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2.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3.气候对王朝的兴衰有何影响?为何气候的变化会引发农民起义?

4.南朝陈高祖即位后 平定过哪些叛乱?

5.平定辽东后,魏军归途因天冷要求发棉袄,司马懿为何拒绝?

平定今天的天气情况_平定明天的天气情况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来是州人。后来全家迁徙到江南定居,于是成为了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到长山县一位姓朱的家里,他也就改姓朱,名说。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伤感,于是就流着眼泪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奉养。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后,就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监泰州西溪盐税,升为大理寺丞,移监楚州粮料院,因母亲去世离职。晏殊知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在这期间,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服丧期满后,由于得到晏殊的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典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但在朝廷上皇帝与百官一起站立,来朝拜太后,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轨范。”又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范仲淹就调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当时朝廷正在建筑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见此情景说“:昭应宫、寿宁宫已毁,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现在又大兴土木,浪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蠲免百姓长期以来所承担的负担。”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大多是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这些建议虽未受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

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谏。这时议政的官僚们大多揭露章献太后听政时所干的事情,范仲淹却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命,调养保护陛下十多年,应该饰掩她的小过,来成全太后的美德。”仁宗皇帝为此诏谕朝廷内外,不准擅自议论太后听政时的事情。当初,章献太后立下遗旨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范仲淹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护抚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后的。现今一位太后去世了,又选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扶助了。”

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过多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后被废,范仲淹率领谏宦、御史跪伏在阁门前争谏此事,但没有得到皇上恩许。第二天,范仲淹准备留下百官会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谏争,当他刚走到待漏院时,朝廷下达诏书,命他出任睦州知州。一年以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暂时留下范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准。朝廷提升范仲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京城,判国子监,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次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公正的,越序升迁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况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有一天,在讨论建都之事时,范仲淹又说“:洛阳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而汴京却是四面攻战之地,天下太平时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战事皇上必须居住洛阳。因此应当逐步地扩大洛阳的储备,修缮洛阳的宫室。”仁宗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论。”范仲淹于是写了四论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当时朝政的言论。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母舅家,因而导致了王莽篡国之祸。我担心今天也有张禹这样的人,破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的向仁宗诉说“:范仲淹离间陛下和我们的关系,他所任用的人,都是他的同党。”范仲淹对此极力反驳,言辞急切,因此被罢官而降任饶州知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旨意,奏请仁宗把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写出来,在朝廷上张贴公布。于是秘书丞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得罪了宰相,就立即加以贬斥流窜,何况他前次所议论的是关于陛下母子夫妇间的事,陛下都已经宽容了他呢。我请求陛下追回并修改前道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而且范仲淹还曾经向朝廷推荐过自己,愿意和范仲淹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为高若讷身为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就写信责备他。因此,这三个人都因为范仲淹一案而遭贬。第二年,吕夷简也被免除了宰相之职,从此关于朋党的争论就开始了。范仲淹被贬离开朝廷,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他辩白举荐。仁宗对宰相张士逊说:“过去贬谪范仲淹,是因为他密奏请求立皇太弟的缘故。现在他的同党这样称赞举荐他,怎么办?”再次下诏警告不准互结朋党。

范仲淹担任饶州知州一年多后,被调任润州知州,不久又调任越州知州。元昊反叛,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后又改任陕西都转运使。恰逢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朝廷提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来担任夏竦的副手。吕夷简再次担任宰相,仁宗劝告范仲淹解除与吕夷简以前的怨恨。范仲淹叩头回答说“:我以前所议论的都是国家的公事,对吕夷简本人并没有怨恨。”

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以前,朝廷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官品低的将领需首先出击。范仲淹说“:对战将不加以适当选择,而只以官品的高低来作为出阵的先后,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当时塞门、承平各要塞已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润城来扼杀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兴农田水利,并且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户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塞外天气十分寒冷,我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况且我军边防守备逐渐加强,出师纪律严明,敌军虽然猖獗,必然会被我军的气势所震服。州、延州与灵州、夏州十分接近,而这是西羌的必经之地。我军只要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请皇上允许我用恩惠和诚信来招纳他们归附。否则的话,情义断绝,我担心要罢兵休战就会遥遥无期。如果我的这个计策不能达到目的,也应当发兵先夺取绥州、宥州,占据险要之地,屯兵营田,作长久作战的打算,那么茶山、横山的老百姓,必然会带领全族前来归顺。要开拓疆界抵御侵略,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在外的百姓,加固堡寨的屏障,使敌情侦察畅通,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

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用他来与范仲淹约和,范仲淹写信告诫西夏罢兵。当时恰好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打败,于是元昊给范仲淹的回信语气很不恭敬,范仲淹当着来使的面烧掉了它。朝中大臣认为不应擅自与西夏通信,又不应当擅自烧掉西夏来信,宋庠奏请处决范仲淹,仁宗皇帝没有同意。而只是将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耀州知州,调任庆州知州,后又升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而环庆路酋长六百多人,相约做元昊的向导,不久,事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以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与他们订立条约:“假如仇恨已经和解或了断,又擅自进行报复并伤人的,罚羊一百只,马两匹,已杀死人的要斩首。因负债而引起纠纷的,应当到官府理断,擅自扣押捆绑无辜者,罚羊五十只、马一匹。西夏军马侵入边界时,集合时不随本族前往的,每户罚羊二只,扣押他们的首领。敌军大举入侵时,老少自外而入保卫本寨的,官府给他们供给食粮;到时不入寨的人家,每家罚羊两只;全族不进寨的,扣押他们的首领。”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自此以后他们开始为宋朝效力。

范仲淹改任州观察使,在上表书中说“:观察使位在待制之下,我守边多年,羌人很亲爱我,称我为‘龙图老子’,现在降官与王兴、朱观为伍,只恐怕被敌军轻蔑。”他辞谢而没有接受这一任命。庆州西北的马铺砦,正处在后桥川口,位于西夏腹地。范仲淹想在此筑城,料想西夏军队一定会前来争夺,就暗中派遣他的儿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首先占据这一地区,自己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众将领不知道到底要到达什么地方,走到柔远,范仲淹才开始发布筑城的号令,各种筑城工具都已准备好,十天就将城筑完毕,这就是大顺城。敌军发现之后,派三万骑兵来攻打,并假装被宋军打败,范仲淹告诫将士们不要追击,后来知道敌军果然有埋伏。大顺城建成后,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都不敢再度进犯,环庆路从此更少被敌人所侵犯了。

明珠、灭臧两部族拥有雄兵数万人,范仲淹听说泾原路宋军将要袭击讨伐他们,便给朝廷上奏说:“明珠、灭臧两部族居住的地方道路险要,不能够进攻他们,前不久高继嵩的进攻已经失败。这两个部族平时尚怀有二心,现在讨伐他们,一定会和西夏军队联合起来,向南入侵原州,向西骚扰镇戎,向东入侵环州,这样边患将永远不会停止。如果能够北取细腰、胡芦泉等地筑起堡垒屏障,来切断敌军的通路,那么这两族就会安心归附,而环州、镇戎之间的小路近道也会畅通无阻,这样边患就不用担心了。”此后,便修筑起细腰、胡芦等军塞。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听说西夏军队已经撤出边塞,就率领军队返回。开始,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的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认为范仲淹是可以信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当时朝廷已经任命文彦博治理泾原路,仁宗皇帝认为泾原路所受战争创伤严重,准备让文彦博与范仲淹对调辖区,派遣王怀德去传达此事。范仲淹辞谢说“:泾原路地位重要,恐怕我不能胜任。请让我与韩琦共同治理泾原路,并且一起驻扎在泾州,韩琦兼管秦凤路,我兼管环庆路。泾原路遇有敌情,我与韩琦联合秦凤、环庆两路的兵力,互成掎角之势进攻敌军;如果秦凤、环庆路遇到敌人侵袭,我也可以率领泾原路的军队作为援军。我应当和韩琦一起训练士兵,选拔将才,逐渐收复横山,来截断敌人的臂膀,不要几年时间,就可以期望平定边患了。我希望陛下颁布诏令让庞籍兼领环庆路统帅,以便形成首尾之势互相呼应的局面。秦州委派文彦博负责,庆州让滕宗谅全面负责。孙沔也可以参与会同作战。渭州,有一位武将就足够了。”仁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官。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官可以由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这些不能坚守城池的人都没有被处决。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是有先有后的,长期安定局面带来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消除的。”仁宗皇帝再次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又为这件事打开天章阁,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条奏对,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一是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政府官员没有大的功劳和美好的品德不能升迁,朝廷内外官员必须在职任期满三年,在京城各部门任职的官员如果不是通过选任和保举而得官的人,必须累计任满五年,才能磨勘升迁,这大概算是考核官吏政绩的方法吧。二是抑制侥幸。取消乾元节给少卿、监以上官员任子的恩泽;正郎以下如监司、边远地区的官员,必须任职满二年,才可以享受恩荫任子;大臣不得荐举自己的子弟担任馆阁职务,这样任子制度就不会出现冗滥了。三是严格贡举制度。进士诸科考试时请取消试卷将姓名封起的糊名法,结合考察其操行,将姓名上报朝廷。进士先考策论,后考诗赋,各科录取兼通经义的人。赐第以上的人,都由皇帝裁决宣布。其余优等人免除吏部铨选,次一等的人发给凭证,等候选用。这样进士考试的办法,就可以就其名而求其实了。四是选拔地方长官。委托中书省、枢密院首先选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其次委任两制三司、御史台、开封知府、各路监司长官举荐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荐知县、县令。限制官员举荐人数,被推荐者如果举荐者多的,由中书挑选授官。这样刺史、县令就可以得到称职的人选了。五是均公田。外官的廪食供给不均,又怎能希望他们施行善政呢?请朝廷均衡他们的职田收入,按等级划给他们职田,以便让他们有足够的衣食养活自己,只有这样朝廷才能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对贪赃枉法者才可以进行惩办和撤职。六是重视农业生产。每年预先给各路转运司下达诏书,要求他们激励官吏百姓陈说农田建设的好处和坏处,然后由州县选派官员来治理堤堰河渠、陂塘等,制定奖励和考核制度来大兴农田水利,减少漕运费用。江南路的圩田,浙西的河塘,已经废弃或毁坏的就都可以得到恢复或兴修。七是整顿军备。大体上按照府兵法,招募京畿及其附近州郡的强壮男子充当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一年中三季务农,一季训练作战,这样就可以节省国家供养军队的费用。京畿及其附近州郡有了完备的制度,其他各路可以照此实行了。八是推行朝廷的恩泽和信义。赦令内宣布的恩泽有所实行,但主管部门拖延或违反赦令施行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另外还要派遣使臣到各州检查那些应当施行的恩泽是否得到了施行,如果这样的话,各地就没有弃置皇上恩泽的官员了。九是谨慎地发布命令。法令制度是用来示信于民的,不要一项政令颁布不久,很快就更改变动了。希望让掌管政事的大臣讨论出能够长久实行的法令,删去烦杂多余的部分,最后裁定作为皇帝的制书敕令,颁行天下,这样朝廷的命令就不会经常变动了。十是减轻徭役。现在州县户口减少而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将户口少的县改为镇,把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合并为一院,职官白直,全部给予州兵冢,其他不应当服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老百姓就没有重役困扰而产生的忧愁了。

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又建议说:“周代的制度,三公分别兼任六官的职务,汉代以三公分别管辖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别兼判六曹事务。现在的中书,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枢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马;四官分散于众多的官衙,已经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权的重任了。而现在二府的官员们只是在草拟授官文书时,依照资历级别,讨论赏罚时,检用现在条例罢了。上没有三公讲论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没有六卿辅佐君王的职责,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我请求仿效前代的官吏制度,将三司、司农、审官、流内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分别委派辅助大臣兼管这些部门的职事。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轻重、事情的利弊这些事情,都由辅助大臣来处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讨论,然后奏请皇帝裁定。我请求兼管军事和财赋方面的事情,如果对事情没有任何改进,请求先将我罢官免职。”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说范仲淹的建议不能实行。很久以后,才任命参知政事贾昌朝兼管农田方面的事务,范仲淹兼管刑法方面的事务,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当初,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坚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任子恩荫的减少,磨勘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

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

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已经不是大多数人们的追求了,他们更想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更高享受,于是就选择了旅游这一方式。有小伙伴们想要去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玩,那么,怎么样才能玩得尽兴呢?

一、带一个相机游览各大景点

娘子关镇是有许多好玩的地方的,比如顺悬崖峭壁而流的娘子关瀑布,被称为?北方小江南?的水上人家,还有风景秀丽的关平阳湖等,这些美景连郭沫若游过时都要感慨一句:?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游客们如果想要玩的更尽兴,千万不要忘了带一个相机,虽然美景尽收眼底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游完过后如果没有拍下美丽的照片,就会感到非常的遗憾。

二、体验娘子关的玻璃步行道

如果想要在旅游途中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可以尝试走一下娘子关的玻璃步行道,它全长足足有200多米,距水面高达30多米,使用三层钢化玻璃和混凝土铺设而成的,是很安全的。在上面不仅能够观赏到对面的美景,而且会有心跳加速的感受。

三、尝尝娘子关镇当地的美食

如果来了娘子关镇,当然也要尝一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才能够称得上玩的尽兴。当地最出名的是各种杂面,特别是用小麦面,豆面和玉米面,味道香甜,而且享誉三晋,是娘子关的一大特产。如果季节合适,还可以尝一尝当地的柿子和石榴,味美价廉。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娘子关后,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那里的水帘洞,是全国十大瀑布之一。娘子关还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非常值得去游玩。

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浩劫!

叛乱爆发的前夜,唐王朝是何等地盛世辉煌,威加宇内,四海升平!一曲《霓裳羽衣曲》恢弘大气,尽显大唐气象,谱写盛世华章。然而,曲终舞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时间,战鼓如雷,杀声四起,一个独领风骚的强大帝国,轰然倒塌!

短短八年,就从“小邑犹藏万家室”沦落到“中间畿内,不满千户”。放眼当时的大唐帝国,狼烟四起,血流成河,饿殍遍野,千里无鸡鸣!繁华的长安城,恢弘的大明宫,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一同随风烟飘散的,还有那大唐风华。从此以后,留给后人的,只有无穷的叹息,以及不堪回首的血腥记忆!

渔阳鼙鼓槌,敲响盛世丧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陕西骊山这天天气不错,虽然已经入冬,但是艳阳高照,给华清宫带来了丝丝暖意。玄宗皇帝手挽宠妃杨玉环,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吟诗作赋,品茶赏花,好不惬意。

正当玄宗皇帝陶醉于江山如画,美人如诗之际,门外宫人来报:太原传来八百里加急文书——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安禄山自称得到皇帝密诏,诛杀奸臣杨国忠。

于是在十一月初九这天,亲率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玄宗听后,斥责来人捕风捉影,挑拨君臣,扫了他的兴致。玄宗皇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长期以来,他时常接到密报,说安禄山要造反。然而,安禄山始终“忠心耿耿”,并未反叛。但很快,当时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也派人送来了相同的消息,两相印证,使得玄宗皇帝不得不信,安禄山确实反了。

玄宗皇帝从未想过,他的“心腹爱将”、“肱股之臣”安禄山居然会起兵反唐。他毫无思想准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召宰相杨国忠前来商议对策。

商定之后,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一同领兵东征,并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由于当时唐朝的精锐主力大多在防守边疆,一时无法赶回,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内地空虚。无奈之下,玄宗派大将军毕思琛为特使,到洛阳募兵,以充实守军力量。在叛乱爆发前,大唐已承平近百年,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是什么样,一听说狼烟突起,都惊恐不已,手足无措。

因此,招来的新兵尽管有一腔报国热血,奈何毫无战斗经验,也没有得到良好训练,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况且朝中奸臣当道,杨国忠不仅无能而且嫉妒心极强,用人全凭个人喜好,又无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因此,安禄山的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于十二月十二日便攻破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宁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次年正月初一,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改元圣武。

主昏臣奸,长安陷落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洛阳失守之后,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二人审时度势,认为敌军气势正盛。而己方应对仓促,且由于洛阳丢失,士气低落,应凭借潼关天险,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一方面可以固守待援,另一方面也可以整训军队,以利再战。

在封、高二人的周密部署之下,安史叛军久攻不克,叛军速战速决的目的没有达到,士气遭到很大打击,甚至一度有了回撤的打算。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却奸邪谗言不断。当时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与封、高二人不和,时常向玄宗进谗言,告黑状:说二人贪生怕死,贻误战机;又说封常清避战不出,动摇军心;诬陷高仙芝贪污军粮,罪不可恕;还煞有介事地说封常清和高仙芝要和安禄山勾结,直取长安。

玄宗皇帝年迈智昏,早已不复当年英明神武,被这些谗言吓得魂不附体,竟不做任何详细的调查,也不给封、高二人申辩的机会,就派边令诚到军中监斩二人。

大唐就这样无端损失了两位作战经验丰富的猛将。安禄山大喜过望,唐玄宗替他做了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他再一次纠结大军,猛攻潼关。而唐王朝这边却一点也不紧张,朝野上下都非常乐观,以为安禄山不过如此,根本进不了潼关,而且他们还有名将哥舒翰。

哥舒翰是与高仙芝、封常清齐名的名将。有人曾写诗称赞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可见唐人对哥舒翰有多高的期待。然而,此时的哥舒翰却难当大任,因为他抱病在家,难以统兵。

面对玄宗的旨意,一开始他并没有接受,并向玄宗说明了缘由。可是哥舒翰身上的光环过于闪耀,玄宗皇帝和大唐都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最终还是赶鸭子上架,把他拉到了前线。哥舒翰深知封、高二人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因此,他也下令固守,想要把安禄山拖垮,拖死,拖到援军到来,再来个两面夹击,到时候消灭叛军,便易如反掌。

当时的局势是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接连战胜了史思明的部队,史率领残兵一路溃逃。李、郭二人乘胜追击,切断了范阳和安禄山之间的交通线,使其后勤难以保障。另外,张巡也率重兵挡在安禄山南下江淮的道路上。安禄山见自己久攻潼关而不得,内心十分焦急。

唐玄宗君臣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朝野上下更是一片欢腾,认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杨国忠此时为讨玄宗欢心,一个劲地进献谗言,说安禄山是胡人,头脑简单,不足为惧,应主动出击,一举击溃叛军。

李隆基听得心花怒放,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哥舒翰数次进言,只有坚守,等到敌军疲敝,援军到来,才能一战而胜。

现在出击,正中安禄山下怀,落入其圈套。可是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玄宗皇帝哪管这些,直接给哥舒翰下了死命令。哥舒翰想到两位前任将领尸骨未寒,不禁打了个寒战,心想,如果再不出击,恐怕也要遭奸人暗算了。于是,哥舒翰硬着头皮带兵出关,走到半道,中了安禄山的埋伏,十几万将士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潼关失守,长安大门洞开,况且还损失了近20万精兵。如今的长安城,就是安禄山砧板上的肉了。玄宗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带着皇子皇孙、嫔妃宫娥、近身大臣出逃四川。

一代风华长安城,千里残垣无鸡鸣

安禄山拿下潼关之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长安。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顿时沦为了人间炼狱,叛军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反贼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别说金银细软,就是一个铜板,也没给老百姓留下。能吃的,能用的,通通抢走,带不走的,全都砸烂、摔碎。不仅如此,洗劫一空之后,还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在叛军眼里,人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猎物,长安成为了狩猎场,叛军见人就杀。一时间,长安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哀嚎不断,惨绝人寰。

曾经繁华的长安街道,如今挤满了安禄山刀下的冤魂。曾经的酒肆、茶馆、乐坊,也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被烧得焦黑的残垣断壁。王孙公子的府苑宅地,在洗劫之后被为平地。那雄伟壮丽的大明宫,也被叛军付之一炬。

后人在记叙当时长安城的惨状时写到,“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之前京畿地区有200多万人口,经过安禄山的劫掠,死的死,逃的逃,最后竟剩下不到一千户人家。多年以后,长安城内荆棘遍布,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破败,竟然还有豺狼等野兽出没,可见安禄山的叛军有多么暴虐。一座举世闻名的大都会,就这样被野草覆盖,被烟尘掩埋。东方的那颗明珠,就这么黯淡下去,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辉。

马嵬兵变,肃宗即位,危局逐渐逆转

玄宗皇帝在潼关失守不久之后便仓皇出逃。一路上要多狼狈有多狼狈。随行的将士也受尽折磨,风餐露宿,疲于奔命。当众人来到马嵬坡时,又累又饿,想到自己受了这么多的苦,遭了这么多的罪,内心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大家都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杨国忠狗仗人势,败军辱国,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大将军陈玄礼通过李辅国转告太子,请杀杨国忠等人。而正在此时,吐蕃的使者正将杨国忠围在中间,向他抱怨为何没有饮水和食物,一群人闹闹哄哄的。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来不及细想和申辩,就跳上一匹快马准备逃跑。见此情状,愤怒的官兵们怎么可能放过他。立即把他堵住,打下马来,你一枪,我一棒,就这么活活把杨国忠打死了

众人觉得还不够解恨,将他的尸体肢解,并把他的头用枪挑起来,挂在驿站门口。不仅如此,杨国忠的子及儿子也被陈仓县令薛景仙杀死。大家处死杨国忠之后,又把目光聚焦在了杨贵妃身上。杨贵妃看着哥哥的惨状,早已是吓得肝胆俱裂。

如今众人的目光更是如同冰冷的利箭,射向她的胸膛。陈玄礼和韦谔跪请玄宗皇帝赐死杨贵妃,以安军心。高力士也在一旁力劝唐玄宗丢车保帅,稳定军心、民心。玄宗皇帝虽然十分不舍,但没有办法,只好忍痛命令高力士用一根白绫将杨贵妃缢死。随后,玄宗率领百官进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带着他的儿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抗击叛军,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改元至德,史称唐肃宗。随后,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安禄山。第二年,郭子仪上书唐肃宗,力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

唐肃宗准郭子仪奏请,于是郭、李二人各率一支大军进入河北,并在常山会师。二人合兵一处,打得安禄山部下史思明节节败退,唐王朝基本收复河北。

叛军祸起萧墙,叛乱最终平息

就在郭、李二人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安禄山内部却矛盾重重,内斗逐渐加重。安禄山原本眼睛就患有疾病,起兵以后视力逐渐衰退,到后面基本看不到任何东西。再加上安禄山本人性格暴虐,对左右侍从多有打骂,甚至随意杀戮。因此,侍从对他是又怕又恨,他的贴身宦官李猪儿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安禄山还非常宠幸段氏,段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庆恩,爱屋及乌,安禄山对这个儿子也十分宠爱。安庆绪见此情况十分担忧,害怕将来自己的位置会被这个弟弟所取代,每日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公元757年初,安庆绪和严庄、李猪儿勾结在一起,密谋安禄山。一天晚上,三人一同来到安禄山的住所,侍卫见此三人,并没有多想。于是严庄和安庆绪站在外面守着,李猪儿持刀进入,走到安禄山床边,对着他的肚子用力刺了一刀安禄山大喊一声,血和肠子都流到了肚子外面,很快死于非命。安庆绪等人很快在安禄山的床下挖了一个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草草掩埋,并传令谁要是泄露消息,杀无赦。

第二天一早,三人谎称安禄山病危,由安庆绪继承大位。由于叛军内耗,唐军收复了长安,安庆绪也从洛阳溃败到邺城,他的部将李归仁率兵数万,逃到了史思明处。安庆绪逃到邺城之后,继续招兵买马,与他的其他部将汇合,总兵力约6万人。而史思明的实力逐渐壮大,开始起了异心。

公元758年9月开始,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各率一支大军,总兵力达20万,从四面八方合围邺城的安庆绪。

安庆绪部先后损失了十多万部队,无奈被困在邺城无法脱身。安庆绪被唐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向史思明求援,并许诺将大位让给他。史思明亲率13万大军,由范阳出发,解救邺城。由于唐军决策失误,导致邺城久攻不下,粮道还被史思明截断,情势越发危机。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展开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唐军一路南撤。史思明则集合自己的部队进驻邺城,并诱杀安庆绪,实际控制了叛军。

到公元761年3月,叛军内部再起内讧,史思明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叛军内部离心离德,互相猜忌,最终导致分崩离析。

到公元763年春天,叛军基本已成秋后蚂蚱,失败已是定局。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先后向唐军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在逃跑的路上自杀身亡。将近8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画上了句号。

“安史之乱”惨绝人寰,华夏从此难见大唐风采

前文讲到安禄山攻破长安时,叛军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一代风华之都毁于一旦,百姓更是家破人亡,身首异处。曾经歌舞升平,茶酒飘香的繁华都市,变为了人间炼狱。当时,变为人间炼狱的又何止是长安呢?由于战乱初期,唐朝准备不足,作战不利,叛军一路从河北打到河南。

双方在河南展开激战,河南的百姓也因此深受其害。不论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因战斗激烈,损失惨重,所以他们都在河南抓起了壮丁,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束发小子,都被抓到军旅之中充人头。

杜甫在《石壕吏》中就写到了这个灭绝人性的场面,“老翁逾墙走”之后,老妇“请从吏夜归”,随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家三个青壮被抓了壮丁,两个战死,到现在,连年迈的老翁老妇都不放过。连官兵抓人,都如此惨无人道,可以想见,叛军又会如何对待当地的百姓。

被抓走的男子被迫参军服役,充当苦力劳工,挖深沟,筑高墙,如同牛马一般被人驱使。侥幸留下的也背负了沉重的赋税。我们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自古战争都是烧钱的游戏。

所以,百姓家中基本也被搜刮得干干净净,能吃的,能用的,基本都被洗劫一空。张巡在坚守“睢阳”之时,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竟然把城内的百姓充作军粮。当时的人记叙河南的惨状时写到“如刈,焚庐若薙”。

而叛军这一方,对百姓的残忍手段相比于官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河北魏州之战,叛军一天之内就屠杀了3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史思明其实也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魔头,他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进行一番屠杀。

老弱病残,无一幸免,基本都被屠戮殆尽,而壮丁和妇女则被强行抓进兵营充军,甚至被当作军粮。叛军过处,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赤地千里,绝无人烟。官军与叛军之间的决战,动辄数万、数十万人的厮杀。

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尸骨遍野,这些来自底层劳苦大众的青壮男子,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什么也没有留下。《旧唐书》记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都是一片荒凉,十室九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毫无生气。杜甫不禁感慨:“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尽管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但是南方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由于北方基本已变成一片焦土,人丁基本被屠戮殆尽,就算侥幸逃过一劫的,也基本都逃光了。因此,赋税、粮草、军需物资等都需要南方供应。南方的农民遭受的压迫也日益严重,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加深。

特别是在浙江、淮南、江西、湖南等地,官府和藩镇对当地人民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因此,南方的农民起义不断,底层的劳苦大众在官匪的双重压迫下,也越来越难维持生计。

此外,由于爆发内乱,戍边的将士都被调回内地平叛,因此,造成边境防守空虚。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对边境地区的百姓造成深重灾难。例如西边的吐蕃就趁机侵占了陇右、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

更有甚者,唐王朝在攻打洛阳时,曾请回纥骑兵助阵。然而,在攻克洛阳之后,回纥人却纵兵劫掠,在城内烧杀抢掠3天,刀下冤魂无数。

“安史之乱”造成的内忧外患,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直接导致数千万人的死亡,唐朝人口数量被拦腰折断;国家经济也遭受重大打击,北方经济完全崩溃;政治体制也受到重创,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从此以后,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唐王朝的衰落无可避免。

这不仅是唐王朝的衰落,也是中华民族的衰落,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再也达不到唐王朝的巅峰状态。

如今,我们凭借坚定的信仰建立了新中国,也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史为鉴,相信我们终究会重振大唐雄风!

气候对王朝的兴衰有何影响?为何气候的变化会引发农民起义?

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作者鸿鸟

朝鲜在惠帝、高后时(注:公元前194年至 前180年),为卫满所统治。满是燕地人,高祖时,樊哙击燕,燕王卢绾带着数千兵卒,叛逃匈奴。满其时为一军吏,也纠集知交好友一千余人,东出塞,渡过浿水(注:今朝鲜清川江),在上下鄣一带,树立山头,并向周围扩展。把真番、朝鲜蛮夷以及齐、燕亡命之徒集合起来,成立朝鲜国,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注:今朝鲜平壤)。

惠帝、高后时,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修复秦时所建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令辽东太守与满约定:满为汉外臣,定期向汉朝叩,并宣扬汉威德,保证塞外蛮夷不骚扰汉边境。而蛮夷的君主,如欲朝见汉天子,朝鲜不得阻止。汉、朝均遵此约。因此,五十余年来,彼此相安无事。这期间,朝鲜也借助汉威,不断侵略降伏周边的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都来归服朝鲜。卫氏由此,实力不断壮大。

武帝即位时,满的孙子右渠为王。他自恃国力强盛,竟毁弃前约,不肯向汉称臣,长期不入朝。不仅如此,真番傍边的许多小国,想入汉朝叩,也被他阻断。汉亡命之徒,大都逃到朝鲜境内,成为汉犯罪份子的庇护所。汉、朝间的关系,由此紧张起来。

元封二年(武帝三十二年,下同),南粤、西南夷、西羌的叛乱,均相继平定,武帝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方的朝鲜。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

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塞外远近蛮夷,欲来汉朝叩,均为其所阻。近的如真番、辰国。远的如南边的新罗国(注:在今韩国南部)、北边的靺鞨国(注:在今黑龙江黑水流域一带);辽东、齐、燕待追捕的许多罪犯,都逃到朝鲜,被其庇护。臣认为,必须兴师问罪,以树威德于东北。”

御史大夫儿宽觉得不妥,说:“我们连年征战,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很大,百姓不安于业,人民疲苦,府库空虚,急待休养生息。臣认为,毋须劳师远征,可派使者去朝鲜,晓之以理,谕之以义,不难使右渠臣服。”

武帝觉得儿宽言之有理,点头同意。元封二年春,武帝派能言善辩的中郎涉何持诏出使朝鲜。何心想,朝中这么多臣子,皇上唯独指派我去,一定是有意栽培,内心十分高兴。立即稽首说:“臣一定说服右渠,尽藩臣之礼,遵守原约,不负使命。”

涉何至王险,持诏书来到王宫殿前,令朝鲜王接旨。岂知右渠端坐在王位上,傲视着汉使,一动也不动。并令左右将诏书递上。

何见右渠如此无礼,十分气愤,但还是忍着性子,强颜说:“大王系汉外臣,应按汉制下殿接旨。”

右渠听后,睨笑着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下殿接受过外国的来书,你呈上来吧!”

何见右渠如此横蛮,本想当庭严斥,但觉得暂时不能撕破脸皮,乃从容说:“汉天子其所以派我来此,就是欲修前约,两国均系同宗,礼应接旨。”

右渠竟大放厥词,说:“我是朝鲜人,并非汉人,你怎么攀起同宗来!汉的礼制,怎么能用于朝鲜。”

何更加气愤,这个家伙,来此还只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真是既可恨又可悲。乃含笑挖苦说:“辽东太守告诉我,朝鲜许多臣民,都多次回齐燕寻根,大王的祖茔也在燕。大王怎么说并非汉人,这岂不是数典忘祖!”这一席话,刺得右渠满面通红,无以为对,默然不语。

一个要接旨,一个要呈交,双方僵持不下。朝鲜的臣子都屛住气息,殿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汉副使见状,乃趋何耳边,悄悄的说:“他既然不接旨,你就宣旨嘛,何必跟他顶牛。”

何这才回过神来。立即说:“大王不接旨,我就宣旨吧!”

何如是打开诏书宣读:“汉天子谕朝鲜王右渠:根据汉、朝双方约定,朝鲜王定期来朝。但自朕即位以来,王却未遵此约。更有甚者,王竟阻止其他国家君主、使者来汉,并容许汉罪人入境。汉、朝同根,理当和谐,永遵约定。今派使前来,修好前约。”

右渠心想,刘彻所指,均为事实。如果按约执行,我必须称臣纳贡,低人一等,这怎么行。我国国力已逐渐强大,应该平起平坐才对。于是耍赖说:“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份约定。即使是先王时商定的,那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我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怎么还能执行呢!”

何没料到右渠如此骄矜无理,心中十分恼火。心想,我得敲他一下,刹一刹他的嚣张气焰。乃十分严肃,提高嗓门说:“大王怎能随意推翻前约,如果这样,两国交恶,我十分担忧贵国的安危。大王应该清楚南粤和东粤的下场,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也只能龟缩漠北,不敢越雷池半步。”

右渠年轻气盛,一听,火冒三丈,汉使竟敢当面威胁于我。也不干示弱,高声地说:“你说这些用意何在,难道想挑起事端?朝鲜并非南粤、东粤,你威胁不了我,我绝不能续前约。”

何的这一着没能凑效,右渠已把门关死,再无谈判的可能,乃愤然站立起来,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他率领随从,迅速离开王宫。

朝鲜的相国路人,对王说:“臣认为,大王应派车骑护送汉使出境,以表明我们以礼相待的友善态度,避免与汉交恶。”右渠觉得言之有理,乃令裨将长,驱车送汉使一行。

涉何心想,我一进王宫,就为接旨与右渠争吵。本想以汉威压这厮,他却更加狂妄。还没有一个时辰,就谈崩了。原来在皇上跟前表态,却没能兑现,回长安如何禀报?心里感到很不痛快。他正在边走边思量之际,后面追来数辆车驾,裨将长称,系王派车,护送汉使出境,并将何等一行接入专车。何马上有了主意:把朝鲜送行的裨将干掉,以此惩罚右渠,既消了这股怨气,回去又可邀功,总算没有白走一趟。于是,暗中与随从如此这般商量好。

车队来到浿江边,停下来。涉何一行下车后,乃朝长的护车走来。长以为是汉使欲与他道别,立即下车来与何握手。说时迟,那时快,何的随从见长下车,迅速拥向裨将长,一人手起剑落,将其刺死。长的从者见状,惊恐万分,均四散逃离。汉使一行,立即迅速渡江,返回塞内。

涉何回到长安,向武帝禀奏说:“右渠高傲,不肯朝汉。”并慌言“右渠派裨将监督汉使出境,臣十分气愤,与从者在浿江边,斩其裨将而返。”武帝虽觉得这样做,十分莽撞。但认为何很英勇,既没有追究其处理不当的责任,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注:辽东郡分设东、西两都尉)。

右渠听到裨将长被汉使所杀,大动肝火。闻涉何出任辽东东部都尉,乃与诸将领商议,一定要报杀裨将之仇。立即组织兵力两千,进击辽东。涉何一个小小的都尉,统辖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根本敌不过朝鲜众多的军队,更何况朝鲜师出有名,交战几个回合,就把涉何的部队包围起来,汉军寡不敌众,死的死、降的降,涉何被朝鲜军队活捉,并诛杀。

朝鲜杀辽东都尉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惊,武帝心想:这都是涉何引发的,但堂堂大汉,决不能容忍邻国的入侵,更何况朝鲜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版图。于是,决定派兵制服右渠。

其时,兵源困难,武帝乃诏令各郡国,凡判死罪者从军击朝,可立功赎罪。并把杨扑和荀彘两人叫来未央宫。武帝对杨扑说:“平南粤,你率领水师功不可没。现在仍任命你为楼船将军,率五万兵卒,从齐地渡渤海进击朝鲜。”他将目光移向侍中荀彘,说:“你是燕人,来宫中多年,经常提出击胡的请求,这次,就任你为左将军,率五万骑卒,从辽东出。待你渡浿水后,楼船将军再从齐浮海登陆朝鲜,从正面和侧面夹击。但两军必须紧密配合,步调一致,都在王险会师。这样安排怎样?”两人都稽首奉旨。

杨扑、荀彘都非常自恃。扑在击南粤时,就看不起路博德。今见皇上把一个宫中的侍从、从未带过兵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心中很是瞧不起;彘是由武帝的宠臣韩嫣推介,从小入宫为郎的。由于能言善辩,又很机灵,并多次请缨击胡。因此,受到武帝的青睐,启用他出征朝鲜。彘由此更加骄傲起来,想与杨扑在击朝中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彼此一开始就有争功显能的思想。

元封二年秋,左将军荀彘的部队出塞,向浿水急进。彘军大部份来自代、燕,吏卒骠悍轻敌。荀彘以将军多为先锋,率两千对朝鲜地理环境十分熟悉的吏卒,拟先渡浿水,大部队随后过江。

多十分自负,他瞭望河东,只有一些农民在田间耕耘,一片平和安谧的景象,就以为朝鲜还不知汉军来袭。于是令士卒备好四十只大船,凌晨时,向东岸驶去。岂知右渠早已探知汉军入侵的消息,派四万兵卒在江东据险防守,以五千兵卒埋伏在江边等待。汉军的船只刚驶到离东岸十余步时,朝军的箭矢有如雨下,汉军猝不及防,击死击伤达数百人,阵脚大乱,有的调头驶往西岸逃跑,有的逼着往东岸冲。但冲上岸的汉军,均被朝军杀死或俘掳。多带着数百人返回汉营。依汉法,多损兵折将,立即被诛杀。彘初战失利,士气已不如前。朝军在沿浿水的各个渡口,都驻扎重兵防守。汉军被阻于浿水以西。彘无计可施,心中十分烦恼。

杨扑已将渡海的一百艘船只准备就绪,只等荀彘渡过浿水后,立即行动。但守候了半个月,仍未见彘传来消息,心知不妙。又过了数天,才收到彘军失利的消息。扑心想,皇上用这样的人领军,太不慎重了。他渡不了浿水,我这数万人难道也被拖着么!干脆我军先浮过去。于是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第一批七千人,由仆亲自率领渡海,抵达朝鲜海岸。朝鲜毫无防范,登岸十分顺利。这里离王险城约百余里,仆拟待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后,再向王险进军。岂料天气突然变坏,海中风大浪高,舟船无法出海。左右的吏士都认为,右渠未发现汉军登岸,这是天赐良机,趁其不备,攻入王都,必获全胜。只要天气转好,后续部队马上可以赶到,何必呆在这里。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扑觉得很对,于是率部直指王都,并留下数百人接应后续部队登岸。

汉军到达王险二十余里时,右渠才发现汉军浮海而来,文武百官都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右渠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反过去趾高气扬的态度,神色十分沮伤地说:“我以为汉只从陆路来袭,所以将重兵均调往浿水拒敌,却不料汉军竟浮海而来。现在京都只有两万军队,这怎么能够抵挡来势汹汹的汉军?如何是好,希望大家献计献策。”

丞相路人说:“汉乘我京都空虚,有备而来,不能与其硬拚。臣认为,不如坚守城池,并从浿水抽回军队,支援京都。汉军远道而来,后勤接济困难,决不能久持。”

将军王唊则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士卒困乏,我军以逸待劳,迎击必然取胜。”但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丞相的意见,右渠乃决定守城,并派使去浿水调回二万军队,支援京都。

汉军来到王险,只见城门紧闭。扑乃令士卒将城包围,安营后就地休息。王唊在城楼上巡视,发现汉兵稀稀落落,围城的军队仅数千人。乃对王说:“原以为汉军有数万人,我仔细观察,不过五六千人,估计大部队尚未到达。我们可趁此将全部兵力,倾城而出。两万人对数千人,必胜无疑。”右渠点头同意。

杨扑以为城中兵力薄弱,右渠只能困守待援。根本没料到朝军会倾巢而出,而且兵力竟三倍于汉军。面对突然蜂涌而来的朝军,杨扑惊惶失措,无从应对。汉军被朝军穿插分割,吏士已无法指挥。被朝军杀死杀伤和俘掳近两千人,活着的均四散逃窜,仆只身躲入山中十多天。幸喜朝军恐汉后援部队到达,不敢远追。

汉军后续部队赶到后,逃散在各处的兵卒才陆续集合起来。仆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教训,再不敢轻举妄动,将四万余人驻扎在离王险五十余里易守难攻的山谷边,等待荀彘大军到齐后再围城。

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均失利的消息后,十分焦虑。朝鲜地处边远,交通梗塞,部队长期屯驻在外,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朝议中,丞相石庆禀奏说:“朝鲜进犯辽东,主要是涉何杀其裨将引发的。皇上何不再派一名使者去王险,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即撤军。臣认为,汉两路大军压境,给他的威胁很大,必然会降服于我。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武帝欣然同意。

派谁去朝,武帝正在思索之际,长史卫山立即站起来,向武帝毛遂自荐。说:“臣愿奉旨前往。”

武帝感到奇怪,这个任务非同一般,怎么他主动请缨?乃问:“你能说服右渠向汉称臣吗?”

卫山说:“臣与右渠,同是一个宗族,祖茔都在燕。他的祖父与臣的祖父,是嫡亲兄弟,家族间至今还经常有书简往来。因此,臣有把握说服右渠履约。”武帝听了大喜,立即令卫山持节去朝鲜告谕右渠。

荀彘听说皇上派卫山去王险,心知是想不战而降服右渠。如果成功,他出师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损兵折将,回长安必然治罪。想到这里,有如芒刺在背。卫山一行,经过浿水时,彘立即把山接来军营。彼此寒暄了一会,彘乃切入主题,以试探的口吻说:“皇上令长史去王险,右渠能否俯首称臣?”

山是个夸夸其谈,喜好显耀自己的人。乃把自己与右渠的宗族关系,大肆吹嘘了一番,还加油添醋说,皇上十分看重他,完成这一任务后,一定会安排九卿之职等等。彘也是一个要名要利十分看重权势的人,听山这么一讲,心里很不舒服。乃故意吹冷风,说:“右渠是个野心勃勃,想与汉一比高低的人,未必能看重亲缘关系。即算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买帐。谈判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我的军队只要渡过浿水,他就完蛋啦。”

山听后,乐观情绪有所降低,乃说:“这事的确复杂,如果我说服不了右渠,就只能用武力了。”彘趁机说:“我派几名密探,加入你的行列,暗中刺探朝鲜军情。如果和谈不成,就有了作战的第一手资料。你的意见怎样?”山立即应允。

右渠虽初战取得胜利,但双方兵力悬殊,自知难以抗衡,故忧心忡忡。山一行来到王险,右渠得知汉派来使节,又是自己的宗族,觉得有了解危的希望,十分高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出宫迎接。山见右渠如此热情,乃将武帝的诏书递上,并讨好说:“汉朝交恶,主要是涉何造成的,汉天子也觉得不对,故令我持节来王险,复约交好。”

右渠也转圜说:“我本来愿意臣汉,只因涉何无理杀我裨将,不得已而动兵。两将军临境,我恐被他们诈杀,不敢投降。现在,看到你的信节,使我解除了顾虑,愿续约称臣。”右渠为了表示诚意,并决定遣太子随从卫山去汉,晋见天子谢罪。还献马五千匹,赠送许多军粮,派一万兵卒护送。

卫山没料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给他奖励,也许会获得一个侯爵。想到这些,他会心的微笑起来。待朝鲜赠送的马匹、粮食等物资备齐后,山领着太子,在一万兵卒护送下,喜气洋洋地抵达浿水。由于渡江的船只未准备好,山及太子一行,只得停下来。荀彘派来的密探,乃趁此分别至浿水各个渡口,侦察朝军兵力分布,并买通当地老百姓,提供军情。岂知这事被朝军发现,立即向太子反映。太子大惑不解,汉使难道是密探?而荀彘听说朝派一万军队护送其太子过江,疑其有诈,乃通知卫山,渡江的朝军,不许携带武器。山也觉得有理,乃通知太子。

太子联想到这些,认为汉使不怀好意,想加害于他。于是对卫山说:“父王一番诚意,令我去汉谢罪,你却派密探了解我们的军情,部队护送我过江,还不准携带武器,你是不是第二个涉何?我不渡江了,你回去复命吧!”

卫山一听,急得汗流浃背,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心知这事被荀彘拉了后腿,但都是自己同意的,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卫山一事无成,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带着随从,空手而归。

武帝听卫山禀奏后,大发脾气,指着山骂道:“你这个蠢驴,右渠表态降汉,并馈赠马匹、粮食给我们,送太子来谢罪,这难道还有二心么?况且,我两路大军压境,他怎么敢叛变!你是朝廷的使者,却任由荀彘摆布,怎么这样没有头脑?一桩好事,竟坏在你的头上。来人!将卫山拉出斩首。”可怜的卫山,却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进鬼门关。武帝对荀彘也决定惩处,但恐乱了军心,闭而未宣。

荀彘见与朝鲜和谈中途变卦,卫山没能抢到这份功劳,心中十分高兴。要臣服右渠,就得看他的了。他听了密探的汇报,对朝鲜兵力部署,也已了如指掌。于是命令军队,在浿水下游四十余里的各个渡口,全面强行渡江。并在西岸组织手压住朝军的箭矢。朝鲜自抽调二万兵力支援京都后,浿水防务明显减弱,无法抵挡一倍以上汉军的凌厉攻势。汉军很快就突破了朝军的设防,渡江登岸。朝军寡不敌众,迅速往东溃逃。汉军乘势向前推进,没几天,就直抵王险。

左将军兵临王险,高兴得眉飞色舞,认为很快就可以将右渠的首级带回长安。他迅即派军吏以书告杨仆,曰:“左将军告楼船将军: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朝军,于今晨抵达王险,现已驻屯在其城的西北。将军前段虽然受挫,希解除顾虑,迅速围其东南。”

杨仆见书后,十分反感。这小子刚刚取得小胜,就趾高气扬,他能‘摧枯拉朽’,我得‘解除顾虑’,竟如此狂妄自大,教训起老子来了。他于是也修书交来使,说:“楼船将军告左将军:我已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骄兵必败,将军切不可忘记浿水的教训。我当按皇上旨意,与将军密切配合,按此行动。”

荀彘见书后,极为不满,竟刺我的痛处,说我‘骄兵必败’。他不骄却打得丢盔弃甲,吓得独自一人钻进深山中,十多天都不敢出来,亏他还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臣。彘想到这里,竟笑出声来。

彘、仆由相互猜忌,发展成互不买帐,公开不和。以致作战的步调无法统一。

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主帅及吏卒都想在短期内,拿下王险城;而仆渡海一战,吃了不少苦头,觉得困兽犹斗,硬拼不如用议和的方法为上。虽然围城,攻打却不十分激烈。

右渠自听太子汇报后,感到为卫山所骗,十分气愤。当得悉汉军已渡浿水,向京都挺进的消息,心中十分恐慌。乃与群臣计议。

大臣成巳说:“大王对汉如此诚恳,换来的却是刺探军情、阴谋太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决不能心存幻想,坐以待毙,一定要与汉军血战到底。”

群臣都同意成巳的意见。是主动迎战呢,还是积极防守,意见却不统一。

将军王唊坚决反对主动迎战,说:“汉军兵力一倍于我们,就是希望能速战速决,与我们硬拼。如果我们这样做,正中其下怀,万万不可。臣认为,京城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裕,如长期坚守,敌远征疲惫,后勤补给困难,自难久呆,必撤无疑。”

右渠认为唊的意见正确,乃决定积极防守。令王唊为前敌指挥,率四万兵卒在城楼上日夜巡视,并备足箭矢。只要汉军接近环城河,城上则万弩齐发。

汉军攻城二十余天,被箭矢射死射伤者即达数百人,大多是彘的兵卒。彘觉得仆的军队,作战不力,贪生怕死,不敢接近城脚。乃致书指责仆;仆回书反驳,认为应该智取,要爱惜士卒,不作无谓牺牲。两个主帅,近在咫尺,却不谋面,而以书简相互揭短、讥讽,甚至谩骂。

一月、两月、三月。。。。过去了,仍无法攻下。这期间,彘军曾多次采用云梯火攻,均被朝军击退;仆则多番以书简射入城内,书云:‘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不咎既往’。王险被围数月,吏卒困乏,百姓疲苦,加上粮食也已告罄。右渠及大臣们见仆书后,虽然意见不一,右渠最终决定与汉谈判,愿意向楼船将军投降,但要求左将军停止攻城。杨仆觉得这一着比荀彘高明,马上见效了,心中窃喜。乃以书简告彘,说:“右渠表示要向我军投降,请将军命令所部停止攻城。”彘见书后,心想,右渠如果向杨仆投降,功劳岂不被他拱手而得。哼!想得便宜,没门。于是回书说:“这是右渠为拖延时间的欺骗手法,我决不相信,也决不会停止战斗。”并几次约仆攻城。

杨仆见荀彘蓄意破坏和谈,愤怒已极。乃立即派专使至长安,向武帝状告荀彘。荀彘知道后,感到理亏,心中有些紧张。因此,也主动与右渠联系,要其向左将军投降。右渠知道汉两帅争功,乃利用这一矛盾,拒绝荀彘的要求,却积极与杨仆打交道。彘十分气恼,认为是杨仆从中捣鬼。于是,也向武帝上书,言杨仆攻战不力,与右渠暗中书信往来,对汉怀有二心。将帅不和,钩心斗角,对击朝极为不利。

武帝见到杨仆、荀彘相互指控对方的书简后,对两人都不满意。心想,上次派卫山去朝鲜,本已取得圆满结果,卫山却被荀彘所左右,把事情弄崩。现在,围王险城已数月之久,仍未攻下。而两将又闹意见,互相指责。长此拖延,不仅拿不下王险,军需支出将更庞大。于是决定,派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朝鲜调和两将之间的矛盾。并叮嘱遂,只要对攻打朝鲜有利,可代表朝廷,全权处理。

荀彘得知皇上派专使来朝,深恐被杨仆告倒。公孙遂一到,立即率数十名校卫,出营十余里迎接。对遂毕恭毕敬,口口声声称遂为钦差大人,将自己称为卑职,并设盛宴招待遂。公孙遂这个人,好酒贪杯,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恭维。见左将军如此谦虚,对他如此尊重,初识就有颇深的好感。彼此又都是燕人,互道家常,更加显得亲切。

酒过三乘,彘乃把话引入主题。说:“皇上派大人来战争前线,一定是想了解当前的战况吧!”

遂已有几分醉意,立即说:“是,是。左将军和楼船将军均向皇上禀报了一些事情,皇上令我了解围王险数月未下,是甚么原因。”,

荀彘故作气恼的样子,对遂说:“王险本来早就可以拿下,就是因为楼船将军不和我协调作战,我几次与他约定攻打日期,到时,他却没有攻城。”

遂乘着酒兴,说:“怎么会是这样?竟然不与你配合攻城!”

彘神秘兮兮地附在遂耳边,小声说:“你知道吗,楼船将军对汉已有二心了。他与朝鲜的大臣私交甚笃,密使往来不断。右渠其所以不投降,很有可能与楼船密谋反汉有关。你如果去他营中,弄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朝鲜的俘虏。”

此时,侍者正为遂酌上满满的一尊香喷喷的烈酒,他正待往嘴里倒,听彘如此说,感到十分惊诧,自言自语地说:“杨仆这老家伙竟敢如此大胆,得提防他这一手。”

彘趁机说:“卑职认为,大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逮捕。如若迟疑,恐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接二连三将酒往肚里灌,此时已经醉醺醺的,听彘这么一说,马上激动起来。竟在席前高声地说:“有这种事!这还了得,来人!”遂的随从马上来到他跟前。遂交代说:“你持节立即去杨仆军营,叫楼船将军马上来这里,我面谕圣旨。”

杨仆来到彘营,公孙遂不由分说,当场命荀彘的部下,把杨仆逮捕起来。并与荀彘至仆营,对校卫宣布杨仆图谋叛汉,现已囚禁,军队由左将军统一指挥。

公孙遂自鸣得意,对荀彘说:“我扶了你一把,你统管全军,有如大将军长平侯(注:卫青)一样,好好地干吧,封侯晋爵,正在等待着将军哩!”

荀彘听了,心里乐呵呵的,对遂自然感激不尽。每天都盛宴招待。临别时,荀彘还送给遂许多财物,派两百名吏卒护送遂至浿水。

公孙遂

自以为处置得很好,回京向武帝禀报。武帝一听,火冒三丈,但按捺着性子,阴沉着脸问道:“杨仆是甚么原因对汉怀二心,你调查了没有,有没有证词、证据?”

遂见武帝表情严竣,心里有点慌张,对皇上的质问,嗫嚅着无以应对。武帝进一步逼问:“你找杨仆谈话没有,他承认了吗?将供词交朕审阅。”

遂这时才感到大难临头,只好把责任往荀彘身上推,他战战兢兢地说:“左将军说得很肯定,并叫臣不要去楼船营地,否则将成为朝鲜的俘虏,臣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把他召来左将军营内,将其逮捕。”

武帝越听越气愤,用手猛击几案,骂道;“朕叫你去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你却只听了一面之词,不作任何调查,毫无供词、旁证,就把杨仆抓起来。你这个家伙,办事怎么这样轻率、愚蠢?在作战的时候,逮捕主帅,士卒还有心打仗吗?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违背旨意的混蛋拉下斩首。”公孙遂又成了第二个办事不力的刀下之鬼。

荀彘此时,正踌躇满志。他号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短时期内,攻破王险,活捉右渠。故攻战十分激烈,汉军多次涉过护城河,撞击城门,朝军泄下大批滚木垒石,才将汉军击退,转危为安。

王险被围半年多,战与和,在朝鲜君臣间矛盾愈来愈突出。右渠原打算向杨仆投降,现在仆被捕,如果再向荀彘投降,深恐难逃恶运。因此,改变初衷,决定坚持抵抗到底;朝鲜的大臣路人、韩陶、参、王唊,相与密谋,都认为王险危在旦夕,而王又不肯投降。一旦城破,性命难保。于是,路人、韩陶、王唊均溜出城门降汉。右渠大怒,并得知大臣参也参与密谋。欲将参逮捕。参乃率数百吏卒,于元封三年(三十三年)夏,攻入王宫,将右渠刺杀降汉。岂料右渠的大臣成已不服,又组织兵力保卫王险。荀彘乃派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入城告喻朝军民,将成已诛杀,才将朝鲜叛乱平定。

武帝将朝鲜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封参为澅清侯、韩陶为秋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路人已死,封其子最为沮阳侯。

左将军荀彘回到长安,他还不清楚公孙遂已被刑诛。满以为皇上必有厚赏。第二天,入朝时,喜形于色。武帝处理了几件政务后,把头抬起来问:“荀彘来了没有?”

彘听武帝专门问他,心想,马上就要给我升官晋爵了。乃立即从左厢的席地上跃然腾起,爽朗地应道:“臣在。”

武帝目视尚书,说:“宣读朕的旨意。”尚书把早已拟就的书简摊开,念道:“荀彘在击朝期间,违背朕意,先是破坏卫山与右渠和谈,后又与杨仆争功,蓄意陷害对方,延误了平息叛乱的时间。实属罪大恶极,着交廷尉按劾。”

荀彘突然听到要交廷尉审判,心知末日已到,两条腿抖过不停。两个武士立即将他押出未央宫。经廷尉判决弃市。

杨仆则以没有等待荀彘的军队渡过浿水,即擅自先行深入,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依律削为庶民。

南朝陈高祖即位后 平定过哪些叛乱?

你真的气候变化能引起朝代更迭吗?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牧业生产。中国过去2千多年气候冷暖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有着强关联,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人口增长疆域扩大的王朝,都会恰逢气候暖期。

而藩镇割据,农民起义,还有外族入侵的分裂混乱年代,则大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冷期或者变冷期。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外患是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寒冷干旱期,北方游牧民族会面临水草枯竭,生态恶化的威胁,所以会向农耕地区扩张。而且中原王朝越早于游牧政权建立,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可能性就越高。

每个王朝初期,由于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食物供应也比较充足,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生产要素报酬逐渐降低,食物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王朝随之衰亡。

而经历过战争、饥荒之后,人口危机消失,新的王朝又可以经历下一轮的循环。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工商业活力以及科技突破,使农业社会常常处在马尔萨斯陷阱当中,线性增长的生活资料不能满足指数增长的人口数量,就会发生贫穷与战争,从而形成“王朝周期律”。

气候对汉王朝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有记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都能够种植稻米、竹林等亚热带植物,据《史记》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今天只有南方才有的桑麻与竹子,能够种到山东还有陕西渭河流域种植,说明当时气候要比今天还要温暖。秦朝时期,今天一片沙漠的塔克拉玛干地区,都能够种植农作物,这也是秦朝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到了汉朝时期,温暖期持续,经过“文景之治”,社会稳定,边疆也多年没有战事。汉武帝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物质保障,主动出击将匈奴人驱逐到西亚和东欧地区。

东汉光武帝时期,匈奴遭遇了罕见的蝗灾,匈奴内部也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再也撑不下去,于是向东汉求助,之后光武帝向南匈奴资助谷物2万5千斛,牛羊等牲畜近4万头。

从公元元年开始,整个地球迎来了小冰期的相间隔冷期,也就是大周期中的一个小周期。随着南匈奴的归附与南迁,东汉名将窦宪两次帅军出击匈奴,并在今天的阿尔泰山地区击破匈奴主力,随后招降北匈奴30多万人,也让大汉彻底击败了匈奴。

但是从西汉成帝四年起,气候进入寒冷期,出现了“四月雪,秋桃李实”。而且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汉末魏晋南北朝的乱世。

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研究发现,这场从北向南的冷期,在公元4世纪到公元5世纪,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3摄氏度。如果平均气温降低1摄氏度,中国的降雨带就会向南移200-300公里,而且降雨量也会减少100毫米,当时山西与河北地区,则向南移动500多公里。

降雨带南移意味着农耕区向南移动,可耕地面积也会相应减少,随着粮食减产,饿殍遍野,不仅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量 *** 南迁,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进入 *** 地区。

东汉初期,汉朝允许南匈奴迁移到今天内蒙古五原地区,鲜卑族则从大兴安岭地区迁移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除了匈奴和鲜卑,还有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也纷纷南下。这股移民浪潮,在西晋时期达到 *** ,关中地区有近一半的少数民族。

当然大量 *** 的南下,也是东吴以及蜀汉之所以强盛的主要原因。而乌桓骑兵等少数民族武装,也是曹魏家族能够平定天下的重要军事力量。

唐王朝的兴衰

进入公元600年,隋唐时期,我国气候结束了近600年的寒冷期,进入了温暖期。唐朝天宝年间,长安甚至长出了橘子树,而且还有竹林。良好的气候条件,让农作物可耕作时间延长,复种的指数也提高,产量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增长,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从公元8世纪开始,北方气候转冷,冬季季风使得东亚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在之后的290年间,发生了75次大旱,40余次的饥荒,几乎是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诏令饥民可以去其他州自由觅食。高宗时期,34年里共计发生了12次的大旱,东都洛阳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景象。长时间不下雨,给漕运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是长安的粮食供应。唐朝时期,由于大量的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长安是政治中心,扬州是经济中心。

扬州是江南漕运的集散中心,物资由扬州经运河、汴水、黄河、渭河运到长安。唐代冬季季风很强,夏季季风很弱,造成黄河、长江两水流域同时或交互出现大旱。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进入长安,称帝建国,唐王朝也就不绝如缕了。连年大旱,致使财政拮据,引起了中央与藩镇之间争夺赋税的斗争。藩镇动辄截留地方上交中央的赋税,养兵自重,造成“内轻外重”的局面,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据史料记载,当中原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时,边陲少数民族酋帅乘乱而入,劫杀掳掠。

清朝气候的影响

清朝时期气温要比今天低1到2摄氏度,在农业并不发达的清代,低温带来的自然灾害,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清朝由于番薯和玉米的引进,大部分时间人口都要比前朝要多,到了19世纪中叶,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的4.4亿人。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缓慢,进入康乾时期,人口实现快速增长,整个增长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爆发前,在太平天国以及列强侵略战争之后,人口下降了1/5,直到清朝末年,“同治中兴”时期,人口才恢复到鼎盛时期的数量。

清代人口增值率相比前朝有明显增大,在清代农业技术没有重大革新的情况下,人口的膨胀导致马尔萨斯危机。从19世纪开始,清朝的气候变冷,农民起义变得频繁。当然饥荒是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何气候变换引发朝代更迭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同样也不利于游牧民族的发展。如果气温下降2摄氏度,牧草的生长周期就会缩短40天,导致草原的产草量大幅下降,迫于生活压力,游牧民族必须南下。

而中原地区的 *** ,则因为粮食产量的下降,导致国力衰退,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所产生的内耗,也将国库耗空,因此无力抵抗游牧民族的进攻,只能南撤,于是游牧民族侵占 *** 的农田,农牧分界线南移。

当气温回升,农业生产稳定之后,粮食产量提高,如果再遇到英明的君主,不折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力会逐渐强盛。于是就会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展开强势的进攻,收复失地,于是牧场变为农田,农牧分界线又会向北移动。

同时 *** 地区的经济中心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当寒季到来,农业的重心就会向南移动,而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势力比较弱,当中原人民南迁的时候,不但很少起冲突,甚至还会给南方带来更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先进文化。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渡,不但建立了 *** 政权,甚至主导了文化的方向。

在南宋时期,大量 *** 迁入长江流域,造就江南的富甲天下,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表面看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侵犯,政治中心南迁的结果,实质上气候变冷才是潜在推手。

中国战争数目高峰期通常都出现在寒冷期,即天气寒冷时战争特别多。自唐末到清末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是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及满族入侵、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均发生于气候变冷期内。

气候变冷影响农牧业生产,造成生产生活物质短缺,常常会诱发战争,这是人们迫于生存需求做出的必然选择。气候变冷往往伴随着干旱,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土地产出减少,农民无力承担赋税,造成社会矛盾。当矛盾被完全激化后,农民便揭竿而起,游牧民族乘虚而入,爆发大规模战争。

平定辽东后,魏军归途因天冷要求发棉袄,司马懿为何拒绝?

赫赫战功

陈霸先从库吏改任萧映侯府传教后,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上层人物了。萧映是梁武帝侄子,历任吴兴太守、北徐州(州治在安徽凤阳东)刺史、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等职,陈霸先应一直在萧映府中任幕僚。大约在梁大同六年(540),萧映到广州任刺史,陈霸先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第二年,交州(治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约三十公里处)土豪李贲发起叛乱,赶跑了交州刺史萧咨。大同八年春,梁武帝遣将讨伐,林邑国(今越南南越)国王也从腹背袭击李贲。大同九年四月,李贲部将范修在九德(今越南荣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讨诸军也不知所终。李贲控制了整个北越,就在梁大同十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设置百官,自称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治在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治在今广东阳江旁)刺史孙冏火速出兵,并受坐镇广州的萧映和萧咨节制。当时南方正是春暖草长、瘴疠肆虐的季节,卢、孙二将请求待秋凉后发兵,但二萧不允,催命出征。卢、孙二将只好领着将士匆匆上路。才行到合浦,果然疫气发作,死者达六七成,趁机溜掉的也不少,一支征讨大军不战而溃。梁武帝接到萧咨密报,误以为卢、孙二将交通李贲,故意逗留不进,敕令在广州赐死。这事激起了卢子雄部下旧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的不平,于当年五月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准备捉住二萧,血祭卢、孙二将,然后赴京请罪。一天功夫,广州城外云集叛兵数万,广州告急。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将被擒。陈霸先牛刀小试,已显露出英武雄奇的将略之才,这事惊动了朝廷,梁武帝还特派画师前往广州,画下陈霸先像,以示表彰。梁大同十年(544)冬,萧映在广州病亡。新年刚过,陈霸先护送萧映灵柩回建康,行至大庾岭,正遇上梁武帝诏命下达,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日票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陈霸先与杨日票等征讨大军于大同十一年(545)十二月抵达交州。在恶劣的环境中,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整个交州平叛过程,杨日票虽然"领衔主演",真正的核心人物却是陈霸先,他所统领的军队,实际上是交州平叛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当时社会极讲究家世出身,功勋卓著的陈霸先仍未受到朝廷重用,交州平定后,依然被任命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连一个刺史都未升上,只添了一个督七郡诸军事的军职。陈霸先领着本部将士返回高要复职时已是梁太清二年(548)。

陈霸先回高要不久,正遇上侯景之乱。侯景,原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大将,爵封河南王,职任东南道大行台、都督十三州诸军事,高欢死后,不服高欢之子高澄的统治,举兵反叛,并于梁太清元年(547)二月投靠梁朝,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领兵与东魏开战,接应侯景,但萧渊明与侯景都被打败,渊明被俘,侯景逃到了寿阳(今安徽寿县)。侯景是一个政界无赖,就以寿阳为据点,于梁太清二年八月举兵反梁,以诛锄奸佞为借口来号令百姓,十月渡江包围了台城。梁国各路援军云集,但互相勾心斗角,成了隔岸救火。第二年三月,侯景攻破宫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503~551)被侯景扶为傀儡皇帝。陈霸先得到台城被围的消息,立即准备赴援。但陈霸先当时的顶头上司是广州刺史元景仲,元景仲本是北魏降将,受侯景诱惑,准备举兵响应侯景。面对这样一位企图背叛国家的上司,陈霸先没有顺从,而是当机立断,举兵对抗,元景仲走投无路,自缢身亡。陈霸先就迎梁宗室曲江侯萧勃镇守广州,又奉萧勃之命平定了始兴(今广东韶关旁)等十郡叛乱,大军移镇始兴。太清三年十一月,陈霸先遣将进驻大庾岭,招聚始兴地方将士,准备继续推进。但萧勃心胸狭隘,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软硬兼施,只希望陈霸先能帮他看守门户。面对萧勃的利诱威逼,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名下,受萧绎节制。

大宝元年(550)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庾岭,击败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拦截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于大宝二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足智多谋,倜傥大度,名声在王僧辩之上,故王僧辩心存畏忌。当时,王僧辩等西路各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而陈霸先已贮有军粮五十万石,在这紧要关头,陈霸先以大局为重,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军,这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各军中赢得了威信。陈霸先发兵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佑、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贼帅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大宝二年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十一月自立为皇帝。大宝三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梁元帝崇尚玄虚,暴戾凶狠,心胸狭隘,又刚愎自用,既是学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圣三年(554)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霸先的儿子陈昌、侄子陈顼本在梁元帝宫中值事,这次也被掳至长安。江陵几乎成了一堆废墟。

陈霸先发兵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佑、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贼帅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大宝二年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十一月自立为皇帝。大宝三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

梁元帝崇尚玄虚,暴戾凶狠,心胸狭隘,又刚愎自用,既是学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圣三年(554)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霸先的儿子陈昌、侄子陈顼本在梁元帝宫中值事,这次也被掳至长安。江陵几乎成了一堆废墟。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在西魏驻军监视下,被扶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个地方不过三百里的"后梁"小王国。江陵陷落后,王僧辩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经反复商议,于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543~558)至建康,准备称帝。

萧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齐(东魏已被北齐禅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势力南扩,也想趁梁国破败,前来瓜分,派其弟上党王高涣领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王僧辩起先拒不允应。承圣四年三月,齐军兵至东关(今安徽巢湖市东南),王僧辩遣徐州刺史裴之横领兵拦击,裴之横战败被杀,王僧辩在惊惧之中亲自领兵出屯姑熟。其间,王僧辩一方面与北齐、另一方面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陈霸先坚持不纳萧渊明,但王僧辩随着裴之横败亡,渐渐软弱下来,屈从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

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在西魏驻军监视下,被扶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个地方不过三百里的"后梁"小王国。江陵陷落后,王僧辩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经反复商议,于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543~558)至建康,准备称帝。萧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齐(东魏已被北齐禅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势力南扩,也想趁梁国破败,前来瓜分,派其弟上党王高涣领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王僧辩起先拒不允应。承圣四年三月,齐军兵至东关(今安徽巢湖市东南),王僧辩遣徐州刺史裴之横领兵拦击,裴之横战败被杀,王僧辩在惊惧之中亲自领兵出屯姑熟。其间,王僧辩一方面与北齐、另一方面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陈霸先坚持不纳萧渊明,但王僧辩随着裴之横败亡,渐渐软弱下来,屈从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陈霸先苦争无效,恨王僧辩单方做主,擅自废立,九月,在京口举兵,突袭石头城,杀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梁国经过侯景之乱,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已四分五裂,淮南被东魏侵占,四川被西魏攻取,长江中游除江陵一个“后梁”小朝廷外,湘州(州治在今长沙市)还有一个王琳。王琳本来也是梁元帝手下大将,元帝被西魏后,王琳被中游诸将推为盟主,拥兵自重。后来,还拥立一个十来岁的孩童萧庄(梁元帝之孙)为帝,借助北齐力量,在郢州集结军队,企图一举征服建康。陈霸先辅佐梁敬帝萧方智时,国内除王琳外,还有许多大小藩镇没有归顺,如在吴兴的震州刺史杜龛,在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太守韦载,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东扬州刺史张彪,在苏州的王僧辩之弟王僧智,还有岭南的萧勃等。东魏与西魏两个国家这时已分别被北齐、北周禅代,北周在江陵扶持了一个后梁小王朝,虎踞汉水与长江中游,北齐则接纳了梁朝降将陆法和、徐嗣徽、任约等势力,并派遣翟子崇、柳达摩与萧轨、东方老等,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两次大规模侵犯建康。

陈霸先与建康保卫战

陈霸先率建康军民英勇奋战,以弱制强,击溃了这两次进犯。 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禅梁称帝,并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颂歌的时候,而是身处危难之中。

公元554年,也就是南朝梁承圣三年十月初九,西魏柱国于谨、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领兵五万,进兵江陵。次年正月初二,江陵陷落。梁元帝旋即被杀,年四十七岁。

江陵朝廷覆灭之后,二月,年仅十三岁的晋安王萧方智在建康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立为梁王。梁朝的危亡重任,落在了王、陈二人的肩上。

此时北齐趁虚而入,文宣帝把寒山之役俘获的梁贞阳侯萧渊明立为梁朝“皇帝”,派上党王高涣送他南还,并写信要求王僧辩迎接。对这样无理的要求,王僧辩自然是拒绝了。见劝说无效,高涣便猛攻东关,大破梁军,杀梁大将裴之横。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不得已答应接受萧渊明。五月,萧渊明入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梁王为太子。

这个局面如果稳定了,那么梁无异于北朝的傀儡,南朝的历史也就结束了。陈霸先在苦劝无效之后,决定诛杀王僧辩。九月,徐度、侯安都与陈霸先水陆并进,突袭石头城。王僧辩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俘,马上被绞杀。面对这样的形势,萧渊明只得退位。十月,梁王即皇帝位,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

这年冬天,吴兴太守杜龛、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辩之弟)起兵抗命。这三郡声势相连,几乎包括了京口东南的整个江南地区。陈霸先亲自东征,兵伐义兴。他刚一走,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约突然投降北齐,偷袭建康,占据了石头城,与留守台城的侯安都形成相持局面。

东征总算顺利,但是建康的局面就不大好收拾。北齐公然南侵,不断增援叛军。从绍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袭据石头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严为止,前后二百二十多天,建康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绍泰元年十一月,齐军五千人占领姑孰,与石头城徐、任相互呼应。陈霸先命令徐度在冶城立栅,加强防卫。这时候韦载向陈霸先献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在秦淮河南岸赶筑城垒,保障与东部联系的运输线,同时截断敌军的补给线,必然稳操胜券。陈霸先依计行事,命侯安都夜袭北岸屯粮之地胡墅,烧毁了一千多条船;命周铁虎攻击敌军运输线,俘获敌将张领州;又命韦载在大航的侯景旧营筑城,使杜稜防守。齐军也在石头仓城们和秦淮河南岸分别立栅,与梁军对抗。

徐、任仗着有北岸齐军为后盾,出兵猛扑冶城,陈霸先亲率精兵迎击,大破之。徐、任二人于是留齐将柳达摩守石头城,亲往采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中,梁军连胜,侯安都在北岸深入徐嗣徽本营,使徐嗣徽大为震动;陈霸先大败柳达摩,烧毁齐军所立两栅;徐、任领齐军一万欲回石头城,为侯安都水军所败。于是陈霸先开始猛攻石头城,想凭着连胜的锐气一战而胜。柳达摩胆寒,要求讲和,但是要求陈霸先侄子陈昙朗作为人质。

建康朝臣急欲讲和,陈霸先无奈只得同意。但是他认为齐军不会守信,以为梁朝微弱,定会发兵重来。十二月中旬,双方议和。柳达摩北还,因枉自损失失兵损将而一无所获,被齐文宣帝所杀。

陈霸先的估计完全正确。两个月后,徐、任袭击采石,抓去了一个防守的将领。三月下旬,齐大都督萧轨与徐、任合兵十万,进军当涂南岸东梁山。陈霸先在梁山本已设防,使侯安都、周铁虎在此驻军,这时候又增加兵力,亲自去视察,慰劳军队。

然而齐军在梁山不过是虚张声势,相持到五月,齐军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还萧渊明就退兵。陈霸先满口答应,但是没过两天萧渊明就“疽发背”死了(明摆着是被故意搞死的)。得知这一消息后,萧轨大怒,次日兵发芜湖,走旱路向建康推进(可见萧轨对侯安都的水军仍然十分忌惮),把周文育、侯安都抛在后面。陈霸先立即召还梁山各军,在建康摆开防守阵势。

二十九日,齐军进到台城以东的倪塘,台城外郊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骑兵。从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保卫战打响了。

二十九日当天,陈霸先趁齐军先锋立足未稳,领军出建康,在白城与徐嗣徽激战半日。周文育、侯安都勇不可当,亲率骑兵突击,生擒齐将乞伏无劳(看这个名字就是个衰鬼)。就在此时,大将沈泰奉陈霸先之命领三千精兵暗渡长江,偷袭瓜步,缴获一百多条船和一万军粮,令急欲增援南岸的齐军援兵大为受挫。这一天的战斗可谓是精彩之极,以劣势兵力两面出击仍然大获全胜,陈霸先对战局的判断和掌握证明了他是足以依靠的领袖人物。

第二天,齐军主力终于赶到,进军至城东北的钟山;初四,进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齐军主力既到,兵力对梁军保持了绝对优势,进展相当顺利。陈霸先看出敌军士气正高,决定暂避其锋芒,且战且退,逐处应战,以战术上的优势弥补战略上的劣势,同时不断用游骑骚扰齐军的补给线。

但是陈霸先很快发现自己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南、北、东三面都出现了敌军,建康被包围了。其时建康的对外联络已经被切断,粮运不至,救兵未来,户口离散,征求无所。

尽管这样,齐军却也陷入了困境。江南的梅雨季节终于发飙了,连日的大雨使城内外积水过膝。城内的守军还可以轮流到室内休息,城外的齐军可就惨了,一来露天无法烧火做饭,士兵只能吃生的食物;二来建康死守,陈霸先又不时偷袭,齐军无法休息,士兵日夜站在烂泥中,脚趾都烂了,精神更是疲惫不堪。

综合所有的情况,在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以后,陈霸先决定孤注一掷,冒险反攻。十一日,天气转好,陈霸先开始动员士兵,鼓舞士气。然而士兵个个饥饿不堪,根本无法出战。就在陈霸先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蒨奇迹般的送来了三千斛米、一千只鸭。至于怎么弄到的这些东西,史书上没有说,我只能称之为奇迹。陈霸先自然是大喜过望,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个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着几块鸭肉。士兵们填饱了肚子,振作精神,准备拼死一搏。

公元556年、梁太平元年六月十二日的这场战斗,势必在历史上留下了几个耀眼的名字。下面我就结合史料,加上我的个人想象,描述一下这一天的激战。

十二日的拂晓,梁军的骑兵主力静悄悄的出了建康北门。先锋大将仍旧是侯安都,他的任务是为陈霸先的大部队冲乱敌军的阵地。侯安都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的梁朝皇族猛将萧摩诃,道:“将军骁勇有名,安都久仰,但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之事……”萧摩诃朗声道:“今日使明公一见!”侯安都道:“好!今日全赖将军神威。”

梁军在幕府山上摆开了阵势,而此时的齐军却一无所知。天光一放亮,侯安都立刻下令全军突击,向齐军本营发起进攻。借着幕府山的地势,士气高昂的梁军骑兵犹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齐军阵地。惊慌失措的齐军仓促应战,不少士兵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已经身首异处。侯安都和萧摩诃更是一马当先,枪挑马踏,令齐军心惊胆战。

但是齐军很快从慌乱中回过神来,大批赶到的援军将侯安都部团团围住。侯安都坐骑被射中,落马倒地,十几个齐兵一拥而上就要抓人。当此时,萧摩诃大喝一声,匹马杀到,吓得齐兵四下逃窜。侯安都趁机大枪一挥,挑落一个敌军骑兵,夺过马再战,威猛无比。

这时候陈霸先亲率大部队赶到了,吴明彻、沈泰等军大举进攻,齐军又是一阵大乱。侯安都看到援军既到,便向萧摩诃大喝道:“萧将军!随我杀将过去!”便带着所部骑兵绕到齐军背后,再次发起猛攻。这时候齐军腹背受敌,又弄不清敌人究竟有多少兵马,士兵无心恋战,大败溃散,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齐军大败,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也在乱军中被俘虏。士兵把二人押解回营,陈霸先冷笑一声,下令斩首,号令三军,梁军军威更壮。吴明彻、沈泰、周文育、徐度等各军纷纷告捷,齐军完全被击溃了,没有任何一只部队在抵抗,大家想的都是如何逃命。北齐南征的军事总指挥,大都督萧轨也被俘虏,其他齐军大将被俘的有四十五名之多,只有任约等不多几个人逃得性命。其余齐军将士逃到江边,却发现战船早已被侯安都的水军烧毁大半。船少人多,齐军为了争相上船而自相残杀,惨不忍睹,渡江溺死的也是不计其数。

十三日,梁军烧毁江边齐军遗留的战船,战事完全结束。十五日,建康宣布解严。至此,建康保卫战结束。陈霸先胜利了,但是充当人质的陈昙朗却被北齐了。

陈霸先之所以愿走这一着险棋,与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民心对萧家已极度失望有关:梁武帝是饿死的,梁简文帝是被土囊压在头上闷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也是被土囊闷死的,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称过帝,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而是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子女妃妾,部下随从,成千上万的百姓连带着受屠戮的事。

平王僧辩余部之战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倩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战不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谯(今安徽和县)、秦(今江苏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齐,乘陈霸先东讨义兴之机,秘与豫州刺史任约,以精兵5000袭建康(今江苏南京),占据石头城。陈霸先说降韦载还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龛,以救长城。又命裴忌助黄他攻吴郡(今江苏苏州),王僧智弃城逃吴兴。十一月,北齐遣兵5000渡江占据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援徐嗣徽、任约。陈霸先于冶城(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带)立栅以阻绝援军。北齐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士荣、淮州刺史柳达摩领兵万人于胡墅(今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渡江,向石头城送米3万石,马干匹。陈霸先得知,卷甲还建康,命侯安都夜袭胡墅,烧北齐船只千余艘,断其粮运,并在大航(今南京镇淮桥东)修缮侯景故垒,派兵据守。北齐军亦于石头城南秦淮河南岸筑两栅,与梁军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栅,陈霸先亲率铁骑精甲出明门袭击。徐嗣徽军大败,遂以柳达摩留守石头,自往采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侯安都败徐嗣徽,俘数百人,陈霸先攻克北齐军石头。水南二栅,大败北齐兵。徐嗣徽、任约等领北齐水步军万余人准备进入石头,陈霸先派兵据江宁阻击,北齐军不敢进,驻屯浦口(今江苏南京北)。陈霸先派侯安都率水军袭击,大破北齐军,徐嗣徽、任约等单舸逃走。陈霸先围攻石头城,断其汲水道路,城中无水,北齐将柳达摩遣使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遂与齐结盟,签订和约。徐嗣徽、任约随柳达摩奔北齐。陈霸先随即遣将攻占姑孰。次年正月,遣陈蒨、周文育攻克吴兴(今属浙江),杜龛败死。王僧智等奔齐。二月,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斩求扬州刺史张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拈江州、豫章外、王僧辩余部悉平。

平萧勃之战

太平二年二月,梁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陈霸先,举兵北伐。过五岭至南康(今属江西),以郢州刺史欧阳頠及其部将傅泰、萧孜(萧勃侄子)为前军,至豫章,分屯要点:欧阳頠屯苦竹滩(今江西丰城西南),傅泰据跖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奉新西)举兵响应萧勃,以其弟余孝劢守郡城,自率军出豫章据守石头,与萧孜会合。陈霸先派平西将军周文育率军进击。周文育至豫章后,即以军主焦谯僧度袭击余孝顷,尽夺其上牢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栅固守。周文育军粮尽,诸将欲退,文育不许,遣使送出临川(今江西南城)内史周迪,周迪允送粮食。于是周文育以旧船运老弱,顺流而下,烧豫章栅栏佯退。余孝顷见之,不设防备。周文育军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据芊韶(今江西丰城东北)。芊韶上游有欧阳颇、萧孜.下游则有傅泰、余孝顷、周文育据中筑城,切断敌军联系。欧阳頠等人大惊,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周文育派严威将军周铁虎等袭俘欧阳頠。又派其将丁法攻俘傅泰。萧孜、余孝顷军闻讯退走。三月,萧勃在南康得知欧阳頠等兵败,军中惊慌,其部将陈法武、谭世远于始兴(今广东广州韶关北)斩杀萧勃,持其首级降梁。四月,萧孜、余孝顷仍据石头抵抗。陈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协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周文育率水军、侯安都率步兵协同进攻,萧孜出降,余孝顷逃新吴。陈霸先以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并派其征讨岭南,欧阳頠子欧阳纥克始兴,頠至岭南,诸郡皆降,遂克广州。五月,余孝顷亦降。

平王琳之战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十月,侯安都进抵武昌,王琳部将樊猛弃城退走。周文育军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至武昌,与侯安都会师,得知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侯安都认为师出无名,又因两将并行,不相隶属,部下交争,以致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不克。王琳军进至弇口(今湖北武汉西南),侯安都乃撤围移军至沌口(今武昌),仅留沈泰守汉曲(即汉口),侯安都遇风不得进,与王琳军对峙数日后交战,侯安都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仅沈泰退走。王琳军移驻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占江州(今江西九江)。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万进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扎白水浦(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据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欲东下,不敢,乃向北齐求援,请立梁永嘉王萧庄返江南,即帝位,改元天启。萧庄以王琳为梁侍中丞相、录尚书事。六月,陈霸先再遣侯填、徐度率水军攻王琳,又另派谢哲前往游说。八月,王琳同意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召众军还驻大雷(今安徽望江)。三年十月,王琳得知陈霸先死,复率军东进,复拥永嘉王萧庄出屯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陈以侯瑱、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安州刺史吴明彻夜袭湓城,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王琳乘势率军东下,于天嘉元年二月,进至栅口(在濡须口东)。侯填驻军芜湖,两军相持百余日。东关(即濡须口)水涨,王琳引合肥、芜湖一带水军助战。侯瑱进军虎槛州(今安徽芜湖西南),王琳列舟江西,与陈师隔州对峙。次日,两军交战,王琳军撤退,至西岸以自保。晚上,遇大风雨,王琳军入浦修船,侯瑱军亦退回芜湖。北周乘王琳东下之际,遣都督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带兵数万人袭击郢州。王琳恐军心动摇,乃率水军东进,北齐水军刘伯球以万人助战,慕容子会又率铁骑2000驻芜湖西岸策应王琳。时西南风紧,王琳自为得天助,引兵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侯瑱率军出芜湖尾其后。王琳用火攻,因风向反烧己船。侯瑱以拍舰击王舰,又以蒙冲小船冲撞王舰,并溶铁洒之,王琳军大败,军士溺死及被杀伤殆尽。王琳退至湓城,欲收容散卒,已无人归附,乃携妻子奔北齐。

诸葛亮去世后,曹魏西南最大的威胁解除,三年后,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称燕王,背叛曹魏,曹魏辽东太守毋丘俭讨伐公孙渊失败,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马懿率领大军讨伐公孙渊,出行前,魏明帝曹睿问司马懿:讨伐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复:一年时间够了。

随后,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从洛阳出发经过一百余天的行军到达辽东,采用声东击西、主动示弱之计,经过几个月激战,击败了公孙渊,公孙渊战死,司马懿收复整个辽东,在进行一系列善后工作后,司马懿便开始率领大军回师。

司马懿

由于当时正是冬季,辽东又地处北方,天气寒冷,魏军士兵有很多人衣着单薄,因此请求司马懿发棉袄用来抵御寒冷,司马懿不同意,有人说有很多旧的短袄可以发给士兵,但司马懿却说:短袄是国家的财产,我作为人臣不能私自施舍给人。最终没有同意,仍然让士兵在寒冷中行进,同时司马懿为了加快进军,上报朝廷把魏军中60岁以上的士卒遣散加家,被遣散的老年士卒约有一千多人。

为什么司马懿如此心寒?宁愿自己的士卒忍受寒冷,也不给他们抵御寒冷的衣物?

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本来就是心狠手辣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件都是有目的的。

先看看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后干了什么事?

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对,你没看错,司马懿屠城,他把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中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杀掉,够狠吧,司马懿这么做是有目的:杀鸡骇猴,屠城就是为了报复攻城时替公孙渊守城的居民,这是司马懿严重的报复心态,可见司马懿有多心狠手辣,公孙渊都死了,这些居民本来就没有特别的严重的罪行,赦免他们不比杀了他们好?

司马懿

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后干的第二件事就是:筑京观!什么叫筑京观?就是把战争中敌人战死或者被杀的尸体全部收集起来,包括司马懿屠城所杀的人,把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然后筑成一个尸体高台,然后再封土形成高冢,司马懿这么做当然也是有目的:就是威慑敌人,让剩下的人不敢跟朝廷作对。

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后干的第三件事就是:屠杀公孙渊所任命的官吏!司马懿把公孙渊称燕王时期任命的官吏自公卿以下全部斩首示众,这样又杀了两千多人,这两千多人很多是投降过来的人,司马懿不分清红皂白全杀了,司马懿的目的很明确:凡是和朝廷作对的人,都得死。

司马懿心狠手辣

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后干的第四件事就是:收编百姓,迁出辽东!司马懿收编了辽东的四万户百姓,合计十几万人,把其中籍贯是中原的人,让他回到原籍贯,其他人则强制被迁往内地,这样一操作,整个辽东的人口基本上被司马懿搬空了,司马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辽东问题,解决辽东不服从中央政府政令的问题,辽东都没人,自然也不能反叛朝廷了。司马懿由此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汉人不是被杀了,就是被搬离辽东,辽东迅速成为空城,辽东的地盘迅速被胡人占领,这也是后来五胡乱华的一个原因,司马懿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辽东地图

另外司马懿还将一千多60岁以上的士兵遣散,同样是有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快速回军,年龄多了的人,自然走得也慢,还不如遣散他们,这样就不用管他们了,是死是活司马懿可以不用负责了,就加快了自己的行军速度,就能按自己当初承诺魏明帝的一年时间内赶回洛阳。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给士兵抵御寒冷的短袄?

司马懿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因为给士兵短袄抵御寒冷毫无好处,反而还会得罪皇帝。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司马懿绝对有这个权力把御寒的短袄发给士兵,就像他有权力屠城和屠杀公孙渊所任命的官吏一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况且发给士兵抵御寒冷的短袄又不是违反原则的大事,司马懿都已经完成了任务,绝对是大功一件,就算司马懿这么做了,魏明帝也不会处罚司马懿的,就像当年司马懿平定孟达先斩后奏一样,可司马懿就是不发。

司马懿平辽东

司马懿打完了仗,无需安抚士兵,他需要阿谀奉承的是皇帝,不是士兵,司马懿历来就是如此,对于上级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士兵就没那么爱护,也不会在乎士兵的死活,他现在只想快速回军,完成使命,给了士兵棉袄无益于快速行军,对于这么没好处的事情,司马懿自然不会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