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正在摧毁地球!联合国发文疾呼改变现状

2.房间阴暗潮湿被子枕头都湿湿的睡了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3.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哪些风险

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措施?用高中地理知识回答 谢谢!

5.动物在4的低氧环境会怎么样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说法错误的是_气候变化造成的四种风险是

(一)CO2管道与储存罐等的破裂、爆炸风险

CO2管道或储存罐的破裂爆炸风险通常有四种情况:①储罐压力超过限值,安全阀失灵,造成罐体爆炸;②CO2充装过程中,管道破裂或操作失误等,造成CO2大量泄漏;③储罐管道、阀门等保养检修不及时,发生故障造成泄漏;④进入储罐内进行检修、保养等作业,未进行通风或置换,造成缺氧。而一旦CO2管道或储存罐发生破裂或爆炸后,易引发物理性爆炸和人员窒息事故。

我国已有较为成熟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第三章、第99条)、《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0号)、《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001—2004)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CO2储存罐从管理要求、作业环境和设备条件、作业活动、检测维修和应急处理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技术管理要求和规范,应严格执行。

(二)人为因素CO2泄漏风险

1.人为造成的泄漏通道

人为泄漏通道主要包括CO2灌注井、监测井和场地原有废弃井等。当凿完一个深井后,在地表和深层地下就会建立一个连续、贯通的通道。如果钻井时操作不当,灌注井有可能沦为废弃井。钻井不单单是往地下钻一个井筒,还要考虑所用原材料的性质,如水泥和套管的性质。沿着废弃井有许多泄漏的路径,如水泥和外面的套管、水泥和里面的套管、水泥自身、腐蚀变化的套管、环面中腐蚀的水泥、水泥和岩石之间等(图11-12)。

随着各类勘探开发的深入,废弃井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废弃井多数缺乏封堵处理,将成为CO2人为泄漏通道。以上CO2人为泄漏通道可通过精心成井,认真安装质量达标的井内及井口装置;对旧井、废弃井严加修复、封堵,配以堵漏材料作为预防措施;规范CO2灌注程序,控制最佳的灌注压力、流速和灌注量等;在出现CO2泄漏时,是人为可以控制和处理的。

2.灌注井、监测井施工因素导致的泄漏

充填于灌注井和监测井套管与井筒之间的水泥环起到将井与周围地层严密封隔的作用,但其封隔能力与水泥的充填情况、水泥的理化特性以及井筒的应力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即使水泥浆充填情况良好,如果井底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应力很大,仍可能对水泥环的完整性造成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密封测试、泥浆比重的增加、过套管射孔、增产措施、采气或井筒温度的显著提高等都会对水泥施加一定的应力(Le Roy-Delage et al.,2002),进而可能对水泥环造成损害。

图11-12 通过废弃井潜在的泄漏通道

(据IPCC,2005)

(a)通过套管与水泥墙之间;

(b)通过套管和水泥塞之间;

(c)通过水泥塞;(d)通过套管;

(e)通过水泥墙;(f)通过水泥墙与岩石之间

图11-13 下套管和固井作业过程中导致封隔失败示意图

下套管和固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是扶正器定位不佳而导致套管偏心。与所有的流体一样,水泥浆会沿着阻力最小的通道流向敞开程度最大的套管一侧,从而在套管和地层之间产生一个狭窄的空间,这一空间可以成为流体窜流通道(图11-13,A)。水泥浆密度不足也可能使地层气流入井筒(图11-13,B),在水泥内部产生胶结弱点或间隙。当井底温度和井底压力发生变化导致水泥环出现应力时,这些弱点和间隙就会出现问题。冲刷区域的几何形态(C)常常导致井筒净化作业中的流体流速过慢,从而使钻井液遗留下来。这些污染物也可以导致水泥环出现胶结弱点,如果胶结弱点较大或较多,那么就可能成为地层流体窜流的通道(Le Roy-Delage et al.,2002)。

此外,井内压力可能会引起套管膨胀,造成水泥环张性破裂,从而导致水泥和套管在张性裂缝接近套管壁的区域发生径向裂隙或局部脱胶结现象(Le Roy-Delage et al.2002)。即使固井作业非常成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井底应力条件的变化(主要由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固井仍然可能出现问题。井筒压力或温度以及构造应力的显著增加都会导致水泥环破裂,甚至还可能使其破碎。如图1l-14所示,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的变化会相互影响,这可能是由水泥体积缩小或温度和压力下降导致套管发生位移引起的[图11-14(a)]。这些应力变化可能会引起水泥在张力或压缩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或者使水泥脱离套管或地层,从而产生微环隙[图11-14(b)]。

图11-14 井内压力变化引起套管膨胀造成水泥环破裂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胶结良好的水泥环,必须在井眼准备、套管扶正和套管旋转及套管上下移动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规程。

3.水泥环及井筒腐蚀导致的泄漏

(1)CO2对水泥环的腐蚀

CO2的酸性会腐蚀井下管柱并降低水泥胶结质量,如图11-15所示,水泥环上的裂隙增加了暴露面积,进一步加剧了腐蚀。石油工业常见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提高固井质量。在固井中,硅酸盐水泥是最常用的材料。当CO2溶于水时,大约1%的CO2形成游离碳酸 ,并与含水硅酸盐水泥基质中的化合物,如硅化钙水合胶(C-S-H)和氢氧化钙[Ca(OH)2]等,发生化学反应。主要的反应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无定型硅胶。固结的水泥会逐渐失去强度并变成可渗透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用CO2强化采油多年以后,出现了水泥固井失败(Skinner,2003)。

(2)CO2对井管的腐蚀

图11-15 CO2对水泥环的腐蚀导致泄漏示意图

(据斯伦贝谢,2004)

气态CO2被认为是惰性的,在常压下不与其他气体发生反应。但是,在溶液中却能与固态金属发生反应,而且高温条件下能与各种形态的分子发生反应。CO2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H2CO3)在水中电离形成H+和 ,并进一步电离形成 ,但二级电离常数都非常小。碳酸的pH值等于3,与HCl相比是一种弱酸,与金属的反应速率较小,但并不意味着金属在碳酸溶液中无腐蚀。相反,正是由于碳酸具有与强酸不同的性质,使得与其接触的金属表现出独特的腐蚀特性(吴明菊,2004)。

根据所处环境和不同作用机理,腐蚀分为干蚀和湿蚀两种。前者主要是气体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后者是有水存在条件下金属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干CO(2相对湿度低于60%)对钢材几乎没有腐蚀作用,但超过温度界限(398℃)对钢材也有一定的腐蚀性。当CO2含有水时(>1000mg/L)就会使碳钢产生明显腐蚀。在酸性条件与环境温度下,铁在CO2/H2O系统的腐蚀产物是FeCO3,它不是良好的保护膜,不能抑制腐蚀的进一步发展。

在CO2腐蚀环境中,不同钢材由于其金相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同,在CO2腐蚀环境中的耐蚀性能也不相同。由于碳钢不含Cr、Mo、Ni等合金元素,在CO2腐蚀环境中主要是Fe与CO2发生碳酸反应生成Fe CO3。CO2腐蚀的特殊性,即碳酸具有相对高的pH值,增加了铁的溶解速度,未离解的碳酸在阴极反应过程中对氢的释放起加速作用,在相同的pH值下,碳酸比其他能完全离解的酸有更大的腐蚀性,碳酸腐蚀后的产物膜保护性能也相当差,因此,碳钢在强CO2腐蚀环境中,一般易被蚀性。

铬合金钢(如13Cr、双相不锈钢等),由于其特殊的金相结构及其中含有Cr、Mo、Ni等合金元素,在CO2腐蚀环境中,Cr等可与H2CO3形成比FeCO3更稳定的腐蚀产物保护膜,而使其腐蚀速度大大降低,一般铬合金钢在CO2腐蚀环境中有很好的耐蚀性。

为了使CO2腐蚀环境中钢材的腐蚀速率显著降低,很有必要在使用的钢材中加入足够多的合金元素,获得一个不活泼的电化学状态。根据所要求的机械性能,有三种类型的生产管线可用于CO2气田:①13Cr马氏体不锈钢;②9Cr1Mo马氏体不锈钢;③22~25Crα—γ双相不锈钢。

当油气田不含H2S、温度低于100℃时,采用13Cr不锈钢可以达到生产率与成本的最佳比率。如在荷兰和加蓬就有70口井安装了13Cr的不锈钢生产管线,效果良好。

为防止项目运行过程中和关闭后CO2对井筒的腐蚀,需要对CO2的含水量进行严格控制。脱水标准暂时可以参考管道输送CO2的脱水标准,因此管道输送的CO2无需再进行脱水处理。同时,还需研究制定井筒防腐处理标准,以便对井筒进行钝化或涂层防腐处理(李政等,2012)。

(三)地质因素CO2泄漏风险

1.地质因素

如图3-1所示,本书将地质构造泄漏通道分为断裂构造泄漏通道、盖层扩散裂隙构造泄漏通道、构造成因地裂缝泄漏通道和地震成因构造泄漏通道四种。

(1)断裂构造泄漏通道

断裂以及与之衔接的裂隙网络系统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降低了盖层的横向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区域封闭性能整体降低,被认为是CO2泄漏的主要构造通道。工程实践表明,一个小断裂就有可能导致CO2泄漏到大气中(IPCC,2005)。

活动断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一方面由于断层的遮挡屏蔽作用有利于CO2地质储存;另一方面断层使得储、盖层产生连通而导致CO2泄漏地表。所以,断层在CO2地质储存中具有两面性。

实验表明,当岩层和断层内孔隙流体压力增大时,将削弱岩层之间的剪切力,利于岩层沿断层面滑动。断层的性质和产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断层在CO2地质储存中的封堵或通道作用。一般受压扭力作用的断层,断裂带接触比较紧密,断层面具有封闭的性质,有利于对CO2的封堵;而张性断层则恰好相反,相对有利于CO2泄漏(IPCC,2005)。

(2)盖层扩散裂隙构造泄漏通道

储层注入CO:后,地层压力都会增加,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易诱发盖层中潜在的微裂缝或裂隙产生,从而降低封闭性。如果盖层过薄易被注入的CO2突破,造成泄漏(许志刚等,2008)。因此,盖层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CO2地质储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盖层是否泄漏也成为判定CO2地质储存安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盖层泄漏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盖层渗透泄漏、盖层扩散泄漏和盖层裂隙泄漏(Oldenburg et al.,2006)。CO2通过盖层泄漏由盖层渗透率、突破压力和扩散系数等特性决定。盖层是否存在渗透泄漏取决于盖层的突破压力和注入气体的压力,若注气压力大于突破压力,气体会在盖层孔隙内流动,从而突破盖层,其泄漏快慢与盖层渗透率、突破压力、注气压力和盖层厚度等因素有关。盖层的扩散泄漏主要取决于盖层气体扩散系数、盖层上下气体浓度以及盖层的厚度等因素。而盖层的裂隙或油井泄漏由裂隙的渗透率、端口压差等因素决定(张旭辉等,2009)。

(3)构造成因地裂缝通道

地质构造成因的,特别是活动断裂蠕动产生的地裂缝有可能成为CO2泄漏的近地表通道。构造成因的地裂缝是构造活动在地面上反映出的最新构造形迹,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赵忠海,2009)。构造成因地裂缝具如下特点:多分布在发震构造和孕震构造沿线,其走向多与构造线相一致;有明显的方向性,延伸方向受构造应力或活动断裂控制明显,不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岩土介质条件以及地表建筑物类型等因素影响,可穿越不同的土质、微地貌单元和各类建筑物,断续连接成带;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水平方向应力作用的结果,可出现张性、压性、张扭性、压扭性等不同性质的裂缝,或者是几种性质裂缝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集合体。

(4)地震成因的CO2泄漏通道

地震、火山喷发等突发事件被认为是CO2泄漏引发全球风险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大量地质储存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并可能引发全球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形成灾难性后果(许志刚等,2008)。

若CO2沿上述构造泄漏通道发生泄漏现象,尚难人为控制。

2.跨越盖层和水力圈闭

单斜构造和地质圈闭是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的两种基本地质体,其密封性是CO2安全储存的基本要求。CO2在注入过程中,由于注入气体和储层盐水密度差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浮力作用下CO2向上运动,到达致密隔层受到遮挡后,便在不同规模的地质体中聚集,形成CO2气相埋存。在水力埋存方式下,气相密度相对较小,埋存潜力较小,在地质体顶部聚集也增大了泄漏的可能性(杨永智等,2009)。在CO2注入期间,注入压力和浮力促使CO2超越到盐水层上部聚集,形成气相区,以自由气圈闭为主。由于气相密度小,埋存量较小,而且气相CO2也增大了泄漏的可能性,埋存的安全性级别较低。CO2一旦被溶解以后就会自然而然的随着盆地循环或者向上运移从而逃出储集地点(IPCC, 2005)。由于深部咸水层CO2溶解度及饱和CO2的盐水密度都是压力的函数,因此,需准确确定深部咸水层地质储存的上限压力(也称为突破压力).当CO2注入期间注入压力过大时,注入的CO2就会流入周围的围岩、突破盖层裂缝、跨越水力圈闭发生泄漏。一旦CO2突破水力圈闭的束缚,就会进入更浅的地层或直接泄漏至大气中。

3.地质因素导致的灌注井和监测井井管损坏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河湖相储层油田,套管损坏现象最为普遍(朱伟等,2009)。套管是指加固井壁形成井筒所用的钢管。根据不同的地下地质条件和完井设计要求,正常压力系统情况下,每口井一般都要下3层套管。根据下入套管的用途不同,套管在井身结构上可分为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生产套管等。

套管损坏致灾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大类。地质因素包括地层非均质性、岩石性质、断层活化、油层出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工程因素包括注水、酸压等增产措施、套管材质腐蚀、射孔和固井质量等(图11-16)。当内、外因结合,使外力超过套管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套管损坏。

图11-16 套管损坏致灾因素及机理示意框图

据朱伟等,2009)

(1)地质致灾因素

根据地层特点,将地质致灾因素分为泥岩吸水蠕变,盐岩塑性流变、亲水储层注水出砂和断层复活等。

1)泥岩吸水蠕变:在大套泥岩分布井段,泥岩吸水改变了泥岩的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在非均匀应力情况下使泥岩产生位移和形变、挤压,导致套管受损。尤其是泥岩吸水后,岩石内聚力及岩石内摩擦角降低,一旦遇到高压注水,局部地层沿软弱结构面整体滑动,严重时导致套管错断。

2)盐岩塑性流变:盐岩是一种蠕变性很高的岩石,盐岩的蠕变性质与异常温度和压力有密切关系。如谢凤桥地区沙市组中含有大段盐岩层,盐岩在正常温度、压力下是一种结晶体,随着地下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加大,在压裂增产和高压注水等情况下,局部形成异常高压,厚层的盐岩就会发生蠕动变形和塑性流动,在层内形成非均匀应力作用在套管上,造成套管损坏。

此外,大量液体对盐岩层的冲刷和溶解作用,可造成盐岩层的井壁坍塌或形成不规则井眼时,坍塌体强烈撞击套管,形成点冲击载荷,使套管损坏。早年施工的路9井就是在施工时钻遇沙市组盐岩层时,盐层遇水溶解形成盐喷而事故终孔。

3)断层复活、裂缝扩张:高压注水使地层孔隙压力增加并改变原始地应力,引起地应力不平衡,同时使裂缝扩张,水沿裂缝进入断层接触面,降低了接触面抗剪切应力,在异常压差的作用下,老断层两盘地层重新滑动或位移加剧。

(2)注水因素

油田注水开采实践表明,注水可使亲水砂岩油层的泥质胶结物水化膨胀,造成油层大量出砂形成空洞,导致上部岩层的局部垮塌。进而使套管失去径向支撑,使套管局部受力不均衡,易造成套管弯曲和错断等损害。

(四)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风险

1.诱发地震

随着CO2的大量注入,储层中压力会持续上升,导致盖层承受的应力也随之上升。当盖层承受应力超过盖层断裂强度时,断裂就会发生。如果断裂的幅度比较大,就有可能造成地表的地震(李政等, 2012)。一旦CO2注入储存工程在储存场地附近诱发有感地震,便可能破坏地面公共生产、生活设施及CO2地质储存工程所需的相关设备,影响当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进而引起附近民众恐慌和对CO2地质储存技术的抵制,最终可能致使CO2地质储存工程暂停甚至终止(Nicol et al.,2011;崔振东等,2011)。

一般情况下,由注入流体导致地震的概率以及地震导致的危害是比较小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诱发地震造成的危害也可能很大。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兵工厂曾经发生过一次由于向地入流体导致的地震事故。在那次事故中,由于地层岩体渗透性极低,流体的大量注入导致岩体内部应力大幅上升,导致发生严重断裂并引发强度达5.3级的地震(Healy,1968)。由于CO2地质储存工程一般会选择有较高孔隙率和渗透性的储层,因此发生这种严重地震的风险较小。

CCs与其他能源技术不同,需要在长时期内持续地把CO2高速注入地下,并永久性地储存CO(2不抽出液体)。鉴于诱发地震的强度与断层破碎带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断层破碎带又与孔隙压力改变的强度以及含孔隙岩石的数量有关,大型CCS项目有可能引发强度较大的地震。如果在实施CCS项目时,能把孔隙压力控制住,阻止其大幅度地高于原有的值,就有可能把CCS引发地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Talebi等(1998)等人研究发现,在靠近震源附近,如果向孔隙中注入流体,将极易诱发地震产生。因此,将大量的CO2注入沉积层或断裂岩体后,会改变岩层本身的力学状态,储层或附近高的孔洞压力可诱发微震,甚至发生破坏性地震(IPCC,2005;许志刚,2009)。

通常情况下,深井注入能削弱断层强度,成为断层位移的“润滑剂”和驱动力,从而导致地震发生。高压下,通过岩层或断层之间的应力-应变变化关系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图11-17)。随着CO2注入,地层压力逐渐增加,在应力平衡条件下,岩层的轴向压力和侧限压力相应减少[图11-17(a),当整个岩层力学系统无法维持这种平衡时,必将导致断层活动,从而诱发地震(许志刚等,2008)。

Jurgen等(2004)运用“摩尔圆理论”,详细解释了孔隙流体压力变化与断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图11-17(b)。岩层间的有效作用力随孔隙流体压力增加而降低,当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断层的封闭作用和岩层间的相互作用和原有的封闭系统整体失效。

图11-17 断层稳定性随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图

(据Jurgenetal.,2004)

显然,CO2注入储层孔隙后会造成储层压力增加,如果注入压力超过储层上部盖层压力,可能诱发盖层产生裂缝,形成断层,并发生移动,进而产生两方面的风险:一是由于高压所形成的破碎带和与之相关的微地震将提高破碎带的渗透率,进而为CO2泄漏提供了通道;二是高压所导致的断层活动有可能诱发地震,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应加强CO2地质储存诱发地震的监测和机理研究。

2.诱发地面变形

将超临界CO2流体注入目标储集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给储层岩石不断增压的过程(崔振东等.2011)。这一过程使得储层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增大,进而使得储层岩石在孔隙弹性变形的基础上产生应力扩容和体积膨胀。由于注入的超临界CO2流体密度小于岩层孔隙水,且具有较小的黏滞系数,则会在注入压力和孔隙水浮力的驱动作用下向侧上方运移形成羽状流(plume),这种CO2羽状流产生的浮力和储层岩石的体积膨胀力共同作用在盖层上(图11-18)。在岩石的应力和应变传递作用下,使上覆地层产生垂直向上的膨胀变形,如果这种累积变形足够大,在灌注井附近浅层地表便会表现为缓慢的地表抬升和隆起变形。

图11-18 注入的超临界CO2流体对盖层岩石产生浮力作用的示意图

(据Little and Jackson,2010)

阿尔及利亚In Salah的CCS项目采用的In SAR遥感卫星对Krechba气田CO2储存场地地表变形监测结果显示,CO2灌注井上方附近地表正在以5mm/a的速度向上抬升,与附近天然气田因地层压力衰竭导致的地面沉降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1-19)。Rutqvist等(2008)采用由Tough 2和FlAC 3D代码结合形成的Tough-FLAC求解器对In Salah Krechba气田CO2储存场地地表变形进行了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也得出了与遥感卫星监测一致的结论: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大,灌注井上方地表垂直位移逐渐增大(Rutqvist et al.,2008)。

图11-19 阿尔及利亚In Salah CCS项目地表差异变形情况示意图

(据Rutqvistetal.2008)

当然,在In Salah之所以能用In SAR技术监测地表变形,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基本无植被覆盖,在植被覆盖较多的地区可能无法实现准确监测。此外,In Salah Krechba气田属于低渗透性气田,且储层较薄,仅20m左右,这些特点可能有利于目标储层灌注井附近岩石孔隙弹性变形有效传递至盖层岩石,进而使得地表能较快地测得到扩容隆起变形。而对于储层厚度较大、孔渗性较好的储存地层而言,储层应力集中因子较小,储层孔隙弹性变形的传递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传递至地表。

上述实例监测和模拟结果表明:CO2充注储存将会在灌注井附近储层和盖层岩体中产生局部的垂向弹性变形,而这种弹性扩容可能会导致浅层地表局部的降起变形。但是,这一变形能否传递至地表进而导致地表隆起,还取决于CO2注入量、注入速率、储层物性特征(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和埋藏深度等因素。目前In Salah Krechba气田CO2注入区浅层地表的垂向差异变形还是个特例,但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

我们正在摧毁地球!联合国发文疾呼改变现状

现在很多人对各种东西都过敏,比如对空气过敏,对风过敏,对阳光过敏,还有很多人对花粉过。有些人对花粉过敏只是有一些轻微的表现,但是有些对花粉过敏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那么就有可能致死。

一般很多人对花粉过敏的一般表现就是表现在皮肤上面。如果对花粉过敏的话,就是身上会起很多的红疹。有些人只会起在脸上或者是触碰花粉的手上,但是有些严重的他们就会全身都起红疹子,而且全身都会瘙痒,必须要去医院看一下才行。

很多有哮喘病的人就千万不能触碰花粉这个东西。因为有哮喘病的人,如果触碰花粉正好对花粉过敏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哮喘病发作。

我们都知道哮喘病人在哮喘发作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或者及时的吃治哮喘的药,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而死亡。

或者还有一些健康正常的人对花粉过敏的,也有可能在闻了花粉以后就导致呼吸无法正常吸气呼气。当我们无法正常呼吸的时候,那么我们大脑就会缺氧,如果大脑一直持续缺氧几分钟的话,那么就可能造成死亡。

所以在当送别人礼物的时候,如果是要送花的时候,那么就一定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否有哮喘,是否对花粉这些东西过敏。

如果别人对花粉过敏的话,那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一种重大的伤害,就适得其反。本来是好心好意的,但是最终自己却酿成大祸。

房间阴暗潮湿被子枕头都湿湿的睡了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由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环境污染,人类正在使地球成为一个支离破碎、越来越不适宜居住的星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消息,联合国18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地球 健康 状况的报告。报告指出, 当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人们必须改变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这份168页的报告的标题直截了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这份新报告称, 世界人民必须彻底改变对 社会 、经济和日常生活问题的看法。为了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1世纪中叶碳中和的目标,人们必须使用更加科学的手段、作出更大胆的决策,在保护人与自然的活动中持续创新和进行投资。 只有这样才能在恢复生态系统、拥有更 健康 的生活以及稳定的气候方面取得成就。

报告的主要作者罗伯特·沃森爵士表示:“我们的后代将继承一个充满极端天气事件的世界——这里海平面上升、动植物大量灭绝、有着不安全的粮食和水,以及未来暴发流行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的世界。”

沃森说:“事实上,这一紧急情况比我们几年前认为的要严重得多。”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份报告。 “太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向大自然发动一场毫无意义的、自杀性的战争。” 他说, “其结果是三场相互关联的环境危机:气候破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及污染问题,它们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力。”

发布该报告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我们正在摧毁地球,将我们自己的 健康 和繁荣置于危险之中。”

“没有大自然的帮助,我们将无法茁壮成长,甚至无法生存,”古特雷斯说。

CNN称,世界距离实现保护地球的商定目标还很遥远。尽管有长期的全球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承诺,但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消失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联合国的这份报告称,虽然臭氧层正在慢慢恢复,但人类已经偏离了《巴黎协定》所设想的限制全球变暖的轨道。

报告表示,以目前的速度,全球变暖将在2040年左右甚至更早上升1.5摄氏度。目前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将使世界在2100年前至少变暖3摄氏度,这远远超过了巴黎协定中国际公认的目标。

人类已经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不仅限于日益极端的天气。根据报告, 目前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疾病源于与环境相关的风险,包括类似于新冠肺炎这样的疾病,以及暴露在我们自己的有毒废物中而导致的疾病。 报告称,污染每年导致约900万人过早死亡。

现在可能是改变这一切的时候了。报告称,考虑重新启动经济政策的国家可以抓住这一独特的 历史 时刻,把地球放在首位。“新冠肺炎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 社会 如何加速向可持续未来转型的动力。”

美国广播公司(ABC)19日报道称, 该报告中使用“必须”一词56次,“应该”一词37次。 联合国气候变化前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表示,应该采取更多行动,因为行动是如此关键。

这份报告为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再到个人都提供了建议。它提出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环境和全球经济。

“将自然的价值排除在外,会使投资偏离保护和恢复自然、减少污染、扩大可再生能源和更可持续地利用资源的经济解决方案,同时也无益于促进繁荣和增进福祉。”该报告认为, 如果人类开始就把环境价值和环境退化,对我们的 健康 和安全造成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我们的决定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特雷斯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思维转变的要求有多重要:即使在我们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数据的方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度捕捞时GDP的增长。我们是在破坏自然,但我们却把这当作是财富的增加。”

该报告告诉各国,在计算经济运行状况时,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外,还要重视自然。在我们追求财富和安全的过程中,人类必须学会珍视地质、土壤、空气和水这四种基本的“自然资本”。

联合国环境署官网报道称,2021年至关重要,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5)、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和气候变化大会(COP26)或许将能帮助人们转变观念,因为各国将要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保护地球与自然,刻不容缓,我们需要从现在起就做出改变。正如古特雷斯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确实没有先例,但如果2020年是一场灾难,那么就让2021年成为人类开始与自然和平相处、为每个人确保拥有一个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一年。”

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哪些风险

房间潮湿,对身体具有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风湿类疾病:

风湿骨痛患者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老人,绝大部分关节炎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可使关节肿胀、疼痛加重,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

湿度过高、阴气过重,人体的血液循环更受影响。不爱运动且日常工作生活要久坐、伏案的人群,颈椎、腰椎和四肢的关节更容易觉得沉重乏力,甚至周身不舒畅,这是湿邪侵体的明显症状。

二、皮肤病和妇科病:

天气潮湿,真菌的生长速度快,容易引发真菌、霉菌感染,出现湿疹、手足癣、过敏性皮肤病等皮肤疾病和妇科疾病。

三、胃肠道疾病:

潮湿温暖的环境会让病菌繁殖加快,食物更易腐烂,食用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同时,空气湿度大,也容易令肠胃功能紊乱,使胃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进一步增高。

扩展资料:

应对房间潮湿的办法:

1、茶包和咖啡渣除湿法:

将干茶叶装入纱布袋,分散在各处,不仅能去除霉味,还能让衣物散发阵阵清香。

煮咖啡剩下的咖啡渣兼具吸湿除臭双重效果,把咖啡渣晒干后放在干净的纱布袋或旧袜子里扎紧,就变成简易的除湿包了。

2、报纸除湿法:

在橱柜底部铺上报纸,甚至在橱门内侧贴上报纸也行。报纸能吸湿防霉、油墨味道,还能驱虫。

3、洗衣粉除湿法:

把洗衣粉倒入用完的除湿盒中,或直接在盒装洗衣粉上盖上塑料保鲜膜,膜上戳上几个小洞。然后置放在厨房潮湿位置。

洗衣粉吸饱水分后结成块状后,替换新的洗衣粉。结块的洗衣粉则可以继续用来清洗衣服,清洁功能保持不变。苏打粉的除湿原理和洗衣粉差不多,除湿后还能继续起清洁作用。

人民网——回南天当心“潮”出四种病

人民网——深圳未来三天潮湿有雨?专家教你应对“回南天”

人民网——春季家里潮湿怎么办?家庭防潮有妙招!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措施?用高中地理知识回答 谢谢!

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存在以下四种 :

1.按风险来源进行划分

按风险来源,可将工程项目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

(1)自然风险。如地震,风暴,异常恶劣的雨、雪、冰冻天气等;未能预测到的特殊地质条件,如泥石流、河塘、流沙、泉眼等;恶劣的施工现场条件等。

(2)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包括宗教信仰的影响和冲击、社会治安的稳定性、社会的禁忌、劳动者的素质、社会风气等。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包括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银根紧缩;项目的产品市场变化;工程承包市场、材料供应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工资的提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速度加快;金融风险、外汇汇率的变化等。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如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内容发生变化;可能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环境保护法规的限制等。

(5)政治风险。政治风险通常表现为政局的不稳定性,战争、、政变的可能性,国家的对外关系,政府信用和政府廉洁程度,政策及政策的稳定性,经济的开放程度,国有化的可能性、国内的民族矛盾、保护主义倾向等。

2.按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划分

按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可将工程项目风险划分为业主的风险、承包商的风险。

(1)业主的风险。业主遇到的风险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类,即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①人为风险。人为风险包括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专制行为,管理体系和法规不健全,资金筹措不力,不可预见事件,合同条款不严谨,承包商缺乏合作诚意以及履约不力或违约,材料供货商履约不力或违约,设计有错误,监理工程师失职等。

②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投资环境恶劣,通货膨胀幅度过大,投资回收期长,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筹措困难等。

③自然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是指恶劣的自然条件,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恶劣的现场条件以及不利的地理环境等。

(2)承包商的风险。承包商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所面临的风险并不比业主的小。承包商遇到的风险也可归纳为三类,即决策错误风险、缔约和履约风险及责任风险。

①决策错误风险。决策错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取舍失误或信息失真风险、中介与代理风险、保标与买标风险和报价失误风险等。

②缔约和履约风险。在缔约时,合同条款中存在不平等条款、合同中的定义不准确、合同条款有遗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协调工作不力,管理手段落后,既缺乏索赔技巧,又不善于运用价格调值办法。

③责任风险。责任风险主要包括职业责任风险、法律责任风险、替代责任风险。

3.按风险可否管理划分

按风险可否管理,可将工程项目风险划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

(1)可管理风险。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

(2)不可管理风险。不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能、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风险可否管理不仅取决于风险自身的特点,还取决于所收集资料的多少和掌握管理技术的水平。

4.按风险影响范围划分

按风险影响范围,可将工程项目风险划分为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

(1)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是指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风险,其损失的影响范围较小。

(2)总体风险。总体风险影响的范围大,其风险因素往往无法控制,如经济、政治等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三条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

第二十六条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第二十七条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共同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担连带责任。两个以上不同资质等级的单位实行联合共同承包的,应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

动物在4的低氧环境会怎么样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创下新纪录。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清尘认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已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变化速率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是:北半球快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快于低纬度地区,冬季比夏季变化大。他还说,温室气体具有生命期,其温室效应会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后产生效应,因此其影响是深远的。预计气温升高将持续至本世纪末。

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有的生物面临低氧风险会导致失明

当动物在低氧环境中暴露时长达到30分钟的时候,有四种海洋幼虫的视网膜活动都会显著下降,这其中就包括螃蟹,鱿鱼和章鱼。甚至,某些物种在氧气水平只有微小下降的时候,就产生了视力几乎立即丧失的情况,于是最终导致了在氧气再次恢复之前几乎完全失明的结果。地球生物的身体都需要依靠氧气完成各项工作,比如,将光粒子变成视觉信息,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管该生物是通过两条腿行走,还是在大海中遨游,都不过如此。目前更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可能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更糟糕,与此同时,视觉障碍在海洋中还可能会发生的更频繁。

想在氧气含量极低的环境中生存,学会更高效地利用氧气的方法是重中之重,有些动物在缺氧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生存。喜马拉雅跳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动物定居在海拔67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上,它能居住在这里的秘密武器除了能眼观八方的八只眼睛、身覆零下20度也冻不僵的绒毛“棉服”、攀岩必备的“铁爪”步足外,更离不开在稀薄的空气中汲取氧气的肺——书肺。斑头雁也是高原生活、高空飞行的小能手,因此它也有自己的一套对付低氧环境的方法。研究表明,斑头雁体内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有四处发生了突变,突变后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速度更快,让它们能更高效地利用氧气,这是长期的高原生活赋予它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