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低碳旅游景区建设

3.能否介绍一下“京都议定书”?

4.南极洲的知识

5.南极的详细资料

6.世园会来历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在日内瓦举行_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大事记

[2013年11月11-12日]

2013年11月11日,被业界人士给予厚望的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年度盛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CHINASSL2013)在北京昆泰酒店盛大开幕。此届大会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伊万诺维奇 阿尔费罗夫担任。

[2013年11月10日]

联盟第四届全体成员大会与第四届第一次理事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团,通过了第四届常务理事单位。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汇报了联盟第三届换届工作; 宣布了第四届理事单位和常务理事单位选举结果和第四届执行、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名单;对联盟第四届工作进行了展望,并热烈讨论了联盟“新十年使命”;会议还对联盟第三届优秀成员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2013年10月15日]

2013年10月15日,台湾经济部技术处周锦煜专门委员、台湾工研院电光所朱慕道组长和两岸“搭桥”办公室徐基生主任一行三人对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进行了参观访问。双方就联盟在未来两岸半导体照明合作交流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两岸未来合作交换了意见。联盟秘书长吴玲、副秘书耿博等与来访客人进行了亲切交流和会谈。

[2013年9月1日]

联盟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产品认证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方圆认证正在开展的ELI认证(英文全称为Efficient Lighting Initiative)是全球高效照明产品认证的简称,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高效照明产品认证服务,促进和推广高效照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尽快改善半导体照明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共同打造购与消费者市场选择的信心标签,支撑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联盟与方圆认证决定共同发挥双方优势,合作开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自愿性认证工作,把CSA联盟标准作为在我国开展LED/ELI认证的重要依据,进一步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3年7月19日]

为落实国家《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做好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以下简称联盟)在第三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上提议成立“CSA应用推广工作委员会”。经过前期筹备工作,7月19日,CSA应用推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常州武进举行,来自业内的数百位人士见证了委员会的成立。

[2013年6月10日]

广州照明展期间,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成果发布及转化签约会在广州召开。联盟对实验室成立一年来在“智能路灯控制系统”、“LED室内定位系统”、“CoF基于柔性基板的低成本大幅面第三代光电半导体技术”、“LED照明产品加速衰减试验方法”等技术成果及半导体照明规格接口等联盟进行首次集中发布。

[2013年06月]

CSA秘书处成功申请成为ISO/TC 274国内技术对口工作组的组长单位,将联合国内外优势,以科技创新支撑研制技术标准,产、学、研结合,推动我国技术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提高产业的国际标准化影响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2013年4月20日]

北京市委书记一行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调研。书记听取了吴玲秘书长关于半导体照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介绍,并对半导体照明在白光通讯、物联网、云计算、能源等领域的未来创新应用表示特别关注,对联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表示赞赏。

[ 2013年3月8日]

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标准制定、项目研发、科技服务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开展战略合作,将有利于共享成果;有利于双方工作经验在国内、国际的加速推广;有利于共同打造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全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创新发展模板。

[ 2013年1月]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科技部2012年对试点的5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评估,重点考核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组织运行管理和成员利益保障等5项指标。在此次评估中,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于运行成效显著,被评估为A类第一名。

[2012年11月5日-7日]

第九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展览会暨论坛(CHINASSL2012)于广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人民等有关单位共同主办。为期3天,共设立2场大会,16个分会,7场商务合作对接会,20个媒体访谈会,内容涵盖LED上、中、下游技术、市场政策、标准等多个领域。论坛期间,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1936位注册参会代表齐聚广州,围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政策、技术和标准等主题,共同思考,分享智慧。

[2012年9月21日]

为进一步推动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改变标准化滞后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建立协同创新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在联盟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工作,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第六次成员大会理事会决议,CSA宣布成立标准化委员会。

[2012年9月21-22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在常州胜利召开了“第六次成员大会”。来自全国的180多家成员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大计。

[2012 年 8 月6 日至10 日]

为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半导体照明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常州武进区的支持下,由联盟联合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主办了首届“半导体照明技术高级国际研修班”。

[2012年5月18日]

CSA常州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正式启用。研究院由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常州市武进区人民共同建设,目标是进一步促进全国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成为常州打造半导体照明产业服务集聚区,培育龙头企业的重要支撑。

[2011年4月6-7日]

联盟吴玲秘书长随科技部万钢部长参加在阿布扎比举行的第二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在会上,吴玲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试点示范工程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起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2011年3月]

2011年“两会”前夕,联盟集中全国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检测、企业、工程专家,全力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台照明改造工程,将台原有160盏1000瓦卤钨灯全部替换为160瓦LED灯,使台照明和环境温度得到明显改善。“两会”期间投入使用,得到党和国家***的好评和肯定。

[2011年2月18日]

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联盟作为科技部等八部门批准的56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致力于通过契约式的合作关系,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新型技术创新模式。作为对联盟工作的肯定和支持,科技部授予联盟“‘十一五’国家科技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

[2010年12月]

作为试点,以联盟为主体,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是联盟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三大载体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国家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2010年6月25日]

两岸半导体照明产业合作与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签署了三个合作意向书:“两岸半导体照明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合作意向书”、“两岸半导体照明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合作意向书”、“开展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工程合作意向书”。上述意向书的签订标志着两岸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2010年6月10日]

联盟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海成为联盟首个设立分支机构地区。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联盟未来发展和南海区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19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指导委员会暨《半导体照明》杂志及中国半导体照明网指导委员会”(简称“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指导委员会”将在更高层面上对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进行探讨,提供决策和企业发展建议。“指导委员会”首批委员68位(其中包括15位院士)。

[2009年11月07日]

联盟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该奖项是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第一个全国性奖项,是面向国内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所办法的监督荣誉奖。

[2009年10月14日]

海峡两岸LED照明合作项目协调小组及工作小组成立。联盟吴玲秘书长担任工作小组召集人,负责研究海峡两岸LED照明合作的有关问题,落实两岸合作具体工作。

[2009年9月]

联盟承担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半导体照明”布展工作

[2009年8月]

参加两岸LED照明合作项目协调会

[2009年7月]

开展“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信息发布”活动

[2009年7月]

协助国家发改委制定《加快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9年6月]

《中国半导体照明》平面杂志创刊。

[2009年6月24日]

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山市人民合办“市政照明节能产品与技术交流会”。

[2009年6月10日]

在台北与台湾光电半导体产业协会(TOSIA)签署“两岸LED照明产业合作意向书”,确定标准检测与信息交流等五点合作内容。

[2009年04月23日]

与台湾光电半导体产业协会(TOSIA)举办“LED照明两岸产业交流座谈会”。

[2009年04月21日]

与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TEEMA)合作,举办“第三届新光源&新能源论坛”(上海)。

[2009年4月]

出版发行《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年鉴(2008-2009)》。

[2009年1月7日]

在哈尔滨举办“LED装饰照明研讨会”。

[2008年5月5日]

作为世界银行“照亮非洲”项目中国唯一协办单位,联盟组织了21人的团队出席大会,并在展览会19个展台展示中国公司产品。自2007年9月以来,联盟参与了该项目在中国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建立项目在中国业界的认知度、指导和支持国内企业参与项目有关活动、参与项目的标准制订与市场研究等。

[2008年4月28日]

联盟专利池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如何完成专利入池、深入进行专利分析、专利池如何运作进行探讨,会议决定近期完成业内专利收集和分析,并开展专利培训。

[2008年3月19日]

联盟主办“第二届新光源和新能源论坛”在常州举行,论坛关注节能环保的LED、无极灯和微波硫灯等新光源的研发应用,是新能源的绿色照明的“武林大会”,为业界人士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技艺平台。

[2008年3月18日]

联盟举办针对美国“337调查”的专利培训研讨会,第一时间向业界通报并培训关于“337调查”相关情况,呼吁业界共同应对,积极支持涉案企业应诉。

[2008年3月18日]

联盟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常州举行,会议决定2008年工作组将围绕完善半导体照明标准体系的制定,促进LED相关标准的出台,构建LED标准化检测平台,协助规范LED行业行为等开展工作。

[2008年3月8日]

国家“863”半导体照明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与产业联盟秘书处组织召开了“半导体照明研发基金”发起会议。“共同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研发基金”模式已日渐清晰。

[2008年1月24日]

联盟主办的“半导体照明前沿关键技术研讨会”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举办。会上,专家对量子阱结构、外延生长、图形衬底、垂直结构、芯片关键工艺、白光LED和荧光粉技术相关专利及半导体照明研发平台建设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报告。期间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地参观了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

[2007年12月20日]

联盟在“LED普通照明研讨会:问题与对策”会上发布《整体式LED路灯的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本推荐性技术规范的目的,是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能有一个推荐性技术规范,为我国LED路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引导,也为主管部门正式推出相关国家标准做好前期准备。

[2007年12月20日]

联盟主办的“LED普通照明研讨会:问题与对策”在中山古镇开幕。与会嘉宾就LED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和制标问题及新产品信息发布等展开讨论。本次会议最大特点是LED业界认识与普通照明业界认识联手共同探讨LED作为绿色光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07年11月16日]

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投资高峰论坛于天津隆重召开。此次论坛就全球LED产业现状,市场机遇与发展趋势;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半导体照明与节能减排;金融资本介入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模式;产业链主要环节典型企业竞争状况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2007年10月22日]

联盟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电光源研究所召开。会议就建立完整的半导体照明标准体系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讨论。并对下一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和可行性建议。

[2007年8月24日]

联盟第二届换届选举及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圆满完成联盟第二届换届选举工作。会议通过联盟新章程,并成立了标准化协调推进、专利池以及两岸三地工作组,以更加细致和务实态度推进联盟工作的开展。

[2007年8月21日]

联盟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于8月21日-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论坛参会代表共计570多人,三分之一来自海外,是论坛举办以来参会代表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届。

[2007年5月17日]

2007年5月1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组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扬州花园国际大酒店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本届论坛大会主报告的内容、演讲人的邀请及如何办好“中外企业发展战略对话”、“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发布会”等问题。

[2007年5月17日]

联盟常务理事会第三次工作扩大会议在扬州花园国际酒店举行。会议就联盟章程修改、专利联盟组建、标准化工作推动以及研发基金前期运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初步商定8月下旬在上海第四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暨展览期间,召开联盟全体成员大会。

[2007年4月6日]

2007年4月6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技术规范研究与制订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同意成立联盟LED路灯测试方法技术规范制订小组。联盟旨在通过技术规范研究和制定工作,引导和推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2007年4月]

联盟联合国内外知名院士、技术与行业管理专家,并邀请台湾、香港资深专家共同编撰的《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年鉴(2006)》于2007年4月正式面世。该《年鉴》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状况,旨在为业界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资料,促进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研究、收藏和信息交流价值。

[2007年3月15日]

联盟和香港光电协会、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共同承办的“LED&OLED在显示领域应用趋势研讨会”作为“2007亚洲显示国际会议”唯一中文分会,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的100多为代表到会。专参会代表就关于LED&OLED产业在中国及世界发展现状和趋势、LED背光源的产业化和发展前景、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与进展等课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研讨,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3月12日]

第四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暨展览会(2007上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城市酒店召开。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各相关部门、行业,决定从2007年起,在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轮流举办年度性的ChinaSSL盛会。发布会上,联盟正式宣布第四届CHINASSL将于2007年8月22日-24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并介绍了第四届CHINASSL的特色以及论坛暨展览会的筹备进展等相关事项。

[2006年11月9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联盟承办的“LED及其产品应用评价问题研讨会”于11月9日—10日在杭州召开。来自两岸三地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就LED产品特性、产品标准、测试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了的讨论。

[2006年8月27日]

联盟参加第十届全国LED产业研讨与学术会议。围绕LED领域技术攻关方向、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景观及示范工程建设等行业热点,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2006年7月13日]

联盟组织举办的“首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本次大赛共收到44家单位67件参赛作品。带赛评出创新奖13个、入围奖25个。大赛作品同期在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和展览现场展示。并被推荐给相关部门和地方,作为科研立项及奥运、世博备选项目。

[2006年7月12日]

联盟主办的“2006中国(深圳)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暨展览会”于7月12-1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盛会突破前两届规模。来自美、英、韩、日、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500多位海内外代表齐集一堂,共谋半导体照明发展大计。展览会面积7500平方米,中外156家企业踊跃参展。

[2006年6月8日]

“十一五”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基地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联盟代表参加,并发表意见。

[2006年3月28日]

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等单位联合主办,联盟与上海市光电子行业协会共同承办的“世博工程半导体照明技术研讨会”和“世博工程半导体照明产品发布会”于2006年3月28-29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2006年1月19日]

联盟组织参加于2006年1月19-21日在马来西亚举办的“LEDPACKING2006”,并作题为“OverviewofChere’sLEDIndustryandNationSSLProgram”的大会报告。

[2005年12月15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联盟承办的“大功率LED及其特种照明应用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5—17日在广州成功召开。

[2005年12月8日]

联盟组织参加于2005年12月8-9日在韩国举办的“The4thWorkshoponIndustrialTechnologiesforOptoelectronicSemiconductors”,并作大会报告。

[2005年10月13日]

两岸三地“半导体照明产业论坛(联盟)”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10月13~14日在香港科学园召开,来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台湾区电电公会、香港光电子行业协会的代表近30人参加了会议。

[2005年10月11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第三次理事会在深圳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就“十一五”半导体照明项目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和管理工作征求所有联盟理事单位意见。

[2005年7月8日]

2005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组织的赴美考察团一行十一人对美国Veeco、Lumileds、Cree、ColorKinetics等国际知名LED照明公司进行了考察,同时与美国DCM、PennWell、CompoundsemiOnline等公司就咨询投资、国际合作等事宜进行了初步商谈。

[2005年7月8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举办,联盟承办的“2008奥运工程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品交流会”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召开。

[2005年7月7日]

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联盟承办的“用于奥运工程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研讨会”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召开。

[2005年4月14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第二次理事会在厦门召开。

[2005年4月12日]

两岸三地“半导体照明产业论坛(联盟)”筹备会在厦门召开。

[2005年4月12日]

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协会主办,联盟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于2005年4月12-15日在厦门成功召开。

[2005年3月8日]

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组织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知识产权培训”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举行。

[2005年2月7日]

联盟于2005年2月7-9日组织参加在美国举办的“StrategiesinLight”,并作题为“China’sLEDIndustry&NationalSolid-StateLightingProgram”的大会报告。

[2004年11月26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召开。

[2004年10月]

中国半导体照明网,于2004年10月开通试运行。网站为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机构、中介及海外相关机构,提供信息查询与发布、商务交易与推广、专项调查与咨询、投资顾问与中介等服务。

[2004年10月12日]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成立预备会在深圳召开,科技部李健副秘书长、高新司材料处刘兵副处长、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以及首批联盟发起单位代表共30余人与会。

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我给你几道我们高二会考的政治题。一共分为四本书,每本书一道大题。

经济生活的题,

入冬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大蒜价格一路攀升,从前两年的每公斤几毛钱猛涨到六、七元钱,价格暴涨使大蒜从普通调味品一跃成了贵族菜。明年要不要多种蒜呢?一些菜农拿不准主意。

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明所依据的经济学道理。

政治生活的题,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解决全球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全民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变化大会,既是保护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谈判,更是一场国家间在经济、能源、环境和外交方面的重大博弈。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但在协商具体减排目标上,各国却出现了巨大分歧,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减排的具体目标上各国谈判为什么进行得十分艰苦。

文化生活的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谈到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生活与哲学的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历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历史题(历史我就不按书的顺序给你出题了)

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1)上述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什么原则?如何认识这一原则的作用?

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2)材料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什么?如果你要了解罗马法“第三次征服”的具体情况,你可以翻阅近代哪些法律文献?

民主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每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1)上述材料体现出雅典政治制度中的哪些民主运行方式?

(2)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别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的?

(3)有人说:“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请结合辛亥革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指出图中的第②高峰期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分析这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20世纪,市场力量与调控力量都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

美国的经济调整历史上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简要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全球联系日益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开始起了冲突。而在此前,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全球联系尚不存在,更不用说全球统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造成公元1500年后“全球联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举办的几次重要的世界博览会

1851年 英国伦敦 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展品有①蒸汽机、②纺织机械等

1876年 美国费城 会址建了③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④有轨电车线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

(1)分别指出上述展品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_,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你认为会有哪些反映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成就的展品?

(2)在这三次世博会的5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人类引入“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议论网络的意义和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化正在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因此人们应该远离网络。

(3)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联系实际说明你对网络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历史也是会考的题,没有给你高三复习的难题,这些题你应该都能回答)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迈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取得一定程度发展,其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苏联剧变后一些史家据此断言,如果不发生十月革命,俄国社会也将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和“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这表明他们对“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缺乏认识。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看成纯粹经济的增长。〔2 〕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单纯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等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甚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现象,过分追求工业发展速度,不惜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阻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公认的标准,现代化进程除经济指标外,至少还包括社会结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秩序及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综合指标,用单纯经济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已属过时概念。在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状况如何呢?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文对此略作尝试。世界各国对社会现代化发展提出不同指标体系,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制定的十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具有一定代表意义。限于篇幅,本文参照英克尔斯提出的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数据清楚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每项指标都居末位。

然而,在俄国现代化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障碍物——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它集中体现了的地主农奴主专政,使俄国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工业化发展要求更大国内市场和更多劳动力,而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役制仍要求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主富农用高利贷手段剥削农民,农民一贫如洗,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沙皇卵翼的俄国资产阶级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4 〕由于缺乏受教育条件,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的人仅有21.1%,〔5 〕无法为工业革命提供更熟练的技术队伍;为了维护专制,沙皇限制地方自治机构权力,取缔部分选举权,扼杀一切进步读物,广大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专制种种倒行逆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尖锐矛盾,迟早会引发一场大的风暴。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

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

阶级矛盾。广大倍受压榨的农民和地主之间、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根据最近俄统计资料,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次,1914 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并且从经济罢工发展到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的政治罢工。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6 〕参加者近十万之众。

。沙皇对待占人口57%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一是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少数民族的发展,二是挑动民族纠纷,防止各民族在反抗沙俄统治中团结起来。在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南高加索地区不断爆发反对沙俄专制的民族斗争,俄国成了众所周知的“各民族监狱”。

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日益成为外国资本输出场所,外资控制了矿山、铁路、机器制造、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操纵了财政金融部门。在1913年仅偿付外债就达4. 424亿卢布,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3.7%,〔7 〕俄日益沦为外国资本的原料输出地。继克里米亚战败后,沙皇在日俄战争中再遭惨败,俄帝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作为其阶级利益的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成立的各类政党,他们或要求君主立宪,或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法治,迫使沙皇变革。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1898年成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社会民主工党,在列宁领导下其矛头直指专制,直接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

沙皇摇摇欲坠的“上层”已无法继续照原样统治下去。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沙皇在战争中严重失利,俄伤亡和被俘人数达350万之多, 且丧失大片在经济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领土。沙皇的穷兵黩武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几近崩溃,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状况恶化把人民逼上了绝境。仅1916年全国参加罢工者达100万之多,“下层”人民也不愿意照原样生活下去。 革命一触即发。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一书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而是从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特别是从保安局的报告中显示出来的……克伦斯基、米留可夫和罗将柯这样一些著名的杜马领袖在革命前夕的讲话中就已提出了警告:国家很快就会发生,必将陷入深渊。”〔8〕

总之,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这就证明那种把“十月革命”说成是“布尔什维克少数人搞的阴谋”的论调何等荒谬。至于俄将发生何种变革,是革命、是改良、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

3、能否走斯托雷平的“绿色革命”道路?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虽也承认俄国变革不可避免,但认为当时还存在另一种“绿色革命”的形势,即通过资本主义农场的改良发展道路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走上文明发展之路,然而这个过程却被布尔什维克的“红色革命”破坏了。〔9〕

“绿色革命”指的是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时任沙皇总理大臣的斯托雷平,面对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取了以破坏俄国传统村社加速土地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过去的苏联历史著作中,把这些措施一味称之为“的”当然过于片面。其改革由于建立了一些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人土地所有制的田庄,由于部分农民离开村社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移民政策也有利于西伯利亚的开发。然而斯托雷平的改革整个来说是不成功的:改革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制度,造就一批忠于沙皇的农场主,其政策必然不敢根本触动沙皇专制的基础——地主和富农的利益。贫苦农民在重分土地中遭到极大剥夺。1907—1914年,农民反抗次数逐年增加,达到一年上千起,就是对斯托雷平的回答。改革指导思想也是形而上学的,把农庄和田庄这种私人土地所有制理想化,似乎非此就不能发展农业生产,甚至不顾区域、气候条件不同强行推广一种生产模式。在整个改革期间, 从村社退出的农户在1909 年达到高潮——579,400户,此后退出的农户数字直线下降。到1916年1 月, 总共才约300万农户退出村社,不及农户总数的1/3, 划出的份地也仅占村社土地面积的22%,〔10〕实际上在革命爆发前斯托雷平的改革已经停滞。可见那种认为如果不是“红色革命”,“绿色革命”也会发展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4、能否停留在资产阶级“临时”阶段?

近年来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也承认斯托雷平的改良道路行不通,革命不可避免。但如同前苏联总统顾问雅柯夫列夫所说,“如果停留在拥有自由的二月革命,而不将国家推向‘无产阶级’专政的十月革命是否更理智些?”〔11〕当然,他或许不了解历史研究的一条基本准则:只能就已发生的事研究历史,而不能“设想”历史会怎样发生。当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1917年2月(俄历), 在汹涌澎湃的俄国各阶层人民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中,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史称“二月革命”。临时成立后宣布政治大赦,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措施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关键是他们能否真正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并能够解决俄国人民迫切关心的和平、面包、土地诸问题呢?

最初在临时居领导地位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12〕4月18日, 临时给各盟国发出照会,向他们保证:“全体人民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并继续命令前线的军队投入战斗,这就根本违背了早已厌倦战争的俄罗斯人民意愿;在土地问题上,临时通令取一切措施直至“调动军队”镇压农民夺取地主土地的行动;对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对生产监督的要求则置之不理;竭力阻挠实现被压迫民族自治的最起码要求……临时的这些行动是由其本性所决定:俄国大资产阶级与沙皇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总理李沃夫公爵曾任沙皇治下的城市联合会军需供应总委员会***,该委员会经沙皇批准可参与对前线供应,依靠军事订货横财。他们并不想根本改变沙皇的内外政策,“顶多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在不到半年内就经历了4月、6月和7月三次危机, 受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这个临时,又何以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续下去?

7 月危机后转至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手中,〔13〕他们为何又最终失败?首先是思想的局限,认为俄国目前进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执政党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首先是立宪民主党”。在行动上处处表现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妥协、退让乃至共同勾结。他们不惜背叛革命,入阁大资产阶级的临时以助其渡过危机,执政后又请回了退出内阁的立宪党人。在前线恢复,在后方血腥革命群众,查封报纸,逮捕夺取土地的农民,关闭工厂和实行同盟歇业……使民主革命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第二,他们同样也不能解决俄国社会的迫切问题:拖延立宪会议的召开,继续帝国主义战争,使经济面临崩溃,饥饿笼罩全国。农民起义和工人大规模罢工浪潮席卷全俄大地,连其自己人也咒骂他们“没有立即取紧急措施和实行全国渴望的改革;由于这种延续,便使得他们无法防止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14〕第三,从本质上讲出于俄国中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只有依附大资产阶级,他们“既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又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15〕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背叛了群众,群众也最终抛弃了他们。剧变后的俄权威史学机构也指出, 如果说在1917年7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达70%, 在9月的选举中则下降到18%,“而且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罗斯其他工业中心”。〔16〕怎么“设想”他们能继续资产阶级二月革命?

5、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

20世纪初期,俄国大约有50多个党派,其中较大和有影响的党有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17〕我们已经分析了前三个党派失利的原因,自然,俄国革命发展的历史重任只能落在布尔什维克党身上。

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1 )有以列宁为首的党的领导。新型的布尔什维克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俄国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受的残酷压迫而最富革命性,“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俄国无产阶级在某一时期,可能是很短暂的时期内成为全世界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18〕和动摇的资产阶级不同,他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要求革命突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如工厂社会化,建立工农苏维埃等),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布尔什维克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党为革命的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的策略,确立了工农联盟的政策和从争取革命和平发展到武装起义的方针,规划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形式。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2)解决了俄国最迫切的社会问题, 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有权分得土地;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世界大战,使饱受战争之苦的俄官兵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宣布俄国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芬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国家的独立,为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使得苏维埃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凯歌行进”。3 )能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与俄国实践结合,并吸收了人类最先进思想和最优秀的科学成就。当时俄国许多革命者曾流亡国外,能详尽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它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了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运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列宁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而是大胆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关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能否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列宁当年和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激烈争辩而且时至今日史学界仍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列宁的主要思想是:十月革命并不意味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要解决的仍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取社会主义一些最初步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在于此。〔19〕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时,回顾这段历史,列宁作了经典性总结:“俄国革命直接的迫切的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任务”。〔20〕“在我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或者说社会主义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三大项:(1 )通过革命手段退出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揭露两个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盗集团的大厮杀并使这场战争打不下去……(2 )建立苏维埃制度这一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3)从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这方面, 最主要最根本的工作还没有完成。”〔21〕这就是说,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是可以而且应当毫不拖延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革命需要解决的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而这个工作则是长期的。这就是关于落后国家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部意义。列宁的思想既和那些认为“俄国只能搞资产阶级革命”的右倾思想划清界线,又和认为“俄国当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的“左”倾思想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在这些先进理论武装下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

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从经济地位看,革命前贫富差距极大,12家银行控制全国银行资本的80%,达几十亿卢布,而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卢布;平均每户地主拥有300俄亩土地,普通农户只有8俄亩〔22〕。革命后,仅从1940年工资水平看,全国各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卢布,其中工业生产部门工人为32.3,建筑工人为33.9,运输工人34.7,农场职工为21.9,文教部门职工为32.3,科研机构46.7,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干部为38.8卢布。〔23〕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

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正如俄共1995年1 月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指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保存民族国家唯一现实的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使占人口45%、工业总产值33%、耕地面积47%的领土沦入敌手,苏联面临灭亡之时,由十月革命而激发巨大热情的苏联工人、农民和士兵依靠国家强大的工业和国防能力,在苏共领导下英勇奋战,终于把德军赶出苏联,不仅为世界人民最终消灭德国作出贡献,而且再次捍卫了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代。列宁在驳斥第二国际一些人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时曾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为什么不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革命的前提,“然后在工农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2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较短时期内,即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完成后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9.3%,〔25〕到1937年苏联农业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26〕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 年均增长率为7.8%,〔27〕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 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6。〔28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29〕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在其他社会指标发展方面也取得某些令人注目的成绩,而以往史家对此是注意不够的。我们试借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把苏联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一比较研究:〔30〕

表2 1940年前后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比较       城市人口  第三产业  每千人  每千居民

国 别   占总人口  就业人员  口拥有  受过普通

比重  %  比重  %  医生数  教育人数

苏 联     33     23    0.8     245

美 国    56.5    51.8    1.33     220

德 国     75    34.3    0.69    133.7

英 国    80.4    42.7    0.42     122

法 国    52.0    35.0    0.68    131.7

日 本    37.9    29.8    0.9    166.1

婴儿死亡

国 别   率(逆指

标‰)

俄 国     81

美 国     33

德 国     55

英 国     33

法 国     53

日 本     60

能否介绍一下“京都议定书”?

1 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据调查,1981年~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并排放了过量二氧化碳的结果,它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同时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从而形成“温室效应”。全球升温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雨季延长,水灾日益频繁;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生物种群灭亡;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时间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等扩散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温室气体已经到了不可不控的时期。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如果温度升高超过1.5~2.5度,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1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旅游业以其“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2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 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

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3) 促进民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3 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和设施主题公园、滑雪等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另外,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又如随着气候变暖,冬季雪期缩短、雪量减少,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据估算,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因此,限制旅游景区的碳排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交通。

其一,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2)低碳住宿。

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并且在酒店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3)低碳饮食。

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

(4)低碳游览。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任何东西,不随便丢垃圾;游客还可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增加碳汇,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履行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5)低碳购物。

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石、挖矿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如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有标示。旅游者应尽量自带引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以达到减少废弃垃圾量和浪费量。

4 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

(1)游客的“低碳”习惯养成需要时间。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2)技术门槛高,中小景区难实现。

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3)成本高昂,进程艰难。

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一种本能的退却反映。

(4)景区“低碳”,优劣难衡量。

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经济GDP至上一直是奉行的理念,提高游客接待量,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GDP的主要增长点,然而,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

5 出路

(1)政策支持。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包括制定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让低碳旅游真正成为时尚,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2)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冲破成本、技术关。

低碳经济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来自于技术变革,设备更换,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等等的共同压力。景区之间如能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外部变化必将增强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横向战略联盟。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其他景区的与技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技术联盟:联合其他景区共同研究适用于低碳景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整合人力、知识优势,形成景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协调的联盟,分摊新技术开发成本,形成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新竞争优势。营销联盟:组建营销联盟可避免同类旅游景区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旅游方式,营销模式如何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营销联盟,可以扩大低碳旅游的影响力,通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其二,纵向联盟。纵向联盟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合作,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联盟,为了降低由于旅游线路交通的碳排放,游客低碳知识教育,低碳行为规范,低碳景区应与旅行社保持密切的沟通,形成一种利益趋同的纵向联盟,这将有助于增加低碳景区的客源量。

(3)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

低碳经济背景要求必须改变经济GDP至上的理念,尽快建立起“生态GDP”体系,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均衡、和谐的标准体系。建设一套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共同构筑的反应景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改变如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生存环境,以及人们对测评对象的意见、看法、期望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指数。

谢谢!

南极洲的知识

京都议定书;19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京都议定书》《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已经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目前的评估显示,京都议定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的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0.28℃,正因为如此,许多批评家和环保主义者质疑京都议定书的价值,认为其标准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严重危机。而支持者们指出京都议定书只是第一步,为了达到UNFCCC的目标今后还要继续修改完善,直到达到UNFCCC 4.2(d)规定的要求为止。背景 19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 ,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 19.12.9的日本京都 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制生效。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目标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减排方式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1]

南极的详细资料

概况

名称:南极洲(Antarctica)。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 。

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同时也是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大洲。

面积: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 位于七大洲面积的第五位。

范围: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万平方千米。

地理分区: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南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埃尔斯沃思地以及玛丽·伯德地等,面积229万平方千米。

地理常识:在南极点不管向哪面走都是向北方。

居民: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查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简史:1738~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一个岛屿(今布韦岛)。1772~1775年,英国人库克船长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沙俄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1838~1842年,英国人罗斯、法国人迪尔维尔、美国人威尔克斯等先后考察了南极大陆。1911年12月阿蒙森等四名挪威人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28~1929年,美国人作了几次南极飞行考察,并建立了“小亚美利加基地”。

自然环境

南极洲大陆海岸线长约24700千米。

边缘海与岛屿 南极洲边缘海有属于南太平洋的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属于南大西洋的威德尔海等。主要岛屿有奥克兰群岛、布韦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阿德莱德岛、亚历山大岛、彼得一世岛、南乔治亚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桑威奇群岛。

地形: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西南极洲面积较小,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南极洲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点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有许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绿洲”上有高峰、悬崖、湖泊和火山。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欺骗岛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译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季节与昼夜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

南磁极与难达之极 南磁极即地磁的南极,1985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139° 24′,南纬65°36′。“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82°和东经55°-60°为中心的高地,由于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于接近或到达的地区。

自然

矿物

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铜、铝、锑、石墨、银、金刚石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如维多利亚地有大面积煤田,南部有金、银和石墨矿,整个西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均很丰富,查尔斯王子山发现巨大铁矿带,乔治五世海岸蕴藏有锡、铅、锑、钼、锌、铜等,南极半岛中央部分有锰和铜矿,沿海的阿斯普兰岛有镍、钴、铬等矿,桑威奇岛和埃里伯斯火山储有硫磺。根据南极洲有大煤田的事实,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于温暖的纬度地带,才能有茂密森林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煤田,后来经过长途漂移,才来到现今的位置。

生物

南极洲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里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简单的植物和一两种昆虫。但是,海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大海里还有许许多多叫做磷虾的微小生物,磷虾为南极洲众多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鲸提供了食物来源。

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夏天,企鹅常聚集在沿海一带,构成有代表性的南象。海兽主要有海豹、海狮和海豚等。大陆周围的海洋,鲸成群,为世界重要的捕鲸区。由于捕杀过甚,鲸的数量大为减少,海豹等海兽也几乎绝迹。南极附近的海洋中还有极多营养丰富的小磷虾。南极周围海洋中还盛产磷虾,估计年捕获量可达10.5亿吨,可供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根据近30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煤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叠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 ,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发现经过

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威德尔南下到南纬74°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1908年英国的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莫森、戴维斯和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时间短暂,但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人类在 南极探险逐渐用机械设备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同年另一美国人艾尔斯沃斯驾机从南极半岛顶端飞至罗斯冰架。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的科学家涌往南极,他们在那里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南极考察

国际活动

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南极条约》。

我国与南极

年11月20日,我国派出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地理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国东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极点2903千米。

南极探险

1820年前后,一些猎取海豹的猎人来到南极洲,他们可能就是最早到达南极的人。1895年,比利时的几位探险家在冰原上度过了一个冬季。1901年,罗伯特·斯科特率领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但是没有成功。1911年11月,挪威探险家罗德·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的第一人。此后不久,斯科特也带领探险队到达南极。但不幸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在归途中全部遇难。

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从1908~1941年,共有7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 。1908年英国首先宣布对西经20°~50°、南纬50°以南和西经50°~80°、南纬58°以南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 ;1923年英国又对从东经160°到西经150°、南纬60°以南的罗斯扇形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并委托新西兰总督管理,这也是新西兰所要求的那块扇形大陆。实际上英国当时的真正企图是要将整个南极大陆纳入其版图。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亚人莫森率领的英、澳、新西兰联合考察队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考察。接着,英国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亚对南纬60°以南、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相当于南极大陆40%的6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提出了领土要求。

法国以他们的探险者最早发现阿德雷沿岸为由于1924年对东经136°~142°、南纬67°以南的一块狭长地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并将这块地域延伸到极点和南纬60°。

1938年德国派测绘船对毛德皇后地一带进行闪电式考察,在6天半时间内用飞机对毛德皇后地 60 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进行了航空调查与拍照,并每隔25千米空投一颗曲十字金属标记物。挪威在1939年4月也声明对东经45°至西经20°之间的地域拥有主权,但既没向南延伸到极点,也没有规定其北部边界的纬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舰艇以凯尔盖朗岛为基地在西南极水域时常出没拦劫商船和捕鲸船,从而突出了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之间德雷克海峡的军事意义。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对西经53°~90°之间 、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阿根廷于1941年宣布对西经25°~74°、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他们的依据是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地质上的亲缘关系、有效占领理论以及西班牙原来所宣称的对南极领土要求的继承。英国 、智利 、阿根廷3国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区相重叠,致使3国之间发生争论。英国于1947年和1955年为此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认为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拒绝由国际法院审理。美国自30年代末开始,为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作准备 。1939年罗斯福总统即明确指示美国当时进行南极考察的人员在南极多设置一些美国标记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时在无人要求的玛丽·伯德地两侧各建了一个站。美国在1945~1947年间进行了代号为跃进的大规模考察,并在1948年邀请英、法、挪威、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阿根廷7国共同商讨南极问题,提出由8国共管或由联合国托管。但与会国中有6国坚持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会议无任何结果。

上述8国的活动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50年6月8日苏联照会上述8国,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不承认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南极的任何决定。前苏的坚决立场以及俄早期探险者(如别林斯高晋)在南极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南极领土纷争的途径。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 ,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它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的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有40个成员国,其中26国为协商国,14国为非协商国。

继《南极条约》之后 ,协商国又于1964 、12 、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保护公约》 ;1988 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活动管理公约》;1991 年 10 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 , 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十六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它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 。SCAR 自 1958 年成立至今召开过 21 次会议。1991年 SCAR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 ,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 。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 - 生物圈中的作用”。SCAR 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 。中国在1986 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十九届 以后的 各届会议 。 中国也成立了与 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 。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干在第二十一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 年 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 纬 69°22′、东经 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从 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 。自第五次起 ,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 。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 年 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

地理分区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

东南极洲

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包括:

利奥波德海岸

凯尔德海岸

科茨地

玛塔皇太子妃地

毛德皇后地

阿斯特里德公主地

朗希尔德公主地

奥拉夫太子地

恩德比地

肯普地

麦克罗伯逊地

伊丽莎白公主地

威廉二世地

玛丽皇后地

诺克斯地

威尔克斯地

阿德莱德地

乔治五世地

维多利亚地

罗斯陆缘冰

南极高原

极点

西南极洲

位于西经50°-160°之间,面积229万平方公里。包括:

南极半岛

格拉厄姆地

乔治六世地

埃尔斯沃思地

伯德地(玛丽?伯德地)

爱德华七世地

彼得一世岛

南设得兰群岛

帕尔默群岛

亚历山大一世岛

世园会来历

南极

南极介绍

南极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极区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南纬66.5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定义

字面上,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而实际上又有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多种涵义。而地理学上的南极为南地极和南磁极。

南地极

目前「南地极」位於南极洲内,并插有标记。但由於大陆漂移,在地球的历史上其实大多数时间南极洲都在距离南极很远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地理学家都要修正南极的位置。对上一次修正南极位置的时间,就在南极地区踏入2000年时。

此外,在天文学,如果我们把「南地极」投射到天球上,就可以得到南天极。

南磁极

「南磁极」1,是两个地球磁极之一。它位於地理南极的附近,但是它的位置也在缓慢并不断的变化著。1909年1月16日,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带领的探险队发现了南磁极。

南极圈

南纬66度34分的纬缐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南极洲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缐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於一个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6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於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5。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仅有的被海洋包围的2块大陆,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参看南极洋),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

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

南极地区的矿产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分布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其它的矿产还正在勘测过程中。在南极地区,可望发现更多更丰富的矿产,为人类利用这些提出科学依据。

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洲的冰盖下面,储量约为5000亿吨。

铁矿是南极最富有的矿产之一。在南极大陆,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据科学家们勘测,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的地层内,在晚太古至元古代,有一条厚度达400米,长120公里~180公里,宽5公里~10公里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矿石平均品位达32%~58%,是具有工业开价值的富铁矿床,初步估算其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富铁矿藏。有趣的是,如果沿着南极洲查尔斯王子山脉所在的经度范围(北纬60度至北纬70度)一直往北走,几乎在相同经度差不多对称的北极地区,又是一片世界级大铁矿地区。

南极地区的石油储存量约500亿~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30000~50000亿立方米。南极的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以及南极大陆架均是油田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地。

南极地区,有待查明的各种还很多,加上各国勘探结果还未完全公开,因此,还有待我国科学家们进一步努力。

主权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英国、纽西兰、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9个国家的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冰封万年的平静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9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於任何一个国家,它属於全人类。

交通

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著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地势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气候

由於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到现在为止,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纽西兰南极观测站「万达」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於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缐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於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零摄氏度,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零下20至零下35摄氏度;寒季时,沿岸地带为零下20至零下30摄氏度,内陆地区为零下40至零下70摄氏度。1967年初,挪威在极点附近测得零下94.5摄氏度的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零下95至零下100摄氏度的低温。

风极

一般来讲,只有在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犟,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於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天险。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0米,比1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餵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公里处出现。

探索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是罗尔德?亚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亚孟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Crary,和Fiennes

为纪念亚孟森和斯科特,亚孟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全世界最古老的冰芯

日本南极观测队於2006年1月26日在日本南极观测站基地「富士圆顶」(Fuji Dome)附近发现,据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长藤井理行表示,这是在南极冰盖下9994英呎处发现;日本教育科学部门的官员梅崎友治表示,冰芯气泡中含有许多气泡,这些气泡里面的气体,很有可能是百万年前留下来的,如果经过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以前的地球环境,还可以用来预测以后的气候。经估计,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历史约有100百万年左右。

禁狗令

南极大陆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狗的地区。「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出於保护南极环境考虑,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南极禁狗令:「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南极区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离开。」遵照禁令,当时各国南极考察队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走犬只,与向带来欢乐和情感慰藉的爱犬们说再见,送它们离开南极。所有的犬只於1994年初就全部撤离南极地区。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研究队伍就没有任何的犬只陪伴。

在南极发展研究探勘史上,用於拉雪橇替代人力,狗在南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著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狗的作用大大降低,只剩下当人类宠物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世界所有的相关国家都遵守禁令,做到南极无狗的要求。

南极动物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因为这个地方常年温度在零下60℃到零下80℃,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在这片大陆上肆虐。尽管如此,有一些顽强的动物们却选择了这片荒凉的大陆世代生存。

十一月底,北冰洋再一次成为冰封的世界。

极光照亮了冬季的天空。南极洲正在从冬天里苏醒过来。这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气温仍在可怕的摄氏零下五十度上下徘徊,刚刚回升的太阳光线几乎没有一丝暖意。很少有动物能够忍受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

可是帝企鹅可以。站在冰封的海面上,它们感受到了南极地区暴风雪强大的威力。只有相互挤在一起,它们才能度过冬季寒风刺骨的几个月。它们轮流去抵挡猛烈的寒风。帝企鹅只能生活在这里,因为南极大陆四周被南大洋环绕,没有任何陆地食肉动物能够到达这里。所以与北极动物不同,它们不会到北极熊的威胁。

海面仍然被冰层覆盖。可是有一种海豹——韦德尔海豹甚至整个冬天都生活在这里。它们生活在冰面下的海水中,不用惧怕上面肆虐的暴风雪。但它们整年的时间都必须接触到空气,因为要呼吸。它们靠牙齿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呼吸孔的畅通。只有不停地刮擦冰面才能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但那也意味着牙齿会磨损得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或很好地吃东西。韦德尔海豹都会很年轻就离开这个世界。

南极大陆与世隔绝,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五千米,这里比北极要寒冷许多。冰层慢慢从中心地带滑向边缘,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极大陆本身加上周围冰冻的海水,面积扩大了一倍。海岸边厚厚的冰层在整个南极大陆四周向外延伸了数百公里远。

冰雪覆盖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鳞虾。整个冬天它们都待在这里。在这几个一片漆黑的月份里,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活着。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还会收缩身体,把自己恢复到幼年时期的样子。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冰层开始融化,贮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气泡周围生长着一些微型海藻,现在鳞虾用脚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来,作为食物。太阳光线越来越强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开始大量生长,鳞虾也离开了慢慢融化变小的冰块,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吞吃这种新生的食物。

更遥远的北方,没有了大片的冰面,纹颊企鹅一直在开阔的海水中度过寒冬。偶尔见到一座冰山,如果能爬上去的话,它们便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但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它们真正想去的地方是陆地。春天到了,企鹅们要回去产卵。现在它们必须尽快回到岸上去,没有别的选择。这样做完全取决于你对时机的把握,要选择合适的波浪。在找到一个筑巢的地方之前,它们大都要走好几公里的路。

扎沃多夫斯基岛有世界上最大的企鹅栖息地。大约有两百万只纹颊企鹅在岛上生儿育女,它们来这里是有理由的。这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和烟洞喷发出来的热量使冰雪无法在山坡上堆积,于是这些纹颊企鹅产卵的时间也比那些生活在遥远南方的企鹅产卵的时间要早一些。与帝企鹅不同的是,这些企鹅可以把卵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所以它们都愿意顶着惊涛骇浪来到这里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开始破裂。冰山其实是冰川前端掉落到海水中的、巨大的碎冰块。冬天冰山与海面上的冰层冻结在一起,但现在它们又开始在海面上漂浮。冰山碎裂之后形成碎冰堆,它们打破了南极半岛周围水面的沉寂。

夏天,小温鲸来到这些宁静的水域。它们是南大洋最为常见的鲸类。小温鲸是所有须鲸类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一种。与所有其他同类一样,它们也是到这里来觅食的。

夏天,巨大的座头鲸也到这里来做客。它们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从热带水域的聚食地来到这里捕猎,因为夏天这里可以找到很多的食物。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它们便在体内贮存了大量的脂肪,足以供它们度过这一年剩下的日子。

所有来这里的动物都是为了寻找同一个目标——鳞虾。鳞虾是南极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一群鳞虾就有数十亿只之多,几群鳞虾则要绵延数公里远。

更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依然坚固。这里的冰雪在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会融化,帝企鹅就把家安在这儿。这群帝企鹅一直在海上觅食,现在正准备回家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孩子。它们没有径自朝冰层的边缘游去,而是小心翼翼地躲开一段距离。它们钻到水下去察看一下冰层边缘的情况。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豹形海豹总是在这样的地方出没。

豹形海豹是生活在南极地区的北极熊。它们是捕猎能手。不过它们多半的成功都是在水下获得的,所以一般来说,它们的猎物如果在冰面就没有那么危险了。从闲散优雅的外表根本看不出它们凶残的本性。

确信岸上没有危险存在,帝企鹅才往到冰面上游去。不过它们肯定不能在这里逗留太久,现在它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家。帝企鹅的领地位于陆岬的背风处,这里的冰面不会被海流冲碎。回家路上的成年企鹅身上装满了食物,几乎连路都不会走了。不过现在没有敌人的威胁,它们完全可以从容不迫。

企鹅父母得想办法在拥挤的六千多只企鹅里找到自己的孩子。它回到自己离开时把孩子留下的那个地方,希望它仍然在附近。可是小企鹅总是愿意四处游荡,所以父母得呼唤它们回来。小企鹅做出了回应,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回家了。企鹅父母禁不住孩子可怜的恳求,把满嘴的鱼都吐出来给它们吃了。夫妻双方有一方回来了,另外一方就可以到海里去觅食了。

注意到豹形海豹的存在,企鹅们都相互拥挤在冰层边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冒险跳进水里。海豹偶尔也会跑到冰面上,企图抓到一只企鹅。不过显然它最成功的策略还是“守株待兔”。它躲在冰层的角落里。企鹅们有了信心,猛冲过去。冲在最前面的一群企鹅成功地逃脱了。一旦到了开阔的水面上,它们就安全了。然而喧闹声让海豹有了警觉,在汩汩往上冒的水泡的掩护下,它发起了攻击。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企鹅的孩子们就要长大了。南极的秋天即将结束,这些成年企鹅将走过新的冰层,在冰冻的海面上度过又一个寒冬。

南极的矿藏

人们对南极及其陆架区矿产了解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面积巨大,厚达几千米的冰盖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科学家的调查,但是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工作,已经在南极发现矿床、矿点百余处。美国地质调查所把南极大陆划分出三个主要的成矿区:安第斯多金属成矿区,主要为铜、铂、金、银、铬、镍、钻等矿产;横贯南极山脉多金属成矿区,有铜 、铅、锌、金、银、锡等矿产;东南极铁矿成矿区,除大量铁矿外,尚有铜、铂等有色金属,并发现金伯利岩。一般认为查尔斯王子山铁矿和横贯南极山脉区的煤矿规模最大;罗斯海、威德尔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海盆油气远景最大。

尽管南极大陆及其陆架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开发难度颇大,但随着其他大洲可供开发的矿产的日益减少和枯竭,将迫使人类向海洋、南极洲或其他地方寻找出路。至于人们担心矿产开发可能造成的环境、生态的破坏和污染,人类也会从科学技术进步中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但在目前,南极禁止一切矿产的开发和利用。

全世界已查明的铁的蕴藏量是相当可观的,但具有工业开价值的富铁矿床就不是那么乐观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又逐步把寻找铁矿远景的目光投向南极洲。

铁矿是南极大陆所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产,主要位于东南极。1966年,苏联地质学家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的鲁克尔山北部发现了厚度约70米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称为条带状磁铁矿层或碧玉岩。矿石平均含铁品位为32.1%,最富可达58%。整个岩系厚度达400米。他们在11—14年调查,确定了该地区磁铁矿和硅酸盐中铁的品位可以与澳大利亚西部的哈默斯利盆地、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区、加拿大的谢弗维尔地区和苏联的克里沃·罗格地区的铁构造相比。航空磁场调查资料表明,铁矿集中区在冰体下长120~180千米,宽5~10公里。17年,美国的霍夫曼和里瓦齐等人,根据航磁异常报道了在鲁克尔山西部的冰盖下的两个磁异常带,其宽度为5~10公里,延伸达120~180千米,他们初步认为这是鲁克尔条带状含铁层的延续,如果这两个磁异常带确为铁矿所引起的推理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该地区的铁矿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这就是目前一些南极地质学家所声称的“南极铁山”,其铁矿蕴藏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毫无疑义,南极洲鲁克尔山条带状含铁层的发现,已经在关心南极矿产的地质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南极洲拥有世界最大的煤田。早期南极探险家,在露岩区集标本时,经常发现煤,而且用它做饭、取暖。时至今日,在南极大陆上发现的煤很多,而且许多煤层直接露出地表。目前发现的煤田主要分布在南极横贯山脉沿罗斯海岸的一段,还有西南极洲的埃尔斯沃思山区也有煤田露出。南极横贯山脉的煤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据估计,南极大陆冰盖下蕴藏的煤超过5000亿吨,是南极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机械制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许多又是贵重金属。南极洲地域广阔,与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相似的其他大陆比较,可能潜藏有丰富的矿产。由于南极大陆面积的95%被巨厚的冰盖所覆盖,因此地质调查工作十分困难。目前的地质调查仅限于无冰区和南极大陆沿岸。根据各国的地质调查资料估计,南极洲可能有矿床900处以上,其中在无冰区有20多处。已发现的矿床、矿点100多处。除铁和煤之外,有南极半岛的铜、钼以及少量的金、银、铬、镍和钴;南极横贯山脉地区的铜、铅、锌、银、锡和金;东南极洲的铜、银、锡、锰、钛和铀等有色金属。

13年执行深海钻探(DSDP)的美国钻探船“格洛玛·挑战者”号,在罗斯冰架外的大陆架区4个站住上进行钻探,那里的沉积物厚度达3000一4000米。钻这4个孔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那里沉积物的沉积史。因此,所选的钻探站位故意避开过去从海洋地球物理研究角度认为沉积地层可能有合油构造的区域。然而,这4个钻孔中有3个仅钻到45米深时就喷出了大量的天然气。使人推测罗斯海可能储有重要的天然气。

根据科学家近年来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的资料,认为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可能潜在油气的沉积盆地有7个。它们是,威德尔海盆、罗斯海盆、普里兹湾海盆、别林斯高晋海盒、阿蒙森海盆、维多利亚地海盆、威尔克斯地海盆、罗斯海盆。在上述沉积海盆中,最有含油气远景希望的是罗斯海盆和威德尔海盆,特别是罗斯海的大陆架面积最大,约77.2万平方千米。

2003年10月,沈阳市陈政高访问日本期间,日本JCOM公司(就是帮助日本静冈县成功申办2003年日本静冈国际园艺博览会的公司)向陈建议沈阳市申请举办“世园会”,并愿意提供帮助。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西安举办。在英国布莱顿举行的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第59届大会上,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杜克·法博博士宣布,西安为“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编辑本段组织机构

1939年,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事务的国际组织--国际展览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xposition.简写为:BIE)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现任为丹麦人奥尔·菲利普森(Ole Philipson)先生,今年66岁,于1993年12月当选职务。国际展览局的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为主持日常工作的主要领导,现任秘书长为西班牙人文森特·洛瑟泰尔(V·G·Loscertales)先生,今年50岁,于1993年12月起担任此职。 国际展览局的职责是负责《国际展览公约》的运用管理;制订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并加以认可;对博览会的运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等。

编辑本段成员国

国际展览局现有正式成员国47个,其中:亚洲有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和黎巴嫩6个国家;欧洲有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芬兰、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摩纳哥、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典、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25 个国家;非洲有摩洛哥、尼日利亚、突尼斯和南非4个国家;美洲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海地、墨西哥、尼加拉瓜、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11个国家;大洋洲有澳大利亚1个国家。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producteurs de l'Horticulure.简写为:AIPH)是随着国际化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互相协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了保持园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专业人员构成的各加盟国组织成立的国际协会。该协会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其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和德语。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的最高执行者是协会,现任是荷兰人杜克·法博(Doeke·Faber)先生;主持日常事务的是秘书长,现任秘书长是荷兰人本·洛特维尔(Ben·Rotteveel)先生。该协会的内设功能组织有: (1)代表委员会,是AIPH组织的最高执行机关; (2)审议会,由各成员国的分会领导及代表组成,负责审议入盟会员的种别和与园艺事业相关的国际活动事宜; (3)理事会,由协会的、副等组成,是AIPH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 AIPH组织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各种会议的召开、广告宣传活动和举办国际性的征文比赛以及各种展示会,同所在国家以及国际性的各种团体或有关当局接触,奖励在专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传播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员或组织,促进观赏植物、蔬菜、 水果、各种生物以及整个国际园艺事业的发展,代表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园艺生产者的共同利益等。根据规定,具有商业性质的各有关机构或组织均有资格加盟,在本国内无专管部门的商业园艺机构或在不同地域、使用不同语言、代表园艺界利益的组织亦可申请加入;在一个国家内,也可有多个组织加盟。加盟会员分为普通会员、准会员和客员会员,会员种别由审议会根据相关规定研究决定。

编辑本段世园会的起源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活动,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当时文明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和憧憬。 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雏形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的定期集会--集市。当时,集市的主要功能是初级商品的现场交易,人们注重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和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物资交换或单一商品买卖。进入十九世纪,集市规模逐渐扩大,入市交易的商品种类和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集市期间的人文气氛越来越浓。大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就把规模较大的定期集市称作世界园艺博览会,并将其单一的商品买卖功能逐步扩展为物资的交流和文明成果的展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随之从简单的商品交换、买卖关系演变为对生产技术的交流、文明进程展示和对理想的企盼。 十九世纪中叶,是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殖民主义的扩展,使英国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强国。为了显示其伟大和自豪,英帝国于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内,一改当时盛行的石头建筑风格,动用了整个英国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耗用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建成了一座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这是一座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它向人们展示了钢结构、玻璃装饰的大空间,预示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维多利亚女王始创了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的传统,接受邀请参展的10个国家,集中了1400余件各类艺术珍品和时尚产品向世人展示,最令观众瞩目的是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产品。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贸人员、社会名流和旅游观光人士约630万人次观赏。英国人自豪地把这次盛况空前的“集市”取名为Great Exhibition.意为“伟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自此,人类社会的交流形式完成了从低级阶段初级产品的简单交易到工业时代的技术交流和文明成果展示的重大转变。因为这一划时代的创举,伦敦世园会被世人确认为首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随着美国的崛起,新大陆的主人们不甘示弱,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其风和辉煌成就,于185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国家增至23个,展示内容也有较大突破,开辟了伦敦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没有的农业部分,展出了农机产品和优良品种;特别是附有安全装置的电梯首次亮相并进行实地演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这些最新文明成果的展示,代表着当时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855年、路易·波拿巴统治下的法国在巴黎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建造了XY轴构筑的网型和拱型会场,首次展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而最具新意的是本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创了艺术展览的先河,展出了名家名画;第一次邀请外国首脑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形成了后来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沿袭传统。 到1900年4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冠名为“世纪总结”的万国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巴黎第三次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十九世纪内全世界共举办过8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仍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由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得过于频繁,耗费大量资财,给参展国家的财政造成很多困难,导致各种矛盾迭起。为了控制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频率和保证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水平,1928年35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巴黎缔约,对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方法做出若干规定,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要有主题,展示时间规定不超过6个月,由法国代表发起成立一个协调管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国际组织,并负责起草制订《国际展览公约》等。在这次会议上,有31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公约,并成为国际展览局的首批成员国。 作为近代产业社会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世界园艺博览会写下了她光辉的历史。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风雨兼程,历经百余年,无论是生活在河海之滨,或是居住在平原高山之中的人们,都受恩于大自然的润泽,都在同一个天空下创造自己的文明,追求自己的理想,都将各自的文明成果和实现理想的起始点聚焦于世界园艺博览会。 正像“一切始于世园会”的名语所言,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系统中的很多因素都是从世园会孕育诞生的。如:将许多商品汇集一处买卖的百货店,组织观光游览的现代旅游活动,提供休闲的各类公园、游乐园、度村、俱乐部等,无不经由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启示、萌生创意。时至今日,世界园艺博览会不再只是技术和商品的展示会,她以广阔的胸襟,熔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于一炉,伴以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各种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旅游观光、和消遣的理想场所。风雨兼程,历经百余年,无论是生活在河海之滨,或是居住在平原高山之中的人们,都受恩于大自然的润泽,都在同一个天空下创造自己的文明,追求自己的理想,都将各自的文明成果和实现理想的起始点聚焦于世界园艺博览会。

编辑本段世园会的宗旨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承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活动,是非贸易性的全球性展览会。它不同于一般的国际贸易博览会,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家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向全世界展示各自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因此,世界园艺博览会被誉为世界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盛会。 1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各国都积极争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主办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寻求更展;二是可以扩大国际交往,提高主办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三是可以开阔眼界,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拓展本国的创造途径;四是带动、促进主办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五是可以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商业机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编辑本段世园会的类别

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综合性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参展国出资,在东道国无偿提供的场地上建造自己独立的展览馆,展示本国的产品或技术;专业性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参展国在东道国为其准备的场地中,自己负责室内外装饰及展品设置,展出某类专业性产品。按照国际组织的规则评定,综合性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为一般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特殊博览会两种;专业性博览会分为A1、A2、B1、B2四个级别。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分为 A1、A2、B1、B2四大类。

编辑本段A1类

———大型国际园艺展览会。这类展览会举办每年不超过1个。A1类展览会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最小面积50万平方千米。在展览会开幕日期前6-12年提出申请,至少有10个不同国家的参展者参加。此类展览会必须包含园艺业的所有领域。

编辑本段A2类

———国际园艺展览会。这类展览会每年最多举办两个,当两个展会在同一个洲内举办时,它们的开幕日期至少要相隔3个月,展期最少8天,最多20天。至少有6个不同的国家参展。

编辑本段B1类

———长期国际性园艺展览会。这类展会每年度只能举办一届。展期最少3个月,最多6个月。

编辑本段B2类

—————国内专业展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举办、正在准备之中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BIE A1认定) 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 A2/B1认定)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 A2/B1认定) 2013年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 A2/B1认定)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 A2/B1认定)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AIPH A2/B1认定)

编辑本段世界园艺节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也叫世界园艺节。它是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奇花异草的大联展,是以增进各国的相互交流,集文化成就与科技成果于一体的规模最大的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期通常为6个月,自晚春起,经盛夏至中秋。历史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大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亚洲,只有日本先后在10年(大阪)、15年(冲绳)、1985年(筑波)、1990年(大阪)举办过4届,韩国在1993年(大田)举办过1届。 自首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由占地面积几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十几个,逐渐发展到占地近500万平方米,参展国家近百个,观众人数达6000多万人次,经济收益最高达4亿多美元。 自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举办首次国际园艺博览会以来,至1999年,共举办过21次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是几次世界园艺博览会举行的时间及地点:

编辑本段历届国际园艺博览会

由国际园艺家协会(AIPH)与国际展览局(BIE)所认定的大规模国际园艺博览会(A1) 年份 举办城市 举办国

1960年 鹿特丹 荷兰

1963年 汉堡 德国

1964年 维也纳 奥地利

1969年 巴黎 法国

12年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3年 汉堡 德国

14年 维也纳 奥地利

1980年 蒙特利尔 加拿大

1982年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983年 慕尼黑 德国

年 利物浦 英国

1990年 大阪 日本

1992年 祖特尔梅尔 荷兰

1993年 斯图加特 德国

1999年 昆明 中国

2002年 哈勒默梅尔-阿姆斯特丹 荷兰

2003年 罗斯托克 德国

2006-7年 清迈 泰国

2012年 芬洛 荷兰

2014年 萨拉戈萨 西班牙

编辑本段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年9月,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第59届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西安——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在中国内陆崛起的现代化生态化新城,来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B1类). 近年来,西安市在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实施“大水大绿”工程,全面推进整个城市的园林化,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形成了人文与生态自然相互依托的城市格局,已经具备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能力和条件。 2011,华夏源脉、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俑故乡——中国西安将聚焦世界的目光,这是继1999年昆明、2006年沈阳之后,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三次来到中国,将在西安浐灞生态区盛大开幕!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属A2+B1级别的国际性园艺博览会,园区占地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总投资20亿元,会期178天,将有100多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参展,参观人数1200万人次。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将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构建世界化的园林建筑背景,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2011年4月至10月,人们将在这里观赏并体会到由各参展单位所演绎和阐释的精彩纷呈的多种园艺景观、厚重朴实的中华历史文化、尖端先进的生态环保科技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时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是一届跨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元化、综合性、世界级的博览盛会!

编辑本段2013年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

优美的植物、壮阔的海洋加上巧夺天工的景观,这将是一座集世界园林艺术之大成的“万园之园”。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将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锦州市举办。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简称锦州世园会)是继昆明、沈阳和西安世园会之后,在我国举办的第四个世界级园艺博览会。但锦州世园会与沈阳曾举办的世园会不同,是博览会模式的一个创新,锦州世园会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国际园艺生产者联合会首次共同举办的世园会,所以称为园林博览会,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填海造地技术建设的滨海博览会。 锦州世园会效果图

本届世园会将以“海洋”为主题,突出海洋特色,彰显海洋文化,宣传海洋文明。锦州世园会期间,将展示世界园林景观最高艺术精品,并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和多场高端论坛。 园林选址在锦州市龙栖湾开发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距离海边仅有2000多米。预计总投资为23亿元,其中8亿元将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本段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当地时间2009年9月15日下午,在西班牙萨拉哥萨举行的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简称AIPH)第61届会员大会上,青岛申办代表团经过简短、精彩的陈述和完美的答辩,得到了全体与会委员的一致认可和广泛支持,最终获得了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办权。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以“多彩园艺、和谐城市”为主题,园区选址位于李沧区东部的百果山森林公园。园区总规划面积约530公顷,会期拟定自2014年4月至10月,预计将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100万人次。 四大优势岛城脱颖而出 “青岛能成为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城市主要有四大优势。”据负责申办工作的有关人士介绍,首先,青岛城市风貌独特 ,气候条件优越 ,由于青岛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 12.2°C,利于多种植物生长,非常适合发展花卉产业和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第二,城市经济发达,综合实力较强也给世园会的申办提供了条件。据介绍,青岛是院确定的单列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建设,青岛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在今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青岛位列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第7位。 第三,交通十分便利,国际形象良好。目前,青岛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 第四,岛城服务体系完善,展会经验丰富。作为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4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 初步规划打造七个功能区 据介绍,世园会总体布局将以崂山山脉的自然山林为背景,充分利用现状水库、丘陵、山谷等自然条件,形成网络的游览路线,以环绕水库的主展区为核心,分散式的园区布局。 “目前初步规划为七个功能区。”李沧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七个功能区分别是主入口区、展园区、山林区、论坛区、花卉艺术展览区、休闲度区、休闲观光区。 青岛世园会效果图

据介绍,主入口区为园区的主要进出区域,是游人感知世园会的第一窗口;展园区为世园会的核心区,包括国内展园区、国际展园区、特色展园区、设计师花园区、中心湖区、大温室、水花园等;山林区在保护原生林地的基础上,加强植被抚育,增加树种,丰富植被层次,依山势修建健身步道、观景平台和观景塔,满足游人登高观景的需要;论坛区为参展机构和组织提供各项服务。建筑呈低密度布局,与绿色和山景交汇共融;休闲度区和休闲观光区:为宾客提供休闲和度服务,让游人在闲适中游赏体味自然和野趣;花卉艺术展览区:展示多样花卉艺术,为艺术插花等提供集中展示区域。 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均贯穿生态优先的理念,保持生态平衡,做到环保、生态、节能、节地。湿地和原生山林地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成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另外,世园会最大限度使用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利用地热、太阳能提供热水,充分利用自然光。

编辑本段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0年10月6日,在韩国顺天市举行的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第62届年会上,河北省唐山市获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由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卉协会、河北省主办,唐山市承办,将于2016年5月至10月在唐山南湖举办。主题是“都市与自然?凤凰涅盘”,其含义是: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届时将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预计观众将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 2016年恰逢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在唐山南湖举办世园会,可以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