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观察仪_小气候观测方案设计
1.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复习已经归纳的
2.关于《气象物候》的三个问题.
3.珍珠鸡的养殖
4.森林火灾的特点与应对措施
5.古代有天气预报吗
6.重要环境地质指标释义
7.一些简单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1.在组培实验中怎样选择和处理外植体
外植体一般分为带芽外植体和分化组织构成的外植体两种,带芽的一般有茎尖、侧芽、原球茎、鳞芽等,可以通过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出丛生芽;
分化组织构成的外植体有茎段、叶、根、花茎、花瓣、花萼、胚珠、果实、花粉等,这类一般是诱导出愈伤组织。
两类外植体一般优选带芽的容易培养成功。
外植体大小一般茎尖为0.1-0.5毫米,叶片和花瓣一般为0.5-1平方厘米,茎段一般0.5-1厘米
消毒灭菌步骤为:先用流水冲洗1小时左右,再用75%的酒精浸泡30秒,用无菌水冲洗3次左右,最后用0.1%升汞浸泡10分钟左右,用无菌水冲洗3-5次,然后再接种到配好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的学习心得和设计一个实验..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20世纪末植物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近20多年来,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它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增殖分化、生长、发育而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即植物克隆。 植物组织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胚胎培养 指以从胚珠中分离出来的成熟或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2、器官培养 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如根的根尖和切段,茎的茎尖、茎节和切段,叶的叶原基、叶片、叶柄、叶鞘和子叶,花器的花瓣、雄蕊(花药、花丝)、胚珠、子房、果实等的离体无菌培养。 3、组织培养 指以分离出植物各部位的组织(如分生组织、形成层、木质部、韧皮部、表皮、皮层、胚乳组织、薄壁组织、髓部等),或已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这是狭义的植物组织培养。 4、细胞培养 指以单个游离细胞(如用果酸酶从组织中分离的体细胞,或花粉细胞,卵细胞)为接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5、原生质体培养。 指以除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 组织培养采用的植物材料完全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且条件均一,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培养生产。 2、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植物组织培养是由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根据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
另外,植株也比较小,往往20-30天为一个周期。所以,虽然植物组织培养需要一定设备及能源消耗,但由于植物材料能按几何级数繁殖生产,故总体来说成本低廉,且能及时提供规格一致的优质种苗或脱病毒种苗。
3、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一定的场所和环境下,人为提供一定的温度、光照、湿度、营养、激素等条件,极利于高度集约化和高密度工厂化生产,也利于自动化控制生产。它是未来农业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方向。
它与盆栽、田间栽培等相比省去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防治病虫等一系列繁杂劳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及田间种植所需要的土地。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1不受生长季节的限制 2不携带病毒 3培养周期短 4可用组培中的愈伤组织支取特殊的生化制品 5可短时间大量繁殖,用于拯救濒危植物 6可诱导之分化成需要的器官,如根和芽 7解决有些植物产种子少或无的难题, 8不存在变异,可保持原母本的一切遗传特征 9投资少,经济效益高 10繁殖方式多,试用品种多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
在学习和掌握组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学习这一生物技术,培养学习和关注生物科学的兴趣。 菊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并被人们所喜爱的花卉,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岁寒四君子.它的栽培在我们由来已久,关于菊花的赞美之辞非常之多。
普通的栽培方法是用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手段,方法比较简单且成活率也高具体见 /news_view?id=865。
3.实验探究小杨是个爱动脑、爱动手的学生,课外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
(1)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 *** 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人们经常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繁殖马铃薯.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2)假设是对问题肯定与否定的回答,根据问题“马铃薯没有发芽是因为没有芽眼吗?”,可以假设:马铃薯块发芽的原因是受芽眼的影响.(3)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小刚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的原因是控制变量(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单一变量等),因此本实验的变量应该是马铃薯的芽眼.(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小刚设置甲、乙两花盆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故答案为:(1)无性生殖(营养生殖);(2)马铃薯块发芽的原因是受芽眼的影响;(3)马铃薯的芽眼;(4)形成对照实验.。
4.细胞培养的实验报告
原发布者:陈金利2031
细胞培养实验报告细胞培养主要包括细胞复苏、细胞传代和细胞冻存三个过程。1、实验仪器及用品(一)超净台:1.枪头:10mL、5mL、1mL、200μL、10μL;2.移液枪:同上,及相应的支架;3.离心管:50mL、15mL、1.5mL,及相应支架与盛皿;4.记号笔;5.PBS缓冲液;6.酒精棉;7.废液杯*2:一个装枪头,一个装废液;8.封口膜;9.排枪卡槽;(二)细胞间:1.离心机:中型、小型;2.培养瓶:透气的用于培养,密封的用于运输,培养皿;3.灭菌离心管、枪头、冻存管等备用;4.毛巾、手套、口罩、酒精喷壶、灭菌超纯水、除菌滤膜;5.100μL排枪;6.血球计数板、载玻片;7.水浴锅;(三)冰箱:1.双抗、环丙沙星;2.4℃:DMEM、1640、PBS、已配培养基;3.-20℃:MTT、MTS、DMSO、血清、胰酶;(四)缓冲间:1.CO2罐、液氮罐;(五)换衣间1.实验服、拖鞋、手套、口罩、酒精喷壶;二、实验前准备(一)实验前将需要带入的物品洗净、高温灭菌、喷酒精,放入传送窗,将传送窗与细胞间紫外开启杀菌半小时;(二)半小时后关闭紫外,开启风阀与空调,散去臭氧,双手用洗手液洗净擦干后进入换衣间,换上隔离服(若不使用超净台,换实验服即可),戴上口罩、手套喷酒精,进入缓冲间风浴1-3min;(三)进入细胞间,冰箱中取出所需溶液(胰酶、培养基等)置于超净台中,开启超净台紫外,关闭传送窗紫外,将物品取出后喷酒精后放于应处位置;注:若是冬天,溶液应在37℃水浴后再使用
5.胡萝卜组织培养实验
1、实验课题: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2、课时数:5课时 3、实验材料用具:楼上说过了 一样 4、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配制两种培养基,对滤纸、解剖刀、烧杯、锥形瓶、培养基进行灭菌消毒 5、实验过程: 第一课时:①分析实验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提问概念,分析讨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一个细胞真的可以长成一个植物体吗? ②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可参看人教版选修三第34、35叶 ③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老师强调注意事项:植物组织培养的成败,关键是严格的无菌操作,如手的消毒、外植体的消毒、操作器具及培养基的消毒,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控制严格的无菌条件?再让学生分析两种培养基的区别及培养条件的控制----脱分化的条件是,23—26度恒温避光,4天观察污染情况,14天观察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再分化的条件是,分化培养基、有光等,然后学生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体验相互合作意识。
第二、三、四、五课时: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交流评价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原来植物细胞真的长出了植物体,我通过实验实现了这种神奇的过程”,然后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例如我们吃的香蕉的幼苗就是通过这种技术获得的,这样的香蕉植物与原来的香蕉相比,没有病毒,利于香蕉的生产。
6.谈培养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 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操作步骤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将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颈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酒精从口和 *** 浸入体内)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带 入超净台内(或将新生小鼠在超净台内)解剖取肝脏,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涤三次,并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
3、用手术剪将肝脏剪成小块(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转移至小青霉素瓶中。 4、视组织块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剂)。 6、静置5—10分钟,使未分散的组织块下沉,取悬液加入到离心管中。
7、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培养液l—2 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25ml细胞培养瓶中,37℃下培养。
上述消化分离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离不同细胞。细胞分离的方法各实验室不同,所采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 胶原酶,透明质酶等)。
(二)组织块直接培养法 自上方法第3步后,将组织块转移到培养瓶,贴附与瓶底面。翻转瓶底朝上,将培养液加至瓶中,培养液勿接触组织块。
入37℃静置3—5小时,轻 轻翻转培养瓶,使组织浸入培养液中(勿使组织漂起),37℃继续培养。
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复习已经归纳的
1、日用装备
日用装备即生活用具和用品。一次登山活动,运动员在高山区活动时间较长,有时可达2个月,各种用品必须携带齐全。日用装备包括起居用品、卫生用品、简单工具、常备药品、辨向图仪器、用品、纸张文具、缝纫用具、照明用具、体育用品等。
2、探险登山装备
①御寒服装:用于登山活动中的保暖御寒,保暖层最好用优质鸭绒,面料要轻薄、密实、防水、防风。衣面颜色以深为主,尽量鲜艳一些,以利吸热和便于山上、山下的观察识别。除衣裤外,根据需要也可制作羽绒袜、手套和背心。
②风雨衣:用防水的优质尼龙原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风、保暖性能。上衣连帽,帽口、袖口、裤脚能调整松紧。
③高山鞋:攀登冰雪高山的特用鞋。其用料要求是质轻,并具有良好的保暖、防水、通气等性能。高山鞋还应陪绑腿和鞋罩,以便提高其保暖、防水保护的作用。在冰坡上行走时,鞋底还要绑上冰爪。
④行囊:包括背包、背架和行李袋、防护眼镜,用以遮挡强烈光照和冰雪反射光,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防护镜的镜片以用茶色镜片为好。在7000米以上高山区,登山人员应配备专防紫、红外线的防风雪眼镜。
关于《气象物候》的三个问题.
1.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有哪些?
答:①环球航行②海边看船③傅科摆实验④月食现象等
2.飞机最短航线是过两点的大圆劣弧,请问什么是大圆劣弧?
答:地球表面的大圆的圆心与地心恰好重合,赤道、晨昏圈、经线圈都是天生的大圆。
若起止点同在赤道上可以沿着赤道的劣弧段(所对圆心角小于180)飞行;若起止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也是绕经线圈的劣弧段飞行;若起止点在晨昏线上可沿晨昏线劣弧段飞行。若两点同纬度不同经度,例如右图从②飞往⑤,则要先向东南飞,再向东北飞
提示:首先分清南北半球,再在外围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在俯视图中看来恰好走直线。
3.等值线有多少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什么信息?
答:无数多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都是反映的某一地理量的变化率,例如:①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②等潜水线的疏密则反映出地下水流速的快慢,等潜水线越密,地下水流速越快;③等压线的疏密反映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4.在等值线图中为何有时会出现两条相同的等值线?
答:在等值线图中当等值线由递增(减)变化突然转变为递减(增)变化时会出现两条相同的等值线或者一条闭合的等值线。例如:等高线的这种递变规律的突变反映的是地形区的变换和过渡。
5火山口湖的等高线是如何画的?
答:见右图,其中短线表示的是示坡线,示坡线总是指向海拔低的一边,所以火山口湖具有由某一等高线向内侧和外侧都降低的特点。
6.修水井和排水沟的问题?
(如右图)为何1、3、5合理,2、4不合理?
答:建设排水沟的原因是排水不畅,与(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垂直的方向,水能自行流动,没有修排水沟的必要,因此“排水沟应与等潜水位线相互平行,以增加汇水量”所以4不合理;修水井时“多个水井不应该布局在与潜水等水位线相垂直的一条线上”例如1和2,1处已有水井,2处的水源会大为减少,再加之2处的水井汇水面积较小,故2不合理。
7.海拔高低影响日出的早晚吗?
答:确有影响,一般海拔越高越先看到日出,越晚看到日落,同纬度地区海拔高的白昼长。
8.为何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时飞机上的1个太阳日比地球上的一个太阳日短?若自东向西飞则比地球上的太阳日长?
答: 设地球自转角速度为Φ0, 一架飞机相对于地心的角速度为Φ1,若以恒星为参照点,飞机上的一个太阳日应为360/(Φ0+Φ1),而地球上的太阳日应为360/Φ0,所以当飞机自西向东飞行时飞机上的太阳日比地球上的太阳日短,反之则长。
9.赤道地区的日出日落方向是否为全年正东正西?
答:显然不是,可以通过画光照图来分析,赤道地区和其他非极昼区一样,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日落西北。
提示:太阳视运动图分析至于极昼区的情况则是,太阳直射北半球:
①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日出正北,日落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②对于北极点,则是太阳整日不落,而且整日太阳高度角都恒定不变,从北极上空观察太阳应该是在天空呈顺时针方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③其他极昼区:无所谓日出和日落,最多有最高太阳高度和最低太阳高度的说法,最高太阳高度仍然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2点,最低太阳高度为地方时0点。
10.杆影的方向与太阳的方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取决于太阳与杆的相对位置,例如:太阳在杆所在地的东北方向,则影落西南;太阳在杆所在地的正南方向则影落正北(正午时刻)。
11.为何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答:原因是中原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无太阳直射机会,正午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当太阳高度角小于北坡坡度时,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谓之“阳”,山的北面则不能被照到谓之“阴”。建议:作图分析
水北为何为阳?:主要由于中国的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大河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南岸易被侵蚀且偏湿润谓之“阴”,反之河流北岸为“阳”
以上说法从中原地带传开,后来扩大到整个中国,人们延用了这一说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2.曾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为何在2006年被降级为矮行星?
答: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冥王星的轨道和海王星交叉,又因质量小而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障碍物,所以被降级为矮行星。
13.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
答:由于光球层的亮度远远高于色球层和日冕层,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在日全食时光球层被遮挡才有可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才能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如日冕仪。
14. 人们在地球上观察月球时发现:满月时月球几乎和太阳一样大小,这是为什么?
答:农历十五前后,符合日地距离/月地距离=日半径/月半径,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月球几乎和太阳一样大小。物体的大小取决于视半径。视半径是指观测者的眼睛到光弧圆心的连线与观测者的眼睛到光弧上任意一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度数。
15.如何简单识别月相?如何用月相来辨别方向?
答:上弦月呈“D”字形,月面朝西,有同学疑问既然是“D”字形,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月面是应该朝东啊!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总是须面向南方的天空来观察,那么就成了“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残月呈“C”字形,月面则是朝东的。
16. 月上中天指的是什么时刻?日上中天指的是什么时刻?
答:月亮恰好位于观测者的正南或者正北方向(本地为正南),这时月亮走到月出到月落之间的中点。例如:上弦月比太阳迟升后落,月出时刻约为12点,月落时刻约为24点,则黄昏时刻上弦月到达上中天。
日上中天指的即是正午时刻即当地地方时12点,太阳位于当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
17.月球在绕地球公转为何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一面?
答:因为月球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一致,但是月球在自转1°的时候还公转了1°,两种种运动的效果相互抵消,所以看到的是总是同一面。画图:自转、公转方向都为逆时针
18.什么是白夜现象?
答:纬度高于49°的地区无极昼或非极昼日期,当地夏季白昼较长,夜较短,由于散射作用,在日落之后和黎明之前的时段天依然明亮,这种现象称作白夜。例如我国的漠河在夏至前后一段日期出现此现象。
19. 日食发生时,天空为何由蔚蓝色变成灰蒙蒙的了?
答:日全食时太阳主体的白色被月球遮挡未到达地球大气,因此其中的蓝紫光也大大减少。太阳外圈偏红色,蓝色少了,自然被散射的就少了,变成暗灰色。
20.美国的西部和东部分别用的是哪一个时区的区时?
答:西部时间为:西八区(洛杉矶时间) 东部时间为:西五区(纽约时间)
第二章 大气
21.晒太阳(日光浴)有什么讲究?
答:太阳光包含了各种波长的光:红外线、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线等。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并易于被物体吸收,通常被作为热源。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
早晨6到至10到这段时间最适合晒太阳。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再有下午4点至5点也是晒太阳的最好时间,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但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下午4-5点又正是热浪滚滚的时候,晒太阳的时间可以稍稍推后一点。
22.紫外线有哪些危害?紫外线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据研究,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①对皮肤的伤害,轻者会使皮肤灼伤,晒后皮肤显得干燥、粗糙、易生皱纹,显得衰老,严重时还可能会诱发皮肤癌。
例:经常晒太阳会使得皮肤中的黑色素增多,皮肤变黑。如果皮肤较差的人,经几天太阳的暴晒后,可能出现脱皮,红肿等现象。
②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也很严重,特别是对老年人,会明显增加患白内障的机会。
这便是用电器是通过遥控器发射红外线来控制电器的工作而没有采用紫外线的原因。
紫外线的好处:消毒杀菌、帮助人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紫外线的强弱主要受太阳高度、海拔高度、天气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于重庆来说,夏季7—8月紫外线最强,而一天之中尤以正午前后最为强烈。因为此时太阳高度较大,而且受副高控制经常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云层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也相当弱。
23.为什么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在当地的春季而不是冬季?
答:南极臭氧层虽在冬季时最低,但是由于冬季南极附近基本处于极夜状态,而臭氧被氟氯烃分解需要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作为外部条件。当南极进入春季之后,出现了极昼状态,紫外线也特别的强。
24. 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答: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弱。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仅14%左右,而有43%的可见光区的能量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过了正午时刻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出的热量,直到午后1时左右,地面温度达最高,地面辐射也达到最强。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逆辐射也达到一天的最大。
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大气主要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都无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一天的最低值。
25.为什么北半球大陆最低月均温不在冬至而在“三九”?
答:冬至日是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北半球太阳辐射达到最小值,但是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与地面辐射,大气温度达到最低值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它们的最小值出现并不同步。
26. 热力环流中的高空指多高?
答:热力环流的高空的最低是指500百帕等压面的平均高度及其以上的区域,也就是约
3000—5000米以上,而且在对流层范围内的区域叫高空。
27.海陆风影响的范围有多广?
答:海陆风因仅受一天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能量微弱,风力不大,范围也小,一般仅深入陆地20~50千米,又称滨海风。海陆风在下午2—3时最强,因为那时海陆的温差最大。
水库边也有类似的风
28. 把一杯刚煮沸的水和一杯冰水放在一起,热水上的雾为何向冰水上空漂去?
答:通过热力环流来分析,冰水上空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热水上空的空气沿水平方向去补充,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
29.巴山地区的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答:类似于谷地或者盆地地形的区域,白天是谷地为下沉气流,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而谷底比较温暖,气流相对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夜雨。
分析注意:相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比较,距地面的远近差异不同气温的变化快慢也不同
30.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为何不是热力因素而形成的?
答:当我们在分析三圈环流时,首先是假设地球不自转,极低附近会形成冷高压,赤道附近形成热低压,高压与低压之间最终形成了单圈环流。但实际是在自转的又产生了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低压,所以说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是热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因素形成的。
学生淘气三千问第2辑
续第二章
31.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
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注: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无风带是风浪最小的海峡
32.东亚季风与南亚、东南亚季风成因上的区别?
答:东亚季风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亚、东南亚季风主要是风带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形成的,但也受到海陆性质差异的影响。
33.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答:凡是风力的大小都取决于气压差,而气压差又取决于温差。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
风力大。冬季风的源地是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堪称北半球的寒极,其实力比较强盛。
34.西南季风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
答:西南季风可以影响我国的云、贵、川、渝、藏、桂、琼等地但主要影响西南地区,西南季风影响最显著的地区则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南亚西南季风一般在6—9月盛行,而东南亚地区的西南季风一般在5—10月盛行,影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的时间则主要是在盛夏。
35.北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与亚洲相比为何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答: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了很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对较小,受海洋影响大。
36.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一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冬季为冷源,形成冷高压。 参照右图
37.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答:秋高是指的秋季高气压控制的晴朗天气,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含氧量高,人感觉呼吸顺畅,故称之为“气爽”。
38.低压就是气旋这句话对吗?
答:99%的情况下是对的。一般情况下低压就是气旋,但是不是绝对的,倘若在赤道附近有一个低压中心,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0,所以气流无法旋转也就无法形成气旋。
39.锋面气旋的冷锋和暖锋的位置是如何分布的?
答:如右图:是一个北半球的气旋,在甲、乙处都为低压槽(等压线凸向高值),甲处有高纬度的风推动的冷气团主动靠拢属冷锋,乙处有低纬度的风推动的暖气团主动靠拢属暖锋。也可以简单的记忆为:“气旋左侧的低压槽处是冷锋”,这一结论无论是南北球北半球都成立。或记忆一个《笑傲江湖》中人物的名字“左冷禅”
40. 在我国锋面气旋多发生于哪个季节和什么纬度?
答:中纬度地区的春季回升最易形成气旋,中纬度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锋面。而在秋季我国北方更容易形成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41.同样是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为何贵阳冬雨绵绵,昆明却冬季多晴朗天气?
答:如右图,可借助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来画出雨区的位置则贵阳一侧处于雨区。
实际雨区在冷气团一侧,右图描绘出了冷暖气团的运动方向
42.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为何大致在40ON?
答:因为日本是一个海洋上的群岛国家,其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又受日本暖流的影响,故能将该分界线向北推移至40ON左右,而中国的季风气候却具有很强的大陆性,这一界线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约合35ON。
43.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44. 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的区别?
答:二者大致相同,都是讲气流越过山地后在山地背风坡温度升高、降水很少的情况。
雨影效应强调降水稀少,焚风通常让人联想到高温,但是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45.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气温日较差:①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因为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②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③大尺度的地形区,则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
④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如:新县城位于长江河谷地带,凤鸣位于山上,所以新县城的温差比凤鸣大。
气温年较差:①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②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③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大
④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凹地>平原>凸地
46.海拔高的地方一定气温日较差大吗?
答:大尺度的地形区: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eg1:青藏高原比云阳气温日较差大;
小尺度的地形区:eg2:泰山比济南海拔高,但是却比地处平原的济南气温日较差小,
主要原因是地面面积的大小影响了地面辐射的强弱,从而影响温差。
47.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气候为何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首先温带气候的四季是最分明的,气温年较差是最大的,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起来,由于受海洋影响小,其气温年较差最大可达62.3℃。
48. 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各有什么特点?
答:①青藏高原的气温日较差比大兴安岭大。大尺度地形区,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
②青藏高原全年高寒,因海拔高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较小。
49.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高纬度变得湿润?
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区的河流逐渐消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逐渐消失,;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而成云致雨,降水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50.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
答:咸水湖最初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缩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51.为何要在背斜处开挖隧道?而不在向斜处?
答:因为向斜处利于汇集地下水,况且容易塌陷。而背斜岩层上拱符合力学原理,又不容易出现地下水汇集。
52.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答:安第斯山脉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而北美的落基山脉则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参照板块构造图
53.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与植被的茂密程度这两种说法相同吗?
答:不相同,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通常山地的阳坡自然带较高。
植被的茂密程度,则主要取决水分,只有这种植被在山地的阴坡和阳坡都有分布时我们才可能去分析山的阳坡、阴坡某种植被的茂密程度,因此对于热量来说都已经具备,故而主要分析其水分,如秦岭,南坡和北坡可能都分布有同种植被,但南坡的水分更为充足,故南坡植被应该长得比较茂密。
54.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
答:我在上一问中已经提到,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然带延伸得较高。
55. 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带为什么南坡高于北坡?雪线又为何低于北坡?
答: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5度左右,在赤道附近不存在明显的阴坡阳坡,因此自然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降水,南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也应低于北坡。
56.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
答:对于雪线处必然是(降雪量=积雪消融量),故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是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也就不足为奇。请自己分析天山是南坡还是北坡的雪线较低?
57. 阿尔卑斯山的雪线是南坡低还是北坡低?
答:雪线由降水量和热量共同决定。 南坡,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北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温度也较低,因此北坡雪线较低。
58. 高寒荒漠带与高山冰雪带有什么联系?
答:某山体有高山冰雪带则必有高寒荒漠带, 而有高寒荒漠带则不一定就有高山冰雪带的存在,因为高山冰雪带出现时的温度要比高寒荒漠带低很多。
59.怎么判断一个自然带是否是按非地带性分布?
答:非地带性,即不遵循一般规律,既非经纬度地带性又非垂直地带性。例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荒漠,是因为地处西风的背风坡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地球上其他与之纬度相当海陆位置相当的地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6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61.为何同纬度的北半球的海水盐度一般比南半球要低?
答:这是由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决定的,北半球有大面积的陆地,南半球特别是在30oS以南基本上全是海洋。而陆地径流往往能对海水有稀释作用降低其盐度。
62.索马里附近海域,为何夏季为索马里寒流,冬季为索马里暖流?
答:首先成因不同,由于索马里海域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的冷海水上来补充属于补偿流,这些海水虽从低纬流向高纬但是却温度较低,所以是寒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将海水吹至索马里附近属于风海流,这股风海流虽来自高纬但却有东南洋面上的赤道逆流的补充,水温较高,所以是暖流。参见洋流图
63.直布罗陀海峡处的密度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由于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的密度差异,地中海一侧的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大西洋一侧则海水盐度较低密度较小,两股密度不同的海水在直布罗陀海峡相遇,必然使得大西洋一侧的海水高于了地中海一侧,则表层洋流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64.土耳其海峡的密度流流向是怎么样的?
答:首先黑海地区的降水量多于地中海地区而且黑海汇入了包含多瑙河在内的一些大河。再则黑海纬度相对偏高蒸发量偏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表层海水经海峡由黑海流向地中海,底层洋流流向相反,但因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
65.为什么秘鲁寒流可以形成大的渔场,加尼福尼亚寒流却没有形成大的渔场?
答:中低纬五大寒流:
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都符合形成渔场条件。但五大寒流中,仅秘鲁寒流最强大,形成渔场也最大。
66.几内亚暖流的成因是?
答:成因与赤道逆流相同。
67. 北印度洋赤道逆流为何只存在于冬季?
答:赤道逆流是南北赤道暖流遇到大洋西海岸,在赤道地区产生的回流(补偿流)。
北印度洋上夏季的盛行风向为西南季风,不能形成北赤道暖流,故而就不能形成赤道逆流。太平洋的赤道逆流是常年存在的;大西洋的赤道逆流虽常年存在,不过由于受南美西海岸地形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北印度洋上有赤道逆流存在时必为北半球的冬季。
68.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
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69.长江三峡与挪威的峡湾风光的区别?
答:挪威的峡湾风光貌似我国的三峡风光,但二者成因不同。挪威的峡湾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挖蚀出的许多U型谷和V型谷,后来随着海平面的抬升而形成;长江三峡则是由于四川盆地抬升,湖水外泄,深度下切而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自己分析刚果河下游峡谷的成因
70.U型谷和V型谷在成因和形状上有何区别?
答:U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
71.东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都呈现波状起伏成因相同吗?
答:东欧平原平原的波状起伏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高原东部则是由于风力的作用呈现出波状起伏。
珍珠鸡的养殖
候
物候现象和环境条件(气候)的年际变化科学,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种子,叶片变色,树叶等;②迁徙鸟类,昆虫飞行的明初,明最终休假休眠;③水文气象现象,多年冻土,霜冻,冰,融化,雪,最后的雪。 3000年前,中国的物候历“夏小正。每个月的”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的文章,“今年四月郁郁葱葱的”,5月鸣蝉“,”日汉莎航空公司鸡珍玉“,”十月蟋蟀入我的床“物候描述。”吕氏春秋·12世纪“,”淮南子培训“,”礼记·月在“在本书的后面,有物候的内容。·逸周书”的培训解决方案包含72等物候历编制了进展,北魏,被加载到国家的日历。元王稹的时间指尖的活法,太平天国的天历有中国的农业古籍英寸的芽月,古医籍也有丰富的知识的物候竺可桢气候科学的先驱和启动中国的现代物流。在他的倡议下,于1934年,以1940年和1962年,已组织2国家物候观测网络。“物候学”和“初步研究”,其五千年年来的气候变化物候学校杰作。物候学研究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1)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络。现有的观测网络,成立于1962年,由中国社科院科学地理研究所领导的,大约有60观察点,并规定国家共同意见的动物和植物46种(木本植物,33种中草药,两种动物,11种)的形式发表在年度报告中的信息。近年来,国家气象服务系统也进行的自然世界气候和作物材料气候的观测,农业材料气候观测比有是特点;②在出版物气候科学工程,推广的物候学校的研究和物候知识普及;③该会反对气候科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科学的研究。在农业方面:的准备自然历史博物馆;说明和预测季节早晚的指导播种和除草指标;掌握放牧季节防风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生态的作物品种,预期的植物品种分类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面积小,山区小气候影响的调查;气候物候学研究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时令物候划分,根据其掌握的林业:收集种子和种植的季节。在地理:物候学和植物自然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和辅助指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国,苏联,日本和其他国家也高度重视物候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共和国德国2700观察点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年来,发展趋势和特点:①重点发展的农业气象研究重点生态研究;②提高观测精度,观测植物物种的使用同一克隆;③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的观察和研究
有关物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季节性的现象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植物生长观察和记录的一年,动物的迁徙繁殖,环境的变化比较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差异,探索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发展和活动的过程中,周期性,其依赖于环境条件,进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法律植物群和动物群。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然而,该仪器只能记录某些个人因素,环境条件,物候是一个全面的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因此,物候指标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整体效果,也可用于植物和动物的环境因素的评估。
最早的物候记载,公元前一千年前,“诗经·静风·七月”随后的“夏小”,“吕氏春秋·十二纪”,“培训”,“淮南子注·一月订单每月创纪录的年度体育物候历。 “逸周书·培训解决方案”一年分为等待,和记黄埔72各指定5天,物候变得更加完美的物候历,北魏的年历。
在西汉末年,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获奖书,”物候学的一个指标,以确定?记录的培育期,如“杏启动华融,辄农业轻质土的软弱土层;希望杏下降康复。”南浙江省金华市(梧州)吕祖谦记录的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市物候期,盛开,桃,李,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物候记录,24月底种芙蓉,荷花,菊花,蜀葵和萱草花期初到,秋虫的明初,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观察。
明王朝,李的“简编”本草纲目“近2000名药物中有明声了非常丰富的植物物候的书四十第八次,49 2,体积帐户的迁徙鸟类杜鹃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音节和时间,完整,准确的记录物候的鸟类。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日历天数”,“芽月订购物候指导养殖日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的材料已编制农业物候历。英国马祥子新五代,1736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长期的观察和记录的植物,候鸟和昆虫,动物和植物27种。这是欧洲的一个时代最长的物候记录。中间的18世纪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著作“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的任务候,物候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18点的观测网络。他是欧洲的物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建立的物候观测网络。他选择了34种,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察了40年。随后,伊拉克在其学生取得成功。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大学1918年北美温带地区物候土地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学法。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物候观测网络组织,成立于1934年,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始。在他的领导下,在1962年,他们组织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络系统的物候研究。对于统一标准于1979年发布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的物候观测,并逐年编制和发布”中国的动物和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物候观测网络的扩展,更丰富的物候。更何况,由于应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候更大的发展的探索和应用的法律。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的方法,就是在同一时间观察生物的物候现象和气象因素的变化,以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定点观察生物材料的气候现象的变化周年,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问题的候选观测网络的物候同时进行观测;小面积的物候观测,在短期内(3 -5天)使用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通过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照片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物候的变化;物候期通过试验来研究气候等因素影响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日期的现象出现,而年际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变化,但在同一气候区,如果没有当地的气候,它们的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带,由于生物物种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变化物候顺序的组合。物候顺序编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物候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与通过性的特点。 1918年霍普金斯大学生物气候学法: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影响,北美温带地区,各向偏北方向移动,北纬1°的东移,东经5°,同比增长约122米,发展的阶段植物春季和初夏推迟4天;在夏末和秋季各提前四天。
物候学已经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方面,山地垂直分布,合理利用土地,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物候研究工作。除了宏观经济研究物候,已经开始在内部植物器官的形态变化。在这项研究中气象条件对生物物理候选人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实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
气候和住宅之间的关系
气候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气候之间的关系和民族服饰
北方居民家中在一个单一的斜平顶5.3%10.5%,有81.6%的中心脊,他们的房子是砖混结构。为什么他们的屋脊中心?为什么他们的房子是砖混结构?随着我们的调查就来了:在北方的夏天的雨是非常集中的,非常。内务内置脊为中心,以使得水不会积聚在屋顶上。也可以灌溉农作物,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雨天穿着房屋“,也灌溉农作物,这是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砖瓦房,冬季天气寒冷,墙体保温砖,夏无酷暑。的窗户当地农民全南,采光好,可以起到冬季保温的支撑作用,这一点没有说你想画。
北院是长方形的,我认为它应该是节约粮食!农村浴室也转移到了医院,卫生,还可以堆肥,你也可以节省时间。
雾雪冰雹等强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交通
农业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开展的活动,一些组合的光,热,水,气,良好的生产,形成一个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是有害的,对农业生产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农业区划和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物,手动调节微气候和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此外,我们需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对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克服不利气象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农业,促进农业高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人类过渡到农耕,打猎,采集,逐步积累知识的天气条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中国早在春秋已知的方法,楚古伊测量日影飞去的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的书曲静风七月八月剥十月饭”物候记录日期。西汉初期,“淮南子·天文训”这本书的全名,超过24节气。
“解决方案”逸周书·训练“将被分成一个72年的候选人,每个节气三名候选人,等待5天,每一个相应的物候。这是中国最早的组合形式,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日历,它可以被看作是古代农业气象种子。之后开始的发明温度计和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观察性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随着设立的气象观测网络,逐渐发展研究气候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观测,植物或动物和环境气象因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关系。由于在1735年著名的列的温度计创始人Lieaomier发现测量的植物可累积温度的增长率,这一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农业气象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地理科学和气候变化和发展。 :中国俄罗斯沃耶伊科夫,奥地利Supan,德国科班,竺可桢等,植被,动物,土壤和气候,地理分布的气候研究,农业气象和农业材料开辟了道路,以科学的发展。农业气象,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系统只需要30到40年后的小气候在20世纪,是小尺度气象过程,因为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候特征。的变化,由于耕作方式的影响和作物群体的动态变化,耕地的积极面条件和物理特性,辐射平衡和热平衡的各组成部分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农田小气候的不同类型的。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田间小气候。
小气候,提高了温室大棚,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防风,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壤表面变暖等。
温室气候是微气象过程和温室小气候特征,它是一个人工小气候调节。温室白天的高温玻璃的透光率大于长波辐射事件短波辐射的透射率特性。此外,温室结构,取向,坡屋顶,屋顶高度跨越比,和使用的透光性材料的光的强度和在温室中的温度的分布和变化是显着的影响。
除了向手动调节微气候的措施,在最近几年,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度等气象条件,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室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种植的蔬菜和珍贵的植物,也可以手动调节温度和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生产工厂自动化。
4气候炎热,当地人的服装自然容易冷却,天气寒冷,自然多穿衣服,比较次南极科考队和非洲服装的理解
森林火灾的特点与应对措施
珍珠鸡的养殖
一、珍珠鸡养殖概况与前景
珍珠鸡又名珠鸡、珍珠鸟、几内亚鸟,属鸡形目,珍珠科,原产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几内亚。它原为野生禽类,羽毛有无数细小白色斑点,恰似全身披满白珍珠,形状有点像雌孔雀,头很小。喙强而尖,嘴喙前端淡**,后部红色,在喙的下方左右各有一个红色肉髯。眼部四周无毛,有一圈白色斑纹直延至颈部。颈细长,披有一圈紫蓝色针状羽毛。尾部羽毛较长并垂下。由于羽毛美丽,体态优雅,一直被世界各地动物园作为珍稀的观赏鸟饲养。这种鸡经现代驯化饲养,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肉用家禽新品种。
在欧美,饲养珍珠鸡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其中以法国发展最先最快,到1985年,法国全国持有珠鸡量达到5000万只;在意大利的禽肉生产中,珍珠鸡肉占30%左右,但仍然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外消费者对肉用家鸡的肉味清淡日渐不满意,国际市场上有寻求野味品代替的倾向,使得珍珠鸡饲养业开始向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发展。
在亚洲国家中,以日本发展最先,现饲养量达到200万只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尼泊尔、泰国也开始饲养,但发展不快,未能形成商品化大生产。
我国最早于1956年从苏联引进珍珠鸡并饲养成功,但30来年一直作为观赏鸟饲养。大规模的人工驯化饲养从年开始,目前北方一些省市已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养殖场。
二、珍珠鸡的生产特点
珍珠鸡作为肉用家禽,具有四大特点:
1.食味鲜美
据有关专家测定,珍珠鸡的总氨基酸的含量达26%,比普通肉鸡高5%,其中赖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16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每千克肉中含量分别为2.2,4.36,1.89,0.72毫克,肉味鲜甜,具有特殊的滋补功能。
2.耐粗饲。
以树叶、青菜、米糠、杂粮和配合饲料按一定比例饲喂即可,无特殊要求。
3.适应性和抗病力强
在12~40℃条件下均可正常生活,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能力。
4.生长快
4个月左右体重可达1.75~2千克(个别可达2.5千克),一般饲养12周即可作商品出售。
三、珍珠鸡的品种
1.嘉乐珠鸡
属盔顶珠鸡种,由法国嘉乐公司珍珠鸡场选育而成,故名之。该品种是目前国际上用高度集约选种方法最先育成的珍珠鸡种。86天平均体重可达1.48千克,肉料比为1∶2.7~3.2。
2.盔顶珠鸡
这是常见的一种,因其青紫色的羽毛上有规律地密缀着珍珠般的白点,头顶上有2~2.5厘米高的角质化突起,形如古代勇士头戴的钢盔顶尖而得名。刚出壳的幼雏,像年幼的鹌鹑,羽毛棕褐色,背上有3条纵向深色条纹,腹部羽毛较浅,喙和脚为红色。成年鸡肤色似乌骨鸡(竹丝鸡),养至6~8周龄时,棕褐色羽毛渐被"珍珠"花纹所替代。8周龄时,头上开始长出肉髯和头饰。一般成年公鸡体重1.75~2千克。母鸡1.35~1.5千克。
3.白珠鸡
全身羽毛纯白色,皮肤颜色较盔顶珠鸡浅。
4.浅灰珠鸡
由盔顶珠鸡与白珠鸡杂交而育成。其胸部翼羽呈白色,其他羽毛呈盔顶珠鸡样或浅灰色。
5.珍贵珠鸡
又名秃顶珠鸡,头顶上无角质化突起物。,形如兀鹰。
四、饲养场基本设置要求
1.场地的选择
(1)位置:珍珠鸡饲养场的位置要适当,最好选在远离排出有毒气体的工厂(如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等)、在销售市场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但也不要过于靠近闹市或居民点,以免惊扰和染病。鸡场的地势要高燥,通风良好,有利于排水,鸡舍应座北朝南。山区最好选择在稍有缓坡的向阳山地上,这样既迎向夏季的主导风向,又能防止冬季强风的侵袭,为鸡舍提高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珍珠鸡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喜温暖干燥的环境,饲养环境过冷过于潮湿对其生长发育都不利。
(2)土质、水源:珍珠鸡饲养场建在砂质土壤上为好。因为砂壤土的土质疏松,透水性和透气性良好,能保证场地干燥。另外,砂壤土排水良好,导热性小,病原菌、寄生虫、蚊蝇等不易孳生繁殖,合乎卫生要求;同时由于土壤松疏,不致使有机物发酵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根据珍珠鸡喜欢沙浴的习性,运动场以沙质土最宜。
珍珠鸡场的水源应当充足、清洁,要求水中不含有病菌和毒物,无臭和异味,水质澄清。
2.鸡舍要求
(1)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舍内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忽高忽低。
(2)通风排水。根据珍珠鸡喜干忌湿的特性,栏舍要排水良好,通风透气。因此,可用水泥铺成倾斜的地面,栏舍四周应较开敞。
(3)光照充足。这是养好珍珠鸡的关键技术之一。所开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的比例应达到1∶10~12(窗台高度距地面70厘米,不宜太高)这样利于阳光照入,也有利于保温,但比例也不宜太大,否则不易保温。
(4)设置防飞网栏。由于珍珠鸡人工驯化的时间短,在家养情况下仍表现出明显的野生习性,一般月龄后羽毛长齐,具有飞翔能力,活动能力也很强,所以栏舍外的运动场顶上要设置铁丝网、尼龙网或麻绳网,网眼大小以珍珠鸡不能逃出为宜,一般不大于4×4厘米,网栏高约2米。栏内的地面铺粗砂或煤渣,栏内设置若干栖息网。
珍珠鸡舍的建造要求不高,农村家庭中一般空闲房屋进行适当修理和改造,就可用来饲养。
五、珍珠鸡养殖所需主要设备用具
1.育雏器
育雏器是雏鸡保温的补充热源,起到"母鸡育雏"的作用。珍珠鸡从出壳到脱温前,饲养的关键是保温,常用的简便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木箱、纸箱育雏:如饲养数量少时,可用大木箱套小木箱(纸箱也一样),两个箱子之间用棉絮、木屑等填充,雏鸡放在里面,主要靠自身温度保温,一般情况下,均可达到育雏所需温度。但遇天冷温度不够时,可用热水袋或装一盏电灯加温。也可使用稻草编的草窝等作育雏保温器具。
为了便于管理和观察,可将两只纸箱或木箱连在一起,两箱之间开一个进出口相通,其中一只箱子上面盖上麻袋或棉絮,里面设热源(安电灯或放热水袋),作为温室,另一只箱子作为雏鸡吃食、采光和活动的场所,箱上装上玻璃以便观察,箱壁四周开设通气孔。
(2)电热毯育雏:电热毯育雏适合大规模饲养的专业户采用。电热毯的温度自下而上,温度稳定,安全可靠,使用时先启开升温开关,约半小时左右达到温度要求后,再把开关调至恒温档。电热毯上面最好用保温帐(也可用塑料浴罩),以利造成一个小气候,既便于保温,又节约电能。育雏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20只。
(3)火炉育雏: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空闲房屋作为育雏室。根据育雏室面积的大小和育雏数量决定安装火炉的数量及布局。一般可按一个火炉育500只雏鸡配置火炉。还可在炉子上部装配用镀锌板制成的伞罩,其保温效果更好。雏鸡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此外,育雏室内要注意空气流通,以免造成缺氧。
2.饮水器
(1)塔形饮水器。由尖顶的圆桶和底部比圆桶稍大的圆盘构成。圆桶顶部和侧壁不漏气,基部离底盘高2.5厘米处开有1~2个圆孔。圆桶盛满水后,当盘内水位低于小圆孔时,空气由小圆孔进入桶内,水就会自动流到底盘,当盘内水位高于小圆孔时,空气进不去,水就流不出来。这种饮水器构造简单,洗刷方便,适于平养雏鸡时用。
(2)自制饮水器。可用玻璃罐头瓶或大玻璃瓶子,和一个深盘子自制自动饮水器。制做方法是:将玻璃罐头瓶或啤酒瓶的嘴边,用钳子夹掉约1厘米的缺口,再找一个深约3厘米的盘子,合在一起,固定住就可以用了。
3.饲槽
可用铁皮板、木板和塑料等材料制成。饲槽可设置两种规格,3周龄以内用高4厘米、宽7厘米、长80~100厘米的小饲槽;3周龄以后换用高6厘米、宽10厘米,长100厘米左右的饲槽;7~8周龄以后,随鸡龄增加可将饲槽相应地垫高一些,以使饲槽高度与鸡背高度大致接近。如采用平养方式,在饲槽上方加上一根滚木或竹网栅,以防止鸡站在槽里拉屎,污染饲料。饲槽的数量要根据鸡的数量来设置。每只鸡在不同生长期应有的饲槽长度为:2~4周龄4厘米;5~10周龄5~6厘米;11~12周龄7~8厘米。
4.栖架
专供珍珠鸡栖息的木架。常用的有立架和平架。立架用2根木棍钉上若干竹竿,斜倚墙壁即可,大小长短可依栏舍面积及饲养量而定。这种栖架制作简单,便于移动和清洗;平架的制作是将栖木制成长凳子形状摆在舍内,以便移动和翻转。无论立架还是平架均要求表面光滑,以免挂伤鸡脚。每根栖木宽5~8厘米,厚4~5厘米,每根间距30厘米以上。栖架距地面60~80厘米。要求最里面的栖木距墙30厘米。一般认为,每只珍珠鸡占有栖木长度应达15~20厘米。珍珠鸡上架栖息,能减轻潮湿地面对鸡只健康的影响,有利骨骼肌肉的发育,避免龙骨弯曲的发生。
5.沙池
沙池是供珍珠鸡洗澡,以清除身上污物的地方。经试验证明:经自由"沙浴"的鸡,产蛋率和蛋重与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不"沙浴"的鸡相比,要高出3%~5%。经常沙浴的鸡,皮肤健康,不感染皮肤病和其他疾病,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充分考虑到珍珠鸡喜沙浴这一特性,设置沙池。种鸡用的沙池,可建于活动场内,用砖砌高40厘米的沙池。一般每100只鸡应有沙池面积2~3平方米。每7~10天用筛子清除杂物和粪便,消毒后循环使用,同时不断添加部分新沙。也可在沙中均匀地拌入些草木灰和硫磺粉,这样,可以在沙浴的同时杀灭体表寄生虫。
古代有天气预报吗
一、何谓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如何划分灾害等级?
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燃烧中,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产生破坏性作用的一种自由燃烧现象。 发生森林火灾的"三大要索"是指:森林可燃物、气象条 件和火源。以上三个因素同时具备。则发生森林火灾,若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具备条件,则不发生森林火灾。 我国《森林防火条例》中规定,森林火灾分为4个等级。 1.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 2.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 1000公顷。 4.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
二、何渭森林可燃物?它们是怎样分类的?
森林中所包含的有机物质都可以燃烧,通称为森林可燃物。一般可分为:
地下可燃物--指枯枝落叶层以下半分解或分解的腐植质、泥炭和树根等。由地下可燃物燃烧 而形成的火叫做"地下火"。"地下火"特点是燃烧速度慢,燃烧时间长,温度高, 不易扑救,对林木损失较大。
地表可燃物--指枯枝落叶层以上到1.5米以内的所有可燃物。包括枯枝落叶、杂草、矮灌、幼树、倒木、伐根等。由地表可燃物燃烧形成的火叫做"地表火"。"地表火"比地下火燃烧速度快,比较容易扑灭。
林中可燃物--指距地1.5米以上的可燃物。包括乔木的枝干、枯木等。由林中可燃物燃烧形成的火叫做"树冠火"。"树冠火"不易扑救,在有大风的作用下,易形成狂燃大火或产生"飞火"、"火旋风"、"火暴"等。
三、造成森林火灾的火源有哪些?
造成森林火灾的火源有2大类:
1.自然火源:指由某些自然现象中所引燃的森林火灾。如雷击火(落地闪电)、火山爆发、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
2.人为火源:指人类生活、生产用火所引起的森林火灾。如烧荒、烧炭、烧砖、烧防火线、机车喷火、暴瓦、高压线脱落、乱丢烟头、野炊取暖、上坟烧纸、小孩玩火、呆傻人弄火、坏人放火等。 不论是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都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各地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应针对管辖区内的火源发生和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火源管理,控制林火发生。
四、 影响林火发生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
对林火发生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气象要素有:
降水量--降水量大小直接影响林区可燃物的含水量, 可燃物含水量越高,着火率越低;可燃物含水量越低,着火率越高。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或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一般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
气温--日最高气温往往是该地着火与否的主要指标。 林火发生最多的时间,多半是白天气温出现最高的时段。因为气温升高加速可燃物自身温度升高、含水量变小,易接近燃点。所以高温天气是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要特别引起警惕。一般气温在-10-25℃幅度内常有林火发生。如气温 : >25℃以上可燃物生长变绿,体内含水量增加,则发生林火机会也随之减少。
风速--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起两个作用。一是使未燃烧的可燃物蒸发变干,易燃;二是可燃物燃烧后,通过风带来新鲜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所以大风天气多,火灾次数也多。风又是林火蔓延的重要因子,风速越大,火烧面积也越大。俗话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就是这个道理。可见"风"是火险的一个明显标志。
相对湿度一相对湿度越大,可燃物含水率也随之增大。通常相对湿度在75%以上则不易发生森林火灾; 75-- 55%可能发生火灾; 55%以下容易发生火灾; 30%以下可 能发生特大火灾。 此外还有连旱日数长短、云量多少等都能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
五、森林火灾出现的振幅和变化规律怎样?
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次左右,被烧林地面积几百万公顷,约是世界现有林面积的0.1%。我国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达万次,被烧林地百万公顷左右。我国森林火灾面积占造林面积的1/3。 森林火灾是有变化规律的,从年变化上来看,多出现在降水量少,连旱日数比较长的年份;从季变化上来看,我国东北、华北一带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降水量少,植被干旱,多大风天气。也就是每年的4、5、6月和 9、 10、11月份。冬季由于气温低,积雪覆盖,不易发生火灾。夏季降水量大。可燃物生长旺盛,含水量大也不易发生火灾。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火灾季节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此时正是干季,晴日多、降水少、温度适时,而其他月份正是湿季,不易发生火灾。我国西部新疆地区森林防火期界于南北之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特别是雷击火集中在7--8月份较多;从日变化上来看,森林火灾多发生 在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之间,正是一日内气温偏高,湿度偏小、风速较大的时段,此时发生火灾,火势发展强、蔓延速度快、不易扑救。
六、何为林火蔓延?影响因子有哪些?
森林植被燃烧后,火就会不断向四周扩展。通过热对流、热幅射,热传导的方式不断向前伸延、扩大燃烧面积, 把这种燃烧现象称为林火蔓延。影响林火蔓延的主要因子是:1.可燃物种类和含水率:可燃物的形状、结构、大小;含水量不同,则蔓延快慢也不同,如矮小干枯的杂草、 灌木燃点低、蔓延快。湿润、粗大的枯枝、倒木不易燃,蔓延慢。2.风:是决定林火蔓延方向和速度的主要因子。有风促进空气流通,加速燃烧反应,风速大蔓延速度快,顺风火比逆风火蔓延快,侧风火界于两者之间。3.地形:地形凸凹起伏,引起小气候改变,造成水热差异,影响林火蔓延。如阳坡和山脊,蔓延快;阴坡和山谷蔓延慢;上山火比下山火蔓延快;陡坡比平缓地蔓延快。4.昼夜变化:白天有日光照射,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可燃物干燥、林火蔓延快;夜间与白日相反,林火蔓延慢。所以扑火人员都是在夜间趁着火势弱、蔓延慢,抓紧时间一举打灭。
七、扑灭森林火灾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哪些?
在扑灭森林火灾时,只要控制住发生火灾的任何一因素,都能使火熄灭。 1.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燃点以下。 2.阻隔可燃物,破坏连续燃烧的条件。 3.使可燃物与空(氧)气隔绝。 采取的基本方法有: 冷却洛一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洒水。化学药剂或湿土用来降低热量,让可燃物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使火熄灭。 隔离法一采取阻隔的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隔、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一般采取在可燃物上面喷洒化 学药剂,或用人工扑打、机翻生土带、采用高速风力提前火烧、适度爆破等办法开设防火线(带)等,使火与可燃物、 已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的可燃物分隔。同时通过向已燃烧的可燃物洒水或药剂;也能增加可燃物的耐火性和难燃性。 窒息法一通过隔绝空气使空气中的含氧率降低到14--18%以下,而使火窒息。一般采用机具扑打,用土覆盖, 喷洒化学药剂,使用爆破等手段使火窒息。
八、航空护林包括哪些内容?
航空护林包括巡护、报警、投递火报、跳伞扑火、机降 灭火、空中灭火(利用飞机从空中洒扬化学灭火剂)等项工 作由于飞机具有速度快,观察区域大,机动性强等优点, 因此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和原始林区多采用飞机巡护。发现森林火情后,速向管辖区内森林防火指挥部门投递火报。指出起火地点、火灾种类、火场面积、林火蔓延方向、蔓延速度、地面上人扑打路线等。如果飞机发现火情早、火场燃烧面积小,则可机载灭火队员直接实施空投或用 直升机降的办法,将扑火队员送人火场,实行"打早、打 小、打了",消灭林火在初始阶段。如果火区较大,林火蔓、 延速度快,则利用飞机喷洒化学灭火剂、阻火剂限制火区扩大,减少火势,与地面扑火人员配合将林火扑灭。此外,使用飞机给火区运送扑打工具、生活给养、抢运伤员等。
九、扑救森林火灾如何避免烧死烧伤?
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紧急性任务。扑火队员面对高温烤的、浓烟意呛以及精疲力竭。火场中可燃物有时能产生200℃以上的地面温度和1000℃空气温度,而人体在高于120℃的环境中就丧失功能。所以高温、浓烟、身体过分消耗是发生扑火队员伤亡的危险三角。故参加扑火人员一定要注意: 1.上火场要配戴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头盔、服装、手套、靴子、安全罩、眼镜、滤毒面罩,以避免高温、烟熏造成晕迷、窒能被火烧死。 2.服从有扑林火经验的人员指挥,注意观察周围火环境和林火发展特点。 (1)扑火时不要在火区线内活动,要沿着火场的外围边线前进。 (2)打草原火时,不能乱打硬拼;预防风向风速突然变化、火舌燎伤;打上山火时不要顺着火头爬山扑打,防止被火包围;打地下火时,注意不要掉进腐质层中,被火烧伤; 打林内火时,注意不要被倒树砸伤;打大火时,要选择火势 弱的地方为突破口,不要在火势强的地方强攻;对于一时攻 不上去的火,要回避火头,待机歼灭。风大、火强撤退时,要沿已灭火线返回,避开顺风 火,防止被火吞没。休息时,宿营地周围要打好安全防火线,以防被火包围。
十、被林火包围时,应如何进行自救?
由于风向突变或地形特点,参加扑火人员有时被火包围,脱险的办法是:
1.在附近,先点火烧除一块空地,作为安全区然后进入进火。
2.若来不及点火,要立即选择近处土坑、河滩或河 沟。把衣服用水浸湿,蒙在头上,卧倒进火。
3.用衣服把头包好,选择杂草矮小或好走的地方,一口气迎着火猛冲出去,也可以安全脱险。(吴士英)
十一、我国森林防火的任务和范围包括哪些?
森林防火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防火组织,在大面积林区进行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宣传组织群众,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订立森林防火制度,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落实护林防火各项方针政策及其规章制度,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其工作范围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
十二、我国在森林防火、灭火工作中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1.人工促进降雨:在森林火险期内,选择适合降雨的天气条件,用人工催化降雨的方法进行防火、灭火。目前,我国用于促进人工降雨的催化剂有:干冰、碘化银等。利用飞机、降雨火箭,高等作为播撤工具,将催化剂带入高空云层中促进人工降雨。
2.森林化学灭火:用化学药剂阻滞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的一种灭火方法。以磷酸氨、尿素等为主剂制成化学灭火剂,通过飞机或背负式灭火器,将化学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火头或火线上进行灭火。此外,利用化学除草剂开设防火线。
3.利用红外线探火仪和红外摄影来探测林火。应用红外线热幅射原理,可以发现初起林火和地下火,可透过烟雾,拍摄火线及火区,监视火烧迹地余火和测算火烧迹地面积等。
4.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探测林火:通过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准确测定森林火灾的位置和火场范围。并通过火灾发生发展情况的彩色照片进行火灾分析,为森林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可靠的森林火灾的信息和依据。
5.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大量气象因子数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火险预报、计算并确定最适合的防火方案。
十三、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应吸取哪些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发生于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这是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灾,给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过火林地总面积114万公顷,其中受害森林面积87万公顷。应吸取的教训是
1.主管森林防火的领导存在官僚主义,表现在"着火忙一阵,过后无人问"。
2.对"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没有真正贯彻落实。表现在"宁可得病多花钱治,不愿无病少花钱防"。
3.管理混乱,纪律松弛。表现在制度不严,责任不 明。防火人员随意调,防火期间不上岗。
4.缺乏应有的技术设施,控制火灾能力薄弱。
5.防火队伍素质低,不重视防火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
6.不尊重人才,不尊重实际。没有把林火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 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总指挥同志于1987年8 月在特大森林火灾后的大兴安岭的西林吉写下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护林防火能力,保护我国绿色宝库"的指示。为我国今后林火管理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每一个公民,应加强森林火灾意识,做到护林防火,人人有责。
重要环境地质指标释义
古代有天气预报。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
1、报晓人,专门的天气预报员。
在宋代,大城市里的报晓者,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2、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
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宋史记载 “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
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 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
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
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
3、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
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 外,南宋学者郑樵也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
《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
4、准确的预报结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显然是场沙尘暴。
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一些简单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一、岩石裸露率
简介:岩石裸露率,即岩石面无植被或土被覆盖的裸岩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石漠化的形成是地表呈岩石逐渐裸露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因此岩石裸露率是表明石漠化进程的最直观的指标。碳酸盐岩母岩差异性风化促使基岩面强烈起伏,形成各种规模不等的溶洼、溶洞、地下河道,为残积土壤的积聚提供空间,地表土壤物质分布不均匀,这是岩溶区基岩大面积裸露的重要原因。
意义:基岩大面积裸露,一方面暴露于日光下,形成干热小气候,限制了植被的生长;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降低,不能保证植物生长的水源,再者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的侵蚀强度增加,加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过程。岩溶石山区的植被多为喜钙的岩生性种群,群落结构单一,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随着环境的恶化,植被的种类在退化,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进而是岩石逐渐裸露,群落的生物量随着岩石逐渐裸露而降低。因此,岩石裸露率从生态系统角度阐明岩溶生境的致损程度。
岩石裸露程度作为地表退化的标志既易于测量,又易于被遥感技术所记录。因此,实地监测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对岩石裸露程度进行监测,已成为重要的石漠化监测手段之一。
人为或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碳酸盐岩母岩大面积裸露形成了土少、水少、石多、干旱的严酷生态环境,限制了植物的生长。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活动以及都市化。
适用环境:碳酸盐岩分布区。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中尺度/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测量方法:实地测量或遥感技术解译获取信息。
测定频率:按季、年或多年一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资料和监测的局限性:石漠化过程既有渐变也有突变。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三者退化与恢复的速度并不一样,裸岩率高低并不总是代表石漠化程度的强弱。因此,仅注重地表形态的变化,而忽视石漠化引起的土地系统生态学过程的变化,是难以刻画不同荒漠化类型的共同本质的。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参照已有的荒漠化分级标准,以裸露基岩占总面积的比例、裸露基岩的结构和分布特征、植被结构等为分级的基本依据,将区域出露的碳酸盐岩生态景观分为四个等级,无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30%)、轻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30%~50%)、中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50%~70%)和重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程度>70%)。
根据以上分级标准,遥感中心利用“3S”技术对整个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进行全面地系统的研究,完成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空间数据库(1∶500000)”。已经掌握了西南岩溶区10.5万km2 不同程度石漠化的分布面积、空间区域及其生态环境特点,并建立数据库和电子版图件,可提供区域石漠化的现状信息。
二、土壤侵蚀强度
简介:土壤侵蚀是评价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健全状态和功能必不可少的指标。土壤侵蚀除减少了土壤,降低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多样性及丰富程度,影响植被、农作物的生长以外,还造成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如堵塞地表、地下河道、水库,当暴雨来临,地下管道堵塞来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涝灾害,以至于许多农田往往是旱涝交加。根据贵州省岩溶区主要河流的输沙量估算,贵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质总量约等于其60年的生成量。因此,土壤侵蚀是岩溶石山区土壤浅薄,土被不连续,最终演变为石山荒漠的主要原因。
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地形坡度是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以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例,新构造强烈抬升,岩溶垂向发育,地形起伏大,全省地形坡度为21.5°,大于25°的坡地占35%,大面积的陡坡地存在,无疑给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石漠化。全省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5.8%,而80%是在坡耕地上。
在水土流失造成的岩溶石漠化评价中,尤其在大比例尺研究时,地形坡度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由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度是基本的分级指标。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亦把坡度>25°作为退耕还林的界限,因为在坡度>25°的陡坡上,土层浅薄,一旦植被覆盖层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在农业上大力倡导的坡改梯工程也是把地形坡度作为主要依据的。
除地形坡度外,降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大多土壤侵蚀发生在大雨或暴雨期间。滑坡、泥石流是强度的土壤侵蚀现象,我国南方西部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的中西部,沿断裂、河谷地带滑坡、泥石流普遍发育。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因素是植被覆盖率,植被的根系有固土作用,落下的植物枝叶如同一个保护层,有助于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冲击。
一般认为,土壤抗蚀性能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抗蚀性越弱。由于石灰土表层集中了土体绝大部分的有机质,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一旦发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富含有机质和植物养分的表土层被侵蚀,良好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水稳性指数和结构系数降低,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明显下降,土壤侵蚀加剧。
意义:土壤侵蚀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土壤侵蚀威胁着我们星球的生产力,包括粮食、纤维和可再生资源。据估计,在过去50年间,土壤侵蚀已导致4.0亿hm2的土地丧失其生产力。另一方面,侵蚀泥沙及其伴随的养分和农药流失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如空气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并引起其他一系列环境问题。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侵蚀是十分复杂的天然作用,大多为水、风侵蚀引起的,自然原因为新生代地壳大幅度抬升,河流下切,加之多次构造运动使西南岩溶区断层褶皱发育,形成陡峭的坡度和多样化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诱发,加速或延缓。如陡坡种植(>25°)和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修路、矿山开采和都市化可加速土壤侵蚀。
适用环境:碳酸盐岩分布区,尤其是斜坡地带。
空间尺度:块段到中尺度/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土壤侵蚀量可用多种方法测量,如埋桩测量土体高度;利用沟槽建堰采集沉积物进行测量估算;土壤侵蚀速度可用侵蚀预测方程如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等进行计算。
测定频率:每季、每年一次,视当地条件和所测参数而定。
资料和监测的局限性:土壤侵蚀是石漠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石漠化地区现阶段土壤侵蚀量可能较小,但其土壤侵蚀程度是严重的,不能笼统认为土壤侵蚀量与石漠化的相关性较小,石漠化是土壤侵蚀的顶级表现形式,已到了无土可流的发展阶段。对偶发的极端事件如滑坡、泥石流等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迫切需要进行长历时和大尺度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一方面监测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监测土壤侵蚀对土地退化、空气和水质污染的影响。土壤侵蚀量化是未来土壤侵蚀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熊康宁等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岩溶石漠化六级分级标准(表2-13)。以此为标准,进行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等级划分。
三、表层岩溶水
简介:表层岩溶带是由于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在表层碳酸盐岩形成各种犬牙交错的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并组合构成不规则带状的强岩溶化层,其下界为岩溶不发育的岩石。表层岩溶带的裂隙发育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缓直至停止,使得表层岩溶带能够形成含水层,具有赋存和调蓄地下水的功能。构成岩溶地区特殊的上部以表层岩溶水系统为主体与下部以地下河管道为主体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
表2-13 碳酸盐岩岩溶石漠化强度分级标准表
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干旱缺水,这使表层岩溶水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缓降雨入渗水在表层带停留的时间,使其更多为植被所利用,并可形成表层间歇泉,支撑起其上覆的生态系统,并与生态系统一起对岩溶水文系统进行调蓄。而且表层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层覆盖时,还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在许多岩溶区虽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积裸露,大量的风化残余物存在于表层岩溶带中,留存于石沟、石缝、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层岩溶带能提供足够的水分营养,植物根系可以在这些裂隙中生长,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意义:表层岩溶水的普遍分布是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居民聚集和繁衍的重要条件。表层岩溶水不仅提供人畜生活用水,而且为植被和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水源。但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调蓄表层水的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速度加快,泉水衰减、水质恶化,大多数表层岩溶水只有在大暴雨期间才形成超渗产流,然后以表层岩溶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旱季,表层岩溶泉水普遍断流,生境条件向干旱、空气湿度小的严酷生境演变,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表层岩溶水的水质水量的监测数据不仅预警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且是制订防治石漠化对策的基本依据。
人为或自然原因:表层岩溶水主要受气候、岩性、构造、地貌、植被的控制。人类活动如砍伐树木、重度垦殖,降低了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过度开采表层岩溶水,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农作物施肥等都会改变表层岩溶水的水质、水量。
适用环境:碳酸盐岩分布区,尤其是人群聚集区。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中尺度/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测量方法:对表层岩溶泉水流量可用流速仪测量、对水点(水井、溶潭等)水位可直接测量。或利用自动水位仪连续测量。
测定频率:每月或每季一次,或连续观测,视当地条件和所测参数而定。
资料和监测的局限性:表层岩溶水的时空分布极不规律,因此很难确定某一特定地点代表性如何。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在西南岩溶区许多地方都开展了表层岩溶泉水水量水质长期监测工作,了解表层岩溶带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
四、土壤状况
简介:石漠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土壤的分布、厚度、养分含量和组成以及土壤的结构、pH值都直接影响了植被的种类和演化,典型样地调查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进程,植被逆向演替,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土壤天然含水量、有机C含量亦有降低趋势。
土壤指标包括以下主要次级指标:土层厚度、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持水能力、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和pH值。
1.土层厚度
岩溶地区成土过程慢、土层薄,土被不连续,严重制约了植被的生长及植被种类组成,是岩溶生态系统脆弱的重要原因。
2.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各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及其分配情况,从而影响着土壤与外界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交换,影响着土壤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团聚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连接介质(如有机质或石灰)以及破坏它们的力量(例如降雨冲蚀和耕种)。好的土壤结构和聚合体,常常因为侵蚀导致有机质损失而变差。有机质的流失导致聚合体稳定性降低和在许多土壤尤其是那些含粉沙量高的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表面或接近表面形成土壤硬壳。硬壳又进一步地减小入渗率和透气性以及增大地表径流。容重常常随着侵蚀而增加。对土壤结构的评价考虑两个参数:容重和入渗率。
(1)容重(BD)。将容重定义为土壤的质量除以土粒、水和空气占据的总的体积。它由每单位体积中土壤的重量来计量。容重的变化与固体有机物和无机物颗粒的比重和相对比例以及土壤的孔隙度有关。
(2)入渗率(I)。水能进入土壤表面的比率叫做入渗率。首先,因为它影响了土壤接受水补给的速度;其次,它在大雨或灌溉期间影响了地表径流的产生和由此引发侵蚀的可能性。作为水力传导系数发生变化的结果,入渗率受许多土壤特征(如质地、结构和孔隙特性)的影响。值得强调的是,聚合体的稳定性和膨胀粘土的存在对入渗率的影响很大。表面的土壤受到雨滴和其他因素的冲击(如交通和牲畜破坏),减少土壤的入渗率;雨滴可能对表面的土壤聚合体产生可观的冲击,如果它们是脆弱和不稳定的话就很容易分解。重度垦殖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特别容易产生聚合体分解和形成表面硬壳层。落下的植物枝叶如同一个保护层,有助于减少雨滴冲击而维持高的入渗率。
3.土壤质地
各粒级土粒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即土壤的机械组成,就叫做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是构成土壤结构体的基本单元,并与成土母质及其理化性状和侵蚀强度密切相关。首先,颗粒大小和形状影响了土壤遭受风或水侵蚀的可能性;其次,土壤质地也影响水的入渗率,而入渗率又影响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颗粒的移动潜力。土壤质地分类为:
(1)砂质的:砂粒为主,贫瘠,容易退化,中细砂易受风蚀。这些土壤因为持水能力差,而且所含水分更容易为植物生长所消耗,所以它比粘土更容易遭受干旱。
(2)壤土质的:砂、粉沙和粘土的比例均衡,通常含丰富的有机物、肥沃、无严格的使用限制、不易退化。通常有最大的持水能力。
(3)粘土质的:粘粒为主(沉积粘土或高风化残积粘土),有几种容易导致其退化的机理如水涝、高肥力、对退化的敏感不同。
4.土壤持水能力
持水能力(WHC)定义为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的数量。持水量大的土壤能支持更多的植物生长。土壤所持有的水并非都能为植物生长所用。土壤有效含水量一般指田间持水量至永久萎蔫百分数间的含水量,即田间持水量减永久萎蔫百分数之差。土壤的持水能力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控制。大体上,土壤中粉粒和粘粒含量越高,持水能力越大。细小的颗粒(粉沙和粘土)与较大的砂子颗粒相比表面积大得多。大的表面积使土壤持有更多的水量。持水能力有限的土壤(如砂壤土)比持水能力大的土壤(如粘壤土)更快达到饱和点。在土壤达到饱和之后剩余的水和土壤溶解的一些营养物和杀虫剂向土壤的下部淋滤。因此持水量小的土壤容易淋滤流失营养物和杀虫剂。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也影响持水能力。由于有机质和水的亲和性,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时,持水能力也增加。不同植被、不同利用状况下的岩溶山地土壤持水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林地、灌草坡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强,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的土壤保水能力相对较弱。
5.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大多在土壤的最上部聚集。土壤有机质不但是植物生产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而且在改良土壤的质地、结构,以及改善土壤的其他物理性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在以下过程中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①物理作用如土壤聚合、侵蚀、排水、透气性、持水能力、容重、蒸发和渗透性;②化学作用包括交换能力、金属整合、缓冲能力和N、P、S及微量营养素的提供和有效性;③生物作用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类、蚯蚓、根和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在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被群落的明显退化,生物量下降,使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减少;同时由于生境向旱生方向演变,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
6.土壤营养元素
土壤含有十多种作物生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最为重要。土壤石漠化使土壤速效N、P、K含量明显减少,土壤营养元素供应强度急剧下降。严重退化地土层裸露,土壤全N、全K和全P含量均较低,特别是生长零星草被植物的土壤,有效N、P、K含量常低于一般植物生长的需求水平,速效养分含量更是贫乏,当土壤养分降低的同时,植物可利用的养分也相应减少,造成植株低营养的胁迫生长,植株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而地表植被的变化,又影响植物凋落物和残余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一步减低了土壤系统的养分。
7.pH值
pH值是对酸度和碱度的标准度量。pH值高表示碱性,常来自盐分;pH值低表示酸性,常因为营养阳离子的流失所致。土壤的pH值最大范围是为2~11,但是大多数土壤的pH值范围是5~9,很少低于4。土壤中的pH值依赖于土壤溶液和吸附在胶质物表面的可交换阳离子合成物中的离子含量和浓度。铝通常是酸性土壤中农作物生长的最大的不利因素。pH值是铝毒性很好的指标,当pH值低时,铝和锰都变得更易溶解并且毒害植物。当pH<5时,最毒的种族Al3+在溶液中占优势。pH值也指示土壤中大多数化学元素的可溶性以及对植物生长有关方面的可得性、不足或毒性。土壤的pH值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有很大影响。已有证明,当pH值≤7时,矿化和氮的硝化作用的速度随着pH值增加而加快。
对石漠化影响比较大的是矿山、冶炼厂等的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大量的铅、锌、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高强度酸雨。严重影响区内业已脆弱的林木、灌丛、藻类、苔藓等植物的生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范围内的碳酸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白色。
意义:土壤结构和质地的变化是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最为普遍而有代表性的现象,土地一旦发生荒漠化,首先表现为地表物质颗粒组成中细粒减少,粗大颗粒逐渐占据优势,即产生地表粗化过程,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地表甚至被大量石砾覆盖。所以随着荒漠化的发展,土壤机械组成愈来愈粗,由机械组成的变化和差异,可以判断土地荒漠化的强弱和发展趋势。
如果土壤持水能力减弱,相对湿度降低,表明环境条件向干旱、空气湿度小的严酷生境演变,从而影响植物的种群结构,减少生物多样性。通过土壤持水能力的监测,制订合理的土地整改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熟化度,进而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助于增强岩溶山地土壤的抗旱性能。
土壤有机质作为一个植物营养的仓库,改良土壤结构和持水能力,减少土壤里有毒物质的毒性。它支持更大、更多种类的微生物种群,促进对植物病虫害的生物控制,它帮助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和来自不能溶解矿物中的植物营养元素的溶解。土壤有机质对植物营养元素有高度吸附或交换的能力,有助于土壤肥沃,决定着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土壤有机质在减少土壤的侵蚀性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稳定表面的聚合体,这样就减少硬壳的形成和表面封闭,增加水的渗透量。因此,土壤有机质既反映了土壤养分水平及植物可利用养分量的变化,又可以表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以作为指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指标,来判断存在石漠化的可能性及程度,预警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指导生态环境重建。
土壤中氮磷钾数量主要反映土壤养分水平及植物可利用养分量的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它会影响植物的类型、产量和衰败、养分循环的速度以及土壤微型动物群的活动。
pH值既反映了大气、土壤和水—岩石作用,也反映了像采矿、土地清理、农业、酸雨、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这样的人类活动影响。pH值是环境监测的主要指标,其变化影响了许多在土壤里或地下水中发生的化学和生物作用。酸化作用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危害的一个主要问题。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结构改变与降雨冲蚀以及土地开垦利用相关,由于耕种和道路作业使土壤容重加大,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也越大,土壤表层砂化现象越明显。
土壤质地主要受母岩影响,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超垦、滥伐,加大了环境负荷,造成植被稀疏,土壤细颗粒流失、减少、粗颗粒富集、岩石裸露,进而石漠化。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包括微生物)的残体,对于耕种土来说除继承自然原有的有机质外,施用的各种有机肥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石漠化过程中,有机质随着细粒物质的侵蚀而损失,由于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有机物来源减少,矿化分解作用强烈,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的持水能力主要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因此任何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的因子变化都会引起土壤持水性的改变。
除继承母岩原有的营养元素外,施用的各种肥料是土壤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石漠化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零星生长的植物形成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良的生态系统,使未被植被覆盖的土壤直接受到雨滴的冲刷,营养元素流失,土地质量退化。
土壤或地下水中的pH值是天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云南省的蒙自、个旧、开远、文山等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冶业的污染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严重,如个旧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56%,酸雨pH值范围为2.95~5.58。
适用环境:任何碳酸盐岩分布区,尤其是农业区和林区。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中尺度/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①土壤容重常用环刀法进行测量。②土壤颗粒组成采用简易比重计法测定。③土壤含水量野外用土壤水分测试仪测量。用负压法测定岩溶山地土壤在不同吸力下的持水状况,在10kPa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作为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测定用烘干法。永久萎蔫百分数测定采用常规的方法。④有机质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⑤全氮采用开氏定氮法、有效氮采用扩散皿法、全磷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钼蓝比色法、有效磷采用Olsen法(NaHCO3溶液浸提)、酸溶性钾采用热硝酸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有效钾采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⑥土壤pH值采用酸度计法。
测定频率:按季、年或五年一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资料和监测的局限性:在石漠化程度高的地区,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的土壤往往留存于石沟、石缝、石槽中,使取样测试有一定难度。目前土壤pH值的测定多数是采样到实验室进行,不能进行野外现场测试,从而影响该指标的精度。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刘方等人对贵州中部进行植被调查了和土壤分析,研究调查区分3个区域,即北盘江(花江)峡谷区、清镇峰林区和花溪峰丛区。在研究区域内共选择了4块阔叶林(乔木)地、12块灌木林地、8块灌丛草地和5块稀疏草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共采集29块样地坡面表层土壤(0~15cm)混合样品。土壤样品风干后,研磨通过1mm筛孔,供实验与测试分析。土壤测定项目有:pH值(pH)、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酸溶性钾(AK)、有效氮(N)、有效磷(P)、有效钾(K)和粘粒(<0.01mm,<0.001mm)含量。
研究结论:
(1)随着植被群落退化度的明显提高,土壤出现粘质化,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植物可利用养分的数量减少,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2)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粘粒、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明显下降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作为指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警指标,来判断喀斯特存在石漠化的可能性。
(3)以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初步将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3个等级:第一类型土壤,有机质>10.0%、物理性粘粒40%~50%、有效氮>350mg/kg、有效磷>10mg/kg、有效钾>120mg/kg;这类土壤对生态环境未产生潜在的影响。第二类型土壤,有机质10.0%~5.0%、物理性粘粒50%~70%、有效氮200~350mg/kg、有效磷5~10mg/kg、有效钾>90mg/kg;这类土壤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应为喀斯特石漠化的一般治理区。第三类型土壤,有机质<5.0%、物理性粘粒>70%、有效氮<200mg/kg、有效磷<5mg/kg、有效钾<90mg/kg;这类土壤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应为喀斯特石漠化的重点治理区。
五、土壤种子库
简介: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或岩石缝隙中的全部存活种子。一个植物群落的种子库是对它过去状况的“进化记忆”,也是反映群落现在和将来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库在植物群落的保护和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壤种子库,尤其是关键种的种子库动态是岩溶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因为它代表了植被恢复的潜力和趋势。可用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结构与更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之间的相似度系数表示土壤种子库恢复的潜力度,结合现有植被组成现状或物种的比例、种子库的组成现状或物种的比例来评价退化系统的质量或预测石漠化的发展动态。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分为4种情形:①有种子,有植株,所有的环境因子适于种的建成;②有种子,没有植株,环境不适于种的建成;③有植株,但土壤中没有种子;④没有植株,也没有种子,可能由于缺乏散布,或是环境因子不适宜造成。通过比较不同样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组成的相似程度以及种子库中乔木种的种数多少,可判断各样地植被演替阶段和恢复力度。
意义:土壤种子库是植被响应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指标。目前全世界广大的岩溶地貌上,原生的森林植被几乎破坏殆尽。大多认为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原生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这些受损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面前,人工的森林种植措施显得十分困难。探寻土壤种子库特性,开发土壤种子库技术将为这些地方森林植被的恢复带来新的希望。通过对不同退化程度与恢复阶段的土壤种子库储量与组成的研究,为岩溶退化山地的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种子库承接和储藏了地表群落植被所产生的种子以及来自周围植被群落种子。种子库的种子因为萌发、动物采食、病菌危害及种子的自然衰老而损失。人类活动对种子库的影响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人工种植等,尤其是刀耕火种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土壤种子库在质和量方面也发生严重退化。
适用环境:碳酸盐岩分布区。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中尺度/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
测量方法:常用的种类鉴定方法有两种:物理分离法(或称直接统计法)和种子萌发法。其中种子萌发法是最常见的鉴定方法,大约90%的研究工作采用此法。物理分离法是应用物理方法(如水漂洗、筛子筛选以及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并分离等),先把种子从土壤中挑选出来,通过鉴定和统计种子的数量来决定土壤中种子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的方法。本方法需要鉴定种子的活力,通常用下列3种方法:四唑染色法、直接检验胚法(具有汁液、油性及新鲜胚的种子被认为是存活的种子)和种子萌发实验法。种子萌发实验法就是把土壤样品放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萌发,通过鉴定幼苗来判断种子库组成,通过统计幼苗出现的数目来估测种子总数。
测定频率:按年或两年一次。
资料和监测的局限性:在野外可以看到许多悬崖峭壁,甚至向内倾斜的凹陷处有树苗长出,这是由于风力传播或鸟类搬运种子所致,这种情况下,种子往往藏在岩石缝隙中,取样测试难度大。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李阳兵等人研究了重庆市岩溶低山10种包括耕地、弃耕地、果园、灌草坡、人工林和次生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种子库特点,结果表明:
(1)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种子库的差别较大。随土利用强度增加,种子类和数量减少,且土地利用强度越大,木本种子越少,草本植物种子越多,并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如陡坡开垦)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土壤种子库出现质和量方面的锐减,从土壤种子库角度说明研究区生态退化严重。
(2)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组成总的来说以草本植物为主,且与地上植被关系较密切,说明仍处于植被演替的早期阶段,退化较严重。种子库中无当地适生种和先锋种,导致在人类经常干扰的土地,植被自然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恢复潜力是很小的。
(3)种子集中分布于表层5cm的土壤中,但对耕地而言,种子以5~10cm、10~15cm的土层为多。
一些简单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瓶内吹气球、能抓住气球的杯子、会吸水的杯子、会吃鸡蛋的瓶子、瓶子瘪了。
一、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三、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四、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五、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1.?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2.?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扩展资料: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一般分为演示实验、课内小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
课内小实验是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操作的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自己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资料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总结概括结论的过程,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物理实验教学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