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夏两季呈现大陆性气候的是

2.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3.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于欧洲》教学设计

4.大陆性气候详细资料大全

5.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

6.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区域

7.大陆性气候是指?(如:终年乾燥少雨)

8.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赤塔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_赤塔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此人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 用散点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颂辞之说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真伪之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真伪之说,明、清时代就有一些奇怪的传闻,清代长为人徐树丕《识小录》所记:说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者张着嘴叫“六”状,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汤勤的裱褙匠认为:汴(开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闽(福建)音,他怀疑此画是伪作,颜公庆的《消夏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是书说这个汤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它踏在两片瓦角上,这怕是临摹者的败笔。汤勤斯人,名不见经传,他所说是否真有道理?看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冬夏两季呈现大陆性气候的是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1.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和资料掌握海洋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以上

 ⑵海洋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的胜地”、“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2.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板书]

 第一节地形概况[板书]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阶涕的概况[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大陆上的第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板书]

 [分析示意图]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小结]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板书]

 [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初中地理课件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观察提问:亚洲海拔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4.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填海造陆”、有关大阪的鸟瞰。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5.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和水力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度是表示大陆性气候明显程度的一个指数。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性影响大,受海洋性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 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 1月和 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0℃;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温可以达到40℃,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气候相比,具有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大陆度高等特点。从下表可以看出,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三地在同纬度亚欧大陆的西侧,它们的气候类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冬季酷寒,一月平均气温低达-50℃,绝对最低温度曾达-71℃ ,成为北半球的“寒极”;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维尔霍扬斯克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5℃,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另外,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于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三地属大陆性气候。在亚欧大陆西侧相应纬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凉爽,年较差仅15°~18℃,春秋月际变温不超过4°~5℃,春温低于秋温,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其次,亚洲全境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在亚洲大陆上,有世界上最热、最冷、最湿和最干的地区。例如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在沙特阿拉伯内陆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沙漠广布,无流区面积广大。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的湿角,年平均降水量达10,935毫米。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于欧洲》教学设计

想复习好初一地理的期末考试,你就要掌握地理知识的原理和规律。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B.地球 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C.地球不停的由西向东自转 D.地球在不停的绕太阳公转

2.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回归线 B 、赤道 C、极圈 D、 本初子午线[

3.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4. 关于我国首都北京经纬度位置(40?N,116?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B. 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C. 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D.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5. 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江苏省地图 D.镇江市地图

6. 教学楼位于升旗台的什么方向( )

A、西南 B、西北 C、东北 D、东南

7.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五带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变化

8.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五种,即( )

A、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B、沼泽、高原、山地、上坡、冰原

C、沼泽、高 原、山地、沙漠、盆地 D、平原、高原、山地、沙漠、盆地

读右图,回答9-10题。

9. 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 山顶 B.陡崖

C. 山谷 D.鞍部

10. 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150米 C.450米 D.600米

11. 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这说明了( )

A、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藻、海螺等

B、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并留下一部分

C、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

D、鱼、海藻、海螺等也可以在陆地环境下生存

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强震海啸重创日本,日本多发生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太平洋影响 B.工业发达,过度开地下水造成的

C.人口过多,用水量过多 D.位于板块交界处

13.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地中海的缩小和珠穆朗玛峰的抬升都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B、全球共分为七大板块

C、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内部

D、是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大陆的漂移

14. 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是( )

A.气温和光照 B.降水和风力 C.气温和降水 D.气温和风力

15. 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反映天气或气候的美妙诗句,下列反映气候的诗句是( )

A. 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6. “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 6 ~ 8 ℃,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 )

A.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B.天气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

C.天气与旅游业密切相关  D.天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7. 下图是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图,该地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8. 某山山脚下温度为16℃,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约为( )

A.2000米 B.1000米 C.600米 D.200米

19. 上课铃响了,几个同学满头大汗跑进教室,老师说:通常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要注意防暑。这节课上课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0点 B.12点 C.14点 D.16点

20. 有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十分充沛, 内陆地区降水一定十分稀少

B.世界各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1. x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天津则比较湿润,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请在下图中找到呼玛、赤塔、华沙、鹿特丹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纬度差异很小,但气候差异很大。某地最热月份气温(本图中为7月气温)与最冷月份气温(本图中为1月气温)之差为该地气温年较差。仔细思考回答22-24题。

22. 鹿特丹气温年较差大约为( )

A.10℃ B.13℃ C.16℃ D.20℃

23. 关于四地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年降水量逐渐增大

B.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年降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C.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年降水量先减小后增大

D.从东向西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年降水量先增大后减小

24. 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下面关于四个城市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鹿特丹?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 B. 华沙?终年高温多雨

C. 赤塔?终年寒冷干燥 D. 呼玛?四季如春,降水稀少

25. 上海某公司专门为黑种人配方生产的日用化妆品,你认为该公司今后在下列哪个地区的市场销售可能最好( )

A.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B. 东亚、东南亚 C.非洲的北部 D. 欧洲西部

26. 亮亮同学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这一节后,对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密度等方面作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 一个国家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大

C.中纬度近海地区的人口分布多,高寒地区的人口分布稀少

D. 人口的增长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

27.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大力推广 学习英语 活动,其原因是( )

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英语是联合国规定的惟一工作语言

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D.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28. 《穆斯林的葬礼》 是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从书名我们就能确定出它反映的内容与哪种宗教习俗有关( )

A.____ B. 犹太教 C.佛教 D. 伊斯兰教

29. 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

A.乡村和城市 B.工业和农业 C.农田和村庄 D.工厂和城市

30. 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 )

A.国家面积大小    B.国家人口多少

C.国家历史长短   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七年级地理 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读图填图题( 40分)

3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数码①②③所在国家中,控制人口的成功典型的是    。

(2)数码④⑤中,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人口自然增长快的是     。人口自然增长慢

的是    。

(3)数码①?⑦大洲中,至今还没有常住人口的是    。

(4)数码①地的人种是 人种,使用的语言是   ,其本土宗教是   。数码④地多信奉   教,数码④地的人种是   。

32. 读世界轮廓图,完成下列填空。(13分)

(1)图中A是________洋,B是__________洋,C是________洋。

(2)①是____ _洲,②是______ 洲,③是___ 洲,④是 洲,⑤是 洲,⑥是____ __洲。

(3)②大洲和⑥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大高加索山脉。

(4)③大洲和④大洲的分界线是___ ___ __运河;⑤大洲和⑥的分界线是___ ____运河。

23.读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图B中的降水量大于150mm的月份是__________到__________月。

(2)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分析判断两城市分别是:A为________ ,B为______ __ _。

(3)两城市降水量月份分配的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_______季,不同的是________的雨季长。

(4)从气温年较差来看,两地________地的气温年较差小,________地的气温年较差大。

(5)A地的气候类型为(  ),B地的气候类型为(  ) (6分)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 除夕 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3分)

A.地势起伏 B.降水 C.离海远近 D.纬度位置

 初一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D C B A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C B A A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A A B C D A D

二、读图填图题(40分)

31. (1) ①

(2) ④ ⑤ ④

(3) ⑦

(4) ** 汉语 佛教 ____ 白色人种

32、(1)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2)大洋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3)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

(4)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33、(1) 5~9月

(2)哈尔滨 广州

(3)夏季 广州(B)

(4) B(广州) A(哈尔滨)

(5) B (3分) A(3分)

(6) D(3分)

大陆性气候详细资料大全

《亚洲和欧洲》教学设计共五课时 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教学目标⑹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⑺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教学重点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气候。教学难点分析欧洲的气候特征。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相关地图、课件、区时计算FLASH学生复习七大洲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活动一)分四组抽签完成任务复习七大洲①画七大洲简图②标出大洲大洋名称③标出重要纬线④标出分界线各组学生按顺序完成任务互相评价打分引入新课(讲)今天我们共同去巡游那些大洲。在我们的图中找到亚欧大陆。(5000多平方千米)学生在图中标出 课件展示资料:亚洲和欧洲名称的来历。学生阅读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二)读图分四组学生比赛描述亚洲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小结)地理位置的描述①半球位置②经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读图1-1)各组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每种正确的描述加十分。 ①北半球、东半球②西经170度,东经25度南纬20度,北纬70度③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陆:西与欧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接欧洲的地理位置(活动三)学生各自读图按上述方法完成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 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互相评分。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讲)同样是亚洲当东端的白令海峡已沐浴晨晖,而西端的地中海之滨还是昨夜的星辰。这是什么原因呢?(课件)展示地方时的原理利用书上4页图1-2讲解时区的划分规律。利用4页活动2推算各地的地方时 地球的自转产生地方时 阅读3页资料了解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作业①到宾馆观察钟表,试试计算是否符合地方时规律。②看世界其他国家体育赛事,推算当地的时间。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读?陆地地形分几种类型,如何读?自由发言亚洲地形的特点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亚洲简图①在图中填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②填出地形区的海拔③算出相对高度④地势有何特点⑤主要的地形区(从中间向四周读)⑥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小组探究读图1-1完成 (活动一)分组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① 地势起伏状况: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② 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③地形分布: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二)说说如何利用地形图总结一个地方地形的特点。自由发言欧洲地形的特点教师列出提纲① 主要地形及分布② 地势特征③ 相对高差④ 平均海拔⑤ 特色地形及其表现小组探究读图1-1、利用6页活动1资料练习指导完成6页活动2表格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 亚洲气候的特点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 欧洲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作业课件展示亚洲不同地区的景观是什么引起各地景观的不同,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我们共同探究.(活动一)指导学生复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二)“读图专家”结合复习内容,出示相关地图,利用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推测亚洲的气候特点 (总结)推测结果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证实一下吧!(活动三)读图1-7①图中亚洲共有几种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②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哪种?③图中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③ 总结特点? (读图1-10)通过读鹿特丹和赤塔的气温降水图说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异。 (课件)季风气候的形成讲解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探究活动)利用上面的方法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的特点和成因。①从欧洲的纬度位置可知?②从欧洲的海陆位置可知?③从欧洲的地形特点可知?④ 从图1-10可以看出? (利用9页活动4)分析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的原因(利用9页活动5、6)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异同。 完成9页活动2、3 (学生集体回忆复习)气温和降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小组探究完成)①纬度:跨寒、温、热三带②海陆:临海洋,又有距海远的地方有接受湿润气流的地方,也有干旱的地方。③地形:起伏大,气温降水差异大。 ① 9种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③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④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 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差异大。 学生观察理解 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①温带气候为主②海洋性特征显著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典型 ①温带海洋性: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分配均匀②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 河流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亚洲的河流特点 亚洲的湖泊 欧洲河流的特点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水源主要来自于哪?(讨论)河流与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活动一)结合亚洲地形的特点和亚洲气候的特点推测一下亚洲的河流特点?(读图1-1)①在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② 找找它们的异同之处? ③总结亚洲河流的特点?(资料讲解)长江;湄公河;锡尔河;阿姆河(读图1-1)在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湖泊(资料讲解)里海;死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活动二)回忆欧洲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特点分析欧洲河流的特征。 (活动三)利用11页活动题2、3理解河流与经济的关系。水源、地势降水 小组活动(水往低处流,降水丰富) 小组探究完成 ①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②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 东长,西短。③ 呈放射状。内流区面积广大。 阅读了解 阅读书10页资料 ①、平原地形:河网稠密,水流平缓②、海洋性气候: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 ③海陆轮廓:河流短小 小组探究完成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板书。七、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二、讲授新课(一) 亚洲指导学生读图1-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学生自学阅读14页亚洲的民族小材料。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占世界百分之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亚洲的国家在13页地图1-15上找到与我国在陆地上相邻的国家。学生阅读12页材料,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教师总结。(二)欧洲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放录像。 学生看录像,回答看到的是哪里。 中国陆上邻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 课后反思

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气候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大陆性气候 外文名 :Continental climate 特征 :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类型 :气象学术语 含义,气候特征,条件,比较,大陆度,干燥度,暖度,亚洲气候,影响, 含义 大陆度是表示大陆性气候明显程度的一个指数。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性影响大,受海洋性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极地的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 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 1月和 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条件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248℃;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温可以达到40℃,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比较 由于水、陆物理性质的不同,位于大陆腹地和沿海或岛屿地区的气候很不相同,前者受大陆影响大,为大陆性气候,后者受海洋影响大,为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大陆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而海洋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也慢,一般秋温高于春温。 2)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气候干燥,而海洋性气候降水多,降水量季节变化小,气候湿润。 大陆度 表示大陆影响气候程度的指标叫大陆度。虽然海、陆分布对气温、降水、湿度等多种气候要素都有影响,但以对气温的影响最大,因此大陆度多数用气温来计算,一般都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年较差本身就有增加的趋势,为消去纬度影响,突出海、陆影响,故设计大陆度与纬度成反比。波兰学者焦金斯基提出的大陆度公式为: K=1.7A/sin φ-20.4 式中A为气温年较差,φ为该地所在纬度,式中参数(常数)是以全世界年较差最大的西伯利亚维尔杨斯克的大陆度为100%设定的。当K>50%时为大陆性气候,K<50%时为海洋性气候。 干燥度 衡量一个地区气候湿润或干旱程度的量称为湿润度或干燥度,其计算式定义为: 湿润度 N=r/B0 干燥度 D=B0/r=1/N 式中r为该地的年降水量,B0为该地的蒸发力(即最大可能蒸发量),当某地降水量大于蒸发力时,N>1,D<1,表示该地降水量满足蒸发之外还有余,气候湿润;反之则为气候干燥。我国气候干燥度的分布如图。世界气象组织将干燥度大于10的地区定义为严重干旱或沙漠区,从图可见,我国干旱地区(D>1)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严重干旱和沙漠、戈壁地区超过百万平方公里。 暖度 暖度日数是指室外日平均气温与暖基准温度之差值与天数乘积之和,凡平均温度低于基准温度的均计入暖度日数。国际上通常用18度为基准暖温度。空调度日数由暖度日数的概念引申而来。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冬季湿冷,夏季闷热,且气温日较差小。夏季气温高于35度的酷热天数有15-25天,最热极端温度高达44度,最热月室内平均自然室温比室外平均气温高1-2度,而且静风率高,空气湿度高达80%,高温下的高湿度使人感觉闷热,大大降低夏季的气候舒适度,从而降低空调启用的起始温度,增加制冷能耗。同时,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于5度的天数多达60-70天以上,最冷月极端气温可低于-18度,且日照率地低,室内自然温度日平均值仅比室外高出2-3度,加之湿度高,导致这一地区虽然按照我国现行的热工设计规范不在暖区域之内,但由于冬季阴冷潮湿,为了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人们纷纷自行取多种暖措施,如电红外线取暖器,蜂窝煤取暖炉,家用空调,等等。尽管用户自行取暖,但由于建筑本身并未按暖建筑设计建造,或者因体形系数大或者因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舒适水平,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亚洲气候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气候相比,具有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大陆度高等特点。从下表可以看出,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三地在同纬度亚欧大陆的西侧,它们的气候类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冬季酷寒,一月平均气温低达-50℃,绝对最低温度曾达-71℃ ,成为北半球的“寒极”;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维尔霍扬斯克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5℃,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另外,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于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三地属大陆性气候。在亚欧大陆西侧相应纬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凉爽,年较差仅15°~18℃,春秋月际变温不超过4°~5℃,春温低于秋温,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其次,亚洲全境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在亚洲大陆上,有世界上最热、最冷、最湿和最干的地区。例如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在沙乌地阿拉伯内陆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沙漠广布,无流区面积广大。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的湿角,年平均降水量达10,935毫米。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影响 在人类聚居比较集中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相比较而言,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由于我国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导致我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暖度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在我国五个建筑热工气候区中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外,建筑一般都有暖或空调的要求,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入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冬季暖要求,又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这就导致我国的建筑热工能耗(包括暖和制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区域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谈过地质作用,这里不再赘述。本章主要探讨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在《地质学基础》(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一书中对内力作用的分类如图2-2。

图2-2 内力地质作用分类图

一、构造运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可诱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很多典型的构造湖泊、构造泉以及一些大的山脉。这些都可以成为极好的地质景观。最著名的构造湖泊当属贝加尔湖,其次还有非洲的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等。国内较著名的构造湖有滇池、抚仙湖、罗布泊和博斯腾湖等。

构造湖——俄罗斯贝加尔湖(LakeBaikal)

贝加尔湖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占地315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2500万年)和最深的(1700米)湖泊。它拥有世界总数的20%的不冻淡水储量。被誉为“俄罗斯的加拉帕戈斯”的贝加尔湖,因其久远的年代和人迹罕至,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独特的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这对于进化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享有“西伯利亚明眸”的美称,是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大约在20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地壳岩层发生大断裂,大块土地塌落下去,形成了巨大的盆地,这里所有的动物、植物都葬身地下,只有急流的河川没有消失,向着盆地飞奔而来,形成了瀑布,不断地注入湖中。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和赤塔地区,长约636千米,最宽处约为80千米,平均宽度为48千米。贝加尔湖有安加拉河、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流和溪流注入湖内。向北流去,奔向叶尼塞河。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深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生态系统。贝加尔湖水极其清澈,透明度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贝加尔湖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苍翠,风景奇丽。褐熊、鹿、麋常常出没在贝加尔湖地区。贝加尔湖有动物约1340种(745种为特有种)。湖中的鱼类有50余种,包括鲱鱼、鲑鱼、鳕鱼、鲟鱼、杜父鱼等。贝加尔湖中还拥有水界唯一的淡水海豹。水域和沿岸植物有570种,其中150种为本区特有(孙克勤,2008)。

贝加尔湖阳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凉,而且有300多处矿泉,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贝加尔湖沿岸分布着130个旅游基地和休养基地,客容量可达到12000人。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岸,离湖边60千米,驱车可前往。馆内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贫民的蒙古包,俄罗斯古布里亚特民族的木制小屋,以及草棚、粮仓、澡堂、鸡舍等。加上居民别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服饰、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这一切在大森林的衬托下,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风景画。贝加尔湖大量的温水海湾和异域风情的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参观。再加上这里相对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迹、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休闲使得贝加尔湖拥有超高的旅游休闲潜力。

1996年,贝加尔湖(Lake Baikal)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岩浆活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景观比较多,通常可分为玄武岩景观和花岗岩景区。

(一)玄武岩景区——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玄武岩是典型的基性喷出岩,所以玄武岩景区和火山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最著名的玄武岩景区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8°36′36″~48°50′43″,东经125°57′42″~126°30′48″,总面积720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为火山地质地貌,这里老期火山与新期火山相间排列,规模较大的圆台形火山与规模较小的岩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圆盆状火山口、圆椅状火山口、漏斗状火山口、破裂状火山口、复合状火山口应有尽有,新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翻花熔岩、结壳熔岩交替出现,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世界罕见。最新的火山喷发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了五个串珠状溪水相连、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连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馆”的美誉。

这里有着丰富的、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又被称为“中国矿泉水之乡”。园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于1200万~100万年的地质时期;两座火山喷发于1719~1721年,是中国最新的火山之一。

2001年,五大连池火山景观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二)花岗岩景区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景观雄险奇秀,能带给游人欣赏自然美的巨大乐趣。

陈安泽先生(2007)对中国花岗岩景观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花岗岩景观分为几种类型(表2-5)。

表2-5 花岗岩景观类型表

1.尖峰花岗岩地貌——中国三清山

尖峰花岗岩地貌是指绝对高度在1500米以上,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由寒冻风化为主形成的,顶部尖锐、棱角鲜明的山峰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有人曾称之为“峰林”地貌,但因“峰林”已成喀斯特地貌的专用术语,因此陈安泽先生称其为“尖峰”地貌。耸立在比高1000米以上山体顶部的、成群出现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征。三清山、黄山是其典型代表。

2.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500米以上,比高1000米以上的巨型花岗岩断块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险奇峻的地貌景观。岩性均一,垂直节理发育,有大型断裂存在,新构造抬升迅速是此类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是构造剥蚀地貌的典型,华山是其代表。自古华山一条路,说明了此类地貌的险峻程度。

3.圆丘(巨丘)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岗岩体形成巨大圆丘的地貌景观。圆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着许多密集的细沟,远望似瀑布,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瀑地貌”。这种地貌多出现在花岗岩岩株的根部,由于这个部位节理不发育,岩石致密,整体性好,化学风化和降水冲淋是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宁神灵寨和广东封开是其典型代表。

4.石蛋花岗岩地貌

是指原地或移位的花岗岩块体,呈浑圆的蛋状,故称石蛋地貌。化学风化和暴雨冲刷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作用也很重要。温湿气候带内,易受暴雨冲刷的山顶和山坡坡度转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地方。福建厦门鼓浪屿—万石山、山东邹城县峄山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5.石柱群花岗岩地貌

是指高度在5米以上,棱角平直,孤立或联体成群的石柱体成片分布的地貌形态。因外观似云南的石林,故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林地貌”,由于“石林”已成喀斯特专用术语,陈安泽先生称为“花岗岩石柱群地貌”或以其发现地名称命名为“克什克腾地貌”简称“克旗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节理及相对稀疏的垂直节理,是形成这种地貌的构造条件,寒冷气候带冰冻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动力。有些石柱体因遭受后期风力磨蚀作用,柱体棱角已成弧形。内蒙古克什克腾、黑龙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

6.塔峰花岗岩地貌

总体形态类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顶多呈浑圆状,故也可称之为“钝顶塔峰地貌”。与塔峰共生的有众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以及崩落岩块叠积的花岗岩洞。这种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构造变动而崩落,山体高度也因风化剥蚀而降至1000米以下,加上后期的球形化学风化作用,致使尖峰、原有棱角的石柱、崩塌岩块变为浑圆形态,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过渡类型,以河南嵖岈山为代表。

7.崩塌叠石(石棚)花岗岩地貌

是指巨大的崩塌岩块相互叠置搭连构成不规则的空洞,称为“石棚”或“叠石洞”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此种景观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体因强烈地震等因素遭到破坏崩落在山谷或山麓叠积而成的。凡是崩塌叠石发育的地区,绝大多数山顶不再有成群的石柱体。因此崩塌叠石地貌是判定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三清山与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两者的地貌形态却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众多,其中石柱体巨蟒出山高达100余米;而后者山顶几乎没有石柱体存在,山谷山麓却充满巨大的岩块堆积物,构成40多处叠石洞。这种地貌由“尖峰”地貌山崩解叠积而成,说明该类地貌产地新构造运动强烈,安徽天柱山、陕西翠华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

8.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

是指靠近海岸或海岛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海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等为特征的地貌景观,以福建平潭为代表。

9.风蚀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气候干热,昼夜温差大,使得岩石产生热胀冷缩,加上强大的风力吹蚀,导致花岗岩体表面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或风蚀蘑菇,成为这种地貌的景观特征,以新疆博尔塔拉怪石沟和内蒙古阿拉善旗为代表。

10.犬齿状岭脊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上,形成窄长的山脊,上面散布着一系列犬齿状山峰,峰体棱角鲜明参差嶙峋,是寒冻风化、崩落裂解作用的产物。说明该区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气温较低,是由寒冻风化发育而成,以崂山为代表。

11.圆顶峰长脊岭花岗岩

这种地貌是在温湿气候下,内外地质营力塑造长条形花岗岩体的杰作,以南岳衡山为代表,衡山花岗岩出露面积450平方千米,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早期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受大型构造断裂控制,岩体总体上呈北东向枣核状展布。沿一长轴方向形成长达几十千米的山脊,在漫长的山脊上散布着如祝融峰等一系列顶部浑圆比高小的山峰。与北东向山脊相交的北西向断裂发育,受风化剥蚀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山岭。从高处下望形似以祝融峰为头的巨鹰展翅南飞。前人称“衡山如飞”就是这种地貌的最佳概括。

三、变质作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变化而形成新岩石,以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作用。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其种类很多,由于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变质程度的差异,变质岩的岩性差别很大,组成的山地风景的风格特色也不同。变质岩景观主要可分为变质岩地貌景观、典型特殊矿产地,以及由一些变质作用形成的观赏石。

(一)变质岩地貌景观——中国泰山(Mount Taishan)

中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著名的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等。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532.7米。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泰山变质作用的精华产物为泰山石,泰山石的岩石为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细粒角闪石岩等。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名扬海内外,又加上民间有泰山石能避邪、镇宅等传说,开始远走他乡,泰山石中的“文字石”、“数字石”、“人物石”、“天文地理”、“山水景观”、“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或凸或凹,或动或静,龙蛇飞舞,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直接还原了大自然景观。

泰山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1987年泰山以符合文化遗产的全部6条遴选标准和1条自然遗产标准而被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典型矿石旅游——宝玉石

经变质作用也会形成大量的观赏石,观赏石(奇石、雅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自然性、科学性、稀有性、奇特性、观赏性、艺术性、商品性为一体,有鉴赏收藏价值的地球岩石圈中的各类各种石体。

宝玉石作为观赏石的一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由于各地区域地质条件不一,不同地带的宝石分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吴胜明,2007)。甚至于同种类宝石在不同产出地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斯里兰卡蓝宝石和中国山东蓝宝石为例,中国山东蓝宝石颜色更为深邃,暗淡。就世界宝石的产值而言,钻石产值占到了80℅。宝石的分布也极其不均匀,世界著名的宝石大型矿床大多数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欧洲的10余个国家。如南非、马达加斯加、中国、缅甸、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巴西等(表2-6)。

表2-6 世界各地宝石宝玉石分布表

评定宝石,我们可以根据宝石的三要素进行判断。天然宝石的三要素:

(1)美丽。色彩艳丽,透明度和纯净度很高。光泽好,具有特殊光化学反应。

(2)耐久。一定的硬度,韧性和抗腐蚀性,化学稳定性高。

(3)稀少。自然界产出少,物品产出越少,价格越高。

四、地震遗迹景观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房屋破坏等,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处于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特点是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据统计,中国有史以来已发生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22次。较为著名的有1920年海原地震,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裂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1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于河北唐山的地震(震中北纬39.4°,东经118.0°),震级7.8级,震中裂度Ⅺ度。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震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

强烈地震使山崩石坠、河流改道、地形改观、房屋毁坏、人畜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是世界上震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地震遗迹。它们既有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不仅具有科研价值,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地震遗迹还具有观赏性很强的旅游价值,成为旅游地学的一部分。地震旅游已是地学旅游的一个分支。

地震遗迹——中国唐山

中国唐山在地震遗迹开发保护方面比较成熟,在城市中建立了唐山地震纪念塔、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

(1)唐山地震纪念塔。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33米的唐山地震纪念塔,为唐山市标志性建筑。它由主塔副塔组成,副塔以废墟形式表现了唐山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塔身由4个独立梯形组成,象征着祖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灾区的支援。每天来此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2)唐山抗震纪念馆。该馆位于唐山市中心广场西部,面积5300平方米,造型为斜切圆柱体,具有雕塑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馆内通过资料和实物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唐山地震概况、灾害、救灾业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情况。成为人们科学考察、旅游的专项活动之一。该馆自198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其中外宾1万余人,许多国家***和驻华使节也纷纷前往参观。

(3)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为缅怀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死难者,由中华慈善总会和燕山塔陵有限公司合作在遵化市燕山塔陵内建了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纪念堂。在纪念堂内竖有“唐山大地震24万死难者灵位”,该灵位高1.75米,为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牌位。

大陆性气候是指?(如:终年乾燥少雨)

亚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极大、降水季节集中等气候特点。维尔霍扬斯克、雅库茨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三地在同纬度亚欧大陆的西侧,它们的气候类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尤其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冬季酷寒,一月平均气温低达-50℃,绝对最低温度曾达-71℃,成为北半球的“寒极”;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维尔霍扬斯克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5.1℃,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另外,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的幅度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于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三地属大陆性气候。在亚欧大陆西侧相应纬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凉爽,年较差仅15°~18℃,春秋月际变温不超过4°~5℃,春温低于秋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其次,亚洲内陆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大陆性气候

英文名称:continental climate

定义1:中纬度大陆腹地受海洋影响较小的气候, 以降水较少、温度变化剧烈为其特征。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中纬度大陆腹部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的气候,以降水较少、温度变化剧烈为其特征。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中纬度大陆腹地受海洋影响较小的气候,以降水少、温度变化剧烈为其特征。 应用学科:科技(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

简介

大陆度是表示大陆性气候明显程度的一个指数。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极地的大陆性气候

特征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 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 1月和 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 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条件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由于水、陆物理性质的不同,位于大陆腹地和沿海或岛屿地区的气候很不相同,前者受大陆影响大,为大陆性气候,后者受海洋影响大,为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大陆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而海洋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也慢,一般秋温高于春温。 2)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气候干燥,而海洋性气候降水多,降水量季节变化小,气候湿润。 海洋性气候

大陆度

表示大陆影响气候程度的指标叫大陆度。虽然海、陆分布对气温、降水、湿度等多种气候要素都有影响,但以对气温的影响最大,因此大陆度多数用气温来计算,一般都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年较差本身就有增加的趋势,为消去纬度影响,突出海、陆影响,故设计大陆度与纬度成反比。波兰学者焦金斯基提出的大陆度公式为:  K=1.7A/sin φ-20.4 式中A为气温年较差,φ为该地所在纬度,式中参数(常数)是以全世界年较差最大的西伯利亚维尔杨斯克的大陆度为100%设定的。当K>50%时为大陆性气候,K<50%时为海洋性气候。

干燥度

衡量一个地区气候湿润或干旱程度的量称为湿润度或干燥度,其计算式定义为: 湿润度 N=r/B0 干燥度 D=B0/r=1/N 式中r为该地的年降水量,B0为该地的蒸发力(即最大可能蒸发量),当某地降水量大于蒸发力时,N>1,D<1,表示该地降水量满足蒸发之外还有余,气候湿润;反之则为气候干燥。我国气候干燥度的分布如图。世界气象组织将干燥度大于10的地区定义为严重干旱或沙漠区,从图可见,我国干旱地区(D>1)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严重干旱和沙漠、戈壁地区超过百万平方公里。

大陆气候强烈,是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气候相比,具有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大陆度高等特点。从下表可以看出,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三地在同纬度亚欧大陆的西侧,它们的气候类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冬季酷寒,一月平均气温低达- 50℃,绝对最低温度曾达- 71℃ ,成为北半球的“寒极”;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维尔霍扬斯克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1.8℃,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另外,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于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三地属大陆性气候。在亚欧大陆西侧相应纬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凉爽,年较差仅15°~18℃,春秋月际变温不超过4°~5℃,春温低于秋温,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其次,亚洲全境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在亚洲大陆上,有世界上最热、最冷、最湿和最干的地区。例如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在沙特阿拉伯内陆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这里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沙漠广布,无流区面积广大。印度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的湿角,年平均降水量达10,935毫米。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大陆性气候对舒适的影响

在人类聚居比较集中的集中主要气候类型之间相比较而言,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由于我国的大陆性特征再全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导致我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暖度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在我国五个建筑热工气候区中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外,建筑一般都有暖或空调的要求,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入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冬季暖要求,又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这就导致我国的建筑热工能耗(包括暖和制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暖度日数

暖度日数是指室外日平均气温与暖基准温度之差值与天数乘积之和,凡平均温度低于基准温度的均计入暖度日数。国际上通常用18度为基准暖温度。空调度日数由暖度日数的概念引申而来。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冬季湿冷,夏季闷热,且气温日较差小。夏季气温高于35度的酷热天数有15-25天,最热极端温度高达44度,最热月室内平均自然室温比室外平均气温高1-2度,而且静风率高,空气湿度高达80%,高温下的高湿度使人感觉闷热,大大降低夏季的气候舒适度,从而降低空调启用的起始温度,增加制冷能耗。同时,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于5度的天数多达60-70天以上,最冷月极端气温可低于-18度,且日照率地低,室内自然温度日平均值仅比室外高出2-3度,加之湿度高,导致这一地区虽然按照我国现行的热工设计规范不在暖区域之内,但由于冬季阴冷潮湿,为了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人们纷纷自行取多种暖措施,如电红外线取暖器,蜂窝煤取暖炉,家用空调,等等。尽管用户自行取暖,但由于建筑本身并未按暖建筑设计建造,或者因体形系数大或者因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舒适水平,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注意:"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冬季湿冷,夏季闷热,且气温日较差小。夏季气温高于35度的酷热天数有15-25天,最热极端温度高大44度,最热月室内平均自然室温比室外平均气温高1-2度,而且静风率高,空气湿度高达80%,高温下的高湿度使人感觉闷热,大大降低夏季的气候舒适度,从而降低空调启用的起始温度,增加制冷能耗。

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温带森林气候除外,能受到海洋风影响,降水较其它类型偏多,气温较差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很大,日较差也很大。冬季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

典型区域: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极大、降水季节集中等气候特点。维尔霍扬斯克、雅库茨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三地在同纬度亚欧大陆的西侧,它们的气候类型迥然不同。前三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

尤其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冬季酷寒,1月平均气温达-50℃,绝对最低温度曾达-71℃,成为北半球的“寒极”;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维尔霍扬斯克绝对年较差曾高达105.1℃,是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另外,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3~4月升温的幅度和10~11月降温的幅度都很大,且春温高于秋温,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因此,三地属大陆性气候。在亚欧大陆西侧相应纬度的博多、特隆赫姆和比尔特,冬温在0℃左右,夏季凉爽,年较差仅15~18℃,春秋月际变温不超过4~5℃,春温低于秋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