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起始于什么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风俗么?

2.临朐无人区的“无人区”形成原因

3.清水泊战役的央上会议

广饶天气预报一周天气_广饶一周天气情况

收集几条家乡的俗语,说说它的含义、作用、意义、趣味等就可以了。我有家乡的俗语近千句,送你开头的几句吧:

A

矮子里头显人长:在水平低的人群中算能人。

爱哭的娃儿有糖吃:爱争会闹的人,会得到较多的好处。

按下葫芦浮起瓢:处理好这件事,那件事又冒出来了。

B

八百年前是一家:很久以前,我们是亲戚。

八抬大轿来抬都不得去:无论好优越的条件都不得干。

八月大,萝卜当肉价;八月小,萝卜当猪草:八月大,萝卜不好种,价钱会高一些;八月小,萝卜好种,差不多相当于猪草的价钱。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今年八月十五晚上的天气不好,明年元宵晚上的天气也会不好。

八字都没得一撇:事情还没有开始。

笆笆门对笆笆门,偸屎爬配地乌龟:什么等级的货色和什么等级货色相配。

爬(bā)地草的根多,矮子的心多:矮子常常主意多。

拔出萝卜带出泥: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牵扯到另外一些问题。

把抱的脚踩拜了:不可能发生的坏事。

把人家的屁股拿来当脸:借别人的东西来招摇撞骗。

把人家啭得稀烂: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

把我的名字倒起写:随你怎样侮辱我。

白露有雨,晒白又落:白露这天下雨,之后的日子雨水会较多,土路刚刚晒白,又会下起雨来。

白天多动,晚上少梦:白天多运动,有利于睡眠。

搬家三次要受穷:搬家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初来乍到。

板凳上有灰,地下坐:遇到板凳不清洁时的调侃语。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半大的孩子很吃得。

半夜吃桃子按倒火巴 的捏:专门欺负软人。

半夜三更抖铺盖,磨捏虼蚤:故意给人添麻烦。

拌桶响,红苕涨:收割谷子的时候,正是红苕块根膨大的时候。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做好事要做彻底。

宝肋肉带猪油:油水多上加多。

饱汉不知饿汉饥:条件好的人不懂得条件差的人的艰难。

饱暖思*欲,饥寒起盗心: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欲望。

被人家卖了还帮助数钱:被别人大大伤害了,自己一点都不知道,还在帮害自己的人出力。

本分,有自己本来的一份:本分做事,最后会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

笨得来屙牛屎:蠢笨到了极点。

笨人早起身,笨鸟先出林:笨拙的人用勤劳来弥补缺陷。

蹦登儿都没有起一个:一点作用都没有。

逼到牯牛下儿:强迫人做办不到的事。

鼻子不通,吃点火葱:火葱对治疗鼻塞有一定作用。

鼻子尖,好撵山:你的嗅觉这么灵敏,正好去当撵山狗。

比倒箍箍买鸭蛋:用事先定好的标准去挑选。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处于中等水平。

变成泥鳅还怕泥捂眼,变成酸醋了还怕挨档档啊:干了这一行,就要不怕这行的困难。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低价买不到好东西,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低价卖的。

别看死泥鳅,还有饿老鸹:别看是不好的东西,还是有人会要。

别在这儿牵眼睛:走开,不要让我看到你。

病急乱投医:病严重的时候,什么能治的方都信,什么能治的办法都试。

不当老板,端个饭碗:没有当老板,收入不会很多。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最后不甘心。

不会撑船怪河弯,不会使牛怪枷担:出了问题不怪自己,把责任推客观。

不会洗澡,怪鸡官挂杂草:自己没本事,却去找客观。

不会做鞋,旁边有样:有不会做的事,可向身边会做的人学习。

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挂弦:事情没有弄实在,不得出手。

不焦不愁,裤儿脱来当枕头:条件虽然差点,却不失乐观精神。

不看僧面看佛面:可以不顾及这方面,也要顾及另一方面。

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信息要作全面分析,最后决定取舍。

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想都没想到,办什么呢?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货比货最容易看出好坏。

不怕慢,就怕站:走路不怕走得慢,就怕停下来不走。办事的道理也一样。

不怕阳撵阴,就怕阴撵阳:迷信的说法,修房子不要修在坟墓的前面,但可修在坟墓的后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知的困难比已知的困难更可怕。

不怕贼偸,就怕贼惦记:知道盗贼好久实施盗窃,好防范;如果盗贼一直惦记着,随时伺机动手,就很难防范了。

不然,你不知道锅儿是铁倒的:不这样做,你不知道厉害。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是不报应,是报时间还没有拢。

不是来烧香的,是来刮蜡油的:不是来资助的,是来盘剥的。

不是省油的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物。

不是说的话,硬是说的话:我就是要这样说。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进一个门,就是一家人,万事好商量。

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因为是冤家,所以才相遇。

不说不像:经你一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不说不笑,阎王逼要:不说笑,会早死。这里说的是反话。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经人讲,一下清楚了关系自家安危的大事。

不死也要跨层皮:不死至少要经历剧烈的痛苦和折磨。

不听老人言,必定受饥寒:老人的话是源于实践的宝贵经验,不听要吃亏。

不脱壳壳:和你的上辈一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问缘由。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要只呆在一个地方,只用用一种方式生活。

不知者不为过:因为不知道没有办或做了错事,是不值得责怪的。

不撞南墙不回头:没有尝到苦头,不会醒悟。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没有做过坏事,不会提心吊胆。

C

踩人家的痛脚:专揭别人的痛处、软肋。

菜都吃得饱,风都吹得倒:光吃菜不顶用,要吃饭才行。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本身有点问题,坏人才会去拉拢、引诱。

槽头无食猪拱猪:艰难时刻,内部人互相伤害。

草鞋光腔腔,穿起脚不僵:冬天也只能穿草鞋的人的自嘲。

拆了东墙补西墙,拆了龙门盖堂屋:为解决眼前问题,不惜留下了其它的事故隐患。

常梳头,延年寿:经常梳头,有益健康。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长期掌握着权力,很难做到不以权谋私。

常在田边走,多收三五斗:经常到田边看看,针对问题取措施,产量会有所提高。

朝中有人好做官:上面有人推荐,当官就容易得多。

扯不长,哒不扁:做这样不适合,做那样也不行,不知道他能干什么。

扯草草,凑笆笼:用些无用的东西来敷衍。

扯倒就是一大串:解决这个问题,牵出了许多的其它问题。

扯起一砣就开跑:凭只言片语下结论或到处宣传。

陈芝麻烂谷子:微不足道的陈年旧事。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大的常常容易成功,胆小的常常会失去许多机会。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贡献没有做出什么,造成的损失却不小。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事业成败两重天。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秤和砣经常在一起,夫和妻经常在一起。

秤砣虽小压千斤:东西小,作用却不小。

吃饱了撑的:管自己不必管或不该管的事。

吃不得该死,说不赢该输:吃不得了,就只有死;道理讲不过别人,自然该输。

吃不了兜着走:惹出的麻烦自己解决。

吃得补药吃不得泻药:只能承受补贴,无力承受搜刮;受得表扬,受不得批评,经历得成功,承受不起失败。

吃得好,死得早:吃得好的人养尊处优,疏于劳作,对健康不利。有时说这话,则是无法吃得好的自嘲。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最能吃苦的人,才能取得超越一般人的成绩,受到高于一般人的待遇。

吃得亏,钻得拢一堆:不斤斤计较的人,人们愿意和他在一起。

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年纪大的人在年轻人面前夸耀自己见多识广。

吃点东西都是从背脊骨上落下去的:吃的是受气饭。

吃饭不要闹,饭后不要跳:吃饭时不要说话,刚吃了饭,不要做剧烈运动。

吃饭省一口,活过九十九:吃饭吃个八分饱,有益长寿。

吃饭数我,做活路数我们哥:比吃东西,我得行;比做活路,我们哥得行。

吃酒不吃菜,各人心头爱:人的爱好追求各有不同。

吃菌子莫忘记树疙兜:享福不要忘记福是从哪里来的。

吃了几杯猫儿尿,就发酒疯:吃了一点酒就发酒疯。

吃了婆婆饭,长给婆婆看:女人结婚过后更漂亮。

吃了桐油吐生铁:吞了不该吞的,多的东西都要吐出来。

吃了五谷想六谷:得了不少,还想更多,总是得不到满足。

吃了一回亏,学了一回乖:吃了亏,也增长了智慧。

吃力不讨好:力出了不少,却没得到什么好处。

吃你有钱的饭,耽误我无钱的工:你办招待,花了钱;我来吃招待,没有花钱,但我的工作被耽误了。

中秋节起始于什么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风俗么?

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编辑本段]清明节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清风笑豪情。

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编辑本段]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编辑本段]敬老节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编辑本段]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编辑本段]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编辑本段]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为了颂扬释迦牟尼的功德,届时寺庙中要举行盛大的佛会以示纪念,要焚香礼佛,钟鼓齐鸣熬粥供佛。腊八节北方最为寒冷的日子,人们用五谷杂粮、干果熬煮成、腊八粥,在节日早上食用。熬制腊八粥的原料至少为八样。各地用料不一,一般有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米、薏仁米、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白果、花生仁、桂圆、杏仁、瓜子仁、葡萄干、红枣、栗子、果脯等。此外,在民间还有咸腊八粥,荤腊八粥等多种原料的制法。北方的人们这一天里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要祭祀祖先,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腊八节期间,人们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一天开始制办来年货中的食品,做腊八醋,泡腊八蒜,做腊肉,腊鸭、腊鱼等食物。 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编辑本段]小年夜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等。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将要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1.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2.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Lantern Festival

3. 清明节(4月5日) Tomb-Sweeping Day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Dragon Boat Festival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Mid-Autumn (Moon)Festival

6.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Double-ninth Day

7..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我国元旦节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诗话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

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

、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

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

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

先尝。”“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

“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

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

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

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

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

酒过花斜。”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

“桃板”即指春联。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后人传诵不衰。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

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1930年1

月写了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

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欣

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

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

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临朐无人区的“无人区”形成原因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 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的风俗有: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清水泊战役的央上会议

日军于1938年1月23日侵入临朐,占领县城。之后,陆续在冶源、南流、瓮石山、上林、常庄、大埠山、大关等地设立据点。为了震慑临朐人民,日军大肆杀戮,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仅1938年3月26日一天,日军在唐立店子村用刺死村民10人,纵火烧毁了全村700多间房屋;在马存沟村烧毁房屋300余间,2名村民;在南岳庄村烧毁房屋300余间和1所学校;在大岳庄村烧毁房屋186间,村民4人,并抢夺大量财物,造成几个村1000多名村民无家可归。同年8月15日,日军“扫荡”龙岗村,将数百名农民围于龙岗村南的沙滩上,用机枪扫射,当场打死75人,打伤40人。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就制造了107起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无辜居民449人,其中妇女儿童占1/3左右,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日军极端地蔑视中国人的生命,“扫荡”时肆意农村居民;演习时随意以附近农民作为攻击目标将人炸死、刺死;有时仅为取乐,将人当活靶子枪杀。五井镇黄崖头村蔚学武一家6口人,妻子和儿媳被日军,两个儿子被伪军,他本人去五井赶集的路上被日军当活靶子开枪击伤右臂,因无钱治疗,右臂腐烂脱落。

日军在对临朐各地“扫荡”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大肆掠夺人民群众的财物,烧毁房屋,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1940年8月19日,日军“扫荡”俊庄,打死村民5人,抢走羊400只,牛35头,驴60头。同年除夕,日军“扫荡”大车沟村,烧毁房屋47间,强宰耕牛76头,羊200只,抢走大量粮食,造成除夕夜很多村民无处安身。日军在全县各地建立了18处据点,修建据点时强占或强拆村民的房屋,给当地村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日军在杨善村修建据点时,以杨善小庄影响据点视线为由,将全村的房屋全部拆除,把村民赶到村外。1941年3月,日军抓夫修筑弥河桥,抢去群众门板上万副、箱柜上千个,有200多人在工程中因受冻饿和被打而死。无可置疑,日军是制造临朐“无人区”的元凶之一。

伪军在日军指使下,催粮逼款,抓丁拉夫,行凶,欺压百姓,助纣为虐,无恶不作。上林据点伪军大队长刘茂春以要枪为名,公开大肆绑票索款,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老虎”。大车沟伪军头子王立松暗地里绑票,以此发财。伪军士兵则拦路索要或抢劫财物,并行凶打人。伪军“清乡队”催粮逼款,无所不用其极,经常将村民抓到据点殴打,逼迫其家人典卖田产、牲畜,甚至卖儿卖女赎人。他们长年强迫村民为其修建据点、修路建桥或运输物资。仅上林据点的伪军,在东到桲林、西到弥河、南到大车沟的小范围内,平时征夫就在千人以上。徭役之重,服役时间之长,对行民夫之残酷,均为空前。为了获取所需砖、木等材料,他们强拆村民的房屋,强伐村民的树木。临朐县很多地方群众无法生存,被迫大量逃亡,伪军是罪魁祸首。 1940年5月,八路军撤出临朐、益都山区,向沂水转移,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部新编第4师占领了临朐西部和南部山区。同年8月,国民党山东省进驻临朐县西部的吕匣店子村。此时,临朐县除日军和伪军外,驻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其主要部队有:南部山区的国民党鲁苏战区第51军一部、吴化文的新编第4师;西部和北部的秦启荣的第三纵队第7、8、9支队、沈鸿烈的海军陆战队;东部有窦来庚的保安第17旅、张品三的保安第15团等部队。国民党山东省在吕匣店子村大兴土木,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众多的国民党军队和省机构所需大量给养,却没有来源,致使穷乡僻壤的临朐县山区不堪重负,这是导致米山、九山、嵩山一带形成“无人区”的主要原因。

国民党军为了盘剥农民,巧立名目,设立抗日捐、胜利捐、警务捐、军事附捐、土地房产税等数十种捐税。初期由各村保长向村民摊派,交不上的被国民党军队抓去,逼着家人拿粮款赎人。吕匣店子村冯立本因交不上款,被保长逼得走投无路,撇下不满10岁的孩子自杀了。因交不上粮款被逼自杀的当时多有发生。1942年春,各村普遍不能按规定交纳捐税时,就由军队直接向村民索逼和抢夺,农民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下庄村赵田安老人说:“要给养的真多,一个班也要,一个人也要,俺庄一天总有40起。”寺头镇王瑞村王永圣家一天就接到12张要捐的条子。同村冯兴禄家一天被国民党军队士兵翻了8遍,见什么拿什么。老百姓把粮食和值钱的东西深埋地下,国民党士兵就用特制的尖头铁棍捅,千方百计地搜寻埋藏地下的粮食和东西。寺头镇河庄村苗园田老人家里断粮,为了救命,只好卖掉仅有的1亩地,换了2斤豆子,结果全部被国民党士兵抢走,老两口饿死。当时,村里吃饭时已看不见烟火,谁家灶里冒烟,即会召来抢粮的士兵。

国民党军队的搜刮,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大量土地撂荒。1941年4月26日,于家庄农民于维正买来谷种10斤,可耩地3亩,刚耩了6分地,被国民党士兵发现,将耧斗里的全部抢光。王瑞村农民张法文天不亮偷着到地里耩麦子,怕被国民党军队听见,把耧斗锤子绑上棉花,结果还是被秦启荣部士兵发现,将麦种抢走。张法文上前阻拦,被打得头破血流。农民为了不被抢走,将拌在粪便里。国民党士兵连这样的也不放过,淘洗干净后拿走。国民党军队还抢收群众的庄稼。1941年秋,谷子刚有黄粒,国民党军队就在东文山村和王瑞村等地抢收群众的谷子,不少农民辛勤劳作之后棵粒无收。国民党军队的所作所为,导致大量农田荒芜。土地荒芜更加重了粮荒,群众无法生存,被迫离家逃难。

国民党军队中,吴化文部新编第4师(1943年1月公开投敌编为伪军)和秦启荣部第7、8、9支队在制造“无人区”过程中罪恶格外深重。 临朐县多山地丘陵,土质和抗旱能力较差。1941年7月上旬,天气酷热无雨,玉米、高粱、谷子等秋作物减产。同年秋,旱情持续发展,直至1942年夏,夏收减产。1942年秋,又遇早冻,秋作物减产。因此,临朐县农民连续几年普遍缺粮,这也是形成临朐“无人区”的原因之一。

无人区”的形成及惨状

日伪军的摧残和国民党军的搜刮,严重扰乱了临朐县农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土地荒芜,饥荒和瘟疫频繁发生,社会生活出现恶性循环。

由于严重缺粮,当时群众主要是靠吃谷糠、野菜、榆树皮渡日,甚至吃高梁秸芯、包谷芯子、蚕屎和各种树叶。人们缺乏营养,普遍身体浮肿或极度消瘦。

为了填饱肚子,群众被迫变卖家产。先是卖破烂,然后卖农具、衣服、门窗、檩条、木料等所有能卖的东西,最后连鏊子、镢头都卖掉。东西主要卖往沂水、昌乐、寿光、广饶、安丘等周围各县。卖东西后,村民黑夜走山路返回,路上小心翼翼,但仍有很多村民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拦路抢劫。

变卖家产后,继而典妻卖子。为了给孩子找条生路也保住大人,很多人家将自己亲生儿女卖掉。主要卖往沂水、广饶、寿光、博兴等地。有的卖不掉,就扔掉了。在鹿皋、孙旺庄集上,经常有被大人故意遗弃的儿童和头上插着草标出卖的大姑娘,不少孩子没有人理睬就饿死了。寺头镇石佛堂村梁福友一家原有7口人,1942年因断粮梁福友被迫将两个孩子卖掉,不久哥哥、嫂嫂饿死,梁福友只好将妻子典到平安峪村。当他背着典妻换来的12斤玉米回家时,途中遇到国民党军秦启荣部第8支队的士兵,结果人被打昏,粮食被夺走,梁福友连饿带气死在路边,他的老娘饿死家中。据五井公社社志记载,黄崖头、小辛庄两个村共200多户,卖儿卖女的超过半数。

饥饿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同时伴随饥饿的还有各种疾病,主要是黑热病、伤寒、麻疹、天花、霍乱、痢疾、疥疮等,由于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东福泉村王文政一家3代11口人,9口饿死家中。同村王世禄夫妇和孩子死在炕上,很长时间无人知道。瑞庄陈学瑞一家15口人,先后全部饿死、病死。崔册村的高来增全家5口人,一个月内先后死光,尸体无人埋,蛆虫爬到街上。宫家庄村民吕同明的遗孀和她的两个孩子死在屋里无人掩埋,直到1945年其大儿子逃荒回乡后才将他们安葬。同村聂炳会4口之家,饿死3口,剩下的大儿子外出讨饭时被狗咬伤,伤口感染,死在他乡。同村另有井姓、牛姓4户人家死绝。夏庄村一天内饿病而死的达10多人。寺头镇到吕匣村8里远的路上,一天内即饿死5人,无人掩埋。据《大众日报》记者顾膺1944年的调查记载,米山区1942至1943年期间死亡3177人,占当时本地原有人口总数的22%;西安村死亡290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42%;大山东村死亡160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26%。父子不能相顾,夫妻不能相依,人死道旁,无人掩埋,饿死家中,无人下葬,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实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大量农民被迫举家逃亡。有的逃往东北,有的逃到周围各地。据《大众日报》记者顾膺1944年的调查统计,当时米山区8476人外出逃荒,占全区原人口总数的58%;九山区10866人外出逃荒,占全区原人口总数的69%;崔册村639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78%。寺头镇镇志记载,王瑞村298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93%,全村只剩下6户、6口人;宫家庄279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83%,全村仅剩下10户、17口人。九山镇镇志记载,该镇夏庄村逃荒和死亡473口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95%,只剩下7户、27口人.大量人口出逃或死亡,使临朐县人口急剧减少,八区的米山、九山和五区的嵩山一带剩下的人口只有原人口的四分之一,被称为“无人区”。其实,大量人口逃荒和饿死、病死不止是临朐八区、五区,临朐的其他各区和蒙阴八区、益都三区、博山四区、五区、七区也非常严重。地处原临朐四区的杨善公社的社志记载,抗战前该地4100户、24676人,1943年剩1053户、4523人,外出逃荒要饭的13076人,去东北卖劳工的3168人,儿女妻子卖到外地的1162人,冻饿而死的2271人,其中死绝户304户。地处原临朐四区的治源公社的社志记载,1934年该地4466户、23528人,1942年剩2015户、10760口人。1942年2月,临朐二区的辛寨镇河北村刘兆敬一家5口人,先后饿死、病死4口,剩下仅12岁的刘兆敬逃荒要饭。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临朐二区的王家庄村抗战前有村民94户,400多口人,1943年时仅剩下27户、110人。地处平原的临朐一区西朱堡村原有村民55户、298口人,1943年时52户逃荒,只剩下3户、27口人。临朐三区的上林村,共37户人家,1943年时下关东19户,去青岛1户,外出讨饭5户,全村只剩下12户,饿死、病死10余人。地处原临朐三区的城关公社的社志记载,抗战前该地有村民7103户、29487人,1943年时有5789户、80口人,外出逃荒14403人,冻死、饿死2464人,典妻卖子1162人(见表2)。

当时,“无人区”范围内剩下的基本上是保甲长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连保甲长也外逃了。老弱病残走不了又缺少食物,生活非常凄惨。各村不断有人死去,人死后没人埋,到处都是死人,后来死人竟比活人多。死去的人被老鼠等动物咬得残缺不全。勉强活着的人饿得奄奄一息,有的脸肿得象铜盆,肚子很大,肚皮透明,连肚子里的青菜都看得见,走动时用手拉开下眼皮,才能看见路;有的瘦得皮包着骨头,并患有黑热病皮肤呈黑色,走动时一手扶墙,一手柱着拐杖,头发长得跟野人一样,讲话都没有力气。一切家畜、家禽和猫、狗都绝迹了。白天,村里鸦雀无声,死一般的寂静,井口被青草所罩,井水发出难闻的气味,街上、庭院甚至屋里到处是高达房顶的黄蒿,有的黄蒿竟有手腕粗,房屋东倒西歪,没有门窗,布满蛛网。夜里,只听得见狼的嚎叫声。野兔、狐狸经常出没于废弃的庭院,有的人家甚至成了狼窝。1943年,八路军沂山支队司令员钱钧就曾在崔册村西头一户废弃的民房里逮过一只狼羔。田野里没有庄稼,长满野草,道路全部被一人多高的黄蒿淹没,方圆几十里地没有道路。

清河地委旧址也称央上会议旧址,位于广饶县大码头乡央一村与央五村交界处,街北一胡同内,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17、6米,总面积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间,东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间,为砖瓦建筑,四周有院墙。据史料(在革命胜地延安的地图上,清河地委的代表地央上)记载和老同志的回忆。昔日大码头乡地处广饶寿光两县的交界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抗日根据地之一。从民国28年(1939年)10月到民国30年(1941年)8月清河地委便设于此。1939年12月,徐向前、朱瑞等领导同志提出:一要在寿光的清水泊地区建立根据地;二要向小清河到黄河入海口的荒原地带建立后方,打通冀鲁豫边区的联系。杨国夫、景晓村、刘其人、马保三、李人风、石磊等领导同志在央上徐本经家召开传达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领导和指挥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建立了巩固的黄河口根据地,这次会议史称“央上会议”,这里便成了清河地委的办公机关。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境内唯一一处保留下来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清水泊突围 (清水泊战役之一)

从一九四一年开始的连续三年里,山东鲁北清河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老百姓在日军“扫荡”政策的铁蹄下痛苦地挣扎。当时整个鲁北地区大村有炮楼,乡镇设据点,敌人三天一“清剿”,五天一“扫荡”,不是这村一片火海,就是那村血流成河,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也被敌人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八路军形容那种局面是“一枪打透了的根据地”。我们八路军抗日武装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在数量上和敌人相比都处于劣势,但是,抗日战士们亲眼看到日伪军残酷实行“三光”政策的暴行,大大激发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复仇抗日的决心,他们坚持麻雀战、游击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和扫荡,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己。我这里讲述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次反扫荡突围战。

一九四一年六月,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清河区三支队司令部通信排当排长,当时,我们清河区三支队的机关住在广饶县城以东的央上村。央上村是个有五六百户人家的大村子,和我们住在一起的还有清河地委的一部分同志以及支队特务营的三个连。

中旬的一天,司令部派出去的侦察员和各个情报站接连报告:央上村周围的几个据点都增加了鬼子和伪军,并且都在封锁消息,不准任何人外出。这种情况表明:敌人可能要进行一次“扫荡”。

果然,第二天天还没亮,敌人开始行动了。距我们东北方向三十公里的羊角沟的鬼子在伪军的引导下围过来了,距我们正西方向大约三十公里的广饶的鬼子和伪军也围过来了,东南的候镇和正南寿光县城的两股敌人同时向我们出动了。几路敌人气势汹汹朝着我们三支队的驻地包抄过来,就像拉开了一张凶恶的大网,企图把我们三支队机关几百人和一千多老百姓全部抓住、吃掉。

上午八、九点钟,一千多敌人开始缩小包围圈,愈来愈逼近清水泊。清水泊是央上村以南二十里外的一个大芦苇荡,它处于广饶和寿光县之间。清水泊方圆约十多里,湖叉纵横,芦苇丛生,被敌人包围的部队和地委机关以及逃难的老百姓都退到这里,湖湾里到处挤满了男女老幼。逃散了的老百姓在寻找自己的亲人,小孩子哭喊着要妈妈,村干部和民兵到处忙着安置群众、稳定人心。

局势十分严重,敌人一千多,我们只有一个特务营和一个警卫排、一个通信排,加上民兵也不过五、六百人。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后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政委刘启人(后任汉口高级步校 政委)立即召集参谋处长马千里(我们45年挺进东北,该同志调山东军区)和几位科长开会,分析敌情,研究对策。首长们下决心,一定要粉碎敌人的扫荡阴谋,保存部队力量,带领群众突出重围。

十一点左右,马千里同志和特务营长胡金彪(据说42 年被俘)带领特务营两个连和两个民兵中队向东南方向突围。如果突破包围圈,地委机关和老百姓就随后朝外冲,司令部带一个连留在最后掩护突围。

当前面的部队接近敌人的包围圈时被敌人发觉了,三百多鬼子和伪军张京月所辖十五旅的一个团迅速向我突围部队集结过来,以猛烈的火力交织成一道严密的封锁网,阻止我军突围。我们特务营和民兵打得十分顽强,冲在最前头的特务营一连和寿光县的一个中队用手榴弹和左右冲杀,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冲上去。连续冲了几次,虽然突出去了一部分人,但由于敌强我弱,我们的战士和民兵伤亡太大,被撕破了的网很快又被敌人重新补了起来。紧接着又组织第二次突围,还是被阻击回来。

第二次突围失败后,部队稍事休整,首长们又组织指挥第三次突围。决定先由司令部作战科长王汉锡(据说后任山东省惠民军分区司令员)带领特务营剩下的一个连和通信排先冲出去,并把杨司令员骑的大红马和刘政委的马都混在骑兵班里一起冲,让敌人误以为是支队首长突围了,引开敌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这时,已是下午两、三点钟了,天气闷热,大家都没吃饭,又饿又累。我在排里传达了首长的指示,同志们个个充满胜利信心,表示坚决打出去,掩护首长和群众冲出重围。当时 决定由我带着警卫排(警卫排长负伤了)及通信排的几个同志留在首长身边,和他们一起行动。

王科长带着部队开始朝南突围,这次他们没有遇到敌人很强的阻击,因为首长们已预料到这里的敌人在我们前两次突围时把兵力的一部分已调到东南方向去了,力量大大减弱。我军迅速接近包围圈,突然雨点般地扔出一阵手榴弹,部队打开了缺口,在手榴弹硝烟的掩护下大批群众潮水般地朝外涌。我们的战士和民兵有的搀着老大爷老大娘,有的抱着小孩子,有的替老百姓扛着包袱,大家都急促地奔走着、小跑着,蝗虫般地从身边飞过,可谁也没有停下来,谁也没有理睬它,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快!冲出去!冲出去就是胜利!在突围中,我指挥警卫排的战士们紧紧掩护部队首长一起朝外冲,在我们周围“ 卜卜”地掀起阵阵尘土,“嗖嗖”地擦着耳边飞过,可谁也顾不上这些,我们猛烈地朝敌人射击,我手里的盒子枪都打得发烫。压住敌人的同时我们选择有利地形迅速突围,那时到处都有顺着大路挖的一人深的壕沟,纵横相连,便于隐蔽,老百姓叫它“抗日沟” ,这一下“抗日沟”可帮了我们的大忙,部队掩护着老百姓顺着沟一个劲地朝南跑,渐渐地,身后的枪声越来越远,直到黄昏,我们来到二十多里以外的田留庄附近一个叫崔家庄的小村子,突围部队也陆续集结到这里。经过清点,整个机关只剩下一百多人,我们通信排原有四十多人,也只剩下二十人了。跟我一起参加八路军的两个叔伯弟弟,还有同村的张友发同志都在这次突围中牺牲了。部队虽然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却掩护地委机关和大部分老百姓顺利地冲了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

清水泊突围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扫荡”,我们八路军清河三支队又重新活跃在鲁北抗日战场上,迎接新的更艰苦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