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气候变化?

2.内蒙古最好的城市

3.四川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4.英国什么时候因科技发展发生了雾霾

何为气候变化_什么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城市

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面积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13个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自治州首府大理市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苍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度胜地”等多项殊荣的著名旅游城市。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时期,在大理设置了郡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地方延续595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美国历史学家马克瑞研究发现,公元1000年时,大理曾经是世界上14个大城市之一。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对大理的美景和辉煌都有详细的描述。数千年岁月,给大理留下了足以傲世的历史遗存:屹立千年的“崇圣寺三塔”,作为大理历史文化主要载体的“大理古城”,被誉为“西南敦煌”的石宝山石窟,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鸡足山,沙溪寺登街这个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集市,被世界建筑物基金会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址目录。分布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太和城遗址、元世祖平云南碑、喜洲白族居民建筑群等历史古迹,既是大理发展史的鲜活见证,又是大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代表。大理白族文化和谐包容,以白族为主的大理人民,不仅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本主文化,同时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5大宗教同存共荣。大理山水秀丽,气侯宜人。被称颂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之一的大理,相生相伴的下关风与上关花、交相辉映的苍山雪和洱海月,构成了大理最为浪漫迷人的“风、花、雪、月”四景,征服了无数的中外宾客。大理风光壮美,首推“银苍玉洱”,终年积雪的苍山峰岭峻拔,丽日晴空下晶莹夺目;清澈如镜的洱海碧波万顷,粼粼水光中点点帆影;苍山洱海珠联璧合,如镶嵌在云岭横断山脉的一颗高原明珠。大理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有130多处,主要有苍山洱海、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茈碧湖五大精品景区,有演绎爱情的蝴蝶泉、享誉海内外的大理古城洋人街、“世外桃源”茈碧湖、大理南诏风情岛……

大理民风淳朴,多姿多彩。大理以白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浪漫迷人,其流光溢彩之处令人不胜枚举。暗喻“风花雪月”四景的白族服饰鲜艳、轻快;“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白族的狂欢节“绕三灵”,对歌缠绵的石宝山歌会,奔放豪迈的彝族打歌和彝家跳菜;“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大理三月街;古朴清幽的大理古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镶嵌在银苍玉洱间,构成了一幅幅美伦美奂的画卷。

2009年,大理市全年生产总值(GDP)完成1596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25969元,比上年增长9.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6236万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87524万元,增长13.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2673万元,增长10.68%。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122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14%;

《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1+6”概念,即以大理市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周边的洱源、漾濞、巍山、弥渡、祥云、宾川6县的相关区域纳入滇西中心城市范围,统筹考虑规划区域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以其他5县作为协作补充,不断完善、拓展、增强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功能,更好地促进和发挥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对外交通由大丽高速、大宾高速、大保高速、楚大高速、关巍高速、祥临高速、214国道、220省道、224省道、227省道、222省道、103省道、大丽铁路、大瑞铁路组成。

机场

近期充分挖掘大理机场的航空服务能力,扩大航线与客源规模;中远期适时新建滇西国际机场,定位为中国西南门户枢纽机场之一,云南省第二国际机场,昆明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机场等级为4E级。大理机场功能改为旅游商务机场。

一方面加快大理机场的扩建步伐,尽快开通与国内各大城市以及重要国际性航线;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滇西国际机场的论证与建设工作,定位为滇西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机场,重点开辟与国内城市以及国外重要大城市之间的航线。

规划确定三个选址备选方案,即祥云云南驿、祥弥祥临路沿线、祥云禾甸镇莲花湖坝区为机场建设用地三个备用选址。规划远景滇西国际机场控制建设用地10km?。

高速公路

配合大理城市展要求和云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大理州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两横两纵”的格局,

近年来,大理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GDP总额达159.6亿元,人均GDP达25664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2.3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19亿元。

大理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大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51万人次,同比增长5.8%,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8万人次,同比增长12.17%,旅游总收入42.01亿元,同比增长12.09%,旅游经济指标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居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09年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00元。

大理市人口保持着平稳发展的趋势,至2009年为止,大理市人口数量达到63.6万人;职工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比较快,从2003年至2009年的6年期间,大理市职工工资涨了60%左右,达到247元。

苍山洱海地处我国最强大的一条径向构造带,即康藏“ 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这是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在本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的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主构造线为北北西向,南北长,东西窄。

洱海位于苍山东麓,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流域地处澜沧江、江和元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湖面积为250平方公里,水质无色无臭,属清洁级重碳酸盐钙镁型淡水湖泊,营养状况为中营养型。

苍山南起下关,北至洱源县邓川镇,呈南北走向绵延45km,东西宽约10km。苍山连脊屏列19座山峰,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m,与西坡漾濞河谷相对高差为2562m,与东坡大理盆地相对高差为2156m。苍洱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带。苍山东坡气候属亚热带类型,苍山西坡属中亚热带类型。苍山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主峰终年积雪,从山麓至山顶具有亚热带、暖温带及寒温带三个垂直气候带,因而出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从洱海湖区至苍山顶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和植物种类的变化极为明显,层次清晰,保存着许多从南亚热带过渡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植被类型。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苍洱自然保护区成为南北生物交汇过渡带,多种多样生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区域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苍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仅能为开发活动提供一个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物种基因库和生态环境,而且能保持该区域的优美自然景观,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要吗?

什么是气候变化?

上海,因为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比较湿润。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的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6℃左右。

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但一年中60%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通常始于6月中旬,结束于7月上旬)、秋雨三个雨期,6月平均降雨量最大。

英国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7摄氏度,七月份在13℃~17℃左右,早晚外出需加外衣。每年除了7-9月份之外,其他时候的季节都是比较寒冷的。

此外,英国的天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端,一日之内,时晴时雨。所以,天气也成为了英国人饭后茶余的话题之一。

英国一些城市的气候

1、苏格兰

苏格兰气候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也曾是苏格兰王国的首都。它位于苏格兰低地南部中心,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湿润,春季风多,夏秋绿树成荫,冬季大部分地区云雨天气多且气候多变。

2、威尔士

威尔士气候威尔士是英国安全系数最高且犯罪率最低的地区,它的气候相对恶劣一些,冬季晴天少,阴雨天气多。而且因为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所以降水较多。

3、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气候整个北爱尔兰地区都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域,虽常有云雾天气但没有比其他地区更加潮湿。它的四季很分明并且气候变化很迅速。

内蒙古最好的城市

气候变化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历史时期曾经多次出现过冷暖交替的时期。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暖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短时间内气候变暖的情况。气候变暖不单单是指气温的绝对值或者平均温度升高那么简单,仅从天气系统来讲就包括极端气候频率变快,从生态或者其他方面来影响更大。我们现在的措施有2种,一是减缓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自然变化的缓慢性给人类足够的时间来适应;二是提高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川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蒙古最好的城市是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是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英国什么时候因科技发展发生了雾霾

四川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及作用:

1、地理优势

成都地理条件优越,是成为“一带一路”物流枢纽最适合的地区。在陆路运输上,成都与周边大型城市相比互有优势。

陆路交通上,成都省内高速公路发达,通过川藏公路、川滇线和成渝高速连接西藏、云南、重庆、贵州等周边省份,成都与昆明、重庆和贵阳间的高铁也在修建之中。

对比周边城市,成都距离我国西部和南部国境线略远,但正好处于几条重要运输通道的连接点,是横向连接我国西南诸省的重要枢纽。在航空运输上,成都条件最为优越、潜力最大。

成都地势平坦、气候条件稳定,是我国西南地区难得的平原地区城市。

成都即将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如有现实需要,成都周边地区仍有继续扩建机场和航空港的潜力。

2、四川具备承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条件

成都自然、劳动力丰富,具备承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条件。

一方面,成都平原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水充沛,且拥有水电、天然气等能源供给。在众多自然中,成都最显著的优势是在水上。

成都降水丰沛,辖区内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且水质优良,大部分河水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

历史上,水是决定一座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愈发显著的今天,水变得更加宝贵。

另一方面,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成都也是全国劳动力最为充裕的城市之一。

3、四川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吸引精英、留住精英的都市

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高等教育发达,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吸引精英、留住精英的都市。

作为一个国际性都市,经济、人口等“硬条件”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感召力、丰富性等“软条件”也至关重要。成都因大熊猫繁育基地闻名全球,又被称为中国“耍都”,可说是中国西南地区“软条件”最优厚的城市。

在教育上,成都拥有各类高校52所、国家级科院机构46家,科技综合实力西南第一,各类专业人才总量为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西部地区第一。

此外,成都拥有两院院士36人、国家“千人”102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国家级奖励在中西部城市中连续多年领先。

4、四川能够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投资支持

成都金融业发达,本地资本力量强劲,能够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投资支持。

成都作为院确定的西南金融中心,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规模在中西部城市中位居第一。

全市共有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23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4家。资本市场方面,成都自古富足,资本积累雄厚,全市存款余额近2.7万亿。

成都也活跃着一批资本雄厚、勇于承担风险的职业投资者,这意味着投资和金融创新在这里大有可为。

5、四川有能力成为“一带一路”的创新中心之一

成都高科技产业已有较长发展历史,创新、创业人才富足,有能力成为“一带一路”的创新中心之一。

成都技术创新基础较好,是除北上广外国内第四个具备国际直达通信能力的城市,也是西部率先推广4G无线网络的城市之一。

成都在宽带和无线宽带普及程度上均居于全国前列,已实现光纤村村通,是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

在高科技产业上,成都在信息科技、生物医药、飞机制造和轨道交通上具有明显优势,是西部软件研发能力最强的城市。

6、成都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凸显了四川的重要性

成都是“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从南北方向可纵贯连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路。

成都也是“高原丝路”和“喜马拉雅文化带”的东端起始点,从东西方向上可横贯青藏高原,并且联接中亚、南亚;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大十字”网络,历史上成为“一带一路”的西部枢纽,不可缺少,更不能忽视不见。

第三,在今天打造新的“南亚通道”、继承和发扬“一带一路”历史传统的新的历史时期,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必将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

7、四川是“一带一路”关键增长引擎

四川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特别是考量其在建立可行的跨喜马拉雅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四川成为理想的“一带一路”关键增长引擎。

四川人民的繁荣与中亚和南亚地区人民的福祉将密不可分。这意味着四川以及其他行业和学术界的经济驱动力量,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的作用将超越省际的范围。

人民网-成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方位

人民网-四川: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雾霾问题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让“雾都”之名举世皆知.现在伦敦已经基本抛掉了“雾都”的帽子,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伦敦雾霾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和工业中心的伦敦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烟雾,伦敦的空气污染形势渐趋严峻.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100多年间,伦敦在冬季发生过多起空气污染案例,最早的记录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随后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发生大气污染,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最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伦敦.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其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起总共造成12000人死亡.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空气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地腐蚀了建筑物,还使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远辟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

形成伦敦烟雾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烧煤的工厂排放的大量浓烟、汽车排放的机油废气和从欧洲大陆飘过来的污染云,都令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当年的伦敦,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来,排放2000吨二氧化碳(CO2)、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更为严重的是,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就形成了800吨的硫酸.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在集中供暖时代之前,寒冬的伦敦,数以万计的家庭只能烧煤取暖.由于战后经济困难,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污染更为严重.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便形成了浓雾.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伦敦烟雾的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随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目前,伦敦有毒烟雾已销声匿迹,并成为全球的生态之城.

二、伦敦雾霾的治理过程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年)、《大伦敦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雾霾

伦敦曾经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英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报告》 (The Beer Report)推动下,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70年代,英国主要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除了不断完善《清洁空气法》,1968年以后,英国又相继出台《污染控制法》(14)、《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英国根据国情,走以“立法为主,补贴为辅,全面推进,最终建立低碳社会”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英国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 的长期目标.(2)制定国家战略,指导治理雾霾.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以此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随后英国提出《能效:行动》(2004)、《气候变化行动》(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2006)、《退税与补贴》(2007)、《英国能效行动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2008)及《低碳转型》(2009)等一系列与政策的出台,彰显了英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决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转型》勾画出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目标是到2020年,英国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120多万人从事绿色职业;700万栋房屋进行节能改造,150多万户家庭将得到资助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由于英国的大力推动,近年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的认可.(3)加大财政投入.2009年英国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宣布将“碳预算”纳入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4)构建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英国在利用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洁煤炭”、碳预算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与的特色,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政策体系,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5)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碳基金” 作为由英国利用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作为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商业化基金,有力地促进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减排CO2,加大投资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2008年英国启动“环境改善基金”,可以将对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术示范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对能源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化发展结合起来,提供相应的基金资助.为了在绿色运输和能源项目中加大投资,2010年3月英国设立10亿英镑(7.49亿欧元)绿色能源基金,改造运输体系使用清洁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风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阳能)的利用,为数千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利用清洁能源等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伦敦烟雾发生时,伦敦的烟尘最高浓度达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因此,他们除了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外,还决定增加清洁能源比例,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用补贴的办法帮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区和近郊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不准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产生的废气也均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以净化,达标后才可排出等.英国还大力发展监控技术,建立大气监测网.自1961年开始,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450个团体参加的大气监测网.监测网有1200个监测点,平均每小时对烟尘与二氧化硫样一次,每月测降尘量一次,其中伦敦、爱丁堡、谢菲尔德三个城市被列为重点监测区.再加上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英国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5年燃料构成中煤炭的比例为27%,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 5%,燃料油为43%;1980年煤炭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比例进一步减少到5%,电和清洁气体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为41%.尤其是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国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将于2050年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20年将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 的长期目标.2009年英国公布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30% 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来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业企业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区又兴建了彼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从80到133公里不等),这些新城的建设为人口和工业外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伦敦利用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市区一些企业迁移到这些人口较少的新发展区;另一方面,各新城对吸引工业企业落户也取了积极的措施(当时的作法是,划定工业区范围,铺设道路,建设不同规模的厂房以供出租,注意营造好的居住环境等,同时对优惠条件进行大力宣传) 由于对外迁的优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优惠条件,因此许多工厂纷纷外迁.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4年市区共迁出2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新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7万(包括其他地区迁人的人口).

(四)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综合治理

8O年代初,伦敦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4万辆,道路交通阻塞日趋严重.同时,汽车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伦敦当局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实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变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办法有:设立公交专用道,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设立林荫步道网,投资发展新型节能、无污染的公交车辆.

第二,扩大交通限制的范围.过去伦敦的交通限制重点集中在中心地区的高峰时间内.随着城市化和交通的发展,从内伦敦到外伦敦的各城镇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伦敦所有地区陆续实行了以限制为基础的一揽子方案,同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气质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发布交通状况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将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也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第四,加强对城市大气质量的控制管理.制定的控制大气质量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将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时,建议制定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控制目标及实施细则.

第五,加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先进的环保型轿车.英国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在多次修订完善《清洁空气法案》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定,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从2003年起,伦敦市开始征收“拥堵费”,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该政策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推行低污染排放区政策,旨在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在20年内,减少私家车流量9%,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超过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轿车排放的同时,英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伦敦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免费停车.

(五)多措并举,协同治理雾霾

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大伦敦议会确定了17个不同的行业机构,分别制定实旖大气污染控制的各项措施.

其次,科研机构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伦敦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参与,许多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厂都广泛参与了科研工作.如以华伦泉实验室为中心,根据遍布全英的1200多个监测站的测定结果,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估算,据此提出不同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顿大学、里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尔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分剥对车辆尾气、空气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气污染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测定灰尘及其它污染物的仪器的改进、烟囱的设计安装及环保产品的研制等同题进行广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治理.伦敦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绩并不全归功于,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的是伦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伦敦国王学院还于2010-03-12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进一步了解.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如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只在监测点附近大洒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发布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伦敦市在城市建有大型环形绿带,至2O世纪8O年代该绿带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之比达到2.82:1.远期绿带规划面积可达5791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之比可达3.67:1.伦敦绿带的建设在置换城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向外扩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园林绿化方面伦敦还十分重视生态园林,倡导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这是伦敦自加世纪中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一项调节城市大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绿化功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质量,而且使昔日破败的城市衰落区以空气清新、优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观光客.

四、对我国治理雾霾的启示

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

只有严厉的制度才能减少污染.自由市场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污染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外部因素,说明单个公司是不可能为解决污染问题而付出代价的,因此公司本身没有动力主动去做.需要有制度来制约、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治理,才能减少污染.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2.全面规划、加快实施大气环境治理战略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已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优化方案.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的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把大气的综合治理与利用,转变为新兴产业,彻底消除隐患,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科学技术是解决与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鼓励企业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要求企业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或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安装废气的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标准.除通过攻关关键技术实现治污目标和产业突破外,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决策过程越科学,可执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从1813年的大气污染,到1952年的严重大气污染,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英国痛下决心治理伦敦大气污染,根本扭转局面花了20多年时间,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时间,这说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到现在,英国仍然认为在空气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国在其2007年战略中提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英国由于空气污染对人们平均寿命的影响仍然达到7到8个月左右,直接医疗成本每年约200亿英镑.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战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彻底的落实,英国仍然预期空气污染将使英国人平均寿命缩短5个月.因此,空气质量的恢复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现,它需要下决心制定和推行相关政策,并将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自觉执行.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并最大限度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进行严格管理并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进行有力投资和推广,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