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变暖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2.如果全球变暖,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4.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近几年亚洲会出现这么多自然灾害

5.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_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将来可能会发生

1. 生态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2.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3. 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4. 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5. 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6. 人体健康(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

全球变暖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1、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可能使我国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但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北方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的趋势。全球变暖使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和生态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据估算,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还将导致病虫害增加。农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3、加剧其他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是不难发现的:热浪冲击频繁加重可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极端气候,如干旱、水灾、暴风雨等,使死亡率、伤残率及传染病疾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心理压力。

扩展资料: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百度百科-全球气候变化

如果全球变暖,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以及能源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现在起要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人口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发言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早研究、及时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减少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科学家对冰川、湖泊的考察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我国乌鲁木齐齐河源一号冰川,在1962年—1980年间退缩了80米,1980年到1992年间又退缩了60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根据1964年航测地形图计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时冰川面积减至40.9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专家估计,伴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我国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为显著可达52.2%.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显现。我国青海湖水位在过去500年曾有过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在1908年到1986年间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会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缩小。

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专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我国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秦大河说,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波动,据计算,到2050年,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多公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此外,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秦大河局长提出,目前首先应取一些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益,同时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除提高能效、植树造林外,还包括以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为主的一些行动措施。比如说,在农业方面,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新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研制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水方面,加强水管理和调控,建设淡水调蓄工程,节约用水,合理规划空中水的开发利用,研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在沿海地区,坚持对海平面上升的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修建堤坝等防护工程设施,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全球变暖是十几年前甚至说更早就被提出来的一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倾向。全球气候变暖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然总体上来讲坏处远远大于好处的,对我们的生存发展是没有太大的好的影响的。

全球变暖的坏处主要体现在海平面上升,以及因现在所体现出来的冰川,有可能重新复活,因为这次一球大家真的把当成了一项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因素,所以人们觉得是很危险的东西,但是在永久冻土层之下蕴藏着几十种乃至上百种远古,这些还不在人类能够可以治疗或者说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冰川融化会影响全体人类的安全,海平面上升也将淹没大部分陆地。

全球变暖当然也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说可以让我国纬度更高的地方能够种植农作物,平均气温有上升,比如北方,在明清小冰期的时候,平均的冬季气温大概在零下30度到零下40度,但是现在也就是零下十几度,东北地区可能会更低一点,但是人们确实生活更舒适了,不像以前那么寒冷了,在一些严寒地区能够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增多了,因为常年的平均气温有了上升给了农作物,生存的生产的更长的时间。

全球变暖是一个趋势,因为地球自身就在进行一定的全球变暖的倾向,将迎来小冰期,也就是类似于明星时候的这种情况,可能会大大缓解全球变暖,但是如果温度降幅过大,也有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至于到底会不会发生,这还要进一步的去探测,气候过于温暖或者过于寒冷,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生物没有办法适应就会迎来自身的灭绝。我们只能期盼地球的气候条件能够一直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发展。

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近几年亚洲会出现这么多自然灾害

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能量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那么简单,它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影响。

一、大陆干旱、粮食减产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会使内陆地区土地干旱,进而造成粮食减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气温、土地等条件,如果温度升高,土地缺乏水分,会影响到庄稼生长,无法保证产量。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基本问题,如果粮食减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

二、冰山消融、淡水短缺

全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这会影响到淡水问题供应问题。地球上的冰山是淡水的主要来源,当气温和水循环正常时,淡水稳定平衡,但是一旦气温过高,水循环出现问题,导致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就会导致淡水供应不足,影响当地饮水问题。水是生命之源,一旦出现缺水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三、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温度变化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存习惯,破坏生态平衡。有些动物会因为无法适应气温环境变化而死亡,也有些动物会发生变异,大量繁殖,这些都不利于生态平衡,温度升高也可能造成植物无法生长。

四、影响人体身体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引发各种疾病,影响人体身体健康。比如,温度过高容易引起疟疾、血吸虫病、霍乱等疾病,还会影响增加癌症风险,影响生育问题。如果人类无法保持健康,那还有什么未来呢?

总之,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许多影响,为了地球的环境,也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还是应该保护环境,打造绿色生态。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拉尼娜现象引起的

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

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

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

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

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真的老了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

“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

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

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

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

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

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今

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

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

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

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

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

真的老了。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

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

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

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

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

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

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

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

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频

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

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

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

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

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

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

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

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

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

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

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

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

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

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

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

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

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

失。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

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

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

”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

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

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

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

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

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

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

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

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

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

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

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

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

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

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

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选D

变暖的话,肯定是越往北,原来冷的地方现在变暖,南方本来就比北方暖,等温线只会向被移动

冬小麦的种植是需要比较冷的环境,而温度的回升只会使,冬小麦向北走

珠峰的雪线如果向下移动,说明天气变冷了,这恰好与变暖的趋势相反,所以综上所述,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