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站

尚志天气预报历史_尚志天气预报30天查询

一直很向往远方,尤其是西藏和黑龙江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利用寒时间和同学去黑龙江游玩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打卡了很多景点,发现一个小众的宝藏景点超nice,那就是哈尔滨文庙。

文庙

文庙,现在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是3A级风景区,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的哈尔滨文庙,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筑的,被誉为是哈尔滨的“故宫”,它是中国现存最后一个建成的孔庙,在中国孔庙史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在1996年被评为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08:30 - 16:30 16点停止入场

门票:免费?

?位置信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街道文庙街25号

交通攻略:

公交:乘坐6路到哈工程大学站,往东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大门,沿文庙街步行10分钟就到。

地铁:乘坐一号线到工程大学地铁站,3出口出站步行900米左右即可到达

自驾:导航到『哈尔滨文庙』附近有停车场可以停车

推荐理由:

:哈尔滨文庙算是哈尔滨小众的景点建筑了,毕竟哈尔滨突出特色建筑是欧式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的俄罗斯建筑。也就是因为俄罗斯在东北殖民的时候,满大街的俄罗斯建筑,俄罗斯商品店等俄罗斯文化。哈尔滨文庙是为了呈现民族特色,不忘民族文化,于1926年开始修建,1929年建成的与西方文化抗争的文化产物。

游玩介绍:

东侧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介绍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打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赫哲族等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服式着装(印象深刻的是鱼皮服饰和鱼皮装饰画)以及女真族文化和历史等。西侧介绍孔子和儒家文化和历史。

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叫做孔庙或者文庙。 按照大型祭孔仪式的规模,按照皇宫之制而设计建造,表达对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尊崇之意。哈尔滨文庙建筑规格上用了等级最高的“大祀规格”,哈尔滨文庙(11开间)作为全国等级最高的文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9开间)和北京孔庙(9开间)。建筑四周为红墙,并搭配**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观,院落布局严谨对称,错落有致,彩绘使用最高档的“金龙合玺”形式。以大成殿为主殿,东西对称配殿,另外有泮池、泮桥、棂星门,掖门,石碑等。特别点殿宇引入混凝土材料,不过外观与其他孔庙一般无二,冬日里红墙白雪琉璃瓦,很适合古典风格汉服拍摄。

科举制度时,由状元来祭拜孔子开正门。现在为了给学子加油打气,高考初考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跪拜焚香祈福,写下许愿条,过状元桥,投硬币在许愿池,抚摸鳌鱼寓意独占鳌头,挂龙灯红绸,烧高香,祈福金榜题名。

院里有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撰写的碑文“中华为至圣祖国,哈埠又为华裔错处区”。以表示东北人民对西方统治的制衡和不满和振奋民族的伟大情怀。

不可错过的打卡景点:

?大成殿。为庙内最大建筑,重檐庑殿顶,面阔十一间,和故宫太和殿一样,规格极高(放在清朝,大概不敢这么建)。殿宇虽引入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和技术,外观却与传统孔庙无二,体现了民国建筑的折衷性。

?手机拍摄建筑心得:

文庙的建筑色彩很丰富,不用担心单调的问题,需要注意画面的构图

拍摄建筑整体的时候可以尝试比较正的角度,保持建筑画面与手机边缘平行

侧面拍摄建筑可以让一些树叶进入画面,增强画面感

也可以和周边景物搭配,景物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即可

放大手机拍摄倍数,可以拍摄一些建筑细节;

太阳底下的建筑颜色最为鲜艳,可以多利用阳光环境

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站

LZ自己看看吧...

1、 在冰雪大世界里面可以玩到冰滑梯、雪地摩托、滑圈、滑雪,还有坐在小椅子上用铁棍子往后戳,人向前走的那个,我不知道是叫什么了。但是没有狗拉雪橇。你可以抱着雪狐兆祥,但是是要花钱的,一次10块钱。

2、 门票的价格是成人330元,学生150元,有了门票什么都可以玩。进取以后门票不要扔掉,因为里面的项目参与几乎都需要用到门票,还有的需要押金,玩了以后押金再退给你。需要押金最多的是滑雪,每人100元。很多地方都卖票,比票面价格便宜多了。如果是学生,一定要戴上学生证,因为学生价票面才78(大概,不记得了),我市花56元买的。在哈工大学子超市旁卖火车票的地方就可以卖到,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我知道工大里面就有三个,另外两个是在图书馆2楼和黑店那排房子,似乎超市那里是最便宜的了。哈工大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77号。如果从火车站到工大,打的8元,公交是11路。

3、白天去玩,但是不要太早,3、4点到就可以了,玩到晚上,晚上有冰灯,很好看,使拍照的好机会。但是要注意,要多带点电池,因为天气很冷,电池很快就没电了——其实不是没电,你放怀里捂一会儿又有了。所以,至少带两套电池,可以轮换使用。相机拍完药立刻捂起来,要不然派不了几张。

4、如果是南方过来的,出去玩一定要带足够的热水。因为哈尔滨很干躁,在户外很容易失水份。可以那个大杯子装开水,用厚点的毛巾包裹着放在包里,这样玩3、4个小时你还有热水喝——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到后来,人都凉透了,有点热水喝是很幸福的事情,呵呵~~~

5、关于衣着。如果你本人就是东北的,我就没话好说了,哈尔滨的寒冷,你一定知道。如果是从南方来的,那你一定记得带很多衣服过来。羽绒服再加羽绒背心以及两件羊毛衫/毛衣,这是上衣,下装,至少要一条很厚的棉裤加一条保暖裤,如果可以穿更多是最好了。别怕显得臃肿,这些都是必须的。另外,一定不要忘了戴厚手套和可以遮住耳朵的帽子。鞋子 一定要穿带毛的皮鞋,耐克、阿迪之类的运动鞋是不顶用的,呵呵~~~ 或者有那种**的大头鞋也行。哦,对了,鞋底一定要防滑,我都看到好多人摔跤了呢。

6、 冰雪大世界里面有的地方垃圾桶不是很好找,所以,请记得戴上垃圾袋(如果你有垃圾需要扔的话)。

7、 最后的建议,如果不怕麻烦,去的时候带一个硬纸板过去,纸箱上的那种硬纸板,滑梯的时候如果直接坐在冰面上滑

,滑完以后过会儿会很冷呢,只冷到裤子里头——东屁股啦,哈哈~~~

网上的建议:

1 经公路大桥到江北不远处就是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票330元,大型冰雕、雪塑的展览,样样巧夺天工,游人云集!冰雪大世界以“冰雪大世界,喜迎大冬会”为主题。12月24日开园!

2 道里区友谊路与尚志大街交口处兆麟公园的冰雪迪士尼,往年是传统冰雕,(相对冰雪大世界的景观而言)多数小而精的冰雕作品构成的冰灯展,今年第一次引入迪士尼,相信会不负众望的,值得期待!门票80元 12月22日开园

3、太阳岛雪博会,在太阳岛风景区内,大型雪雕展览,门票120元,各国高手的作品云集于太阳岛上,太阳岛雪博会以“走进太阳岛,共享绚丽芬兰”为主题!12月21日开园

4、东北虎林园——野生东北虎的集中散养基地,可以了解更多野生东北虎的生活习性及相关的内容!记得好像还可以认养小虎!

5、极地馆 ——和大连的一样,但是我们的纬度更适合基地动物生活,所以,相信我们会更胜一筹吧!不久前,还引进了叫“耶娃”的海狮,频添精彩!

6、索菲亚教堂 教堂的“元葱顶”相信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场周边的景观会是旅途纪念照片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7、龙塔 高钢塔,内部设施完善!值得一去!

8、中央大街 百年老街、哈尔滨的旅游名片!商贾云集,建筑风格各异!

9、果戈里大街 新开发出来的一条值得介绍的街路!周边不乏俄式建筑、教堂!

10、防洪纪念塔及斯大林公园 哈尔滨的标志、应用的哈尔滨人民战胜数次洪水袭击的标志!

主要就说以上10个!

滑雪,我个人还是认为:外地游客还是不应错过亚布力的雪场,国际级专业雪场,能给初滑者带来无数美好的回忆;给滑雪爱好者惊险刺激、专业的雪道……每年冬季吸引数万游客纷至沓来!

建议你的行程如下:

第一日:(由于刚到哈市,没有安排太辛苦的行程,且景点集中在江南,市区范围内,你们乘公交车就可以了)

果戈里大街(免费)——龙塔(外观免费,门票120元)——圣 索菲亚教堂(外观免费)——中央大街(免费)——斯大林公园及防洪纪念塔(免费)——晚间去冰雪迪士尼(门票80元)

第二日:(主要集中在江北)

太阳岛雪博会(门票100元)——极地馆(门票100元)——东北虎林园(门票50元)——晚间去冰雪大世界(门票330元)

市游两天足矣!如果想滑雪,可以去亚布力领略一下专业雪场!冰雪大世界、冰雪迪士尼、太阳岛雪博会都会在圣诞节前后陆续开园,晚间气温较低多穿,特别是脚下的鞋子和裤子一定要保暖!帽子、围巾、手套、口罩视个人需要备齐,视当时气温而定!

大约停留4天。

景点

冬天是这里比较迷人的季节,而标志性的建筑和景点部分,我也会加些自己的分析,仅供参考

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的教堂很多,有很多都拆掉了

索菲亚因为以前在一个破旧的批发市场里面,所以没被人发现而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现在几乎成了我们这所城市的代名词

中央大街

在索菲亚教堂广场没有修好之前,这是哈尔滨的标志。

这条街以前叫中国大街,因为通往江边,是水路运输的必经之路,所以早就了它的繁华。这条路的基石绝对是原装的,据说当时一块大洋一块修的,ms相当于当时的黄金价格了。历尽百年虽有磨损,可坚固依旧。

偶尔看着中央大街上面跑马车的照片,好像回到了一百年前

果戈理大街

这个 不算是景点,不过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曾经叫过奋斗路,在南岗区最繁华的路段,街边有些老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标志的教堂,不过我个人认为没索菲亚好看

冰雪大世界

如果没来过哈尔滨,没玩过冰灯,没玩过冰滑梯的朋友。还是推荐来一下的。门票,去年在中山路的一家代理门票的买是110,今年的价格 不太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高校,有学生票代理,可以买到80一下的门票。冰滑梯可能是比较值得玩的,一票到底。车子可以转车到公路大桥,然后打车过去,或者做85路,88路,81路好像都可以到。如果怕丢的话还是建议打车。可以下午去玩,然后晚上看下夜景。

兆麟公园

这是哈尔滨冰灯的起源,之前是没有冰雪大世界的,好像是从我小学的时候刚开始出现冰雪大世界,定位也不同。今年的门票贵了很多,说是冰雪迪士尼。没去过不发表评价。以前是没什么意思的。

雪博会

在太阳岛,门票在高校也有折扣票。或者淘宝上偶尔会有卖票子的。跟团的好处是不用自己找车。不过打车从公路大桥到太阳岛15块应该是够的。另外,雪雕在工程大学正门主楼前后到处都是,也弄的挺好的。那个免票。

2 建筑

这个是我最近几个月很感兴趣的,哈尔滨的欧式建筑最近让我痴迷

中央大街的建筑是比较突出的,有拜占庭是的,哥特式的,最多的是巴洛克,还有很多折衷主义,我不是学建筑的,只能凭着家里的那两本书《东方小巴黎》和《哈尔滨旧影》里面看到的东西乱讲。

哈尔滨老房子比较集中的是 中央大街,道外靖宇街

其他的都是三三两两散落在各处的。靖宇街很老,很哈尔滨,因为那个就是哈尔滨最初的模样,也有些老饭店,一代传一代的那种,保留了哈尔滨特色,不过就一个字“破”

3,关于吃

这个是算是我比较在行的项目

东北的炖菜跟肉才比较在

记得最近听过一种说法是难甜北咸东辣西酸

这里的东西还是比较咸的

网上有个哈尔滨美食地图的帖子,街面上也有手绘的哈尔滨美食地图在卖

不过还是想写点个人心得

烧烤:哈尔滨的烧烤店很多,街边小摊也多。

比较出名的大全排骨串,不过这个我一直不爱吃,排骨串比较嫩,麻辣的。以前是家小店,后来做到高层的下面四层,而且通宵营业,经常满员,原因我不太理解,因为我总在那吃不饱

二炜烧烤,建国北二,我没吃过,只听说心管夹肉好吃

士翔 很多分店,不过不好吃

正阳和烧烤,只有吊炉鸡脖子还不错,服务员素质极差

鸡脖子,这是我最近吃的主题 出名的店有殿波鸡脖王,还有最最出名的工大附近的蜜汁鸡脖子,很多女生都是20串20串的吃,其实我也能吃的了

烤肉

出名的有 鼎泰 一品轩

酱骨

这个还算有特色吧

吴记 正阳楼 薛府一品酱骨 这些都算有名

不过我最爱吃的是明泉特特的,从工大附近的一家小店,做到有几家分店,一家中型酒店。实在不易。他家口味偏甜,不过骨头很嫩,可以不用咬的,筷子可以解决问题。

包子铺

不明白这里包子铺为什么那么多,可能山东移民比较多,所以包子铺多?

道外是哈尔滨小吃最集中的地方

北一的红江包子铺的排骨包子不错,肉很多,酱的口感很厚。1.5一个。

北一北二中间那条街叫张包铺胡同,以包子铺命名的小街,据说是道外小吃的发源地。不过他家的包子就偏油了,熏肚不错,以排骨包子出名,可是排骨包子却不够好吃

北七长春街附近有家魏家包子,主打是豆腐包子,豆腐肉的,很嫩,味道不错

不过要赶早,上次我9点去的,就剩最后一个了。每天只卖两锅

富锦街附近有家风味包子王,包子不难吃,不过也没多特色。锅包肉还不错

与中央大街垂直北安街上有家东东包,包子24一屉,不难吃。无功无过。

二十道街有家老仁义,哈尔滨老的回民馆子,蒸饺很出名,不过我也不是很爱吃。

锅包肉

这个是必须要说的,因为非常具有哈尔滨特色,是哈尔滨起源的一道菜。

据说是以前道台府的厨师的创新菜式。他的传人开了家饭店叫老厨家,地址在文政街,哈尔滨的各大餐馆几乎都会做这个菜,水平比较稳定的,老昌锅烙,千里马,之前说过的风味包子王也不错。老厨家我没吃过,不知道。据说老仁义的清真锅包肉也不错。我见很多年纪大的人在吃,很口水ing,不过那天因为先吃过4家馆子,所以吃不下了

地三鲜,这个是东北菜,很大众,没锅包肉推荐

西餐

哈尔滨的西餐大多是俄式西餐

比较出名的 波特曼 华梅 欧罗巴

我去过些小店

老俄楼 在西大直街上,价位比较便宜,东西比较普通,菜码比较大

塔道斯 中央大街 是家很老的馆子,装修都非常欧式,装饰风格是我非常喜欢的。东西也不错。不算贵,在我喜欢混迹的美食论坛里口碑不错

我还知道的,喀秋莎,在那我还不太清楚,只知道在江边,我最近要去吃,吃完回来汇报

4,关于特产

这个好像有些用处

红肠

哈尔滨的红肠是我的最爱

秋林的,肉有点肥,我不吃肥,不过也不难吃,肉涨价之后据说味道有点变,单位附近有家前店后厂的,吃过绝对新鲜的。不吃肥的同学有儿童肠可以买

还有不建议买封装现成的,因为日期不会太近。买散装的,秋林地下有给塑封的,会新鲜些。

肉联,这个是很特色的,也还好,都是红肠味

商委 这个是本地人比较认的,没有分店,只有一家店,如果过年的话,应该排不到,人多肉少。

粉肠 这个面比较多,不过不肥,我爱吃。肉联的好吃,还有裕昌,一手店都有的卖。一手店在外地有分店,我记得在北京的甘家口商场侧街见过一家,也卖哈尔滨红肠,可惜产地是北京,不知道味道一样不。

老上号的我最爱,里面会有松仁。

东北的木耳什么的也不错,很多人喜欢给朋友带。

秋林的面包,大列巴,硬硬的,长相很大气。华梅也有面包卖。

中央大街的马迭尔的小方面包偶们的最爱

冰糕:马迭尔,酸奶冰糕,不过酸奶已经没以前好吃了,还有要堂吃的,千万别要塑料瓶子的,那个特别难喝。冰糕不错,还有冰棍,不过涨价了。

我还爱吃老鼎丰的冰糕,除了原味的都不错。

5,关于冬季装备

羽绒服是必须的,棉衣也是需要的

鞋子要够厚,防滑

暖宝宝是我一直推荐的,最近降温的时候在膝盖上面一天贴两个,成本有点高,不过不冷。

外出的话建议用贴脚的,那个我去年在雪乡的时候用,觉得比身上的好用很多

鞋垫也有加棉的,如果鞋底不够的话,可以加。

暖手的,有种可以循环适用的,用水煮会变透明的不建议适用。价格不便宜,用起来非常麻烦,不需要f发热的时候乱热,需要热的时候不好用。

暖宝宝类的放在手里的不好用。反正白元的不好用。

也有卖睡袋跟电热宝的。

这个可能冬天拍照的话就需要了。

冬天爬山的话雪套很有用,再配高帮鞋,这个我业余,只是提些建议

今年哈尔滨的雪不少,不过路面总喜欢撒融雪剂,难看的很。

因为要迎接大冬会,今年的市政建设还算过得去。晚上也偶尔会有些算是景观的东西

6,关于住宿

星级酒店 就不说了,在携程都能查到

快捷酒店,比如大象,七天,莫泰,袋鼠,禧龙,有很多

位置,主要在中央大街附近,跟中央大街垂直的街面上有很多。

还有经纬街,十二道街附近

哈尔滨的青年旅社只有一家,位置在学府路上,不过交通不方便,距离景点太远,冬天出行的话,不建议。因为那条路因为修堵车比较严重,如果打车到中央大街的话是23块左右,到南岗果戈理大街附近的话,也要20多。

还有一些招待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近也有些招待所跟旅店,据说工大有一个楼的学生公寓也是对外的。

家庭旅馆的预定一般都在房屋中介,网上也可以搜到一些。哈尔滨的家庭旅馆大多集中在环境比较好的小区。爱建滨江,这个离江边比较近,环境很好。那附近的最多。

7,购物

这个其实跟上面有些重复

哈尔滨的大商场最老的有哈一百,现在被大连大商收购,改成新一百了

对面的麦凯乐,最近几个月刚开的,俨然把青泥洼桥搬到了哈尔滨

远大,这是之前我最喜欢的商场,环境还不错。楼上的东西很好吃,还有正宗的印度抛饼卖,一般都是印度师傅现场制作。比较欣赏的是好百客超市,楼下有家拌菜很好吃

松雷,南岗跟道里都有

地下商业街,这是以前的人防工程,后来改建成了地下购物中心

南岗地区最为集中,有宏博,人和等等

果戈理大街上有些小店也不错

秋林,说真的,除了吃的,没落了

中央商城,地点不错,连锁的小店特别多,东西不便宜,因为在中央大街上比较方便,也因为我没总发那的购物卡,所以才会去呢。

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始于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我国从年开始独立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已经成功地组织了19次南极考察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去南极?

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考察队员一般从北京乘国际民航前往,沿途可能经日本、美国换机后,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然后乘智利民航到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纳斯,再转乘智利空军飞机至长城站。从长城站返回时,先乘智利空军飞机至彭塔阿雷纳斯,乘智利民航抵圣地亚哥,然后乘飞机返回北京。一般每2~3年,我国都要派考察船赴南极长城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此时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长城站。

由于中国南极中山站没有空中航线,所以去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我国一般每年都派考察船赴中山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考察船现在通常从上海启航,沿途将穿越赤道,经澳大利亚后,过西风带抵达中山站。

现在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哪一艘?

“极地”号于1994年退役之后,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雪龙”号船。

“雪龙“号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自重1 1 4 0 0吨,功率为1 7 9 2 0马力,最大航速为1 8节,续航能力达1 . 8万海里,可以一口气从地球北极驶到南极。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 9 9 3年3月2 5日建造完工的这艘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 . 5节航速,连续冲破1 . 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 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船拥有哪些设施?

“雪龙”号船装备了各种先进装备和科学考察仪器,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接收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位于二层的水文资料集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其中有用于搜寻鳞虾及其他南极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 T D”等。加上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配套设施,科研人员可在船上进行一系列海洋考察与研究项目。船上还设有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 K厅、医疗室、手术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并有一个小小的游泳池。“雪龙”号是一个流动的科学实验室,也是南极考察队员的一个温暖的“家”。

参加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队员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前苏联、美国和日本。

1989年7月25日,探险队从美国飞抵我国长城站,7月28**们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由西向东,穿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山脚,到达南极点美国考察站,又穿越从南极点到前苏联东方站之间“不可接近地区”,翻越东部的极地高原,于1990年3月3日到达终点站——前苏联和平站。探险队历时220天,艰苦跋涉5986千米,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国际合作横穿南极大陆的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瞩目与尊敬。

中国参加横穿南极大陆的是当时43岁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川学家秦大河。他沿横穿路线进行冰川考察,每隔50~70千米设点挖雪坑(1~1.5米深),测定冰雪参数和冰雪样,共设100个站位,取800个样品,获得了第一手完整的研究资料。

南极点有何建筑和设施

随着大陆冰盖的移动,当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极点的国旗、账篷等遗物已经“搬了家”,在大约相离今天的南极点2000米的50米冰层下。位于南极点的美国南极考察站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始建于1957年。这年,美国海军工程兵在赛普尔的指挥下,从麦克默多站飞行了8个小时,在离南极点13公里的地方降落,用狗拉雪橇的方法运去建筑物资,靠太阳辨别方向,找到了南极点,建立了一个简易站。现在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是15年建成的。它的主要建筑物,是由一座半埋在冰雪中的高l 5.8米,直径50米的铝制圆顶建筑物和四座独立的建筑群组成。室内设备齐全,装饰华丽,建有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该站是为了纪念最先到达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l5年建成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偏离南极点。为此,该站的考察队员.每年的元月1日都要用仪器测量一次南极点的位置。插上一个新的标记。该站的补给全部由飞机来完成,站上设有通讯中心、气象中心、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站等建筑。由于该站处在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对赤道以南的任何向太空的发射物保持全方位的观察,便于跟踪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极点又是进行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的极好场所。正因为如此,美国在此建站并且不惜代价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充分发挥了它的技术优势,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吸引着各国科学家。

南极第一城在哪里?

美国的另一个科学考察站——麦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该站1956年建成,有各类建筑200多栋,包括10多座三层高的楼房。麦克默多站是美国南极研究规划的管理中心,也是美国其他南极考察站的综合后勤支援基地,建有一个机场,可以起降大型客机,有通往新西兰的定期航班,此外,在站附近,有两座小型机场。这里还建有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以及一座原子能发电厂(为防止污染现已撤离),建有大型综合修理工厂。麦克默多站的通讯设施、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院、商场一应俱全,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麦克默多站还有私人工程公司,在麦克默多站周围和较远处的各种实验室里,每年冬季有近200名,夏季有2000多名科学家在从事各学科的考察研究。每年在这里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科学家都在20~50人左右。每年的夏季,一架架大型客机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把成千名游客运往这里,以观光南极洲的风。麦克默多站的夏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就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极第一城”的美称。

俄罗斯南极考察站有什么特点?

美国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以大著称,俄罗斯(前苏联)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则以数量多、分布广而闻名,在南极大陆周围,共分布着俄罗斯的8个常年考察站和6个夏季考察站。由于俄罗斯财政紧张,现大多暂时关闭。

俄罗斯的青年站,在规模上仅次于麦克默多站,该站建于1962年,以后几经充实、扩建,现在不仅有大功率的无线电中心,还有向大气发射气象火箭的基地,有装备良好的科学馆、实验室和计算中心。该站是苏联在南极的气象中心,与和平站一起服务于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船只,为飞机和船只的安全提供气象保证。该站主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有:极光、电离层物理学、地磁学、冰川学、海洋学等。该站建有大型机场,飞机不定期地飞回本国。

南极最高的考察站是哪一个?

俄罗斯的东方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海拔3600米。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相当于其他大陆5600米高的空气含氧量。东方站几乎是南极洲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测得一89.2度,人们将这里称为南极的“寒极”;在这里冰川学家打出了世界最深的钻孔,深达2600米(打到3700米);由于这里气候酷寒而且风大,被称为南极不可接近地区。该站一般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高层大气物理、气象学、环境学和冰川学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昭和站是什么样?

在纷纷南进的征程中,不甘落后的是日本人。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在经济尚未恢复的1956年夏季,日本南极考察探险队乘“宗谷”号破冰船,在东南极的吕佐夫一霍姆湾一带考察,于1957年1月29日建成昭和站(南纬69度、东经39度)。该站坐落在南北长、东西宽的一个露岩岛上,海拔高度为43米。该岛与南极大陆之间隔着有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该站经过多年的扩建和完善,目前已有20幢建筑和3座发电站,总建筑面积已达2900平方米,各种车辆装备40多台,每年在站上越冬人员为30名左右。该站处在极光带,几乎每天都有极光可见,因此是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的极好场所。该站建有4座火箭发射装置,在这里发射探空火箭是深测高空的理想手段。

昭和站的建立,曾为日本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点的考察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日本南极考察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国的南极考察站重要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英国在南极建立了7个考察站,主要进行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其中大气科学共分三个专题项目:气象学(包括气候、臭氧、太阳辐射、污染)、磁学(包括绝对磁场、磁脉动)、电离层(包括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磁大气层科学)。

英国在南极的考察站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对理论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对其资料的质量,他们自称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气结构变化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英国在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丰富了整个南极研究的理论宝库。

南极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一个?

南极考察站几乎都是在各国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众多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只有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建立的“世界公园”站是唯—不属于主权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一个由捷克民间组织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别。它就是建在南设得兰群岛的纳尔逊岛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这个站是现存的各国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中最小、条件最差、人数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它的全站建筑仅是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无电、无任何通讯设备,仅有2名队员在这里度夏和越冬考察。两名捷克队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在一个孤岛上,在风暴肆虐的南极隆冬,仍然坚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气象观测,精神难能可贵。

各国在南极的考察站为何多建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一般选在南极大陆沿岸,而且地势相对平坦。之所以选在大陆沿岸,主要是考虑大船不能靠近陆岸,要用小艇卸运物资。这样就便于登岸,物资卸运方便,补给容易,而建立在内陆的考察站,又必须用飞机或雪地车再将物资转运一次,费时费力。同时因为沿海岸地域一般比内陆温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污水的排放问题,按照《南极条约》有关保护环境的规定,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到海中,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就要增加净化设备,为了节约经费,减少和缩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极大陆边缘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大多数的南极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的选址有什么原则?

要在南极洲建立一座科学考察站,首要的任务是选好站址。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极洲那么大的地域,还不是随便找块地方就行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条件;其次是有没有科学考察的价值。根据分布在南极洲的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的情况,各国在南极洲选择站址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条。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为对建房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御南极狂风的袭击。其次,人员和物资运输要尽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第三,要有利于综合性内科学考察。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建站的区域,必须有科学考察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决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因为千里迢迢到南极就已经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凉的大陆,又要付山极大的艰辛,若再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简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这—条标准也是各国选择站址的—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样解决的?

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以及苏联的东方站,都建在冰盖上,他们又是怎样解决淡水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取冰雪来化水,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为了减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内陆考察站在蓄水池边缘建立一堵弧形墙,利用风吹雪进入蓄水池。一旦蓄水池内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机往蓄水池内推雪,经过加温以保持池中有足够的生活用水。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保护南极环境?

为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中国南极考察队要求全体队员遵守南极条约有关条款,严禁追逐、惊吓动物,更不准伤害和捕捉;不经站长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集各类标本样品,科学考察集标本、样品,要在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登记造册;不得进入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南极植被,不准毁坏和任意集;保护南极地区的纪念物,不准乱刻乱划;要爱护友邻站的建筑、设施和装备;外出考察的一切废物(包括大便)都要带回考察站统一销毁。

最先进入南极圈的人是谁?

1773年1月17日,载重为462吨的英国“决心”号船,共有船员193人,在船长库克的率领下作环球航行时,在东经30度附近进入南极圈,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向南到达最远的距离,库克及其船员亦为最先越过南极圈的人。

第一个到达南磁极的人是谁?

人类为了登上南磁极点,查明它的确切位置,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南磁极的位置最早是由爱尔兰人沙克尔顿率领的探险队于1909年查明并确认的。1907年,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探险队,雄心勃勃地试图征服南极点相当时南磁极的实地位置。到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的探险队到达南纬88度23分处,离南极点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这时,猛烈的暴风雪刮得他们晕头转向,由于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就可能全军覆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只得派出一支小分队,穿越南极大陆的冰盖,向南磁极前进;最后这支小分队终于到达了南磁极,并且测定它的位置是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探险队的澳大利亚队员莫森,在征服南磁极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国人罗斯几经努力都没能找到的南磁极具体位置。后人为了铭记莫森作出的贡献,将澳大利亚的一个南极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森站”。

最先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队是哪一个?

1957年底,由英国12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极地探险家富克斯的率领下,从威德尔海沿岸的谢克尔顿考察站出发,历99天,行程3,437千米,终于在1958年3月2日到达罗斯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从比较短的路线,完成横越南极大陆的壮举,成为最先横越南极大陆的探险队。

我国南极考察船怎样进行气象预报?

船舶在极地海区航行、作业或停泊时的气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难度更大。我国南极考察船的气象服务由船上的气象保障组来完成。气象保障组把本船实时观测的气象资料,同接收卫星云图、邻近国家气象台站的传真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未来24~48小时的气象预报和实时冰情预报,准确性比较高。结合国内有关单位的配合,还可作出48小时以上的天气形式分析,提供给船队领导参考。但由于极区气象复杂多变,加之预报经验不足,也偶有失误。

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在哪里?

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必须具备类极地的环境,我国的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1986年3月,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里进行冬季训,以后各次队均在这里进行冬训。

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最大的条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场,曾经成功地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各项雪上比赛项目。滑雪场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锅盔山的北麓,距哈尔滨市26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该滑雪场最高海拔高度为1374米,属于小山区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摄氏度。该地区降水量丰富。每年10月中旬开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顶仍有积雪,一年的积雪期可长达半年之久。因此,亚布力滑雪场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类极地训练。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怎样进行冬季训练?

冬季训练是南极考察队员训练中的重要一环。训练时间一般在每年2至3月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南极自然地理概况、中国南极考察概况和本次考察队的主要任务;野外进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脱险、宿营、挖雪沟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护)和位置确定、方向识别等。

通过冬季训练,使队员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领,尤其要掌握组结式登山技术;学会当人员或车辆陷入冰缝时如何通过绳索迅速进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当人员从冰坡上下滑时迅速用冰镐和准确的动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领;学会雪地挖洞或挖沟进行避难的方法;掌握宿营地点选择、帐篷架设的步骤和方法,并学会用煤油打气炉和高山气炉进行野炊;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和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确定位置和识别方向等。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也要进行训练吗?

为了使南极考察队员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在南极地区行动的自由,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圆满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各从事南极考察的国家无不对考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使南极考察队员熟悉下一年度的南极,内容一般包括野外训练以及根据各自特定的岗位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野外训练课程是各国南极考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般课程包括在帐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里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应付南极常见的环境困难,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巧。

整个课程涉及在南极环境下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着重于生存技巧。虽然有一些考察队员可能不想离开考察站从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以及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的安全问题是与所有考察队员息息相关的。训练内容包括导航、在冰雪中行进、救生技术、野外设备操作、搭帐篷、制造紧急隐蔽处、搜索和救护、越野滑雪、攀冰技术、使用无线电台和野外急救技术等。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是谁?

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入到过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原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于1985年初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进行友好访问,他们是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

年底,高钦泉、张坤诚从北京出发,到达飞往南极点的前进基地——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然后换乘LC—130大力神飞机飞往南极。这种飞机是往返南极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尽管机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动方便灵活。它与一般飞机不同,除起落架外还配有雪橇,因而不论在陆地区还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适宜在南极洲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使用。南极的气象条件复杂,飞往南极的飞机每隔l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收听1次天气预报。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飞往南极点的时间表曾改变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们终于遇上了好天气,顺利地飞到南极点。在到达南极点的当天,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亲手把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纬90度的上空,同时还把一个指向中国北京的指向标插在南极点上。

谁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中国女性?

世界各国赴南极考察的人员很多,但女性却寥寥无几。而我国妇女却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南极考察。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华梅,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1983年11月,她应新西兰的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与另一位科学家许昌,参加了1983~年新西兰组织的夏季南极考察,地点是新西兰斯科特站,考察地质专业。

到达南极洲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谁?

1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华社驻智利记者金仁伯,访问了智利在南极半岛上建立的3个站,以及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和阿根廷的奥卡达斯站。他是到南极洲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此后几乎每一次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都有记者随队参加,他们写文章、拍照片,摄录象,把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选派董兆乾和张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为期47天的科学考察与访问,他们是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此间,他们还访问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

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年是谁?

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共青团中央少工委从亿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2名少先队员代表杨海兰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他俩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

谁是横穿南北极的环球探险第一人?

19年9月2日,英国兰努尔夫·菲内斯爵士辞别了查尔斯王储,率探险队乘“本杰明·鲍英”号船驶离英国的泰晤士河,从而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他们在穿越南极大陆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1年1月11日到达了新西兰的南极站——斯科特站,历时75天。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顿两人乘雪地摩托车,离开北冰洋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后的路程——北冰洋。一路上因冰墙太多,他们舍弃了雪地摩托车,拉起装有72千克物资的玻雪橇,一步步地向北极点挺进。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2年4月11日胜利到达北极点。经过99天的艰苦跋涉,他俩终于走出冰海,回到“本杰明·鲍英”号船,当他们返回英国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至此,历时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两极的探险结束了,行程达56000千米。

中国如何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虽然都建立在南极沿岸,但至今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三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19年1月18日,有8名队员参加的中国首支内陆冰盖考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此后14天里,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深入冰盖300千米,钻取到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从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1998年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深入内陆近500千米,钻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盖考察队深入到南极内陆1100余千米的A冰穹地区,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盖上,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钻机,钻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国冰芯钻探的最高纪录。据测算,该冰芯的“年龄”,起码超过600岁。这次获得的冰芯,为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钻取要在南极高原上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才能完成。当然,科学家在北极的一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钻取冰芯,但较在南极要容易一些。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积成的冰层所构成,冰雪将大气中降落的各种物质完好地储存起来,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来气候的全部历史记录。通过对钻取冰样的研究分桥,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判别人类活动(特别工业社会以来)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获知天体和地球演化史上发生的重大。因此,冰雪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