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NASA说的“地球磁极开始翻转,人类末日来临”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4.黑龙江呼中刷新入冬最低温,造成恶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6.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可信吗?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_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还是人为

不等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最主要的外因就是太阳辐射。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都是气候异常的表现。至于全球变暖,它是导致现在一些极端天气现象的因素之一,我认为它与气候变化是不同级别的,不可划等号。

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下: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分布。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可以使地表升高或降低,从而改变海洋和陆地的边界。风化和侵蚀作用也可以使地表产生变化,使海岸线向内陆移动或者向外扩张。

2、人为原因也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河流流向、修建水利工程、开地下水等方式,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分布。例如,修建水利工程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使河流不再流入海洋,从而导致河流三角洲的变化。

3、地壳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壳运动可以使地表升高或降低,从而改变海洋和陆地的边界。例如,地壳运动可以使一块陆地升高,从而导致海洋退去,形成一个新的山脉或高原。

海陆变迁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

1、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危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海岸线逐渐后退,导致沿海城市和农田被海水侵蚀,建筑和道路受到破坏,沿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2、洪水灾害:海平面上升还可能导致洪水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由于海岸线后退,洪水更容易发生,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可能被淹没,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短缺:海陆变迁还可能导致短缺,尤其是对于水和土地。随着海岸线后退,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减少,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短缺等问题。

4、人类健康:海陆变迁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可能被淹没,导致环境卫生问题和水源污染。这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传染病的传播和空气质量的下降。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

基本简介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但世界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还受到当地陆地垂直运动—缓慢的地壳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之和,即为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因而,研究某一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只有研究其相对海平面上升才有意义。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了的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从而变“桑田”为“沧海”;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强度加剧,频次增多,不仅危及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而且还会使土地盐碱化。海平面随时都在上升,海水内侵,造成农业减产,破坏生态环境。在中国,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上升原因

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因素是很多的:大洋热膨胀、山地冰川、格陵兰陆冰和南极冰盖的融化等,世界大多数山地冰川在近百年内呈退缩趋势。例如,青藏高原尽管在冰川时期不一定像今天的南极大陆一样也有过统一的漫无边际的大冰盖,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这里曾经大量存在的山地冰川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消融、消失。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为海平面上升的主因,但是据2012年7月10日一项来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的研究显示,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全球气温不再增长,海平面依旧会上升几百年。

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说道,这非常复杂,主要原因是海水的热膨胀。即使全球气温稳定了,海水表面气温和深海气温依旧有差异,深海的气温会慢慢的升高,这会导致更多的海水发生热膨胀反应,继而海水整体体积扩大,海平面上升。这种反应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有海水完全与大气温度达到一定平衡状态才会停止,这个时间估计是300年。

上升速度

Wu和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Jaritz和Ruder(1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降为每百年0.47米。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3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8500-7800年前期间、7300-6700年前期间、6000-5000年前期间、4600-4000年前期间、3800-3100年前期间、以及2500-1500年前期间6次波峰,其中后4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中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8500-7800年前、7300-6700年前、6300-4800年前、4500-4000年前、3800-3100年前、2800-1400年前以及小于1000年前7个时期,中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6次海面波峰对应6次中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米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6000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0.04米,说明6000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19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0.10-0.15米。即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26倍,因此10000-8000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26倍。这样,在10000-8000年前期间,1000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50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4年间隔。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10000-6000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2015年8月26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最新预测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未来100至200年内海平面上升至少1米已无法避免 ?。

危害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是一种缓发性的自然灾害。也正因为它是缓发性的,因而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以为每年个毫米的上升还构不成危险。其实,这种灾害是累积和渐进的。每年毫米和每十年再增加毫米为例,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海平面将上升厘米,第二个十年上升厘米,最后十年将升高厘米。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累积升高厘米。再加上许多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可能达到米甚至更多。这对许多地方的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而且就是现在,它己给沿海地区居民带来了危害。它使沿海地区灾害性的风暴潮发生更为频繁,洪涝灾害加剧,沿海低地和海岸受到侵蚀,海岸后退,滨海地区用水受到污染,农田盐碱化,潮差加大,波浪作用加强,减弱沿岸防护堤坝的能力,迫使设计者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增加工程项目经费投入,还将加剧河口的海水入侵,增加排污难度,破坏生态平衡。

后果影响

汤加

汤加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150 多个岛屿组成,岛屿大体分东西两列,东列多为珊瑚岛,西列多为火山岛,岛上长满椰子树、香蕉以及碧绿的森林,许多村落依势建在树林中,具有灵秀自然之美。被誉为“天然之美的阳光之岛”。白天泛舟在各岛之间,可饱览沿岸的奇观妙景,令人神往。每年夏秋之交,一群群、一队队鲸鱼从赤道温水地带游经汤加塔布岛与伊娃岛之间10至11 米宽的海峡,观鲸成为这里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马尔代夫群岛

马尔代夫位于斯里兰卡南方650公里的海域里,由北向南经过赤道纵列,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礁岛群地带。若能搭乘小飞机翱翔于马列南、北环礁,从空中俯瞰马尔代夫,您定会惊异非常,无际的海面上,星罗棋布一个个如花环般的小岛,犹如天际抖落而下的一块块翠玉。小岛中央是绿色,四周是白色,而近岛的海水是浅蓝色、水蓝、深邃的蓝,逐次渐层,印度洋有如一面蓝色的天鹅绒布,在蓝色天鹅绒布上,则缀饰着一串串的翡翠、绿宝石。

澳大利亚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美国夏威夷群岛

夏威夷群岛是由124个小岛和8个大岛组 成的新月形岛链,弯弯地镶嵌在太平洋中部水域,所以有“太平洋十字路口”和“美国通往亚太的门户”之称。它的陆地面积为16641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是夏威夷岛,由5座火山组成,其中基拉维厄火山为世界活火山之最。冒纳罗亚火山每隔若干年喷发一次,炽烈的熔岩从山隙中缓缓流出,成为夏威夷的一大奇观。瓦胡岛是第三大岛,也是夏威夷政治、文化中心——首府檀香山所在地。夏威夷的闻名之地有:檀香山、威尔基海滩和珍珠港。

瑙鲁

瑙鲁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亚西群岛中,有“天堂岛”之称的最小的岛国。瑙鲁岛的中央有一火山湖,名为“布瓦达拉宫湖”,直径50米,湖周边椰林环绕,红瓦白墙的民居倒映在湖中,不时可见几只白色的小鸟在湖面上追逐嬉戏。布瓦达拉宫湖,恰似天工巧匠给这白色的岛屿镶上了一块缀有绿边的水晶般的明镜,为瑙鲁美丽的风光又平添绚丽的色彩。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是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岛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跨过赤道、又跨过国际日界线的国家。由33个岛屿组成,散布在约50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是世界上国土分布最分散的国家。基里巴斯各岛均为珊瑚岛,面积较大的岛屿周围有环礁,礁内为泻湖。其中莱恩群岛中的“圣诞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湖岛, 面积为640 平方公里。

图瓦卢

图瓦卢由富纳富提、瓦伊图普、纳诺梅阿等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其中8个岛有人居住。南北两端相距560公里,由西北向东南绵延散布在约1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里,而陆地面积仅26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瑙鲁的大洋洲第二小国。首都富纳富提位于主岛上,方圆不超过2平方公里。

托克劳群岛阿塔富

托克劳群岛又称“尤宁群岛”或“联合群岛”。太平洋中部岛群,由阿塔富、努库诺努和法考福3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2,000(1981),首府法考福在法考福岛上。产椰子、可可和香蕉等。

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美拉尼西亚群岛,由约80个岛屿(其中68个有人居住)组成。最大的的岛屿是桑托岛,面积3947平方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水城

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有统计显示,1957年的常住人口为17.4万,而2009年10月份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总数还不到6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NASA说的“地球磁极开始翻转,人类末日来临”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沙漠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干旱的气候。当你打开世界地图的时候,会发现有沙漠的地区大多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

南、北回归线间的位置就是太阳在一年之中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所以与其他地方相比,沙漠的温度较高。气温高了,泥土中的水分蒸发得就比较快,最终逐渐变成了干燥的沙子。

除此之外,稀少的降水量也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据科学家们统计,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小于5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常年没有一滴雨。

这些没有雨水滋润的地区,终日经受太阳的炙烤,慢慢就变成了沙漠。在电视中看到沙漠时,我们不禁感叹于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壮观。

这要归功于风对沙土的搬运了。沙漠地区的风力十分强盛,将地面的泥沙吹跑后,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最终形成沙漠。因此,沙漠的地表会随着风的吹动而变化出不同的形态。

扩展资料

沙漠化逆转优点

①土地的可用性增大,土壤获得充分的水分养分。

②大面积林地能提供林木的来源,保持林木成长率大于开发率。

③林木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生物使用并协助降低暖化现象。

④林木的防风保护使得部分沙漠化逆转的地区可再兴建建筑物,增加土地的容积与使用率。

⑤可以改善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改善因沙漠而出现的不良气候。

⑥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改善空气质量,减小温室效应。

⑦帮助鞘膜地带,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百度百科-沙漠

黑龙江呼中刷新入冬最低温,造成恶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于地球的磁极翻转,很多人把它和人类末日联系在一起,认为当地球磁极发生翻转时,大陆有可能会向其他方向倾斜,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地震、恶劣的气候变化以及物种灭绝。真的是这样的吗?NASA说?地球磁极开始翻转,人类末日来临?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点,NASA并没有说过这番话,NASA曾经发布过《Pole Reversal Hens All The (Geologic) Time》,意思是?地球磁场的偏转,是在任何时间都在发生的现象?。但对于地球磁极的翻转,还是有很多人会把它和世界末日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磁翻转的影响并没有到人类末日这么的可怕,我们可以从地球磁场的产生、为什么会发生翻转、翻转的过程、发生翻转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重大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寻一下。

关于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是由地核内部液态铁环绕固态内芯旋转而产生的,地核内部的动态作用为整个地球构造了一个看不见的?场?,巨大的磁场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并筑成一张防御网。 地球的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自人类诞生文明以来,我们知道地球的磁场大约是这样分布的: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理的北极,就是我们常说的俄罗斯、加拿大以北的位于那块最北端的区域,而南极则相反,它在地球的最南端。南北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是不同的,地理北极是地磁的南极附近,而地理的南极,则是地磁的北极附近。

为什么会发生翻转

地球内部毕竟不是完全像稳定的磁铁那样,它的物质组成、物质流动状态,在地球的自转作用下,不可能呈现完全均匀、各向同性的状态,因此,产生的磁场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呈现出强弱以及磁极的周期性变化。所以地球磁极的方向,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在地球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出现过地磁的北极变成南极,地磁的南极变成北极的现象,这是所谓的磁极翻转。由此也可以看出,磁极是可以发生翻转的,美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地磁翻转自78万年前发生过,在之后70多万年的时间里,地球的磁极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就近来仅仅4000年的时间里,地球的磁场强度疑似已经降低的了一半,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地球如今可能正在经历着地球磁极即将发生倒转的前夕。

翻转的过程

一篇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论文显示,地球北磁极正从加拿大向俄罗斯西伯利亚快速移动,在1831年首次确定北磁极时还位于加拿大北部努纳武特地区,此后一直缓慢移动,每年不超过15千米,但从1990年以来,每年的速度突然跃升到了60千米。研究发现,北磁极在2018年时穿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达东半球,向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方向?全速冲刺?,至此,北磁极已经达到每年移动大约30至50千米的速度了。

对人类的影响

一、磁场减弱。地磁翻转会导致地球磁场在翻转过程中的磁场强度变弱,如果磁场减弱,对地球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磁场减弱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太阳风影响被放大。地球磁场阻拦太阳风的效率降低后,地球的臭氧层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高能粒子将直接轰击地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将暴露在较强辐射之下。

二、对生物罗盘动物造成严重打击。许多鸟类、海龟、鲑鱼甚至果蝇身体内都有生物罗盘,这时候地球磁场就发挥着为鸟类指明方向迁徙,为海龟寻找合适的海滩产卵的作用,如果地磁翻转,会使所有依赖地磁导航的物种迷失方向。

三、对信号产生影响。

来自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影响,地磁翻转后磁罗盘将不再精确无误,同时监测地球天气和发送电子信号的卫星也会受到干扰,人造卫星通讯中断或者损坏,长途航班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的遭受的辐射剂量会增加,以及出现地面通讯信号中断,GPS信号失真等。

地磁发生翻转虽然是一场灾难,但是在78万年前已经存在过了,相信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及时的预测、跟踪与应对,人类一定可以战胜它。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近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中国最冷小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气温持续下降, 已经连续6天跌破-40℃。6日7时54分,呼中区气象局在呼中白山景区气象站测得气温最低值为-45.9℃,为去年入冬以来最低气温。极寒天气让清晨的大兴安岭呼中区笼罩在冰雾之中,能见度不足50米,一些建筑在雾海中若隐若现。

据呼中区气象局综合气象业务观测员介绍,6日早晨,呼中区白山景区气象监测站测得最低气温达到-45.9℃,刷新了黑龙江省2020年入冬以来最低温度。同时,这也是入冬以来呼中区第三轮气温突破零下40℃的极寒天气。据了解,呼中区历史最短无霜期仅为41天,城镇历史最低温度达-53.2℃,年平均气温-3.6℃,一年中零下40℃天气多达40余天,故有?中国最冷小镇?之称。

呼中区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坡,无霜期仅有83天,城镇历史最低温度达-53.2℃,年平均气温为-4.3℃,每年-40℃的天气可达30天左右,有?中国最冷小镇?之称。近年来,呼中区把?冷?这一独特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通过宣传当地良好的森林风光,冰雪,吸引大量摄影家及游人慕名而来赏冰乐雪,体验极寒天气下的?泼水成冰?。

极寒天气也就是气象专业制定的寒冷程度等级表中,在零下40度到9.9度之间有低到高有一级被称为极寒天气,而极寒天气通常也代表零下40度的天气。极寒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极寒天气是由于东太平样的拉尼娜时间的发展,导致我国大部分冬季气温偏低。同时北太平洋海温也持续偏暖,西伯利亚的高压持续增强导致的海面和陆地的热量差异较大,而东亚的冬季风偏强因此带来的冷空气。

极寒天气尤其在1月的中旬和下旬,春节的前夕,由于大气环流出现的明显变化因此极地冷空气向南边扩散,北方冷空气就会南下影响我国。当它们稳定时南方就会多连续的阴雨天,冬季就会多雨雪和冰冻天气。

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气压变动,高空强低压的控制导致冷空气就会收缩在北极地区,而中纬度相应气温也会偏高,而北极的高空为高压控制时,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同时也会向南边爆发,同时也会出现强烈的寒潮天气。

黑龙江省地处纬度低,属于寒温带地理气候。北方地区气候干燥。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可信吗?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以上是关于恐龙灭亡的,以下是关于人类的起源: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争论不休,提出了很多说,又倾注全力加以证明。特别是“宗教”与“科学”这两大对立阵营,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更是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各执一端,据“理”力争,都欲让世人相信各自的观点。

宗教与科学,一个主张“神造”说,一个主张“进化”论。它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强有力”的证据,不由人不信。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人都是由上帝制造的。

宗教在科学的眼里是精神,是消磨人意志,腐蚀人心灵的至毒之物。然而宗教又是人类无法、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它历史悠久,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认为宗教是逃避矛盾的避难所,但我们知道宗教恰恰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于解答人类现世与未来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出路。

科学在人的起源问题上,则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

科学的历史虽然远远短于宗教,但发展速度之快却是宗教无法比拟的,这主要在于科学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能很快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而宗教使人精神得到愉悦是缓慢的,因此,宗教成了人类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人类为了确立自已的统治地位,就需要“人至上”的生命观证明自已的社会实践。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达尔文的学说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

200年来,进化论主宰着生物研究的主导方向,奉为生物研究中的“圣经“,不敢妄越雷池一步。人们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会树立另一种迷信。今天人们发现,进化论有可能导致人类进入某些误区。解剖医学首先向进化论发起了冲击,进化论在神经传递。意识链及经络学中陷入困境,因此人们认识到:进化论并不是万能钥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视野不断扩大,旧有的一些理论已不能解释不断发现的很多现象,因而需要新的学说来加以解释。

因此,我们对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发现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神话、传说、宗教古籍重新作了考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事物,因而提出人本来就是太空人的观点。

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对疑问、现象的重新认识,就是站在不同角度对固有材料的重新审查,绝不是简单的翻版,目的不外一个:破译人类面临的困惑。

1.人类起源总说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人的形体也是演化而成,如四肢,由于常用前肢携物、劳动,后肢就承担了行走的任务,逐渐就进化到直立行走。有人根据这个学说,甚至推测人的祖先是一只断了前肢的“病猴”。前肢既断只好用后肢行走,进而将这个特点遗传给后代,逐渐演化成人。

然而,很多绝非动物所为的人类史之前的遗物遗迹,用进化论观点根本无法解释,新的人类起源说就应运而生。

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

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

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说。

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

这些说面无惧色地向进化论提出了挑战,使深入人心的进化论产生了动摇。这种动摇,主要来自于进化论自身的缺陷,人们看清了进化论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人类起源问题,历来纷争不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争论的实质所在,即一次性生成还是逐渐演化而来。

在神话与宗教中,人都是被神一次性造出来的。而在现代科学中,人是自然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宠儿。纵观现在人类起源说,其实质仍是“一次性”与“进化论”的争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众多的说中,附议“一次性”的,还仅仅只有合成说,但也不是全部,其余说,不管杂交说、恐龙起源说、海洋起源说等,分析起来,都属“进化论”范畴,仍没能脱离“逐渐演化”的巢臼,与“进化论”的区别仅在于“”的不同罢了。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中国人从小就受着这样的熏陶:大量科学事实证明,人起源于动物界,人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但是,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已经超出了动物界,成为自然界的改造者。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树上生活。后来,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那里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地来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里,它们逐渐进化成为现代的类人猿。森林古猿进化成为人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恩格斯对这个进化过程作了解释。恩格斯指出,下地来生活的古猿,它们用后肢走路,用前肢来取食物,用树枝或石块来防御敌害。在运用这些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这样,人的祖先就有了劳动。由于劳动,手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同时,也引起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建立了社会。于是,劳动就使森林古猿变成了人。

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甚至哲学家,他们根据化石的发现,为人类描绘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

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200-300万年前。这时猿人已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00-700毫升。猿人晚期已接近现代人类,打制的石器比前期复杂,石器有了初步的用途分工,如打猎的石器是打猎的,剥制兽皮的是专剥制兽皮的,并能使用火与长期保存火种。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坦桑尼亚的利基人,都是晚期猿人的代表。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在大约30万年前结束。

古人阶段,又称早期智人阶段。古人的脑容量进一步增大,已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也较猿人复杂。制作的石器较为规矩,但还不知磨制,能人工生火,有了埋葬的习俗,有了原始的“衣服”,体质也开始分化,有了明显的差异。我国发现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古人大约生活于20万年至5万年前。

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前。新人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新人打制的石器已很精致,形状多样,石器分工已较明确,并出现了骨器与角器,大约在1万年前,甚至有了磨制石器。新人还会制作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开始了美的追求。法国鲁克马努人,中国柳江人、山顶洞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以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人类起源的教育,人们对此从来不曾有过怀疑,坚信达尔文与恩格斯传给我们的“唯物史观”,并且不遗余力地给予证明,哪怕牵强附会、转弯抹角地都要绕到“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观点上去,从不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说来真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当视野扩大,坚冰打破后,我们也与世人一样,对进化论发出了质疑。

人真是由猿进化来的吗?

人脑的变化,是进化论重要依据。认为人的聪明程度跟脑容量的多少有关,新人的脑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类就逐渐聪明起来。

我们不说考古学家往往根据一两颗牙齿、半片头盖骨化石作为依据,进行推论,难免有人为因素掺杂其间,未可全信。苏格兰一些3.7亿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视为鱼类化石,而后经考证,这些骨骼具有四足动物的特征。单说根据现代医学论证,人的聪明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脑容量的多少,脑容量较少,甚至无脑的聪明人不断见诸报端,而脑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据考古学材料可知。新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不相上下。那么新人就该同现代人一样聪明,换句话说,5万多年来,人类似乎并没有进化。如果进化,那么现代人的脑容量应该是最重的。也就是说,按进化论观点,人的脑容量永远也不会有相同的时候。我们按进化的观点推论开去,势必会有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脑容量相同,则说明这段时间人类没有进化:若进化,则脑容量不应该相同。所以,新人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恰好证明进化论站不住脚。

现代医学证明:人脑的使用,只发挥了百分之几的潜能。这就使我们奇怪了,按进化论观点,现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无法比的,而脑潜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几,那么新人肯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得不问:新人何以将脑潜能进化到这种程度而不使用?这些没有使用的潜能是如何进化来的?因为按进化论来说,人类的各种器官的进化都是劳动的结果,由于劳动的刺激,器官就逐步进化。可是如此众多而搁置不用的脑潜能又是通过什么刺激进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难以说清的现象。现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黄、黑、棕色四大人种。经科学证明,这不是变异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亦异,而是从来如此。因变异毕竟是少数,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统一。可是进化论则认为只有一支猿猴进化成了人类,至于到底是进化成了何色人种,进化论根本难以说清,即使说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种又是什么进化而来?如果承认人类都是古猿进化而来,则至少有4支古猿进化成人类,也就是古猿进化成人类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类都该进化成人类,可是现在地球上的猿类同4万年前没有多大差别,尚无进化成人类的迹象。

再有,人类的进化似乎是具有突发性与跃进性的,这也有悖于进化论学说。进化论通过化石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当然是无可非议并且是唯一的途径。但化石作为材料毕竟太少,照进化论说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可是讫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人类化石却寥寥无几。用数也数得清的几块石头,来证明数百万年的历史,是否是显得证据有些不足?况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化石并没有连续性,人的进化过程中多次出现化石空白,缺少过渡阶段的化石证据,隔几十万年或数万年,人类似乎猛然一下聪明许多,按进化论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

众说纷纭的新说

人类起源,既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开的谜,因此,近些年来,人们根据新的考古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说。

加拿大博物馆洛索博士认为:“在地球上,首先发展智慧的生物应是爬虫类动物,恐龙就是其中最重要者。”7800万年前,有一种身高约1.5米的长尾肉食恐龙,有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类人猿”所拥有的许多特性。洛索博士还把他推想中的这种高级智慧生物称为“类人恐龙”。

洛索博士关于“恐龙人”这一新奇有趣的推测和论断,得到了西方一些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史学家的支持。直接引发这一新说的实证,是巴黎大学植物学系教授拉坦博士在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这个部落的人的脊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十厘米,与恐龙化石脊椎十分相似。

马蒂斯根据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化石,研究后认为这个头盖骨代表的人种,其智力要远远高出我们今天的人类,因而认为这是一个外星人的遗骨,进而提出人类祖先是外星人的说。他认为,大约在5万年前,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环境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他们选择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较高的雌猿进行杂交,这种杂交后代就是人类的祖先。

有人根据人类体表特征与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事实,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的说。

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大四季”说,他们根据太阳系不停地围绕系运动的事实,设太阳系围绕系中心旋转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会出现四季变化,称为“大四季”。人类在大四季交换中,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生存的方式。随着夏秋交替,人类为适应环境变化,慢慢由陆生变为水生;又由水生变为陆生。因此人类体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征。

而在《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一书中,作者更大胆提出:人是基因重组的产物,人是其他高级生命创造出来的一件产品,人是“上帝”的实验品。他认为,太空人用先进的遗传基因科学,从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遗传基因,将这些基因进行分离、剪切、组合、拼接后创造出一个既具有海洋生物特点,又具有陆地生物特点的新物种,那便是人类。

这么多说,看似纷纷扬扬,结果几乎都未脱离进化论巢臼。不论杂交说、恐龙人、海洋生成说、大四季说及合成说似乎都遵循着进化的轨迹,生物列车在进化轨道上缓缓行驶到了现在,只是各自的始发站不同,但目的地是一样的。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杂交说与合成说,它们不是进化,而是蜕化。

按杂交理论来说,杂交后代具有杂交优势,应该有集母体优点于一身的后代出现,就是说应该有如猿的灵朽,同外星人一样的智慧的物种出现,而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物种,人类更不具备上述优点。如有杂交优势的后代存在的话,称霸地球的绝不是人类了。或者是外星人作了手脚,它们把杂交优势在必行的后代接出了地球甚至消灭,留下了智慧不及外星人、灵巧不如猿猴的劣等后代——人类,让他们在地球上生生息息,自生自灭。外星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不是违背了它们的初衷吗?

合成说赞同人是“神造”,但又不自觉地承认现代人是进化而来。合成说的作者认为遗传工程实验室里能够做到“跑出一个比人还聪明,比猴子还敏捷,比象还力大,比狼还凶残,既能在陆地上行走如飞,也能在水中自由来去,更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舞的怪物。”那么太空人一定掌握了这项遗传工程技术,不然也不能够“合成”人了。按作者观点,人是由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的遗传基因合成的,那么我们人类就应该有猿猴的灵巧,狼的凶残,海洋生物的游泳技能。但我们人类都具有吗?不具有。而这些本领又到哪儿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随着时间的流逝,都隐没了。这就如同人类训养野兽为家畜一样,磨掉它们的野性。“合成人”也将他们的优点磨损于无形。

由此观之,所有的新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化”的痕迹,本质上说来仍是持进化论观点,只是播撒人类的“”有所区别罢了。

现代人类就好比很多同心圆的圆心,人类起源说就如同这些圆上的某些点,逐渐向圆心汇集。

总之,这些说都带着浓厚的“进化”色彩,它们似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人是由XX进化而来的。不自觉地赞同了自己欲要批驳否定的观点,从而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因此,有关人类起源、现代人的形成仍是一个谜案,很多人都想率先猜到谜底,但是现在人们仍在不断地询问:我们究竟从哪里来?我们生来就是如此形象吗?

2.人是太空人的同胞

大约5万年有,一群太空人来到地球。这些人肤色各异,语言不同,他们茫然四顾,渐渐走散。地球成了战俘营。

太空从来就不是和平宁静的,不时有争斗搏杀发生,弱肉强食历来就是宇宙的法则。

这群战俘来自不同的星球,他们正是地球人的祖先。这群人茫然无措,如同白痴。

他们被战胜者用一种形同“场”的意念物质把智慧控制起来,而且这种意念物质能够遗传,战胜者的意图是让战俘永远愚昧,如同动物;并以这些战俘为诱饵,以此诱杀前来营救战俘的太空人。

战胜者用意念物质把战俘的智慧控制起来后,他们就放心地飘然离去,让地球人与类人猿杂处,任其自生自灭了。他们相信,地球人没有了智慧,就没有制造飞碟的知识,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地球的。

地球人意识的初步复苏

神话是什么?神话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原始人把所发生的,自己的感受和愿望编成神话传给后代,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形式。因此神话的内容包含了许多远古发生的事实真相,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而原始人还很纯朴,他们没有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以哗众取宠的意图,他们把所见、所感、所望较真实地纪录在脑子里,留传开去。所以,我们认为,神话中对事实的描述是较真实的,历史上极有可能发生过所叙事实,只是“神”在原始人的所感所望部分。当然,由于原始人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不可能把出现的新事物、也就是超出他们知识水平的事物描述得恰如其分,因而只好用比喻的说法,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谜案。如他们没有见过钢铁,而当时如果又出现了钢铁巨怪,那么原始人就不知是什么了,如蚩尤、应龙等,很有可能就是智能机器人。

所以,神话传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历史,她应该比几块化石还能说明问题(这里所说的神话,是未经后人加工的原始神话)。

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神造人”之说,那神是如何造成人的呢?

地球人初到地球,完全处在朦朦胧胧、昏昏噩噩之中,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和希望,对外界事物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接受了深沉催眠一样。

《淮南子·精神训》对人类这种精神状态有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芒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混沌。混沌传说,几乎遍及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话之中。

中国神话用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爱憎寓于其中,《庄子》中记载了这一神话。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招待他们很殷勤周到,倏和忽心里很过意不去,就想报答混沌。倏和忽见混沌没有七窍,心想:这不但很难看,心里一定也不好受,咱们就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用斧头、凿子等工具每天为混沌凿出一窍。倏和忽整整忙了七天七夜,终于帮混沌凿成了七窍,使他变得好看多了。倏和忽心里很高兴,以为帮了混沌的大忙,于是就叫混沌睁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不想混沌刚把凿成的眼睛睁开,就死去了。

而《神异经》里更把混沌写成不但模样丑陋不堪,脾气也坏到极点。它像狗又像熊,它有眼不能看,有耳不会听,有脚不会走,有肚无五脏,肠子倒是有,可是是一根直的。它欺善怕恶,卑贱低下,没事的时候,总爱咬着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嘿嘿傻笑。

可见,人们对代表蒙昧黑暗的混沌从无好感,不是希望它死去,就是把它说成丑陋无比,一无是处,令人生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向往光明,憎恶蒙昧的本性,希望蒙昧时代过去,永不再来。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则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状态,后来有物出现,它逐渐成长,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成为天空,银的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里产生出天和日。

甚至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中也有这样的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觉。

根据地理考古可知,地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300万年(按进化论观点。若按其他说,人类历史还短得多),但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混沌”的传说?原始人凭什么了解比自己早这么长时间的事情呢?若说是想象,怎么会如此众口一辞?况且很多民族的混沌传说与造人之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混沌传说绝不是指的地球初成之时的情景,因为原始人不可能知道如此遥远的事情。我们说了,神话来自于原始人的所见所感。

混沌传说正是来自原始人的所感。没有深刻、广泛的感受,绝没有经久不衰、普遍的传说。

地球人被战胜者控制了意识,处在一种昏迷、沉睡及浑噩之中,而地球人的太空同胞是不会坐视的,他们潜往地球,竭尽所能,终于使地球人的意识得以复苏,但仅仅是复苏而已,太空人无法解除地球人那近乎魔咒的意念物质,地球人的智慧无从发挥。

地球人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只觉从前似乎是一场噩梦,对梦中那灰朦朦、暗乎乎的痛苦经历记忆犹新,搞不清那到底是真还是,最后见眼前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就把无意识状态作为事实留传下来,成了今天的混沌传说。

所以,我们说,混沌是原始人的主观感觉,而不是客观事实。

人乃“神”造

原始人对光明的来临是清晰的,感受强烈且很愉悦,朦朦胧胧中觉得有一股清新之气拂过全身,一线光明直射心底,感觉到了自己的心在跳动,血液在奔流,睁眼一看,阳光灿烂,雀鸟欢鸣。他们对以前(未成俘虏时)的一切全不记得,没有一丝印象,他们解释不了自己为何如此完美地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就以为有无所不能的“人”在帮助自己,他们对降光明于自己、塑造了自己的“人”充满了敬畏,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作“神”。因而世界各民族就有了神造人之说。

中国神话里造人之神名叫女娲,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吗

又一热门话题出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可信吗?”

今年夏天,我国多地出现了罕见高温天气,有的地方温度甚至突破了40度,这样的持续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则是全国水位下降,并造成了大面积旱灾。

那么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吗?其实这说法肯定不能是绝对的,从科学上讲也是没有这绝对之说。那我们一起来先了解看看这旱震之说的由来

早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他在70年代根据我国1956~10年发生过的大旱与地震,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他发现,但凡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区往往在之前1年到3年间都遭遇过大旱。而且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就越高。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早震理论,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预测。

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6年的唐山地震。他还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一书,引起业内关注。

旱震理论认为:造成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地壳内部能量的集中释放。虽然这个释放过程很短,但是孕育能量的过程时间却很长。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热量、电、磁等各种物理化学的反应。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低空大气出现异常的变化。

由于这些变化,会形成低气压造成高温干旱,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大气环流调节,从而引发大洪水,并最终导致地震。

从公元前231年的秦朝,到耿庆国提出理论的11年,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北及渤海地区一共发生了69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只有两次没有出现旱灾,由此得出了旱震理论。

但从这些数据与结论推断也仅能表明了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一种偶然性发生,并不是绝对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之说是没有科学实际依据的。

只能说干旱是发生地震的一种可能现象,但不是绝对现象,有可能仅是天气的炎热表现。

早在2011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络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的张永仙就曾经公开地表示: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干旱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所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不可信的,需有科学实际根据才行。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

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严重灾害。

所以,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