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_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哪
2.网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陪跑大学,陪跑大学是什么意思?
3.何建新出生于哪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其前身为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王鹏飞教授于1960年创建的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系。截止到2008年11月的统计数据,学院有在校本科生995人,硕博士262人(不含延期毕业的硕博士生)。学院设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和雷电科学与技术三个系。在本科层次上有四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方向)、大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还三个硕士培养点和三个博士培养点,分别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博点)、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硕、博点)以及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硕、博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全国高校首家设置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
学院设有三个专业实验室: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实验室、以雷达和卫星为主的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雷电防护实验室,其中,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另外,学院还有学一个校级研究所——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除了常规的学历教育外,学院不仅承担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培训任务,也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的国际培训任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哪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大气所现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低层大气探测部。在河北香河、兴隆、安徽淮南、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目前,大气所拥有SGI 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服务器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是以研究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以及大气成分等为主攻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科技部下达改革后的人员编制为250人。2004年10月14日通过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委联合组织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联合评估验收,并对我院的深化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气象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后,科技人员任务饱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整体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学历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的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气象科研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气象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现设有5个职能处,7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另有研究生部和大气科学信息部等两个科研支撑机构。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我院。我院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人为主体、结合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国际大气科学前沿领域中进行研究的实力较为雄厚的科研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0名,副研级科研人员107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76人和72人,分别占基地岗位人数的45.2%和42.9%;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网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陪跑大学,陪跑大学是什么意思?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气象,汉语词汇,拼音是qì xiàng,意思是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银慧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91年更为现名;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让稿、大气成分、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等为研究主攻方向。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信息显示,研究院设有6个职能处,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有正坦搏孝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570名。
何建新出生于哪里
陪跑大学是指大家一块为了一个目标努力,但最后人家达成目标了、获得荣誉了,但是自己却啥也没有,空期待一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隶属中央()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不存在陪跑一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
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3万名、硕博研究生3000余名、留学生1500余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
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
学校目前建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何建新
何建新,男,教授,党员,1990年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中文名:何建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6年8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
主要成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代表作品:《现代天气雷达》、《EDA技术及应用》
职称:教授
主要职务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负责本科教育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系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实验中心、教务党总支、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
人物成就
曾获四川省气象行业先进个人、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员等称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于2010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一项,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项,编写出版书籍2本,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气象雷达原理与应用”,是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研究领域
1.信号集与处理研究;
2.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天气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从事信号集与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天气雷达中的应用研究、大气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现兼任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研究项目
1.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系统,国家86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2.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数字接收机”研制,中国气象局,负责人
3.提高CINRAD探测灵敏度研究,中国气象局,负责人
4.提高CINRAD分辨能力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
5.XXX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国产化,军方项目,负责人
1.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2年
2.常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器AWRDAS-III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4年
3.CINRAD接收机干扰检测器,西安华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1年
4.风廓线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年
5.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CINRAD/CA的数字接收机研制;北京敏视达雷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3年
6.双极化多普勒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03ZQ026-053,负责人,2007年
7.XXX雷达射频数字样系统,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6年
8.风灵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5年
9.机场终端多普勒天气雷达软件系统,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5年
10.风廓线雷达数字中频系统,北京敏视达雷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6年
学术专著
1.《现代天气雷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主编
2.《EDA技术及应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主编
发表论文
1.TheSignalProcessingSystemDesignofPolarimetricWeatherRadarUsingDSPandFPGA,IEEE2005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icrowe,Antenna,PropagationandEMCTechnologies2005ForWirelessCommunications,2005,第一作者
2.TheSignalProcessingSystemDesignofGeneralWeatherRadarBasedonASIC,2005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SICProceedings2005,2005,第一作者
3.CINRADC-BandHSPDesignBasedonAlteraCPLDandLVDSTechnology,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SIC2003,(ISTP-BY56E),2003,第一作者
4.ISA总线到DSP-LINKII总线转换适配器的设计(I)---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适配器硬件,《计算机工程》期刊,2002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
5.CINRADWSR-98DanditsGroundClutterFilterDesign,IEEECatalogNumber01TH8559,2001;2001CI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adarProceedings,2001,独立作者
6.EPM9480在CINRAD硬件信号处理器中的应用,《微电子学》期刊,2001年第6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
7.ISA总线到DSP-LINKII总线转换适配器的设计(II)---WindowsNT设备驱动程序的研制,《计算机工程》期刊,2002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8.IntroductiontoCINRADWSR-98DSignalProcessor,WMOTechnicalConferenceonMeteorological&EnviromentalInstruments&MethodsofObservation,2000,第一作者
9.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演变及WDM的结构,《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1年增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10.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1期,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1.2005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2.2004年被四川省列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2006年获“四川省气象行业先进个人”称号
4.2005年获四川省教育工委“优秀***员”称号
5.1994年“常规天气雷达数字化终端”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