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气象期刊_广东气象部门
1.全国有哪几所军队院校?
2.哪个军校好?
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010)
摘要:本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对许多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问题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在众多的理论问题之中,以“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分析中国近代地学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关键词:地理 文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不断产生,西方的科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科学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探讨科学、研究科学的可喜局面。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之中,关于地理与文化(或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争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
对于地理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源于人地关系这一悠久的历史命题。人地关系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作为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命题,却始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将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向了高潮。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1844~1904)在他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将这一理论引入了地理学,并强调了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多方面的控制。20世纪初,拉采尔的思想经过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E.C.Semple,1863~1932)的著作《地理环境的影响》(1911年)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辛普尔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Huntington,1876~1947)在1915年出版了《文明与气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有在刺激性气候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1920年,他又出版了《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决定作用。
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法国学者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提出了“可能论”又称“或然论”,反对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只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人类又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作出选择,并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现象。他的学生白吕纳(J.Brunhes,1869~1930)在1925年出版了《人地学原理》,使这一观点在欧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经过激烈的争论,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或然论”逐渐替代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并在西方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 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长期战争的破坏使得刚刚起步的近代科学更是举步维艰,因此这一时期人为的、政治的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时局的动荡、民族面临的存亡危机,加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试图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出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时又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许多学者试图通过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寻找出东西方的本质差异,以探讨中国人如何摆脱困境。这种超越学术的研究动机,使得有关“地理与文化”的争论在本世纪20~30年代显得格外活跃,并成为众多近代科学理论探讨中最为突出的论题之一。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在西方已经沉没了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却格外的风行。
从19世纪末开始,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的进化论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达尔文所指的“进化”本来是由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的改变而造成的,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将本属于生物界的进化论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提出了“社会有机体”学说。严复在他的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译著《天演论》中,阐述了斯宾塞的观点,这种观点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需要。到了本世纪20年代,进化论已为多数中国学者所接受[1]。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尽管进入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已被“或然论”所代替,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却首先始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而且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反映出了政治热情高于科学精神的时代环境的特殊需要。进化论也为本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能在中国找到生存的土壤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前后有关东西文化问题的论战也是促成地理学界“地理与文化关系”讨论的原因之一。由于五·四前后正值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时期,东西文化的差异问题就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这场在思想界进行的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论战,也直接影响了地理学界的相关讨论。地理学者们试图通过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寻找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在本世纪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初,中国近代地理学刚刚起步,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动植物学、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不断从地理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伴随而来的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危机感。如何继续发展地理学?如何使地理学从传统的描述向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转化?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背景条件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生长点。在许多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西方人地关系理论的传入,无疑使中国学者感到了一种“清新的气息”。
人地关系论题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地理学者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所以在中国近代有关“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以地理学者们的探讨最为深入,并且这种争论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二 近代人地关系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最早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并被广泛接受的人地关系理论。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张相文的《地文学》。张相文在这部书第五编生物界中,阐述了不同气候带人种的优劣:“寒热带之人,为天然力所束缚,或昏怠迟缓、或畏琐困陋,皆不免长为野蛮。亚热带则生物以时,得天颇优,常为开化之先导。亚寒带则生物鲜少,人尚武健。”并认为“今世富强文明诸国,莫非温带之民族所创建也” [i]。张相文是中国近代最早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学者之一。
张相文的学说是从日文著作中转介过来的。而且他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在当时的地理学界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也没有造成“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后,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直接地、全面地传入中国,才产生了广泛的“地理与文化”的讨论。
1921年《地学杂志》介绍了亨丁顿的的著作,认为“汉丁顿之学说,主以地面上之自然现象与空气情况解释人类生活组织之现象,而定人类文明创造与发展之界限,此种学说简括称之,即地理的历史观”[ii]。1922年《地学杂志》译载了亨丁顿的《文明与气候》一书的第一章,《史地学报》译载了弗尔格里夫(J.Fairgrieve)的“各国历史所受地理之支配”。这一时期的有关杂志发表了大量的译文和介绍性文章,评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并认为这种理论“以地理环境判断全世界古今各国文明之状况”,是“唯物史观、地理的历史观”[iii]。决定论思想在中国地理学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现了一批阐述决定论观点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张其昀的《人生地理学》(1926年)和白眉初的《地理哲学》(1933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缺陷。胡焕庸在留学法国期间,受教于法国现代地理学大师E.德马东(de Martonne)和J.白吕纳(Brunhes),并受到法国人地学派思想的影响。1928年他回国时,中国近代地理学刚刚起步,在西方已经落后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还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传。他深感中国地理学研究与西方的差距,撰写了“西洋人地学说晚近之发展”、“白吕纳的人生地理学”和“法国研究地理学的近况”等文章,介绍了法国人地学派的“或然论”观点。1935年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中译本出版,在这部译著的长篇译者序言中,系统地介绍了原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或然论”在中国地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30年代,马克斯主义(当时称为新社会派)的辩证唯物论的人地观也介绍到了中国。楚曾(楚图南)在《地学季刊》上发表了“人文地理学的发达及其流派”,最早介绍了马克斯主义的人地观,指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则以在自己的作用之下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为媒介而主要地影响于人类”[iv]。强调了自然与社会是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严格对立的。
三 “地理与文化”讨论的兴起
西方人地关系理论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者们纷纷著文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掀起了 “地理与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早在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拟定了京师大学堂的《大学堂章程》。《章程》对于各学科讲习方法的解释中,即强调了对于“文化与地理之关系”、“军政与地理之关系”和“风俗与地理之关系”的讲解[v]。
本世纪20~30年代,对“地理与文化”的讨论形成了一个高潮,论文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是中国地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在1933年《地学杂志》发表的169期总目中,特地开辟了“地与文化”一栏,可见此类文章之多以及当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东方杂志》也发表征文讨论地理与文化的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这一时期专门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或文明)关系的文章有40多篇,它们分别发表在10余种期刊上,而以《地学杂志》论文最多,影响也最为广泛。而在地理学的相关文章中阐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文章就更多,尤其是在区域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研究主题之一。因此这一时期包含有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论文、论著有近百篇。从而使这一论题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主要论题之一。
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决定论始终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尤其是在20~30年代,在其它西方人地关系论传入之前,这种观点更为盛行。
一些学者首先试图用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来解释历史与文化。1914年,王桐龄发表“中国文化之发源地”,分析了世界文明六大发源地的地理环境,认为汉族文化发达是由于“气候温暖、土脉肥沃、物产丰饶”[vi]。1924年,他又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了“陕西在中国史上之位置”,从气候、土壤、河流、人口等方面的分析,提出“陕西为中国开化最古之地”,“为中国文化发源地”是由于“陕西地理有种种特别优异之点”[vii]。甚至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归咎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太优越,从而引起了列强的羡慕与嫉妒[viii],将地理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引向极端。
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已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一些学者试图在地理环境上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1914年,王桐龄发表“亚洲地理之缺点”,指出“亚洲为自古文明发源地,最古之文明国,皆起于亚洲。然迄今式微已甚。”而“亚洲之历史所以生此结果者,亦亚洲地理之缺点使之然也” 。作者在分析了地势、海岸线等特点后指出:“亚洲地理凡可以阻绝交通之条件,无不具备”,而内部资源丰富、交通不畅是人民缺乏交流精神的原因。作者还指出欧洲“交通便利,而天产物缺乏,故欧人多利用交通机关,以求糊口于四方。其所以富于活泼进取之气象者,职是之由”[ix] 。
还有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制度也有决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地理与文明,如肌肤与精神之关系。充分之精神,必因健全之肌肤而始具。充分之文明,必有健全之地理而始生”[x] 。而“社会制度乃人地相应之结果,历史乃人类适应自然的及社会的环境之成绩之记录及其说明;……不同的自然环境使人类不同的适应,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xi]。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并试图以此归纳出西方文化具有交流精神,而东方文化缺乏交流精神。
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学者一方面用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解释古代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同样的地理环境解释近代落后的原因,因此这种解释不免有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当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这种观点的危害性。20年代,姚存吾在《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如果“不纠而正之,将何以励国人因袭之气,鼓勇力以贡献于将来之世界,以图民族之自存?”他还进一步指出“况此等骇人听闻言论,只为偶然之感触,而非根本之观察,只为一时之现象,而非追往查来之研究”[xii]。并相信“人类能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者,其文化必日益进步”[xiii]。
1933年,李长傅上发表“科学的地理学的新转向”,也批判了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它们“陷于速成推论法,把人与地的中间项的劳动过程漏掉了。其结论是任意规定,虽有时正确,但常常半正确,甚至完全错误”[xiv] 。
四 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影响
近代中国学者对于“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广泛讨论,不但使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中国近代地理学者的研究方向,并且促进了地理学中一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发展。
1 土地利用和农业地理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农为主,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最为紧密的联系。土地利用是人类生产活动及科学研究和自然环境关系表现得最为具体的景观。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可以了解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这种思想促成许多地理学家选择土地利用和农业地理作为他们一生的主导研究方向。
从30年代开始,北京、广东、浙江、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先后设立了土壤调查、研究专门机构。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学者分析了土壤与气候、岩石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了土壤与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等的关系,还有学者探讨了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的关系[xv]。
2 民族与人口地理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已有学者从事人口问题的研究。但早期人口研究偏重于人口数字的推求,很少重视地理背景的影响。从30年代开始,胡焕庸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人口地理的论文,从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文中发表了中国第一张人口等值线密度图。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瑷珲—腾冲线是中国东南部人口密集区与西北部人口稀疏区的分界线。1936年,胡焕庸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产区域”,第一次从单位面积的人口容载量与农业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人口地理的研究。
民族地理的研究也发展起来。张相文的《地文学》中较早地将人种分为直发、拳发和绒发三种。民族的地理分布是民族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张其昀在“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xvi]一文中,根据地形特点将民族分为四个分布区。而更多的文章是研究不同民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应用气候学和生物气候学研究 气候的变化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显著的地理因素之一。气候学在商业、农业、交通、军事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深入。从30年代起,对于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台风、季风、降雨量、气压等气候要素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如竺可桢的“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xvii],徐近之的“热带旋风”[xviii]等文章。此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物候和气候分区的研究也有所发展。
地理学者还开始研究利用适宜的气候环境治疗疾病,从而发展起了生物气候学。许多学者还对不同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进行了研究,以求寻找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例如,竺可桢就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论述了中国旱涝变化的周期[xix]。
五 几点启示
地理学中所强调的人应该是自然的人,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人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直到今天,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仍然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由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每一次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都有利于以人类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科的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在“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向前发展,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首先,由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包含了“人”这一因素,使得这一学科较其他学科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前文谈到的20世纪20年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已经消沉的情况下,在中国还能蓬勃地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地归因于西方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滞后性。前文谈到严复译的《天演论》是根据英国学者赫胥黎(T.H.Huxley,1825~1895)在1893年发表的文章编译的,而严复至迟在1895年就开始翻译了[xx]。本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外学者互访的增多和留学生现象,已经大大缩短了中西方科学交流的过程,西方出版的一些较有影响的地理学著作,在三、五年内就能见到中文译本。至于介绍西方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文章更是广泛。而且,在本世纪上半叶的这场“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环境决定论观点一直在地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没有因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直到1948年,还有学者在宣传亨丁顿的学说,并认为他的研究“独树一帜”[xxi]。
其次,必要的理论争鸣和论证将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这种争鸣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科学理论对学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不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如《礼记·王制》中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管 子 · 水 地 》中有:“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宋之水,轻动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 《大戴礼·易本命第八十一》有“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类,耗土之人丑”。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山林之民毛而方,川泽之民黑而津,丘陵之民专而长。 衍之民 而瘠,原隰之民丰肉而痹”,此外,《吕氏春秋》、《淮南子·坠形训》等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可谓丰富,但它只是少数哲学家谈论的话题,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鸣,因此并未对中国地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从反面证明了科学理论争鸣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理论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通过讨论,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了传统地理学的缺陷,认为应当“赶紧抛却那种好象只有骨肉而无灵魂的地理记载”[xxii],在讨论“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同时,对地理学科的对象、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的探讨也逐步展开[xxiii]。而这种理论研究正是近代地理学与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差异之一。
本世纪“地理与文化”的讨论及其对中国近代地学的影响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010)
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在众多的理论问题之中,“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并成为本世纪众多科学理论探讨中最为突出的论题之一。
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论题,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历来是地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所以中国近代“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以地理学者们的探讨最为深入,并且这种争论对中国近代地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中国的地学研究在本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不断从地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伴随而来的就是地学研究的危机感。如何继续发展地学?如何使地学从传统的描述向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转化?在中国地学发展不够成熟的背景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生长点。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最早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并被广泛接受的人地关系理论。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制度有决定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并试图以此归纳出西方文化具有交流精神,而东方文化缺乏交流精神。他们一方面用优越的地理环境来解释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上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解释不免有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当时就有学者指出这种观点“陷于速成推论法”,“其结论是任意规定,虽有时正确,但常常半正确,甚至完全错误”。随着讨论的深入,强调人类的选择能力和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影响了这一论题的发展方向。
近代对于“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广泛讨论,不但使地学中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中国近代地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当时许多地学工作者正是受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才选择了农业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气候学与气象学等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分支学科作为他们一生的主导研究方向。
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当代仍然是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由于人与环境关系的不断变化,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每一次认识的深入,都有利于以人类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地学的发展,并且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地学的研究
全国有哪几所军队院校?
前10名:
我们学校第二绝对真实
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从事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是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座落在古城长沙,占地总面积5632亩,分为四个校区,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校有3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 “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新建的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图书馆藏书16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校园网实现了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互联。
学校下设: 基础部、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政治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二、中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院校,全军综合型大学之一。主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计算机、通信、测绘和信息研究等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是全军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测绘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可培养工程硕士生。拥有5个军队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校园宽阔整洁,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被命名为"园林式营院"。占地35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GPS实验场、卫星地面站、人造卫星观测站、天文台、计算中心、游泳池、射击场、田径运动场、室内运动馆、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配套。拥有包括百亿次巨型机、小型机在内的各类高档计算机4000余台,有多达1500个座位的语音听力设备。图书馆藏书近100万册。校内建有宽带高速校园网,接入全军军事教育训练信息网。学校铺有专线接入教育科研网并与INTERNET互联。
三、空军工程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位于古城西安市区,是以工为主,集法、文、理、军、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重要技术学科。她担负着为空军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指挥管理人才任务。是培养空军专业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
空军工程大学下设工程学院、导弹学院、电讯工程学院。共有23个系,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在校学员近万名研究生近千人。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46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对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每年都有部分教研人员赴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
四、中国理工大学
中国理工大学坐落在长江之滨、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全军重点建设院校。她是由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通信工程学院,点燃“爆”的全国重点高校工程兵工程学院,开拓新中国军事气象事业先河的空军气象学院和在高科技领域一支独秀的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担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点基地。
学校占地3500余亩,基础雄厚,规模宏大,条件优良。设有通信工程学院、指挥自动化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气象学院、理学院等5个学院和一个研究所,校舍总面积72万平方米。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硕士点,25个本科专业。拥有20多个全军性科研培训中心和大型教学科研基地,有全军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3个。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从采编到流通实现计算机管理并进入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有条件良好的教学楼、实验楼,有设备先进的电化教学中心、计算中心、电子阅览室和语言视听室,有设施完善的运动场、游泳池、礼堂和军事训练场。
五、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原名为海军工程学院,1999年原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并入该校。学院是一所技术与指挥、工程与管理相结合,具有鲜明海军特色,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型、高水平的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海军唯一的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到博土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九省通微”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是一所理想的教学科研园地。
学院下设基础部和舰船工程、舰船内燃机动力、蒸汽燃气核动力、舰船电气工程、兵器工程、系统工程系.有50多个教研室和研究室.40多个实验室。学院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先后建立了仿真技术、隐身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材料科学、核安全工程等一批我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新学科专业,现有6个博士、18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2个本科专业.成为人民海军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的最大基地。
六、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是全国、全军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是全军重点建设的院校。学院在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在工学、军事学、法 学3个学科门类具有14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6年,"导航、制导与控制"、"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学科,"火炮、自动武器与工程"学科的实验室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1985年以来,先后有9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授担负起培养 研究生的任务,现有研究生导师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
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全军重点建设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培养海军舰艇技术指挥军官、海军政治指挥军官和海洋测绘工程技术军官的高等院校。她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大连市老虎滩畔,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办学正规,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担负着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和一些重要课题的科研任务。学院设有政治系、航海系、舰炮武器系、水中武器系、导弹系、指控信息系、海洋测绘系、外训系等8个专业系、一个基础部、一个学员旅、一个海上实习中心、46个教研室、10个实验中心(其中包括172个实验室和教练室),拥有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万余件(套),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水面舰艇模拟训练中心、海上舢舨和游泳训练中心,还有射击靶场、各种球类场、室内外运动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
八、空军雷达学院
前身是中国雷达和防空学校,组建于1952年7月。她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雷达兵的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也培训一部分专科和干部学员。
学院设有军事指挥和雷达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所有一套成功的办学经验,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的教员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高等军事院校。现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00余人;有讲师、工程师、实验师300多人;有一批全军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根据上级下达的要求和招生计划,学院每年向部分省、市、自治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男生。在教学上注重拓宽学员知识领域,改善学员智能结构,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40多年来,学院为部队培养了2万多名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学员在雷达部队建设中作出了贡献,有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
学院各种设施齐全,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大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等教学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多种运动场、俱乐部是学员健身强体、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九、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是一所中级指挥院校,担负培养陆军(含空降)师以下机关的各类参谋、院校军事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全军电教干部的任务。学院源于1938年创建的抗大二分校。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先后易名为华北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军事教育学院。1992年8月改为陆军参谋学院。1999年改名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设有“四馆、四场、四中心”。四馆;图书馆(藏书35万余册)、军事教育博物馆、党史馆、院史馆;四场:陆军装备训练场、参谋技能训练场、模拟演习训练场及野外训练场;四中心;教学指挥中心、计算机中心、指挥自动化训练中心和电教制作、控制、维修中心。另外,还有运动场、游泳池、印刷厂、教具厂等辅助教学设施。学院举办了《参谋学刊》、《中国军事教育》两种全军性刊物。“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全国国防、军事教育学科规划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设在该院。近年来,全院共出版专著近200部,编写教材30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研制计算机软件和军用、民用产品40多个。学院与总参政治部联合研制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库多媒体系统”,受到了中宣部、总政的高度评价。多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军队级学术成果奖。
十、装甲兵工程学院
装甲兵工程学院座落在北京市风景秀丽的卢沟桥畔,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和全军十二所综合院校之一。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在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于1969年迁址首都北京,是我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工程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培养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员,培训军地双向选择生和外军留学生。主要为全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军官和具有军事指挥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军官。培训模式分为4年制工程本科和5年制双学士本科两大类。学院现设本科招生专业9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3个,是全军极少数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军事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
哪个军校好?
中国军队院校排名军事
本文引用自阿梓《中国军队院校排名》
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从事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是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座落在古城长沙,占地总面积5632亩,分为四个校区,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校有3个国家级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 “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新建的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图书馆藏书16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校园网实现了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互联。
学校下设: 基础部、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政治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二、中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院校,全军综合型大学之一。主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计算机、通信、测绘和信息研究等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是全军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测绘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可培养工程硕士生。拥有5个军队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校园宽阔整洁,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被命名为“园林式营院”。占地35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GPS实验场、卫星地面站、人造卫星观测站、天文台、计算中心、游泳池、射击场、田径运动场、室内运动馆、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配套。
拥有包括百亿次巨型机、小型机在内的各类高档计算机4000余台,有多达1500个座位的语音听力设备。图书馆藏书近100万册。校内建有宽带高速校园网,接入全军军事教育训练信息网。学校铺有专线接入教育科研网并与INTERNET互联。
三、空军工程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位于古城西安市区,是以工为主,集法、文、理、军、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重要技术学科。她担负着为空军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指挥管理人才任务。是培养空军专业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
空军工程大学下设工程学院、导弹学院、电讯工程学院。共有23个系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在校学员近万名研究生近千人。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46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对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每年都有部分教研人员赴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
四、中国理工大学
中国理工大学坐落在长江之滨、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全军重点建设院校。她是由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通信工程学院,点燃“爆”的全国重点高校工程兵工程学院,开拓新中国军事气象事业先河的空军气象学院和在高科技领域一支独秀的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担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点基地。
学校占地3500余亩,基础雄厚,规模宏大,条件优良。设有通信工程学院、指挥自动化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气象学院、理学院等5个学院和一个研究所,校舍总面积72万平方米。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硕士点,25个本科专业。拥有20多个全军性科研培训中心和大型教学科研基地,有全军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3个。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从采编到流通实现计算机管理并进入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有条件良好的教学楼、实验楼,有设备先进的电化教学中心、计算中心、电子阅览室和语言视听室,有设施完善的运动场、游泳池、礼堂和军事训练场。
五、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原名为海军工程学院,1999年原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并入该校。学院是一所技术与指挥、工程与管理相结合具有鲜明海军特色,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型、高水平的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海军唯一的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到博土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是一所理想的教学科研园地。
学院下设基础部和舰船工程、舰船内燃机动力、蒸汽燃气核动力、舰船电气工程、兵器工程、系统工程系.有50多个教研室和研究室.40多个实验室。学院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先后建立了仿真技术、隐身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材料科学、核安全工程等一批我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新学科专业,现有6个博士、18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2个本科专业.成为人民海军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的最大基地。
六、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是全国、全军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是全军重点建设的院校。学院在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在工学、军事学 、法学3个学科门类具有14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6年,"导航、制导与控制"、"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学科,"火炮、自动武器与工程"学科的实验室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生导 师队伍。1985年以来,先后有9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授担负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现有研究生导师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
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全军重点建设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培养海军舰艇技术指挥军官、海军政治指挥军官和海洋测绘工程技术军官的高等院校。她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大连市老虎滩畔,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办学正规,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担负着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和一些重要课题的科研任务。学院设有政治系、航海系、舰炮武器系、水中武器系、导弹系、指控信息系、海洋测绘系、外训系等8个专业系、一个基础部、一个学员旅、一个海上实习中心、46个教研室、10个实验中心(其中包括172个实验室和教练室),拥有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万余件(套),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水面舰艇模拟训练中心、海上舢舨和游泳训练中心,还有射击靶场、各种球类场、室内外运动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
八、空军雷达学院
前身是中国雷达和防空学校,组建于1952年7月。她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雷达兵的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也培训一部分专科和干部学员。
学院设有军事指挥和雷达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所有一套成功的办学经验,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的教员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高等军事院校。
现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00余人;有讲师、工程师、实验师300多人;有一批全军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根据上级下达的要求和招生计划,学院每年向部分省、市、自治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男生。
在教学上注重拓宽学员知识领域,改善学员智能结构,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40多年来,学院为部队培养了2万多名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学员在雷达部队建设中作出了贡献,有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
学院各种设施齐全,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大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等教学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多种运动场、俱乐部是学员健身强体、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九、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是一所中级指挥院校,担负培养陆军(含空降)师以下机关的各类参谋、院校军事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全军电教干部的任务。
学院源于1938年创建的抗大二分校。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先后易名为华北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军事教育学院。1992年8月改为陆军参谋学院。1999年改名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设有“四馆、四场、四中心”。四馆;图书馆(藏书35万余册)、军事教育博物馆、党史馆、院史馆;四场:陆军装备训练场、参谋技能训练场、模拟演习训练场及野外训练场;四中心;教学指挥中心、计算机中心、指挥自动化训练中心和电教制作、控制、维修中心。
另外,还有运动场、游泳池、印刷厂、教具厂等辅助教学设施。学院举办了《参谋学刊》、《中国军事教育》两种全军性刊物。“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全国国防、军事教育学科规划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设在该院。近年来,全院共出版专著近200部,编写教材30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研制计算机软件和军用、民用产品40多个。学院与总参政治部联合研制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库多媒体系统”,受到了中宣部、总政的高度评价。多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军队级学术成果奖。
十、装甲兵工程学院
装甲兵工程学院座落在北京市风景秀丽的卢沟桥畔,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和全军十二所综合院校之一。
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在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于1969年迁址首都北京,是我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工程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培养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员,培训军地双向选择生和外军留学生。主要为全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军官和具有军事指挥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军官。培训模式分为4年制工程本科和5年制双学士本科两大类。学院现设本科招生专业9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3个,是全军极少数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军事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
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从事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是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获中央专项经费支持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座落在古城长沙,占地总面积5632亩,分为四个校区,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全校有3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 “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新建的教学大楼,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图书馆藏书160多万册,中外期刊4000多种,并建立了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校园网实现了与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互联。
学校下设: 基础部、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政治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二、中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院校,全军综合型大学之一。主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计算机、通信、测绘和信息研究等专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是全军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测绘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可培养工程硕士生。拥有5个军队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校园宽阔整洁,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被命名为"园林式营院"。占地35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GPS实验场、卫星地面站、人造卫星观测站、天文台、计算中心、游泳池、射击场、田径运动场、室内运动馆、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配套。拥有包括百亿次巨型机、小型机在内的各类高档计算机4000余台,有多达1500个座位的语音听力设备。图书馆藏书近100万册。校内建有宽带高速校园网,接入全军军事教育训练信息网。学校铺有专线接入教育科研网并与INTERNET互联。
三、空军工程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位于古城西安市区,是以工为主,集法、文、理、军、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重要技术学科。她担负着为空军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指挥管理人才任务。是培养空军专业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
空军工程大学下设工程学院、导弹学院、电讯工程学院。共有23个系,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在校学员近万名研究生近千人。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460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对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每年都有部分教研人员赴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
四、中国理工大学
中国理工大学坐落在长江之滨、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全军重点建设院校。她是由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通信工程学院,点燃“爆”的全国重点高校工程兵工程学院,开拓新中国军事气象事业先河的空军气象学院和在高科技领域一支独秀的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担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点基地。
学校占地3500余亩,基础雄厚,规模宏大,条件优良。设有通信工程学院、指挥自动化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气象学院、理学院等5个学院和一个研究所,校舍总面积72万平方米。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硕士点,25个本科专业。拥有20多个全军性科研培训中心和大型教学科研基地,有全军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3个。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从采编到流通实现计算机管理并进入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有条件良好的教学楼、实验楼,有设备先进的电化教学中心、计算中心、电子阅览室和语言视听室,有设施完善的运动场、游泳池、礼堂和军事训练场。
五、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原名为海军工程学院,1999年原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并入该校。学院是一所技术与指挥、工程与管理相结合,具有鲜明海军特色,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型、高水平的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海军唯一的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到博土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九省通微”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是一所理想的教学科研园地。
学院下设基础部和舰船工程、舰船内燃机动力、蒸汽燃气核动力、舰船电气工程、兵器工程、系统工程系.有50多个教研室和研究室.40多个实验室。学院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先后建立了仿真技术、隐身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材料科学、核安全工程等一批我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新学科专业,现有6个博士、18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2个本科专业.成为人民海军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的最大基地。
六、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是全国、全军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是全军重点建设的院校。学院在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在工学、军事学、法 学3个学科门类具有14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6年,"导航、制导与控制"、"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学科,"火炮、自动武器与工程"学科的实验室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1985年以来,先后有9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授担负起培养 研究生的任务,现有研究生导师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
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全军重点建设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培养海军舰艇技术指挥军官、海军政治指挥军官和海洋测绘工程技术军官的高等院校。她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大连市老虎滩畔,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办学正规,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担负着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和一些重要课题的科研任务。学院设有政治系、航海系、舰炮武器系、水中武器系、导弹系、指控信息系、海洋测绘系、外训系等8个专业系、一个基础部、一个学员旅、一个海上实习中心、46个教研室、10个实验中心(其中包括172个实验室和教练室),拥有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万余件(套),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水面舰艇模拟训练中心、海上舢舨和游泳训练中心,还有射击靶场、各种球类场、室内外运动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
八、空军雷达学院
前身是中国雷达和防空学校,组建于1952年7月。她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雷达兵的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也培训一部分专科和干部学员。
学院设有军事指挥和雷达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所有一套成功的办学经验,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的教员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高等军事院校。现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00余人;有讲师、工程师、实验师300多人;有一批全军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根据上级下达的要求和招生计划,学院每年向部分省、市、自治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男生。在教学上注重拓宽学员知识领域,改善学员智能结构,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40多年来,学院为部队培养了2万多名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学员在雷达部队建设中作出了贡献,有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
学院各种设施齐全,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大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等教学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多种运动场、俱乐部是学员健身强体、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九、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是一所中级指挥院校,担负培养陆军(含空降)师以下机关的各类参谋、院校军事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全军电教干部的任务。学院源于1938年创建的抗大二分校。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先后易名为华北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步校、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军事教育学院。1992年8月改为陆军参谋学院。1999年改名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设有“四馆、四场、四中心”。四馆;图书馆(藏书35万余册)、军事教育博物馆、党史馆、院史馆;四场:陆军装备训练场、参谋技能训练场、模拟演习训练场及野外训练场;四中心;教学指挥中心、计算机中心、指挥自动化训练中心和电教制作、控制、维修中心。另外,还有运动场、游泳池、印刷厂、教具厂等辅助教学设施。学院举办了《参谋学刊》、《中国军事教育》两种全军性刊物。“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全国国防、军事教育学科规划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设在该院。近年来,全院共出版专著近200部,编写教材30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研制计算机软件和军用、民用产品40多个。学院与总参政治部联合研制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库多媒体系统”,受到了中宣部、总政的高度评价。多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和军队级学术成果奖。
十、装甲兵工程学院
装甲兵工程学院座落在北京市风景秀丽的卢沟桥畔,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和全军十二所综合院校之一。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在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于1969年迁址首都北京,是我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工程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培养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员,培训军地双向选择生和外军留学生。主要为全军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军官和具有军事指挥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军官。培训模式分为4年制工程本科和5年制双学士本科两大类。学院现设本科招生专业9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3个,是全军极少数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军事学和哲学5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
中国 《军事院校》 名单:
1、直属: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招生)。 国防大学---北京(进修)。军事科学院---北京(进修)。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招生)。
2、总参谋部(招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 。炮兵指挥学院-河北廊坊/宣化 。工程兵指挥学院-江苏徐州 。通信指挥学院-湖北武汉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北京昌平 。合肥炮兵学院-安徽合肥 。陆航学院-北京通州 。防空兵指挥学院-河南郑州 。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广东广州 。国际关系学院-南京板桥 。沈阳炮兵学院-辽宁沈阳 。重庆通信学院-重庆沙坪坝区 。西安通信学院-陕西西安长安区 。蚌埠坦克学院-安徽蚌埠。
3、总政治部(招生):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 。军事艺术学院-北京。
4、总后勤部(招生): 后勤指挥学院-北京 。后勤工程学院-重庆 。二军医大-上海 。三军医大-重庆 。四军医大-陕西西安 。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军事交通学院-天津 。汽车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镇江船艇学院-江苏镇江。
5、总装备部(招生):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丰台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北京怀柔 。装甲兵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湖北武汉。
6、海军(招生):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海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兵种指挥学院-广东广州 。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 。海军飞行学院-辽宁葫芦岛 。蚌埠士官学校-安徽蚌埠 。海军后勤学院-天津塘沽。
7、空军(招生):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 。空军指挥学院-北京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 。徐州空军学院-江苏徐州 。桂林空军学院-广西桂林 。空军一航院-河南信阳 。空军1飞院-黑龙江哈尔滨 。空军2飞院-四川夹江县 ,空军3飞院-辽宁锦州 。空军4飞院-河北石家庄 。空军5飞院-甘肃武威 。空军6飞院-河北涿州 。空军13飞院-安徽蚌埠 。空军大连士官学校-辽宁大连。
8、二炮(招生):二炮工程学院-陕西西安。二炮指挥学院-湖北武汉 。二炮青州士官学校-山东青州 。
9、各大(招生):大连陆军学院。石家庄陆军学院 。西安陆军学院 。济南陆军学院。南昌陆军学院。桂林陆军学院。昆明陆军学院。乌鲁木齐陆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