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气候)因素

2.大气温度的度量单位

3.有哪些气象要素?

4.大气压是多少pa

气象要素单位名称_气象要素单位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力、湿度、蒸发和降水等这些决定大气物理状态的因素,用气象要素表示的大气物理状态称为天气。而某一地区天气的多年平均状态(用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来表示)称为该地区的气候。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对地下水的形成而言,虽然变化缓慢的气候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变化迅速的气象要素,则对地下水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其中以降水、蒸发及气温的影响最大。

1.气温

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称为气温。一切复杂的天气变化,主要是气温条件不同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下水温度的变化,水温变化则会使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例如由于温度的增高,气体活跃性增大,一部分气体就要从水中逸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水中气体成分含量的降低,又会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由于热力增加,地下水蒸发作用加强,水量就减少,水的浓度增加。

2.湿度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空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化不定,为空气总量的0.01%~4%,其中70%分布在0~3.5km的高度内。

水汽具有质量,所以有压力,因此,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可以用质量或压力表示。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

绝对湿度: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用质量单位时,以1m3空气中所含水汽克数(g/m3)表示,表示符号为m;用压力单位时,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或以毫巴表示,表示符号为e。

空气中绝对湿度变化很大,主要受气温、地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暖地带和辽阔水面或潮湿土壤上空,绝对湿度较大。在气温低的地区,空气绝对湿度则很小。

空气中可容纳水汽的数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越高,可容纳的水汽数量越多,反之越少。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容纳最大的水汽数量,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同样也可用质量单位(M),或压力单位(E)表示。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不能说明空气中的水分是否达到饱和,因此,又有相对湿度的概念。

相对湿度(r):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即

水文地质学概论

尽管空气绝对湿度不变,当气温下降时,则相对湿度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l00%时,说明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状态。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3.降水

当空气的温度低于露点时,空气中多余的水汽便会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表称为降水。降水量以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如某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mm,即表示降落在该地区的水量平铺在该区水平面积上,该水层厚度为1000mm。

降水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的丰富程度,对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的补给最为普遍,它是地下水最重要的来源。大气降水补给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气降水(特别是降雨、降雪)的强度、延续时间;另一方面是当地的入渗条件,如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如单位时间内降雨量(降雨强度)大,延续时间长,则可能补给的地下水量就多;当入渗条件好,如地表岩土透水性好,地形平坦,植被良好,则入渗作用就强,补给地下水就多。

不同类型的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是不一样的。

1)暴雨:历时短而强度大。按气象部门的惯例,当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12h降雨量大于30mm的降雨称为暴雨。这种雨一般笼罩面积不大,降雨过程短。一般说来降雨大部分来不及入渗地下而变为地面径流流走,而且往往强烈冲刷地表,甚至改变地表原来的结构。但在平坦的、裸露的砂砾石层地区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仍然可有相当多的水渗入地下。

2)细雨:历时短,雨量小,雨滴小。这种雨往往一边下,一边极易蒸发,对地下水补给极小,意义不大。

3)*雨:历时久,强度小,笼罩面积大,在地表条件适当时,这种雨可以大量地补给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具有很大的意义。

4)暴*雨:历时久,平均强度大,常常酿成地面的洪涝灾害,它对地下水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它也常常破坏原有的地表结构,对矿坑和某些工程带来威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各地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总的来说,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降水量逐渐减少;南方降水量大于北方;山区降水量又常比附近平原区多。在我国台湾的中央山脉区,年平均降水量在3000mm以上;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黄河流域降水量多为500mm;西北地区降水量在250mm以下;塔里木盆地降水量不足50mm;新疆若羌年降水量不足5mm,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以七、八月份为最多。这种情况,在东北及华北最为显著。

在分析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时,不但要考虑绝对的降水量,还应考虑降水的性质(如延续时间、强度),降水形式(液态、固态)和降水的类型等。在水文地质调查时,应收集降水的月平均、年平均及多年平均资料。

4.蒸发

水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称为蒸发。自然界的蒸发可以在水面、岩石土壤表面和植物的枝叶上进行。所以根据蒸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3种。蒸发量仍以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

(1)水面蒸发

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地表水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其蒸发量的大小用水面蒸发皿来测定,其值以蒸发度表示,它表示一个地区蒸发能力的大小。

水面蒸发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它与蒸发面的温度、空气饱和差、风速、气压等有关。蒸发面的温度越高,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速度越快,蒸发量越大。

(2)土面蒸发

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土面蒸发量除了气温、饱和差、风速、气压外,还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壤性质有关。一般当地下水埋藏较浅时,由于土壤毛细作用,将地下水吸至地表,蒸发量加大;埋藏较深,蒸发量就小。土壤颗粒越细,土壤层经常保持的水分越多,则蒸发量就越大。

(3)叶面蒸发

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某种植物叶面水分的蒸发,其蒸发过程叫蒸腾(蒸散)。

必须注意,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只能说明蒸发的相对强度(蒸发度),它不代表实际的蒸发水量。

大气的质量施加于地面的压力称为气压,常用毫米水银柱高度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气温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的气压为760mm水银柱高度,即约相当105Pa。

各地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流动,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降雨。我国东部处于季风气候影响下,故降雨大多集中于夏季,而冬季寒冷干燥。气压变化可影响地下水位升降,从而引起泉水流量变化。如气压下降,泉水流量有增大的现象。

潮湿系数(KB)是指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X)与年蒸发度(Z)(水面蒸发值)的比值。

水文地质学概论

潮湿系数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地区水分的丰缺和气候的干湿特性。KB愈大,说明地区水量愈丰富;反之,则蒸发强烈,水分缺乏。前者,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而后者不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地区的潮湿程度与潮湿系数的关系如下:

水文地质学概论

上述各种气象资料,可从各地气象站收集到。这些资料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都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分析地下水的形成,预测地下水的变化。

气象资料收集后要进行整理,整理的图件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等值线图,是一种用于大范围的平面图(这种图件水文地质人员很少整理);另一种为变化过程曲线图(图1-2)。

图1-2 北京市潜水水位变化与气象关系曲线图

气象(气候)因素

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相关知识如下:

1、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Pascal),简称帕(Pa)。这个单位是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ascal)的名字命名的。在气象学中,人们通常使用千帕(kPa)或百帕(hPa)作为单位。

2、气压的符号通常用“P”表示,有时也用“atm”表示。在天气图上,气压的符号会被标注在各个气象站的位置上,以表示该地区的气压值。根据不同的气象要素和预报需求,气压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气压层次和类型。

3、高压和低压,在气象学中,气压分为高压和低压两种类型。高压是指气压较高的区域,通常与晴朗的天气相关;而低压则是指气压较低的区域,通常与云层较厚的天气相关。在天气图上,高压区域通常用蓝色或黑色表示,低压区域则用红色或橙色表示。

气压的相关知识

1、大气压力的产生与地球引力有关。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层会受到向下的压力,使得大气层内部的空气分子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压。因此,气压的高低与大气层中的空气质量、温度和高度等因素有关。

2、气压的测量通常使用气压计来完成。常用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两种。水银气压计利用水银柱的高度来测量气压,而无液气压计则是利用电容来测量气压。通过测量气压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3、气压的变化会对天气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高压区域通常与晴朗的天气相关,而低压区域则与云层较厚的天气相关。当低压系统靠近时,常常会带来强风、降雨等天气现象;而高压系统靠近时,则常常会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此外,气压的变化还会影响气温和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大气温度的度量单位

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象、水文及植被等方面。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决定了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变化规律,使各地区的地下水具有独特的性质。下面着重介绍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力、湿度、蒸发和降水等这些决定大气物理状态的因素。这种大气的物理状态称为天气。而某一地区天气的多年平均状态(用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来表示)称为该地区的气候。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对地下水的形成而言,虽然变化缓慢的气候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变化迅速的气象要素,则对地下水发生着显著的影响。这其中以降水、蒸发及气温的影响最大。

1.气温

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称为气温。一切复杂的天气变化,主要是气温条件不同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下水温度的变化,水温变化会使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发生变化。例如由于温度的增高,气体活跃性增大,一部分气体就要从水中逸出,从而减少地下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水中气体含量的降低,又会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由于热力增加,地下水蒸发作用加强,水量就减少,水的浓度增加。

2.湿度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空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化不定,占空气总量的0.01%~4%,其中70%分布在0~3.5km的高度内。

水汽具有重量,所以有压力,因此,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可以用重量或压力表示。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

绝对湿度: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用重量单位时,以1m3空气中所含水汽克数(g/m3)表示,表示符号为m;用压力单位时,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或以毫巴表示,表示符号为e。

空气中绝对湿度变化很大,主要受气温、地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暖地带和辽阔水面或潮湿土壤上空,绝对湿度较大。在气温低的地区,空气绝对湿度则很小。

空气中可容纳水汽的数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越高,可容纳的水汽数量越多;反之越少。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同样也可用重量单位或压力单位表示,两种情况分别用符号M和E表示。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见表1-2。

表1-2 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不能说明空气中的水分是否达到饱和,因此,又有相对湿度的概念。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为相对湿度(r)。即

普通水文地质学

尽管空气绝对湿度不变,当气温下降时,则相对湿度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说明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状态。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称为露点。当气温低于露点以下时,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发生降水。

3.降水

当空气的温度低于露点时,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表称为降水。气象部门用雨量计测定降水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水层高度的毫米数表示。如某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mm,即表示降落在该地区的水量平铺在该区水平面积上,该水层高度为1000mm。

降水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的丰富程度,对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的补给最为普遍,它是地下水最重要的来源。大气降水补给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气降水(特别是降雨、降雪)的强度、延续时间;另一方面是当地的入渗条件,如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等。如单位时间内所降下的雨量(降雨强度)大,延续时间长,则可能补给的地下水量就多;当入渗条件好,如地表岩土透水性好,地形平坦,植被良好,则入渗作用就强,补给地下水就多。

不同类型的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是不一样的。

暴雨:历时短而强度大。按气象部门的惯例,当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12h降雨量大于30mm的降雨称为暴雨。这种雨一般笼罩面积不大,降雨过程短,一般说来降雨大部分来不及渗入地下而变为地表径流流走,而且往往强烈冲刷地表,甚至改变地表原来的结构。但在平坦的裸露砂砾石层地区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仍然可有相当多的水渗入地下。

细雨:历时不久,雨量小,雨滴小。这种雨往往一边下,一边极易蒸发,对地下水补给的意义不大。

*雨:历时久,强度小,笼罩面积大,在地表条件适当时,这种雨可以大量地补给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具有很大的意义。

暴*雨:历时久,平均强度大,常常酿成地面的洪涝灾害,它对地下水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它常常破坏原有的地表结构,对矿坑和某些工程带来威胁。

在分析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时,不但要考虑绝对的降水量,还应考虑降水的性质(如延续时间、强度),降水形式(液态、固态)和降水的类型等。在水文地质调查时,应收集降水的月平均、年平均及多年平均资料。

4.蒸发

水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称为蒸发。自然界的蒸发可以在水面、岩石土壤表面和植物的枝叶上进行。所以根据蒸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三种。蒸发量仍以水层厚度毫米数表示。

(1)水面蒸发

水面蒸发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地表水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其蒸发量的大小用水面蒸发皿来测定,其值以蒸发度表示,它表示一个地区蒸发能力的大小。

水面蒸发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它与蒸发面的温度、空气饱和差、风速、气压等有关。蒸发面的温度越高,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速度越快,蒸发量越大。

(2)土面蒸发

土面蒸发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土面蒸发量除了气温、饱和差、风速、气压外,还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壤性质有关。一般当地下水埋藏较浅时,由于土壤毛细作用,将地下水吸至地表,蒸发量加大;埋藏较深,蒸发量就小。土壤颗粒越细,土壤层经常保持的水分就多,则蒸发量就大。

(3)叶面蒸发

叶面蒸发是指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某种植物叶面水分的蒸发,其蒸发过程称为蒸腾(蒸散)。

必须注意,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只能说明蒸发的相对强度(蒸发度),它不代表实际的蒸发水量。

最后介绍气压与地下水的关系和潮湿系数的概念。

大气的质量施加于地面的压力称为气压,常用毫米水银柱高度表示。在标准状态下的气压为760mmHg高度,即约相当于105Pa。

各地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流动,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降雨。我国东部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故降雨大多集中于夏季,而冬季寒冷干燥。气压变化可影响地下水位升降,从而引起泉水流量变化。如气压下降,泉水流量有增高的现象。

潮湿系数(KB)是指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X)与年蒸发度(Z)(水面蒸发值)的比值。

普通水文地质学

潮湿系数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地区水分的丰缺和气候的干湿特性。KB越大,说明地区水量越丰富;反之,则蒸发越强烈,水分越缺乏。前者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而后者不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地区的潮湿程度与潮湿系数的关系如下:

普通水文地质学

普通水文地质学

有哪些气象要素?

大气温度的度量单位:度。

扩展资料:

1、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airtemperature)。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2、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3、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4、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国防、经济建设的应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

5、气温有定时气温(基本站每日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基准站每日观测24次),日最高、日最低气温。

6、通常人们用大气温度数值的大小,反映大气的冷热程度。我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读做摄氏度。

7、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

8、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大气压是多少pa

气象要素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表征大气状态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天气现象。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蒸发、辐射、日照及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指发生在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地面凝结(凝华)和冻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大气光象和其他物理现象,如雨、雪、霰、冰粒、冰雹;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霾、吹雪;虹、晕、霓、华;雷暴、天电、极光及大风、飑、龙卷、尘卷、积雪、结冰等现象。气象要素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其观测记录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有关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所谓气象要素意指是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蒸发、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等。

气压 : 大气的压力,它是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的压力。

气温 : 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大气湿度(简称湿度): 它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可以由比湿(g)、绝对湿度(pv)、水气压(e)、露点、相对湿度等物理量表示。

风 :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气象上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来表示。

云 : 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滴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在常规气象观测中要测定云状、云高和云量。

降水 : 指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

蒸发 : 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气象上指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辐射 : 能量或物质微粒从辐射体向空间各方向发送过程。气象上通常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日照 : 表示太阳照射时间的量。气象上通常提供的是观测到的实照时数。

参考资料:

://info.datang.net/Q/Q0172.HTM

://hi.baidu/kisswyg/blog/item/9ef40555cef079c4b645aed4.html

如果需要了解更为详尽的信息,请参考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关内容.

://.aqqx/ywk/dzgf/gcgf011.htm

大气压是0.1013MPa。

气压(atmospheric pressure),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它的存在。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气象学中,人们一般用千帕(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其它的常用单位分别是:巴bar,1bar=100,000帕和厘米水银柱(或称厘米汞柱)。气压不仅随高度变化,也随温度而异。气压的变化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表示气压的单位,习惯上常用水银柱高度。例如,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力,它相当于一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1.0336公斤重的大气压力。

国际上统一规定用"百帕"作为气压单位。经过换算: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百帕(毫巴)。深圳市的年平均气压为1009.8百帕。

大气压,指单位面积上承受大气柱的重量。气象上常用毫巴或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表示。一个标准大气压力是1013.2毫巴,或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

因离地愈高,气压愈低,故可根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测算高度。在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能引起空气的流动,所以是分析天气预报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

从空气分子运动观点出发,它是空气的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场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综合的作用下,许多空气分子在每瞬时平均对单位面积的平面所施的撞击力就表现为气压。空气分子密度大的地方,也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的地方,因此,撞击力就大,故气压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