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物的作文

2.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3.急需一篇《赤壁2》的观后感,谢谢

4.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迁中原

5.江西省在古代(三国时期,战国时期)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是什么意思

孙吴县天气预报_孙吴县天气预报24小时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咫尺(zhǐ) 诘责(jié) 啮齿类(niè) 深恶痛疾(è)

 B.绯红(fēi) 哂笑(shěn) 庶祖母(shù) 藏污纳垢(gòu)

 C.(shǒu) 缄默(jiān) 戈壁滩(gē) 正襟危坐(jīng)

 D.黝黑(yōu) 媲美(pì) 文绉绉(zōu) 相形见绌(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干涸 托辞 油光可鉴 一视同仁

 B.奥秘 凄惨 抑扬顿措 万相更新

 C.禁锢 蓬篙 精巧绝伦 翻来复去

 D.落弟 和煦 诚惶诚恐 无可质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组长提出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大家都随声附和,积极支持。

 B.海上浪花朵朵,岸边桑树碧绿,沧海桑田的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C.对于名著翻拍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D.无论多么枯燥的材料,经他妙手回春,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使人 们重新认识到诗词之美。

 B.李大爷种植的荔枝刚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

 C.学校将全面整治并排查校园内各项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D.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5.下列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周,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6.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我的母亲》是鲁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记叙与抒情相融合。

 C.《敬畏自然》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D.《喂——出来》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将危机人类生存。

 7.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家罗贯中。

 B.“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情节,刻画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

 C.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与他有关的故事有: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

 D.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灭了吕布,官渡一战胜袁绍,又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

  二、(30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C.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久之,目似暝

 B.其真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C.策之不以其道 以中有足乐者

 D.执策而临之 学而不思则罔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C.首段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尾段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总结全文。

 D.全文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3题。(共6分,每小题2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 《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同 射 三 矢 皆 中 的 以 示 飞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13.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2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共6分,每小题3分)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4.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分)

 15.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3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6.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9分,每空1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3)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的句子是: , 。

 (6) ,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8)大寒既至,霜雪既降, 。 (《庄子》)

  三、(3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3分)

 (一)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①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③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④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 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 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⑥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 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7.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分)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19.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是否可以删去。(3分)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

 20.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4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共18分)

 (二)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 ,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 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 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 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2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4分)

 情节主要

 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1)

 高潮(2)

 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怀疑→( )→( )→认同

 2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⑴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3分)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⑵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2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四、(8分)

 班级开展以“把握幸福,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 解决。

 25.活动前,你代表班级去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王主任来给大家做一次专题讲座,请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4分)

 你:王主任,我是九年级×班的学生×××,我们班想请您在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我们做一场“把握幸福,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您看可以吗?

 王主任:哎呀,真不巧,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我得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换个时间好吗?

 你:

 王主任:好的,到时一定去。

 26.活动课上,师生畅所欲言,已经快超过预定时间半小时了,也过了你平时的离校时间,这时,你准备借老师手机给您妈妈发一条短信,告诉她不能准时回去吃饭的原因,你该怎样拟这条短信呢?(4分)

五、(60分)

 27.按要求作文。

 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描写人物的作文

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江东。长江下游的两岸都可以称为江左。江东,即长江以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皖江)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古有中原进入南方吴地的主要渡口,于是将大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三国两晋开始江东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至唐以后逐渐被江南的概念取代。宋朝时的江南东路简称江东,首府在江宁府(今南京市),管辖今安徽江以南,苏南部分,江西小部分。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位于长江这段的南北走向,又将东南方的地区称“江东”。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唐年间设江南东道于江东地区,因此开始称江东为“江南”。之后江东、江左等词汇也逐渐不再为人所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范围更大的江南。

西晋迁到南京后,史称东晋,这里的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二十一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

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1645年清廷于此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苏州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

大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小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以及部分皖南地区。这个概念大概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后又有变化。小江南核心地带,就是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包括传统的江南六府,即: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她是谁?你看,她个子不高不矮,身子瘦瘦的,皮肤白白的。圆圆的脑袋上扎着一对羊角辫。秀秀气气的脸蛋上,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张扁扁的嘴巴像小鸭嘴,嘴里有二排又白又齐的牙齿。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童服,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她就是我的好朋友——文荪琳。

文荪琳可关心我了。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晴空万里。在上音乐课前,我们下楼去升旗。大家直奔楼梯,挤成一堆,挤呀挤,啊!不好了!我摔倒了,摔疼了腿。我只好坐在楼梯上“哇哇”直叫。

正在这时,我的好朋友文荪琳出现了,她奋不顾身地跑过来,亲切地对我说:“你没事吧?”

我难过的说:“我在下楼的时候摔了一跤,这可疼死我了!”

文荪琳着急地问:“那你现在还疼吗?”

我哭着说:“当然疼了!”

听我说完,文荪琳立刻伸出双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伤口, 在她的帮助下,我勉强地站了起来,对她说:“我们两个一起去操场升旗吧?

文荪琳就扶我,一瘸一拐的去升旗。我感激的对文荪琳说:“文荪琳,你对我真好,谢谢你今天对我的帮助。文荪琳高兴地说:“你没事就好,是朋友就应该相互帮助,你说对吗?”我高兴地点了点头文荪琳呀文荪琳,你对我这么关爱,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希望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好吗?

我的同桌董开旋长得可真有趣,扁扁的脑袋,一双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小小的塌鼻子下面,那个大嘴巴紧紧闭着,还有那一绺乌黑的头发,令人发笑地翘在前额。我第一天和他坐在一起就喜欢上他了。(开头介绍记叙的对象 。写人物的外貌抓住长得“有趣”这个特征 。开头的外貌描写是与下文描述“同桌”的三方面性格有关系的。学写作文开始时就要注意不要为写外貌而写外貌。)

我的同桌好胜心可强了。(本文用分类记叙方法,从三个侧面写同桌。本段写第一点:好胜心强 。“好胜心”,是从人物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先写不高兴的、怀着妒忌心理的神态:嘟嘴、瞪眼 。)前些天语文测验,我得了98分,他呢?分。就这么一分之差,他就不高兴了,嘟着嘴把我的考卷拿过去,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着……我正纳闷,他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大笑起来,对我一眨眼睛,跑到中队长那儿,连拖带拉地把中队长“请”来,用手点着考卷上的一个字,得意洋洋(再写获得战胜对手希望的神态:大笑、眨眼、得意洋洋 。)地对中队长说:“看,这‘白玉很珍贵’的‘玉’字,顾宇写成‘王’了!”中队长细细一看,就指着董开旋的脑袋说:“瞎嚷嚷什么?哪儿有错误?”董开旋瞪了中队长一眼,自以为是地拿过考卷,读了起来:“‘白玉很珍贵’……咦?刚才‘玉’字不对,现在怎么又对了?”他直摸脑袋,(最后写败下阵来的神态:直摸脑袋、直点头 。写语言,要切合身分、场合等,“要考得好……靠自己的努力呀!”可删去 。)刚才那股高兴劲儿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见他那可怜的样子,马上拉住他的手说:“不要紧,下次考好点。要考得好,不是靠找别人的差错,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呀!”他看着我,心悦诚服地直点头。(“心悦诚服地”和前面的逗号也要相应删去。)

我的这位同桌还有点糊涂——乱赶时髦。(本段写第二点:糊涂 。写“糊涂”,也是通过神态描写来反映的。先写他自我欣赏的神态:神气活现、得意洋洋、挺胸、抬头、快步走、大声说 。)这天早上,他脸上擦了香水,吹过风的头发上还擦了油,神气活现地来到教室。站在讲台边上的王老师闻到了他身上的香味,就叫他过去。董开旋一挺胸,自以为很美,得意洋洋地快步走到老师面前。王老师故意问他:“董开旋,你身上怎么这么香啊?”他以为老师要表扬他,更加神气活现地把头一抬,大声说:“我嘛,擦了点香水,抹了点发油!(人物的语言,从语气、语调到句式的选择 都跟人物的神态描写保持一致,集中表现董开旋的自我欣赏。)”老师看着他,又好气又好笑,对他说:“董开旋,擦香水抹发油可不是真正的美呀!想想,怎样才算美,明天我们一块儿讨论讨论。”董开旋像才睡醒的小猫似地揉了揉鼻子,一下子溜到了座位上,直抓自己的头发,(再写他尴尬、羞愧的神态:揉鼻子、抓头发 。)好像这样能把发油、香水抓掉似的。(以下三段写第三点:爱打人玩 。)

我的这位同桌还挺爱打人玩。我才和他坐了两星期,就被他打了十来次。王老师知道了,就把我俩找去,严肃地问他:“董开旋,你再打顾宇怎么办?”董开旋眨了眨眼睛,脱口而出:“那好办,就叫他打还我三下呗!”话是这么说,可不出三天,他又犯老毛病了。

自修课上,他很快做完了作业,闲着没事干,就学着电视《武松》中的武松,大喝一声,用手使劲儿朝我腿上“捶”了一下,我痛得哇哇直叫。他慌了,一吐舌头,忙说:“对不起呀,我尊敬的好顾宇。”还一个劲地给我揉腿。看着他这副样子,我的气消了,立刻说:“不要紧,不要紧。”(人物的憨直性格,也用神态描写来表现。例如用“一吐舌头”表现他知道又犯错误后的慌张神情,用“傻乎乎”形容他愿意改正错误的心理 。)

可董开旋还是很过意不去,傻乎乎地说:(道歉的神情、语言 以及道歉后的动作 都表现出董开旋憨直的知错就改的性格。)“你打还我吧!”我才不打呢!他趁我不注意,猛然抓住我的手,用我的手打了一个他自己的腿。(人物语言和动作跟上文王老师找“我俩”谈话一节内容相照应 ,所以详写“打还”的过程是合理的 。)“哎哟!”他叫了一声,马上又笑了,他大概认为已经“惩罚”过自己了。看着他那知错就改的傻样子,我也忍不住想笑。

我的同桌董开旋,既调皮又可爱,还挺傻。他傻得有趣,谁见了都会喜欢他,真的!(在上文三方面记叙的基础上总括人物性格特征,并抒发友爱的感情 。)

称赞诸葛亮的词有很多。但是,在那众多华丽的词藻中,“清醒”是最质朴也是最适合他的。“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他一切的丰功伟绩,都要归功于“清醒”和他手中那令他清醒的羽扇。

相传在孔明年少时,曾到一禅院学习。每天都要经过一家小农舍。渐渐,孔明与农舍中的年轻女子日久生情,不思进取了。禅院长老看出了孔明的心事,给了他一把龙头拐杖,并叫他在午时烧掉那女子放在床上的衣裳。原来那女子是仙鹤化作的妖精,没有那件衣服便变不成人形。妖精在与孔明的打斗中被扯下了尾巴上的毛,又被那龙头拐杖打回了天庭。此后,孔明将那羽毛做成扇子,时刻提醒自己要“清醒”。

于是,诸葛孔明摇着羽扇,清醒当胸,创造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了几许佳话,更在历史的天空中抹下了色彩浓重却又不俗的一笔。

(第一范文网 .diyifanwen整理)

002 智慧与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

——我对诸葛亮的看法

集美中学 初三(5)班 吴旻雯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但在我所读过、看过的资料里,我不仅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谋,还看到他人性中闪耀着的光辉。

草船借箭、空城退敌、三气周瑜……许多般的故事诉说着诸葛亮般的才能。但在他尚隐居茅庐中时,世道上群雄纷争,而他的名字还不为许多人们所知。是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备把他请出了茅庐,使他的才能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光辉的灵魂让他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关羽、张飞对他心存芥蒂,虽然有时刘备听不进他的劝诫。但他还是不断地为刘备出谋划策,助以兴复汉室。

白帝城,刘备又一次不听诸葛亮而魂断的地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完全可以推掉刘备寄以的大事,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答应了扶持后主,以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然而后主无能,令国家大事全部压在了他身上。六出祁山,诸葛亮需要多大的耐心,耗费多大的心思啊!可敌人的强劲,加上宫中的暗中阻拦,总使诸葛亮无功而返。但这日日夜夜,他夙夜不眠,导致过早衰老,最终星落五丈原。

在我眼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还是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他所发的一寸热,一分光,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蜀国病危的丞相仍摇着那一袭鹅毛扇,但双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己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这秋风中的枯叶,消亡了吧?他想。

自从先主三顾茅庐以来,已十年了。南征北战、北抗东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个年未而立就火烧曹操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令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以一座空城一张古琴吓退十万大军的诸葛亮……可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国丞相的缕缕白发。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师表》来,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八个字写下时,他的千钧重的心忽然放下了。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必定是劳顿沙场而死。三十年的时间,他已经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而这些,是为了蜀汉,为了天下。

若是让他再选一次,他会选择避而不出,隐于山林么?他会选择游山历水,诗剑风流么?不会的。他望着又落下的一片秋叶,默默地想。但他的生命还不够,还不够啊!他还要北定中原,还要……

最后一片秋叶落下了,将士们操演的呐喊声传来,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名扬天下的蜀相的遗体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那人物脑间最后闪过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诸葛亮先生:

您好

我读三国演义已久,十分敬仰您的事绩。在此写一封信来谈一谈我对您的看法。

您真是一条卧龙也。建安二年(1年),一出山变无不显示出您卓越的军事才能: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只可惜“出师末捷身先死”如果您多活几年,可能就要改写历史了。

你通晓天文地理,善于用兵 。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后人就有对您的评价“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我虽认为您十分厉害,但还认为您有些失误。我认为您不该斩马谡。马谡是姜维之后您的智慧继承人,如果不斩马谡再加上姜维,您完全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以个仅是我的观点,希望您接受。

我的表姐叫甘佳宁,长得不算漂亮,圆圆的大脑袋,眼睛还稍微有些高低,但成绩是大学整个二年级里的第一哦!这个星期就要动身去上海的德国学校应聘考试了呢。

佳宁姐姐寒时住在我们家,方便去学德语的学校。可是,佳宁姐姐一碰到有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子可麻烦了,我和妈妈、爸爸都不会说德语,正当我们急得团团转时,我发现佳宁姐姐在努力地拼。我知道佳宁姐姐从不急,她会努力地想办法做,这次也不例外。我猜想她如果拼不出会去跑书店买德语词典,打电话问老师、同学,总之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少有读不出的语句,她上课听得比任何人都专心,不开一点小差。

佳宁姐姐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只要你一翻开她的书,你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字,有些多的地方连图上都写满字,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也许整本书中手写的比本来就有的字还多呢!我不解地问:“有这么多字可写吗?”“当然啦!”姐姐神气地说,“不光这里,草稿本上还有一大堆。”我一看,真的,草稿上记满了德文和汉字。姐姐接着说:“每个单词都要知道它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其他意思也要写上去,还要记它的音标,当然不是每一个啦!不过,这对学习有好处,对学习有好处的事我都愿意做。”说着,她又在书上划划写写了。她的老师布置的作业真多,是我们平时作业的五六倍,姐姐又很诚实,从不少做一样,不懂的问题要马上解决,因此,每天都很晚睡觉。当我半夜起床上厕所时,客厅的灯还亮着。

妈妈的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 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也许在每个人的千帆过境处,都会漂过无数五颜六色的帆与影,它总让我们的心灵随涓涓不绝的流水而动,让我们的眼睛伴浩瀚无际的美景而行,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在无形之中接受了风雨的洗礼.

(第一范文网.diyifanwen整理)

茫茫的大戈壁,一列火车在蜒绵不断的铁轨上疾驰而过.即使附有空调的车厢内散发着阵阵凉意,它也遮掩不了我那高兴而又兴奋的心情,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我已经向往很久了.这时,列车乘务员开始了他们的温馨服务——免费为乘客们提供加冰的矿泉水.一双双手不约而同地伸向了那辆小车.惟独身后的那位老伯神情茫然."这么热的天,他怎么至今都不喝水呢 "真是个纳闷的问题."这位老伯,您也来一杯吧!"说完,便热情地递上一杯."这——,"他似乎想要推辞,又安然而接下了."**,我能不能买下这个杯子 "顿时,全车厢的人都回头打量着这个人.眼里闪烁着奇怪的问号.我端详了一会,看他身着普通夏装,眼里那道目光是那么的恳然而又急切."他不会脑子有毛病吧 "我揣摩着."这人怎么回事""会不会精神失常了"……各种议论与嘲讽纷至踏来."我——,我是一位乙肝携带者,我不想把这病传染到其他人身上."他是那么不安,惊惶.人们顿时愕然了,目光中也显现了几分赞许与祥和.车厢内也洋溢着宁谧的气愤,而这当中却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爱.

回头再看看那老伯,他变得坦然多了,我猛然发现人们用视觉填满车厢的色调是那么温暖,祥和.也许正是因为老伯那朴实无华的心声吧!也许人们眼里所绽放的色彩能让事实瞬间改变,但我却认为具有爱的色彩的眼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放射出万道金光,谁叫爱的眼睛好比和煦的春风,驱赶了凛冽的喊风;爱的眼睛是一注晶莹的清泉,滋润了龟裂的心田;而爱的眼睛更是茫茫人海中的航标,为我们的精神之路引领了新的方向.

也许让爱的色彩填充眼睛,会让我们觉得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虽然这坑坑洼洼的途中有泪水,但它却显现了爱的点滴与光辉,毕竟眼睛是水,那么爱就是流动,颜色是一片碧清;如果眼睛是火,那么爱就是燃烧,颜色就是一片火红.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布满爱的颜色的眼睛,大地无语也会显示广博,海洋无语也会孕育生命,而眼睛无语却会让爱充满人间.

急需一篇《赤壁2》的观后感,谢谢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迁中原

《三国演义》被成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而吴宇森的《赤壁》我认为就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他是打着三国历史的幌子在导演自己的故事。

首先,曹操率百万之众南下的目的被篡改了。一个傲视独立、霸气十足的乱世枭雄被写成了一个为了女人而兴师动众的黑帮老大。影片里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能是一个档次的吗?

其次,人物性格刻画非常差劲。周瑜性格宽仁,量大而能容人。《三国志》里东吴老将程普曾这样赞叹周瑜:“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是周瑜生活中的人格魅力。战场上的周瑜是怎样的呢?苏轼的赤壁怀古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豪壮。所以周瑜绝不是一个在工作时间丢下士兵跑去给笛子调音的人,也不是一个在工作时间回家给母马接生的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这两件事来表现公瑾的平易近人,但是,用错了故事。《赤壁》中的孙尚香就完全是吴宇森杜撰出来的人物了。她与历史上的孙尚香性格完全不同。孙权亲自射虎一事却有史证,但是用在这里好像不太合适。

这是东吴阵营的,再看看刘备阵营。那场编草鞋、写毛笔字的戏应该纯粹是为了搞笑才拍的吧。观众笑过之后也就没留下什么了。最可惜的是《赤壁》里没有着重描写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戏,那场戏如果拍好了,一定能让人拍案叫绝。

我想**主要还是想突出人物平凡的一面,这样就能和观众产生共鸣。可是导演却疏忽了一点:三国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人注定是千姿百态的。而三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些千姿百态的形象被汇集到了一起,展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英雄故事。刘备集团出身布衣、白手起家,这已经代表平民阶层了,而且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布衣百姓一直都把刘备集团的英雄们奉做自己的偶像。曹操集团和孙吴集团代表中上层阶级,他们虽然不如刘备集团讨喜,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刘备集团的平民气息与忠义精神才显得更加可贵。而《赤壁》却将他们都写成了和刘备集团一样的人。这样便失去了强烈的对比性,使人物色彩单一,非常乏味。

最后,主题极不深刻,非常不严肃。一个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必定要有一个与这个年代相符合的主题才对。看看吴宇森的剧本吧,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关系着江东千里土地、百万民众与两军百万将士的大战役,却原为一个女人。这难道不可笑吗?古今中外,有那一场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起来的?传出去不怕人笑话。这**要让外国人看了那还不丢死人了。要让三国英雄们知道了,那还不从坟墓里蹦出来找老吴算账啊。战争就是战争,战争的背后是新旧的交替,是社会的发展。不是个人的欲望。战争中只有阶级,没有个人。就像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等等。曹操、孙权、刘备只是他们那个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个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完全决定一个阶级的行动方向的。曹操为了小乔去打东吴,那也得有人跟他干才行啊。

不过说实在的,吴宇森的战争场面确实拍的不错,尤其是诸葛亮的战阵,有点意思。如果老吴再把诸葛亮的特种部队加进去的话就更精彩了。不过诸葛亮的特种部队是在七擒孟获之后才组建的。用在这就不合适了。

总之呢,这部片子就当作爱情剧、家庭剧、轻喜剧来看吧。如果当作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历史剧来看的话,那你肯定会有一种被当成傻瓜的感觉。

江西省在古代(三国时期,战国时期)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2.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末,东晋初.

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

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那时候,中原人口除了主要流向南方以外,还有一些迁徙到辽河流域,或迁徙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离中原较远,晋末”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其中包括一批文化名人.在日后中原混战时期,河西走廊相对安宁,成为当时发展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的结果,但他客观上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4.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取的政策也有关系。受以上因素影响,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

(1)秦代和西汉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

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作为流放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年全部开禁,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万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人口迁移原因

我国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迁移的原因来看主要有政治需要、战乱逃难和经济谋生三种。

一、政治需要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为把关中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人口总数在70万以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戌边和开发新区,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同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百越族。秦朝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派官进行治理,还迁徙50万中原人民到那些地区,与百越族杂居。

西汉初期,为了“实关中”,刘邦继续由关东向关中大规模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中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武帝组织了向西北边疆的大规模移民,总数70余万人。此外,汉武帝还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在战争中,

英国强迫清割占香港,这样大量的外国人口迁移到我国居住。

明末清初,漠西蒙古中的土尔扈特人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因不堪沙俄的控制和压迫,于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历尽艰辛,长途跋涉,终于回归祖国西北。

二、战乱逃难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317年逃到江南的官僚、贵族、大地主,联合江南大地主建立了东晋。这一人口迁移过程一直持续到南朝,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五代十国时,许乡中原人民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北方居民为逃避灾难,大批人口南下,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建国前,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美蒋压迫,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河北、山东向东北迁移人口)、“走西口”(山西向内蒙古、甘肃向新疆迁移人口)、“下江南”(四川向云南贵州迁移人口)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建国前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三、经济谋生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地一起,共同生活,彼此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生活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他们原是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自东汉开始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等族共有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50多万人,他们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候,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唐朝末年,契丹族(原住辽河上游)势力不断扩大,许多中原人民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族迅速强盛,后来建立了辽国。

元朝统一以后,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6.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在先秦时期诞生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江南指的地方是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

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一般看作江南的核心地带。即除去福建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认为是江南地区的组成;同样并非长江流域却被认为江南的还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均在狭义江南的概念之外。

7. 社会比较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人民的辛勤劳动

8.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是什么意思

江西省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吴国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扩展资料:

江西省历史沿革:

江西境内有邗越、百濮。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江西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两句名诗,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

背景:

诸葛亮借东风

三国时代,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显然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如左图)。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的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是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的,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