦东)
电话: 58886000
E-mail: Jiyy@public8.sta.not.cn
营业时间: 9:00-21:30
交通线路: 82、85、583、872、65、55、21、37、地铁二号线等
景点十二
气象信号台是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二楼现为怀旧时光酒吧。
外滩信号台 地址: 中山东二路1号甲
电话: 63216542
交通线路: 公交251、123、135、307、317、503、576、868、940、71、55、910、42、127
景点十三
亚细亚大楼位于中山一路的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该楼于1989年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大楼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地址: 中山东一路1号
电话: 63232488
交通线路: 公交251、123、135、307、317、503、576、868、940路
景点十四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又称英国总会,建筑外观呈晚期文艺复兴式,外墙除勒脚、柱为石料外,均为水泥仿石墙面。入口处有塔司干(TUSCAN)立柱,二、三层中部五间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式的古典立柱。一些局部处理带有巴洛克特征。 这座建筑室内设计由另一位建筑师,日本人下田菊太郎完成,其中有一条长达110英尺(33.5米)被称之为远东最长的酒吧柜台,曾吸引过无数的顾客。
地址: 中山东一路3号
交通线路: 公交251、123、135、307、317、503、576、868、940路
景点十五
有利大楼位于中山一路4号的有利大楼,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地址: 中山东一路4号
交通线路: 公交251、123、135、307、317、503、576、868、940路
景点十六
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地址: 黄浦
景点十七
中国通商银行1906年,在上海的中山一路6号,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地址: 黄浦
景点十八
旗昌洋行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轮船招商局大楼现为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
地址: 黄浦
景点十九
汇丰银行大楼1995年5月浦东发展银行入住汇丰银行大楼, 这次入住前进行第三次修缮(前两次分别在15年和1981年),人们发现了33幅壁画。其中8幅4.3米宽、2.4米长,分别描绘了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和加尔各答这八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八组神话人物和动物的形态。最后1幅为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是200平方米,是用几十万块五彩马赛克镶拼而成。壁画间还有一行英文"四海之内皆兄弟",传递了本世纪20年代来自西方的人道主义的声息。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
海关大楼 "时代的步伐"即位于海关大楼正对面的瀑布钟。它镶嵌于绿色长廊之中,钟高3.5米,长2.7米,呈墨绿色阶梯状,共分十个台阶,每个台阶上装有喷水管,用电脑控制,喷泉涌出可见由一千多个水柱形成的水帘,水帘拖至阶梯,顺势而下成为瀑布。五彩灯光映于水帘,显现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世界主要城市时间。时代瀑布钟与海关大钟相映成趣,两钟位置一高一底,风格一是古典,一是现代,装置一是机械驱动,一是电脑控制,"一老一少"相得益彰,它们昼夜都在提醒人们守时、惜时。该大楼现为上海海关。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一
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的交通银行大楼,兴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现为上海市总工会。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二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该楼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华俄道胜银行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三
字林西报大楼,现在改名为友邦大厦。字宇大楼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四
汇中饭店,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层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地址: 南京东路20号
景点二十五
华懋饭店(沙逊大厦)位于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地址: 南京东路20号
景点二十六
中国银行大楼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该大楼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七
怡和洋行大楼自从1943年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层。大楼现为上海市外贸局等单位。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八
格林邮船大楼(广播大楼),中山东一路、北京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现为上海市文化广播管理局。
地址: 黄浦
景点二十九
东方大楼,即现在的中国光大银行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地址: 黄浦
景点三十
英国领事馆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大楼现为上海市人民机关服务中心。
地址: 中山东一路33号
景点三十一
百老汇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老汇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四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地址: 北苏州路20号
景点三十二
俄罗斯驻沪领事馆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地址: 黄浦路20号
景点三十三
华安大楼由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建于1924年,1926年落成。加层后,饭店高36.16米,占地13平方米,建筑面积2526平方米。 大楼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外观为新古典主义式,用多种风格的装饰。大楼为立体三段式,一、二层用爱奥尼克柱廊,大门划为三间,多立克式柱,两侧凸出,形成横三段,券窗口七八层之间有挑檐。中央顶部有塔楼,下层柯林斯式环柱,上层塔什干柱,上为馏金穹顶,底层外墙砌花岗石,内部装修华丽。 1939年香港华侨租下这幢大楼,开设了金门大饭店。解放后金门饭店因劳资纠纷,于1950年停业,并为华东纺织管塑局所租用。1958年改名华侨饭店, 该处现为金门大酒店,并被列为上海市人物保护单位。
地址: 南京西路104号
景点三十四
金城银行大楼由金城银行于1927年建造,系我国第一代建筑大师所设计。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原为四层,抗战时期增建二层,解放后又升高一层,占地1775平方米,加层后建筑面积为83平方米,高25.9米,这是中国人开设的银行建筑中最讲究的一座。 大楼正面以6根方柱划成3块形成凹凸的墙面,在两根南腊多立克柱中间设大门。局部如门楣等为巴洛克式装饰,整个大楼建筑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的折衷主义的风格。 金城银行大楼建筑另一特点体现在门窗设计上,大门由两根圆柱支撑,上架三角形花岗岩横梁,梁上雕龙、凤、斧头等圆形图案,这是文凭地的标志。大门外设外门,外门装置活络门;内门两侧是拉门,中间是四叶式转门。临街窗户架美观的铁栅,二至四层均用紫铜色的钢窗,四层中间还挑出阳台。 金城大楼于1956年改为上海市青年宫后,此处成为招待所,名为江西中路200号招待所。80年代,它曾一度为福州饭店。1986年,该大楼现为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江西中路200号
景点三十五
中汇大楼是由杜月笙开办的中汇银行,于1934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2166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平方米,钢筋混土结构。 中汇大楼建筑是装饰艺术派风格,这是本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大楼建筑,层数不多,但有高高的塔楼,体形高耸而美观。 上海解放后,中汇银行停业清理。1959年经陈毅指令,整个大楼归上海博物馆使用。1993年,由一家房地家公司改建成集商场、、餐厅、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厦,但对原来的建筑风格有所破坏,现为中汇大厦,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地址: 河南南路16号
景点三十六
国际饭店(即四行储蓄会大楼)于1934年12月落成,高83.8米。其高度的最高纪录在上海保持了近半个世纪。饭店外貌直线条,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无不反映邮美国艺术装饰主义摩天大楼的特征。其结构、设备都代表了当时上海甚至远东地区的最高水平。
地址: 南京西路170号
电话: 63275225
景点三十七
工部局新楼,建于1919年,由工部局建筑师特纳(R.C.Turner)于1913年设计,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平面是周边式布局。内院里有长55米,宽31米的大厅,全部为钢结构,半圆拱形屋面高15.5米。建筑外形呈新古典主义式,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立面通贯二、三两层的倚柱为爱奥尼式。在当时无论是其规模之大,还是用料之考究,设备之先进,都堪称上海之最。19预示了上海的建筑正在走向其黄金 时代。
地址: 汉口路193-223号
景点三十八
江湾市大楼1933年落成,由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大楼前有广场,占地33300平方米。大楼外观为中国古典宫殿式,东西长93米,中部长25米,屋面歇山式,两翼各长20米,屋面为宠殿式。大门旁有石狮。这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中国古典形成的"大屋顶"建筑,在国内不失为近代优秀建筑的一个典型。大楼现为上海市体育学院,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清源环路650号
景点三十九
邮政总局于1924年建成,造价为360余万元,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题思金生。大楼建筑面积25294平方米,总高51.16米(连钟塔,不包括旗杆)。其外观为英国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有上下贯通三层的科林斯式立柱。大楼转角处有钟楼,上面又有塔楼,为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式。最引人注意的是钟楼两旁基座上的两组雕塑,一组是3人,手持火车头、轮船铁锚和通信电缆的模型;另一组也是3人,居中者为希腊神话中的商神朱庇特,左右为爱神,象征邮政为人们沟通情愫。 二楼营业大厅,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 大楼现为邮政总局大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北苏州路276号
景点四十
先施公司1917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沿街为骑楼式券外廊与街道相通,屋顶设有屋顶花园、茶座。大楼转角处立面有一个三层塔楼,其平面由下而上逐层收小且由方变圆,以塔司干式柱支撑。建筑外貌腰线突出,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有巴洛克式装饰。 大楼是民族资本创办的上海早期商业楼之一,其塔楼形象是南京路商业街景观标志之一。 现为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南京东路690号
景点四十一
永安公司于1916年4月建造。公司占地面积5811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2平方米,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古典式。沿南京路有三座圆柱拱形门,并设有10个大玻璃橱窗,开上海商店用沿马路橱窗陈列商品之先河。正门旁有爱奥尼克式双柱,沿南京路顶层上有一座三层的塔楼,名日"倚云阁"。 1933年永安公司又在老楼之东的浙江路和大新街之间,兴建永安新厦。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38平方米,北部22层,高达92米,南部8层,有地下室。由哈沙德洋行设计。美国现代摩天大楼式,七层以下呈梯形状,以上为长方形。在浙江路建有两座平行的封闭式天桥,与老楼相连。新厦一至五层作为永安公司营业部及商场,七层有"七重天酒家",内有舞池。 该处现为华联商厦、华侨商店、七重天宾馆,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永安公司南京东路635号;永安新厦南京东路627号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晚上的一对翅膀是叫欧战胜利纪念碑。它曾经在上海滩巍然矗立达十八年之久的。欧战纪念碑坐落于延安东路,与外滩的气象信号台并排耸立在黄浦江边,是当时外滩规模最大的纪念碑。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会各界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上海出发的阵亡将士而立,以巨大的花岗石为基础和基座,碑基上为双翅高展的胜利女神铜像,两边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铜像的四周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向同盟国宣战各国的国徽或国旗,在碑基上镌刻了所有从上海出发而在欧战中阵亡者的名字。
旧上海外滩边有个象天使一样的雕塑叫什么名字?
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历史建筑,此处选摘三节,以飨同好。 汇丰银行大楼 20世纪初,汇丰银行成为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正式开始考虑重建自己的银行建筑了。 汇丰银行新大楼由公和洋行主管威尔逊建筑师设计。大楼于1921年农历五月初五择时奠基,1923年6月封顶。据当时的小报记载,汇丰银行还请了中国的风水先生择定奠基的日期和时辰,确定第一铲从何方位动土,还在奠基石下按中国的传统埋下了中国的压胜钱,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种银币。同样,当建筑封顶时,汇丰也定制了许多镌有中文的“上梁钱”,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只有等若干年后,汇丰银行大楼大修或拆除重建时才能知道了。 新汇丰银行大楼占地约15亩,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汇丰银行的主楼,一般认为是一幢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五层,中部七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建筑以正大门与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视觉上能造成一种对称和均衡,从而产生一种典雅而豪华的直感。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讲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门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储户产生安全和放心感,这正是银行建筑最希望达到的目的。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设计了六根爱粤尼亚复合柱作支撑,其中四根为双柱,从而使原本简单的平面变得变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五层以上为“上段”,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希腊穹顶,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标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 汇丰大楼是一幢近代的银行建筑,因此,在设计上又更多地考虑到银行建筑应有的功能及特点。比如,在外滩12号的大门口处,装了三扇转门,以供出入。进门后就是一个八角亭,这是大门与后面营业厅的缓冲设计,供客户稍事休息后进入营业厅,当营业厅中客户较多时,也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后就是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厅的墙沿及暗角,设计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屋顶设计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厚玻璃镶拼,牢度足以顶住千磅的冲击。从天棚透过来的日光,不仅提供了日间工作的阳光,更使客户感到温馨、和睦。 在汇丰银行主大楼与副楼之间是一块空地,这是供停车用的,除了银行职员的车辆外,运钞车也在这里装卸。这个空场中另外还造了一幢房子,是银行警卫的用房。入夜后,这幢建筑就把主楼的营业用房与副楼的库房完全隔离开来,一旦发生警事,警卫也可以及时抵达报警点,从而确保银行的安全。 在大楼兴建时,银行专诚委托英国的艺术家特别雕塑了一对铜狮子。狮子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猛兽,也是汇丰银行的行标。“”期间,这对铜狮子被上海市文管会及时转移到当时设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剧团仓库内,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笔者将其运了出来,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 这幢大楼一度成为上海市所在地。19年上海市府迁往新址后,该楼即通过房地产置换的方式,成为浦东发展银行产业。 江海北关的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三姑戏弈图》,该图系道光时画师曹亭史临摹前人的作品,此画的主题是取与江海关相近的、位于上海东北城墙上的“丹凤楼”,这是上海天后宫的主楼,天后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关于天后的俗身,民间至少有将近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说认为天后由“一后二妃”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说,她们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称“三姑戏弈”。从图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关,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验关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的那一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海道宫慕久就在外滩沿江设立了盘验所,实际上这只是江海关临时派出的验关机构。这个盘验所的位置应当在今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对面的黄浦江边。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签订后不久与英租界刚建立时,根据《章程》规定,租界将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和贸易区,许多外轮将停靠在黄浦江边,许多货物也将在这里上岸,于是宫慕久立即拨款,在原盘验所的对面,征地建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的新关。由于这个关在原江海大关的北面,故被称为“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辕门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快,二十年后,江海北关的年征税额就超过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的总和,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贸、商业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日,工部局举行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新的江海北关大楼于1891年破土兴建,1893年落成,赶上了上海开埠50周年大庆。新江海北关大楼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是英国15世纪最常见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为钟楼。江海北关的建筑样式由传统的中国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变化,从某种角度讲,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拢。 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在沪的外资企业又翻新或重建他们的公司建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开始实施了。 在江海北关的周围建造了许多体态庞大、造型美观的新大楼,原来总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关建筑已称不上大楼,在众多华屋中,显得苍老陈旧,带有几分可怜相。1925年,海关决定再建新楼,大楼的设计曾出过几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后由公和洋行老板、汇丰的设计者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他认为,根据现实情况,江海关新楼难以与贴邻的汇丰银行大楼匹敌,不如在设计上尽可能使之与汇丰做到统一,使两幢楼成为统一的整体。威尔逊的提议获得赞许,随后就确定由他承担大楼的设计。 新的海关大楼高十一层,层次和总高均超过汇丰一倍。从建筑外观的总体讲,该建筑仍为复古主义风格建筑,兴许考虑到海关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关,正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的神庙形式,四根经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撑起庞大的建筑,使人感到这里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建筑的阳刚之美。大堂的顶部天花,用中国最传统的青红相间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国船只形状,表明这是中国的主权机构。而铁拉门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钥匙和铁锚组成的海关标志,其寓意则是:中国海关已加入世界海关的行列。大楼的顶部设计有四层高的钟楼,装有从英国定制的四面巨钟,直径达五米,每根指针重达120公斤,该钟每15分钟自动报时一次,站在浦东,可以看清时针,悠扬的钟声可飘达数里之遥。 20世纪20年代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腾飞时期,随着钢筋水泥等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升降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筑逐渐向高度发展;对讲究实惠的商人来讲,他们不主张将很多的钱花在只有观赏效果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非功能性装饰上,设计师们也就更追求现代派的线条美,以替代复古主义的繁琐哲学。所以,在江海关大楼的建筑立面上,已看不到多余的非功能性装饰。因此也可将该建筑作为上海近现代派作品的先声,它在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外滩气象信号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郎怀仁和江南主教谷振声在上海徐家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辖四个分支机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由司铎高镐鼎组织领导的气象台,并在徐家汇建立一座天文台,将气象记录和观察资料编一本杂志,在上海出版,并寄往欧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这个简陋的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由于气象预测对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业务——直接向海关提供气象信息。 起先,由海关出资,将气象信息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上。但当时报纸发行的范围很小,大多数船员及市民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大约在1884年,由海关出资,在法租界外滩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每日最新的气象预报就通过在该建筑上挂不同的旗帜,以向外公布。《点石斋画报》当时就以“日之方中”为题,绘了一幅画,其文字是这样写的: 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晴或雨,随时改悬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旗无定形、定色,视风之趋向、力量以为准。 从《点石斋画报》所绘的图中可以看到,该气象信号台主建筑上有一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大球,它是报时用的;正杆旁有数根绳索,是扯报风旗的。虽然这个气象信号台十分简单,但它确实成了上海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 随着上海的进步和发展,外滩的建筑逐渐升高,对气象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该气象信号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后的信号台高50米,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远镜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种信号旗,以决定是否起航,所以这个信号台对上海航运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台广播事业的发展,气象预报可以更及时地传送到更远的地方,信号台的报时、报气象作用逐渐减小,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为外滩保存下来的一件历史建筑物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滩改造及建延安东路过江隧道时,在不动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将其整体向南移动26米,创下了上海建筑史上将大型建筑整体移动的记录。现在,这一信号台内辟有“外滩历史陈列室”,游客可入内参观并登高眺望。 摘自《外滩的历史和建筑》薛理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汇报2002/7/5
这个叫欧战胜利纪念碑,它曾经在上海滩巍然矗立达十八年之久的。
欧战纪念碑坐落于延安东路,与外滩的气象信号台并排耸立在黄浦江边,是当时外滩规模最大的纪念碑。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会各界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上海出发的阵亡将士而立,以巨大的花岗石为基础和基座,碑基上为双翅高展的胜利女神铜像,两边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铜像的四周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向同盟国宣战各国的国徽或国旗,在碑基上镌刻了所有从上海出发而在欧战中阵亡者的名字。
1924年2月16日,欧战纪念碑落成。当时的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法磊斯主持了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他在致词中说:“当我们的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当欧洲正处于战火之际,我们许多远离祖国,远离战争的侨民,以义不容辞地为保卫祖国而本赴欧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在上海建造欧战纪念碑,歌颂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比任何以经济形式的补偿更显其珍贵。”一经建成,这座纪念碑就备受瞩目,有“上海第一碑”的美誉,时常又被称作“和平女神像”。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驻租界后,为了破坏中国与英、美等国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消除英、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开始拆除上海所有由英、美人建立的城市雕塑,包括这一雕塑在内的众多雕塑建筑尽毁其间……
现在要看这个纪念碑,有一个地方——松江车墩的城,很多上海滩的老戏在那儿拍的,包括《新上海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