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办军山气象台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怎样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3.造成2008年这次雪灾的原因是什么?

4.在华丽的延时中,云层“潮汐”充满了大峡谷

深圳天气潮汐预报_深圳气象局潮汐预报

影片《流浪地球》正在热映,并以超高的讨论热度以及出色的票房成绩,成为我国科幻**中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00年发表的一部同名短篇。作为一部“硬科普”作品,“大刘”天马行空的世界观设定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或是依据现有科学认知所进行的说。

我们不妨开下“脑洞”

试想一下

在逃离太阳系的2500年间

“气象局”这个机构还会存在吗——

01

地球去流浪 气象局会关门?

直接揭晓答案:气象局不仅会存在,而且重要性会非常之高。

首先来看下《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

3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科学家判断,在四百年内,太阳会发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氦闪会吞没整个太阳系,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将被汽化。

那么,为何要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呢?中同样描写了主张制造巨型飞船星际移民的“飞船派”,与主张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地球派”的争论。

结论是,距离地球最近、拥有行星的恒星,在850光年以外,飞船需要行驶17万年,再大的飞船都无法耗时如此之久,维持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而将一个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距地球最近仅光年外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航行用时只需要2500年、100代人。地球上的(如重元素聚变所需要的岩石、地下蕴含的氧气等)足以支撑这次航行。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天气气候系统,其能量来源便是太阳发出的光和热。在流浪时代,对于需要集中“办大事”的联合来说,为何会保留气象机构?

02

安全千万条 气象第一条

逃离太阳系,首先是“刹车时代”。人们先是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

中,耗时42年,地球才完成“刹车”。停止自转后,东西半球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分别处于永恒的白昼或黄昏(并非黑夜,因为地球发动机会发出巨大的亮光)之中。

如此描述:“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使这大洪水雪上加霜。”人们所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已不复存在。因此,相信在“刹车时代”,气象部门的气候预测业务,应当被暂时取消了。

但是,由于自转逐渐停止,以及地球发动机所带来的酷热,地球天气开始极端恶化。中提到:“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噩梦。”不少人就是因为淋了被高温炙烤过的雨水,最终伤重不治。

在“刹车时代”,大部分人类仍需在地表生活。在那时,一场降雨,就算是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重大灾害”。在这一时期,气象局责任重大,必须对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作出及时预报、预警。

简单分析可知,随着地球停止自转,季风将消失;沿海地区常有百米级大浪,基本属于不宜居住区。那么,这些形成威胁的降雨,其大气活动主要能量来源就是发动机所产生的热量。

这类降雨就类似夏季午后常出现的对流性降雨。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空间尺度小、大气短时活动剧烈的天气现象,是预报的难点。但在“刹车时代”,相信随着数值预报技术完善,精准预报将有望实现。

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严格遵循气象部门所给出的出行提示。所谓:“安全千万条,气象第一条;预报不记牢,亲人泪两行。”

03

为加速逃离提供气象保障

“刹车时代”结束后,地球进入“逃逸时代”。人们将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所选取的,正是地球在“逃逸时代”,借助木星引力将自身甩向外太空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不过,在抵达木星之前,地球还需要绕着太阳运行15圈——也就是所谓“变轨加速”阶段。

这一时期,地表环境严重恶化,人们搬入地下城生活。地下城的生态系统是人工模拟的。人类模拟了自然光,并会从土壤中提取氧,制造生命所需的空气。

地下城中自然没有阴、晴、雨、雪及四季变换,看似气象局似乎没有必要存在了呢!

但此时,尽管地表气象条件恶化更为严重,人类在地表的活动并没有停止。他们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一点也没有降低。比如,人们还需要为地球发动机运输燃料;各地下城之间也要进行物资交换。影片中的“姥爷”韩子昂,就是这样一位运输司机。

变轨加速的过程中,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越来越“扁”。每次到达远日点时,地球都会距离太阳更远一些。因此,在远日点,地表大部分地区会遭遇极寒,空气也更为稀薄。气象部门要做好部门联动,密切监测地球发动机附近,是否有雪崩等灾害发生。

而地球每次驶向近日点时,“荒芜已久的大地上,野草在大片大片地钻出地面,各种花朵在怒放,嫩叶给枯死的森林披上绿装”。这段时间,地表气候较为适宜,不少地下城的居民会来到地表踏青、游玩——享受在太阳系的最后一丝欢乐时光。不过,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近,酷热、暴雨和飓风也将接踵而至。气象部门会及时提醒市民不要再到地表冒险。

准确预测远日点到近日点期间的“地表适宜活动期”,给人们带来难得的踏青旅游时期;在接近远、近日点时,为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环境下的运输工作提供保障,这些都是“逃逸时代”的气象部门所需要承担的重任。

04

空间天气监测护佑漫长航程

“逃逸时代”后期,地球通过变轨加速得到足够的速度,随后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再次加速,最终驶出太阳系,从而开启漫长的“流浪时代”。

书中这样写道:“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在“流浪时代”,由于地球失去恒星所提供的光和热,除了地球发动机附近温度较高,其余地表区域将趋近“绝对零度”。此时,大气层将消失,地面上会布满奇怪的、黄绿相间的半透明晶体块。这是固体氧氮,是已冻结的空气。

因此,在“流浪时代”,雨、雪、风以及雷电等,都会成为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只待2500年后的人们再去验证。

那么,此时,气象局会被裁撤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气象部门还有一项业务,叫做“空间天气”。

空间天气,是指近地空间或从太阳大气到地球大气的空间环境状态的变化。过去,空间天气业务主要监测太阳风的风速和密度,以及电磁扰动、靠近地球的星际物质或空间垃圾。离开太阳系后,地球仍会穿越可怕的小行星带,遭遇诸多太空“干扰物”。

同时,气象学科作为地球科技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也不会在漫长的流浪生涯中消失。当我们来到比邻星后,半人马座三颗“太阳”会从地平线上依次升起,固态空气融化,大气层恢复,人类将重新拥有碧蓝的天空。

到那时,每晚7点半,我们的第一百代子孙还会听到25个世纪前那首《渔舟唱晚》——

“下面,播送具体城市天气预报。”

创办军山气象台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① 中国近海水文特征研究

从50年代开始,赫崇本、毛汉礼等对中国近海的水文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开始划分水团和水系。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用现代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论,对大尺度的海洋水文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进行研究的课题有: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的时空变化,水团和水系的性质、消长变化规律,降温期海水混合层深度和温、盐值计算,内波和跃层的范围、类型、示性特征和季节变化,长江口和杭州湾冲淡水混合过程及其对中国近海水文特征的影响,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水文特征,北部湾冬、夏季水文特征,南海各岛屿海域水文特征和水团等,并重点进行了黄海冷水团和海冰的研究。

② 潮汐、海流和波浪研究

1956年,海军编制出中国一些主要港口的潮汐表;青岛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被确定为中国陆地高程基准面。60年代初,编制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舟山群岛附近海区、北部湾等 6个海区的永久潮流表和半日潮流图。从1980年起,国家海洋局开始编制世界潮汐表。在潮汐理论研究方面,1964年完成了《中国近海的潮波系统》研究报告。以后,对陆架海的潮汐理论进行研究,包括摩擦的非线性效应、摩擦对海湾中潮波的影响、黄海潮能消耗等课题。还开展了中国古潮汐理论的研究。

中国学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流系统的结构、途径、性质、强度、变化、沿岸流与外海流的相互关系,黑潮流速与地形关系等问题。总结了东海海流系的基本流型和变化,提出东海海流系统的基本模式;发现了南海表层流受季风控制,具有漂流性质,指出冬季存在一个逆向的“南海暖流”;提出了余流、地转流和考虑涡动、摩擦效应的海流计算方法。

文圣常等从50年代起,应用能量平衡和谱方法结合起来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海浪预报方法,并对浅海风浪形成、涌浪传播和近岸波变化等进行研究。一些学者还结合海港工程、石油钻探设施、船舶设计等,对波浪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为工程提供最优设计参数。

③ 海洋气象学研究

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海区的气候特征和预报方法。台风和台风预报方法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中央气象局等部门先后汇编出版了《台风路径及其一些统计》和《台风年鉴》。70年代后,台风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很快,西太平洋台风预报的正压原理方程模式,已成为中国台风路径预报的方法之一。对沿岸海区的海雾分布及其消长规律,海雾中、长期预报方法也进行了研究。

④ 海洋声学研究

50年代后期,在汪德昭主持下,有关单位开始进行中国近海声学考察,并组织了中苏联合水声考察。其后,分别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进行多次水声物理试验,对声波在典型的海洋水文条件下传播、衰减、混响强度和海洋环境噪声进行了试验,获得大量数据,总结出一些浅海声波传播规律。同时,进行了目标反射特性和舰船辐射噪声的测量,开展了中国近海声速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浅海声道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还利用简正波理论、射线方法和角度谱方法探讨了浅海中远程混响问题,对浅海信道中信号场的横向相关作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依赖于海底性质的表达式,并指出在一定范围内相关性随距离增加而增加。

⑤ 海洋光学研究

进行了海上光学测量仪器的研制、激光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海水光衰减系数与海水中叶绿素含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获得了海洋光学漫射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与溶解氧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关系,其水平分布反映混浊水的漫延特征等成果。

怎样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气象台位于31°57′35〃N,120°53′17〃E,海拔118.4米,台内装备有风向风速自记机,自记雨量计,福尔墩气压表,勒母勒聚氏天气预报计等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气象仪器,并装有电话和无线电台。1917年1月1日,气象台开始观测。该台不仅测雨量、风向、气温、湿度等气象数据,还测报潮汐和天文数据,而且展开南通气候研究等科研工作,并创办了气象季刊。二十年代,该台自制的赤道晷、雨量器、日照计、指星仪先后在南京和上海举行的展览会上获奖。从1918年起,气象台每年编年报一册,发表一年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成果。此外,还有月报、季报。这些附有英文的刊物与40多个国家的气象台交换。该台第二任台长陈澑曾回忆:“当时军山气象台之设备,国内固属仅见,国际间亦有相当声誉,曾列入英国出版的国际气象台名册中。” 当时,军山气象台每天在南通报上发布天气预报,这是南通乃至江苏气象史上的第一页。气象台还根据观测和科学研究成果,展开科学普及工作,解释气象现象,破除迷信。 1926年7月,张謇逝世后,气象台更名为“南通学院农科军山气象台”,1935年1月又由江苏省建设厅接管。1938年春,日军侵占南通,气象台遭严重破坏,大量珍贵资料、设备被日寇抢夺,损毁,气象台破败不堪。解放后,军山气象台改建为南通市气象局,1949年5月1日,南通恢复测候工作,并持续至今。后气象局迁入市内,军山气象台原址不再承担气象功能。现在,南通市气象局已成为拥有7个科室,60余名工作人员和健全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的地市级气象局。 19年初,国家气象局认定南通军山气象台为国人自建的第一座气象台,南通市将其旧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狼山风景区主持下将军山气象台建筑按原状修复。 “仰窥象纬抬头易,自有云雷绕膝生”。现在,游人来此,既可饱览军山风光,又可了解中国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军山气象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气象科普的好去处。

造成2008年这次雪灾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各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尤其是中长期预报,特别是气象和海洋部门。

2、制定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的预案,共同防御可能发生的多种形式的灾害。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的性灾害,还应加强农、林、水、能源等部门的协调和多部门合作。

3、建立必须有长期的预防措施,尤其对干旱引起的可能灾害要多方做好准备。厄尔尼诺引起的气候异常是一个长达近1年至2年的持续过程。

4、注意厄尔尼诺时期引发的多种极端天气气候,如持续性暴雨、洪水,低温冷害,持续性高温热浪天气以及台风灾害等。

扩展资料: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发生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百度百科-拉尼娜现象

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在华丽的延时中,云层“潮汐”充满了大峡谷

2008年南方发生历史罕见的雪灾[据长辈讲,我们这地方在1954年有过类似的冰冻天气,但也不甚于此],让我们不能不想知道其发生的原因,找知识.zhaozhishi从网上资料搜集整理如下: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认为,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当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下,尤其是在低纬,青藏高原这一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我们气象局讲的高压系统,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值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水系,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北边的高值系统稳定,主要带来的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带来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位于底层的暖湿气流,就是暖空气垫上向上滑升,因为暖湿气流本身形成的水气就会凝结,形成一些雨雪的天气,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在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长时间交汇的作用,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

这种冷暖气流的作用,相当于两条河流,一条河流从北向南运行,一条河流从南向北运行。这样的话,这两条河流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河道中运行,这样的话,这两种河流交汇地点始终维持在长江中下游这段地区。同时在稳定气流的背景下,还会有一些小的扰动,比如在基本的气流之上,还有一些小的扰动,每一次的扰动一过,可能就会带来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实际上我国南方地区这三次雨雪天气过程,基本上主要是位于比较偏南的西风气流之上,三次扰动,同时引起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三次加强,相应的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雨雪天气过程。

西祠胡同有文章称,最近南方天气异常,暴雪成灾,从宏观气候到微观天气的顺序可探求此次气象灾害的原因。以下是文章内容:

一、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

今年全球的气候大背景是拉尼娜,厄尔尼诺我们较熟悉,但对于她的姐妹拉尼娜我们还很陌生。

拉尼娜是同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小小的0.5度,又远在南美洲,但却对我国造成了极大影响。

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层的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的加强对中国的影响。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的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的阻拦,副高两侧的风带,一是北方强大的寒冷的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的控制之下。

3. 风带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1)西风带。西风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的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二是从西路过来的,这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但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多有趣,我们天上下的雪竟然来自大西洋的海水。

(2)信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的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的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的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的气温甚至比常年的还要高。

(3)共同影响。由于太平洋上的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都高达90%。过去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就单一的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暴雪。降雪同降雨的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影响巨大。

二、局部分析

1. 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这一地域处于北纬30度附近,正好是西风带同信风带交汇的地方,南北气流交汇,势必造成大量降雪。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当地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也是降雪的来源之一。

(1)湖南。由于南岭的阻挡,将剩余的冷空气都集中在了湖南郴州、衡阳一带,也就是南岭山脚下,从而将冷空气最后的力量全部发泄在湖南。

(2)广西、贵州。云贵高原过去一直就是同时受到南北两股气团的共同影响,只是今年的强度特别大,过于湿润,又过于寒冷,造成严重的凝冻,冻雨。

(3)北方。过去印象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依然没变,东北主要受到北方的干燥冷气团,所以降雪量没有太大变化,从卫星云图上看这几天基本没怎么下雪。倒是西北地区由于强大的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雪较常年偏多。

三、 降雪对南方的影响

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下,即使有暴雪,也没造成严重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析。

1.冻雨。现在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又异常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的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融化成雨滴,接着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虽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降至0℃以下,便形成了冻雨。

2.结冰。北方落下的都是雪,而且由于温度低,落地不融化,所以不会结成冰。即使白天温度高融化了,由于北方完全受极干燥的冷气团控制,融化的水很快就会蒸发,又回到空气中,地面总是干的。树上,电线上结冰十分罕见。

而在南方,当冻雨落在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便集聚起来布满物体表面,由于物体温度都低于零度,所以立即冻结成冰凌。降下的雪花在白天温度高于零度时表面上的冰会有所融化,但由于受到暖湿气团的控制,湿度极大,根本蒸发不了,冰水还是留在地面物体上;到了晚上,温度又下降到零度以下,水立刻又结成了冰。

3.降雪量。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的积雪。

南方本来湿度就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一小时就下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4.由于超重引起的冻害。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屋顶上虽然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表面只会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冰就固定在电线上,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一层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像树木年轮样的情况,积累几天,这个厚度就不容忽视了,看新闻说电线上冰的厚度超过电线直径的两倍,铁的密度是7,冰是0.9,也不算小了,相当于电线二分之一的重量压在电线上,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屋顶、高压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被厚厚的冰块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最终倒塌,这种情况主要就发生在湿度极高、温度较低的南岭山脚下,所以郴州、衡阳一线的70多座高压线铁塔有近三分之一都被压垮。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是结冰,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水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异常的低温,所以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缩的紧绷在铁塔之间,强度大大降低,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郴州已经连续5天断水断电,特别是京广铁路韶关到郴州段。电力机车没有电,可以换内燃机车,但信号灯也没有电,道岔也没有电,所以哪怕是内燃机车,也只有慢慢的靠眼睛看路边的人工指挥通过,道岔也都必须有人工搬,这使得内燃机车在这一段根本跑不出平时的速度,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困难。

5.公路冻害。北方公路上也会有积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很多,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

南方一方面积雪特别厚,很多地方没过脚。更重要的是这些雪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完全不可抗拒。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稠密的云层填满了大峡谷盆地,这一现象被称为“总云层倒转”。(Harun Mehmedinovic)

延时图像最近捕捉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云层的“潮汐”卷进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被称为“总云层倒转”。

厚,白云翻滚和搅动在**制作人哈伦·梅赫梅迪诺维奇拍摄并剪辑成的片段中。这部名为《凯巴布挽歌》的影片于5月14日在维梅奥上映,是Skyglow系列和图书项目的一部分,记录了光污染对夜空能见度的影响,并将明亮的城市景观与未受电力照明影响的野生空间进行了对比。[库:见野生云形成的照片]

空气温度通常会随着它进入地球大气层而冷却。但是在一次逆温过程中,一层温暖的空气将更接近地面的冷空气和水分截留起来,防止其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消散,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称,

这种现象也称为地表逆温,最有可能形成于冬季,那时靠近地面的空气在夜间迅速冷却,而地表上方的空气则保持温暖。如果风是平静的,温暖的空气不能与下面较冷的空气混合,而较冷的空气(已经比温暖的空气密度更高)会一直靠近地面;如果该地区也有高压条件,或者山峦等地形特征可以阻挡凉爽的空气,那么这种凉爽的空气就特别容易被卡住,国家气象局解释说,

当靠近地球表面的气温突然变化时,会形成一个完全的云逆温,这会把冷空气困在温暖空气的“盖子”下。(Harun Mehmedinovic)

当大峡谷发生倒转时,会形成密集的云,像海浪一样在盆地中滚动。从迈赫迈迪诺维奇的延时镜头中可以看到,快速移动的云层很厚,当太阳落山,天空充满灿烂的色彩时,它们几乎遮住了大峡谷的边缘。

天光项目:“Kaibab Elegy”来自维梅奥的哈伦迈迪诺维奇。

国家公园管理局(NPS)记录了一个类似的2014年12月11日,在大峡谷,在YouTube上分享;在中,一分钟的延时镜头捕捉到大约15分钟的云层沿着峡谷壁上升,然后撤退。

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填充——大峡谷绵延277英里(433公里)长,据核动力源称,它宽10英里(16公里),深约1英里(1.6公里),其

,但倒转不仅会产生戏剧性的云层显示——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还可以通过捕捉污染来显著影响空气质量。当暖空气的“盖子”覆盖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山谷时,来自工业、交通和熔炉的空气污染物会聚集在烟雾的瘴气中,国家气象局解释说。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