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天气状况冷热交替雨雪频繁_冷空气将来袭 南方将迎大范围降雨
1.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
2.浙江温州气候怎样?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地球的气候史,如果仅从冷热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去年的冬天比较寒冷,今年的冬天则比较温暖,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去年的冬天阴冷潮湿,今天的冬天温暖如春,地球的气候好像是忽冷又忽热,那么,到底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全球气候变冷呢?其实,我们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往往把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天气和气候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把天气当作气候,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有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变化问题。
地球
第一:盖娅说
地球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所以,现在有的科学家才认为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了,人类需要拯救的是自己的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的地球自身也在进化,地球生命的历史与地球自身的历史,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而是紧急相连的故事。
地球的生物圈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生物体,科学家称之为“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的名字。“盖娅说”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地球的生物圈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使得地球更加适合生命的居住,整个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整体,可以看作一个超级巨大的生物体。“盖娅说”的理论最早是由詹姆斯·勒佛洛克在12年提出来的,当时并未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可,后来有了计算机模拟,人们更加相信“盖娅说”的真实性。
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超级生物
我们在宇宙中寻找生命,常常会提出“适居带”的说法,在一个行星系统中,行星距离恒星的地理位置要适中,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太阳系适居带是在0.725至3.0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太阳系的适居带上的星球不仅有地球,还有月球、火星、谷神星和金星,月球和谷神星的体积太小了,重力无法守住大气层,火星和金星是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然而,火星和金星的环境同样不适合生命居住。
就算地球处于最好的地理位置,太阳的热量也是有所变化的,太阳的热量在46亿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0%,而我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在46亿年的时间里,可谓是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地球的地表平均温度现在是15℃左右。地球的温度能够做到恒温,就在于生物的自我调节作用。
金星与地球
第二:全球变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地球在一开始的时候,对生命是十分不友好的,今天的我们如果回到冥古宙时期(46亿年前至38亿年前)的地球上,会觉得这里的环境十分像今天的金星,到处都是炙热的岩浆,大气层中有高密度的二氧化碳,冥古宙时期的地球和月球,岩浆正在慢慢冷却,当时地球的地表温度在230℃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如果在100℃以上的话,海洋都沸腾了,为什么还会有水的存在呢?因为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特别高,大气压强比现在大很多,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所以,才有了液态水的存在。要说全球气候变暖的话,冥古宙的地球,全球温度是最高的。
冥古宙时期的地球表面就像今天的金星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于35亿年前的太古宙,太古宙的地表温度虽然比冥古宙要低一些,二氧化碳的浓度也降低了(海洋有溶解二氧化碳的功能),但是,同样不适合今天地球上的大部分多细胞生物的生存,当时的地球环境只适合细菌的生存。
地球在太古宙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细菌的年代,最早的细菌是古菌,古菌生活在海底的底部或者是海底火山口的附近,它们吸取地表的化学物质为生,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地表的温度和化学物质,这些古菌仍然存在于当今的地球上,它们大部分都生存在海底火山口或者温泉的附近,这里的环境处于高温状态。
地球现在的古菌仍然生活在高温的温泉中
太古宙时期(40亿年前至25亿年前)的地球,氧气含量十分的少,二氧化碳的浓度特别高,当时的地球是生机盎然的,但是,我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这一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合细菌和单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却不适合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生存,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
我们人类不仅通过吃食物、喝水以获得能量,而且还通过吸收氧气获得能量,动物可以一天不吃食物、不喝水,但是,却一刻都离不开氧气,我们人类停止呼吸30秒都非常难受,可见,氧气是比食物还重要的能量。有了氧气,我们人类才能走路、跑步,鸟儿才能在天空飞翔,没有氧气,地球上的生命就永远停留在细菌的阶段了,不可能有多细胞的生物,因为多细胞的生物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氧气的活跃性,我们通过简单的实验也可以知道,如果我们在氧气瓶内燃烧一根火柴,火柴的火焰会特别明亮,这就是氧气所蕴藏的能量。如果我们的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再增多一些,地球上就会出现一米长的蚊子和蟑螂。
多细胞生物一刻也离不开氧气
氧气之所以会增多,是因为出现了一种称之为“藻青菌”的细菌,这种细菌的细胞中富含有叶绿素分子,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细菌本来都是靠吸收地球本身的热量存活,后来,有一个细菌开始尝试利用太阳的能量,于是,就出现了藻青菌,藻青菌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蓝藻,如果一个池塘中的水是死水,没过多久,就会漂浮上一层绿色的生物,这些生物就是蓝藻,蓝藻其实不是植物,而是细菌。
藻青菌在20多亿年的时间里,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大量制造氧气,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降低,开始变得适合多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富含氧气的大气层对细菌是有害的,我们的地球上和我们的身体上,有大量的厌氧性细菌,这些细菌是讨厌氧气的,氧气对于它们来说就是“杀手”,厌氧性细菌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在空气中是很难生存的,它们只能存在于缺氧的地方,我们人体的肠道内、口腔内的一些地方,是缺少氧气的地方,于是,这些厌氧性细菌在这这些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繁殖。
显微镜下的蓝藻,蓝藻其实是细菌
所以,氧气的出现,杀死了地球上大量的细菌,留出了空余的生态位,多细胞动物由此进化,但是,细菌并没有完全灭绝,部分细菌仍然存活了下来,它们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里繁殖,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体。厌氧性细菌在缺少氧气的地方生存,还有一些细菌适应了富含氧气的大气层,这就是吸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在富含氧气的地方生存,就是因为它们缺少复杂的代谢系统,不能通过氧气获得能量,而是通过发酵、光合作用等方式获得能量,显然,这种获得能量的方式,其效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在缺氧的大气层中,是找不到像老虎、狮子、人类这样的多细胞动物的,低效率的能量获得方式,不足于支撑庞大的身体。
氧气的出现,还促使了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能够遮挡紫外线,在没有臭氧层的时候,地球的陆地是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生命都在海洋里,臭氧层的形成为生命走向陆地创造了条件。
回顾地球的生命简史,我们不能发现,地球的生物圈也在进化,是地球上的生命让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居住,而不是地球上的单个物种依靠遗传和变异,自身就适应了地球的环境。
当然,整个生物圈实现这种合作关系,就来源于生物的共生现象。
第三: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
因为地球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生物体,所以,当我们人类破坏了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之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例如,我们建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制造的高楼大厦,还制造了水泥路,使得城市的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也不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但是,如果我们人类立刻离开这座城市,若干年以后,植物就会占领这座城市,植物会在墙壁的缝隙内扎根,为了争夺阳光,植物会逐渐长满整个墙壁,直到屋顶,随着植物根系的发展,墙壁就会松动,高楼就会发生坍塌,变成断壁残垣,植物占领了城市以后,野生动物也会慢慢进入城市,最后,这座城市会恢复到原始森林的状态。
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野生动植物非常多
当人类离开一座城市之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呢?在世界历史上其实是有例子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人类是突然撤离了切尔诺贝利及其附近的城市和村庄,并且划了一个隔离区,若干年以后,这里的建筑物淹没在森林之中,变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天鹅、棕熊、欧洲野牛、麋鹿、野猪、狼纷纷来的这里定居。虽然这里有核辐射,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动物在这里却生活得挺好,它们似乎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里的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这就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世界古代历史上,还有一些古城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城的城墙、建筑物也都淹没在了杂草、森林之中。
即将被植物占领的切尔诺贝利
我们人类其实不需要拯救地球,我们也没有能力拯救地球,只要我们停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慢慢恢复。如果我们真的想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就在这里设置一个自然保护区,撤离这个地方,没有人类的干扰,这里的生态环境会变得非常美好,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那么,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是如此,地球拥有自我修复生态环境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力,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然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改变了一个变量,并不会绝对导致明天的气候是变冷,还是变热。地球本身也在适应这种变化,在自我修复生态环境。
“盖娅说”说明了地球生物圈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之重要性,在地球漫长的岁月里,不仅人类能够使得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地球自身的地质运动,也会改变地球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地球上历史上有六次生物大灭绝,其中的泥盆纪后期灭绝(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和二叠纪-三叠纪灭绝(2.5亿年前)就是因为大气层中的含氧量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
泥盆纪后期灭绝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泥盆纪(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开始大规模登上陆地,绿色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规模扩张,裸露的地表开始覆盖起茂密的森林,陆地森林系统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层的成分,植物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温室气体的减少,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下降,并进入到冰河期,大量的生物灭绝。
泥盆纪的植物
植物进入到陆地以后,其根系还导致岩石分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入到海洋,海洋中的营养物质一多,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大量的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吸收了海洋中的氧气,造成海洋缺氧,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灭绝。关于这一现象,在我们今天的地球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到,人类因为不合理地排放污水,导致自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大量的浮游生物生长,最后,整个湖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死亡。
泥盆纪的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去哪里了呢?二氧化碳中的碳被固化到了植物内部,形成了煤,泥盆纪是煤大量形成的时期,现在,我们人类把这些煤都挖了出来燃烧,泥盆纪植物吸收的碳,又被我们人类释放了出来,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泥盆纪的后期虽然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地球还是重新调整了过来,地球上的生物又重新繁荣了。
到了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地球又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这次生物大灭绝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导致,上一次是减少,这一次是增加。2.5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为什么会突然增加呢?因为这一时期,地球上发生了最激烈的火山喷发,史称“西伯利亚玄武岩火山喷发”,这一火山喷发持续了100多万年,我们在今天的西比利亚依然能够找到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时遗留下来的证据。
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了连锁反应,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邻近火山浅海地区的海水温度也升高,可燃冰大量融化,可燃冰富含甲烷气体,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厉害的温室气体,甲烷气体大量增加之后,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深海的可燃冰也融化了,温度进一步升高,地球上的动物就大量灭绝了。
所以,地球曾经经历过水深火热,不过,最终还是依靠生物圈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到了正常,维持在15℃的恒温条件下。
回顾地球的历史,我们不能发现,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质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其实不算什么。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可以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呢?答案是否定的!
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并发生生物灭绝,但是,地球不会灭亡,生物也不会灭亡,灭绝的是物种,而已经灭绝了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恐龙灭绝了,永远不会来到地球上了,即使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的生物重新繁荣了,但是,单个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即进化不会重置。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地球的气候,那么,首先受到冲击的,其实还不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而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明最先受到冲击,人类文明一旦崩溃,我们重新回到森林里,是无法生存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有可能消失。
三叠纪红色土壤,证明当时的气温非常高
人类一旦从地球上消失,植物会占领城市、村庄,在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森林再度繁荣,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地球的温度会慢慢下降,会变得重新适合生物的生存,可是,我们人类已经不存在了,进化不会重新来过。
所以,人为地、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不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而是会发生极端天气,发生剧烈的气候变化。人类文明一旦承受不起这样急剧的变化,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现在的地球上,有的地方的冬天,往往是忽冷忽热的,这恰恰是这种剧烈的、极端的变化的反映。我们人类应该担心的不是明天会变冷,还是会变热的问题,冷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文明能不能承受得起气候的极端、剧烈的变化。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极端的天气,诸如台风、暴风雪、龙卷风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人为改变气候,会不会造成比台风、暴风雪还厉害的极端天气呢?事实上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新仙女木”。
“新仙女木”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兹不赘述,1.3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本来是处于温暖状态的,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此时,人类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北极、格陵兰岛的冰川开始大量融化,冰川融化之后,大量的淡水注入到北大西洋,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
北极冰川融化,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我们都知道暖流能够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能够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之后,地球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就不能通过北大西洋暖流被带到高纬度地区,于是,整个北美、西欧就发生了严重的气温下降,冰川大规模扩张。地球迎来了一个寒冷期,当时的气温比现在还要冷,随着植物、动物数量的减少,人类被迫开始从事农业,由食物的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恰恰就是在1.2万年前发明了农业。本来,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是衣食无忧的,食物短缺之后,人类被迫从事农业。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必然导致气温升高,有可能反而会导致气温下降,现在,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会不会造成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保护环境,其实并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保护自己,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纠结于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了。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最后,会使得我们人类的文明承受不起这样的急剧的变化,要知道人为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其变化速度是远远超过自然变化的。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其实也是在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即使全球气候不是在变热,我们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后,受益的还是人类自身,因此,我们不需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我们人类自己,拯救我们人类的文明、科技。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
南风天也叫回南天,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南方的春季,北方也会出现,但是一般都是公历四月份之后,或者是梅雨季节时期,北方把这种天气叫做回潮,持续的时间一般不长。由于南方发生此类天气的时间段长,频度高,造成的破坏大,所以克制南风天是居家生活必须注意的。
南风天主要的破坏就是剧烈增加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之后发生相变,快速冷凝附着在冷的物体之上,温差越大,附着速度越快。由此一旦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冷物体上就容易凝聚大量水滴。
水滴滋生藻类和霉菌,造成大面积发霉;
水滴导致绝缘值下降,造成短路或者接触不良;
水滴造导致路面湿滑,造成大量交通事故或者人身伤害事故;
水滴遇到冰点以下的固体,形成冰凌,压断电力系统或者造成冻雨
……
为什么气温变化导致水滴大量凝结呢?因为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同样的空气温度之下,温度与气温不同的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速度不同,这就是比热的原理。比热越大,温度变化速度越小,比热越小,温度变化速度越快。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火,加热金属和加热石头的速度完全不同。在自然界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所以引发水发生相变,也就是气相、液相变化需要的热量最多,而居家常见物质中金属的比热最小,其次是瓷砖和玻璃,再次是水泥、泥土,然后是干木材。
北方四级分明,室内往往在寒冷季节有暖气,所以室内的湿度大大高于室外,因此到了春季,室外温度升高之后,室内温度还是高于室外的,所以很难出现南风天的问题,因为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室外更容易凝结。
南方则不同,在因为强冷空气南下或者阴雨连绵的隆冬季节之后,室内的温度往往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而南方天气转暖的过程跟北方不同,北方需要足够长期的阳光光照积累,空气才会慢慢升温。南方靠近大海,海水的温度较高,并且季风会带来南海南部更暖更潮湿的空气。在冬春季节,当冷空气威风不再时,季风就会立即从大海杀回来,这种风从海上来,从南部来,所以被称作南风天,也叫回南天。湿暖南风如果遇到较冷的空气,很快会凝成水滴,如果空气流动性差,一般形成雾。
南风天一到,往往大幅度的加热空气的温度,这种加温不是由所在地太阳造成的,所以显得迅速而突兀。气温迅速上升,而地面室内的温度还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为温度高,且暖空气从海上来,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浓度很高,在20℃时,往往超过80%,在15℃时往往超过90%,部分时间达到95%以上,暖湿空气遇到较冷的物体必定迅速凝结成水滴,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空气温度,水蒸气遇冷迅速凝结,室内必定大面积回潮,其中厨房、卫生间、瓷片、玻璃等处最为明显,温度越低的地方凝水越多,楼梯间、电梯间、地下室就是积水最多的地方,这就是回南天造成破坏的缘由!
想迅速退掉室内的湿气,就要快速加热室内的温度,这样湿气的溶解度就大大增加,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高,室内的水蒸气浓度超过室外之后,湿气就会跑到室外凝结,这样室内的空气就很快干燥了!但是加热整个房间的难度很大,费电也多。
开制冷表面上能够利用空调的冷凝水排走很多湿气,实际上的效果很差,因为这样会导致室内温度进一步降低,一旦室外暖空气进来,凝结的水蒸气更多,你家南风天持续的时间就会更长了!
本人提供几个办法:
1、能不通风尽量别通风,紧闭门窗,进入室内的水蒸气有限,可以保持室内处于不太潮湿的环境。
2、如果室内已经潮湿了,同样要紧闭门窗,把室内的冷凝水擦干,然后开启取暖设备一到两小时,给房间加温。
3、如果家里有抽湿机或者空调就很好了,空调最好是可以制热的,先紧闭门窗,然后开启制热,开启一到两小时制热之后,关机半小时,然后重新开制冷一小时,这样水蒸气可以迅速冷凝在空调里,一定要检查好空调的排水管道是否畅通。空调切不可频繁进行冷热转换,否则你的机器去修理店的时间也不远了。一般来说重复一两次效果都很不错了,有钱的家庭可以除外,你可以重复n次,在南风天享受干燥的乐趣。有抽湿机就开抽湿,当然室内温度弄高一些,抽湿的效果更好,记得及时倾倒抽湿机里面的储水箱。
4、没有空调或者抽湿机的朋友,又讨厌南风天的,那就尽量想办法给室内加温吧。
5、如果不能关闭门窗,那就持续的打开着吧,一直开着,开着……开几天之后,室内温度跟室外一样了,湿气就慢慢退掉了,前提是你家能够忍得住。
6、一旦发现外面天气转冷,赶紧打开门窗,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室内的湿气很快就被冷风带走了,然后关闭门窗,这样还能够保住室内剩下的一部分暖意。
7、对于衣物,能用洗衣机甩干的就甩干,然后挂在室内,尤其是毛织品、棉织品,放在室外只会越来越湿,因为纤毛多的织物表面积特别大,更容易吸附过多的水分子造成返潮。
前几天持续寒冷,室内大部分区域温度已经下降到了14度之下了,而今天室外温度最高是21度,到目前为止还有16度,都比室内温度高,因为回南天不可避免!一旦室外温度降到14度之下,回南天就减轻了。如果室外湿度进一步下降到60以下,南风天就一去不复返了!
天气变化越来越剧烈,冷热交替越来越频繁,南风天不会少,大家小心就没事!
浙江温州气候怎样?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温持续发展并不断冲击着历史记录。重庆连续5天上40℃,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1南方大范围凶猛高温天气仍将持续,白天热晚上蒸,全天候闷热不下线,防暑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同时,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北地区东部、黄淮等地强降雨将陆续展开,特别是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雨势较大,当地需注意防范。
高温预警连发10天 重庆浙江等多地最高气温仍可超40℃
6月1日至7月12日,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四川盆地到江南等地持续高温,全国共有71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总体来说,今年的高温开始时间偏早,截至目前,高温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仅次于2017年,已经超过2013年和2003年。
昨天南方大范围高温依旧“火力全开”,早晨8时,江浙沪一带就已有6个站点气温超35℃,截至14时左右,上海、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地部分地区的气温飙升至40℃以上。
昨天,北京高温炙烤。(图/中国天气网 王晓)
今起三天,南方的高温范围依然很大,强度依然很强,截至今天,中央气象台已连续第10天发布高温预警。
预计今天,陕西南部、华北东部、黄淮西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大部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湖北大部、湖南中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大部、四川东部、重庆大部、贵州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沿江地区、浙江中部和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预计16日开始,四川盆地高温将有望减弱,江浙沪一带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至18日,而江南南部地区将一直热到月底。
省会级城市中,杭州、长沙、福州高温频繁的状态至少持续到20日,且不乏37℃以上的暑热,其中福州未来一周的最高气温将持续达到37℃或以上。不仅白天热,晚上还要继续“蒸”,福州、杭州最低气温也可达29~30℃,比东北大部地区白天还要热。
6月以来高温天气旷日持久,已经影响到9亿人,公众需及时补水,减少户外活动时间,警惕热射病,一旦出现中暑迹象,及时就医。
西北地区东部黄淮等地强降雨频繁 山西山东等地雨势较大
降水方面,今起三天,位于副热带高压系统北侧的西北地区东部至淮河流域仍将是我国降雨的中心,山西、山东南部至苏皖一带,今明两天雨势较大,需注意防范。
其中今天,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山西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
明天,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东部、青海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湖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山东南部、苏皖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100~180毫米)。
后天,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东部、青海东北部和南部、江淮大部、江南北部、川西高原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广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50~80毫米)。
今起三天西北地区东部、黄淮一带的累计降水量大,上述地区需谨防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对交通运输、城市运行、农业生产等的不利影响。此外,部分地区伴有强对流天气,公众需关注临近预警预报信息,如遇雷雨及时躲避,注意安全。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2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温持续发展并不断冲击着历史记录。今天白天,全国共有9站最高气温打破观测史纪录,有33站气温破7月纪录。重庆连续5天上40℃,杭州连续3天最高都是40.3℃,上海徐家汇今天最高40.6℃。
从今天下午15时的气温实况分布图来看,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和东部、安徽、江苏中南部、浙江、福建西部、江西、湖南中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37~39℃,其中,重庆、陕西、四川、浙江等地达到40℃以上!
500hpa高空天气分析图叠加气象云图,来源于中央气象台
近期给我国制造高温的“罪魁祸首”依旧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从今天上午8时的高空天气分析图上可以看出,由于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对流难以发展,被副高控制的我国南方大部地区云系稀少,晴空万里。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边缘,受冷暖气流交汇的影响,形成较大范围的降雨云系。
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受高空冷涡和西风槽南下的影响,我国雨带将再次向南回落,本轮高温天气也随之结束。根据最新的数值预报,16日前后,副热带高压将退至西南至华南地区一带,我国的强降雨区域也会向南发展。
来源于easterlywe网站
根据中央气象台今天中午发布的全国中期降水量预报图,未来十天我国南方地区的降雨有明显的增多。预计南方大部地区累积降水量都将在15毫米以上,黄淮、江汉、江淮、华南南部、江南北部沿江以及四川盆地、贵州、云南北部和西部等地降雨量有40-70毫米,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可达到250-400毫米!
全国中期降水量预报图,来源于中央气象台
预计18-20日,四川盆地、陕西关中、江汉、江淮、江南北部、华南西北部等地将出现降雨过程,高温天气得以缓解,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持续高温闷热天气。21日之后,南方地区高温将再次发展,范围扩大。
南方未来三天仍将持续高温,黄淮等地将迎强降雨3连日来,南方多地持续高温,7月13日,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41℃,四川、云南、上海、浙江等地共有15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7月极值。
重庆、浙江等多地40℃
闷热超长在线
未来三天,副热带高压仍将“赖着”不走,江南、华南及重庆、四川等地高温继续“上岗”,特别是江浙沪及重庆等地,40℃及以上的高温频频现身。
中央气象台14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4日白天,陕西南部、河南中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上海、湖北、湖南中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江苏南部、浙江中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陕西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上海中心气象台14日11时05分更新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今天中心城区、浦东、闵行等地的最高气温将达到40℃,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更新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本轮高温天气特点和成因是什么?
气象专家解读!
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本轮高温天气和历史同期相比有怎样的特点?持续高温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为你解答↓↓
今年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 6月13日以来,高温已经持续一个月时间,影响人口超过9亿。
今年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 目前,已经有76个站突破了历史高温纪录,其中超过42℃的有20个站。
今年高温天气强度大。 全国平均气温和平均高温日数,都创了历史纪录。
我国持续高温天气主要原因与高压系统有关。 近期高温感觉更加难忍,主要是因为南方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所以体感更加明显。
未来十天南方高温天气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一步西伸北抬,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南方高温天气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这份高温天气健康指南请收好
炎炎夏日,消暑降温的同时也不能过于贪凉,小心疾病找上门↓
饮食上不应“冷热交替” ,否则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 ,医生提示,一般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就应开窗通风半小时。
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 ,猛喝水或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温州市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扩展资料:
温州市野生动物尚未作过全面调查,习见野生动物属哺乳类的,山区有:野猪、獾、豪猪、云豹、金钱豹、毛冠鹿、黑鹿、獐、野山羊、青羊、金猫等。
鸟类最习见的有麻雀、鹰、隼、枭、喜鹊、画眉等留鸟,家燕、沙燕、豆雁、秋沙鸭、伯劳等候鸟。也有一些珍稀种类如黄腹角雉、白鹇。爬行类有龟、鳖等。?
温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38种,有储量的固体矿产18种,矿产地32处,其中有基础储量的矿产11种,分别为钼、铅、锌、银、叶蜡石、明矾石、伊利石、高岭土、硫铁矿、石英闪长岩、钾钠长石等。
矿产总的特点是以非金属矿产占主导地位,其中明矾石(主要产地在苍南矾山镇)、叶蜡石(主要产地在泰顺仕阳镇)矿藏量巨大,素有“世界矾都”、“世界蜡都”之称。伊利石、花岗岩石材、高岭土、矿泉水和地热在全省也占有重要地位以及金属矿产中永嘉石染钼矿。
百度百科-温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