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因那首词而侵宋朝

2.望海潮赏析300字左右谢谢

3.对柳永的评价

4.柳永生平所有事迹……越详细越好

5.分析:柳永《望海潮》,要详细,(手法等)

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什么意思_承平之象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著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菱唱歌,钓鱼的老翁、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著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著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1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2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3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画桥:装饰华美的桥。风帘:挡风用的帘子。翠幕:青绿色的帷幕。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4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5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清嘉:清秀佳丽。6三秋:1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7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菱歌泛夜: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8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9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东南形胜翻译二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著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著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菱唱歌,钓鱼的老翁、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著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东南形胜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著优美的笛曲和菱的歌声。著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著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 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 北宋 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像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 南宋 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像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 宋代 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著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南宋 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 北宋 结束 五代 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 南宋 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三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著优美的笛曲和菱的歌声。著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著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 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四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著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诗词作品: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诗词作者: 宋代 柳永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景点、写景、生活

金因那首词而侵宋朝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是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浅斟低唱的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望海潮赏析300字左右谢谢

传说是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鹤林玉露》载,柳永《望海潮》一词流播金国,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正隆六年(1161)八月中秋节之即,完颜亮中秋待月不至,乃赋《鹊桥仙·待月》:“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髯睰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为看月而欲截云,字里行间隐隐透出杀气。此次中秋赏月后不久,同年九月初,完颜亮即起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分四路攻宋。

《望海潮》引发了金朝侵宋的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南方风景仅是次要原因,经济因素才是吸引金人的主要原因。《望海潮》词中“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十万人家”确有其实,后人评之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而金朝是游牧经济,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不稳定,一旦有旱灾或者雪灾,往往导致牲畜的大量死亡,甚至亡损至尽;其经济产品也是单一的,而且肉和奶制品不像谷物那样可以长时间保存。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差距,不仅是金辽侵宋的原因,也是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重要原因。《望海潮》一词正是因此成为战争的可能动因。

对柳永的评价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纳

柳永生平所有事迹……越详细越好

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张端义:自宣政间,周美成、柳耆卿辈出,自制乐章。项平斋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晁无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陈振孙:其(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叶梦得: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陈师道:(柳永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王灼:(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严有翼:(柳永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李清照: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周济: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陈廷焯: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宋翔凤: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郑文焯:(柳永词)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刘永济:其通俗之作,本代歌妓抒情,自必为此辈所喜闻乐道者,故其所作,传布极为广泛。

夏敬观: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吴熊和:在北宋重声乐的时代气氛中,光靠歌词是难以传之遐迩、雅俗共赏的。(柳永词)是得力于新声,即大量新兴曲调的。

分析:柳永《望海潮》,要详细,(手法等)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又做过余杭令,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贫苦盐民的悲惨生活。他的《煮海歌》说他们终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两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见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 浅斟低唱 ,何要 浮名 ?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桑子〕13调。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人中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边词》,他自己先分为新词(南宋)和旧词(汴京)二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柳永《乐章集》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释义:把长久的太平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释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扩展资料:

原诗:

《望海潮·东南形胜》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释义: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菱唱歌,钓鱼的老翁、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为见老朋友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百度百科——望海潮·东南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