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昭通镇雄县高坡村赵家沟滑坡

2.植树有什么好处

3.英国地理概况

4.增城区的地理环境

5.荔枝有什么种类?分别叫什么?

6.为什么说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全世界都算数一数二?

7.南方供暖的资料

8.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广东中山天气温度统计表最新_广东中山天气温度统计表

冬天冷车启动预热3-5分钟时间。

车子经过长时间停放,发动机内的机油又流回发动机下部之机油底壳内。因此点火后,发动机的上半部是处于没有机油缺乏润滑的状况,大约要在发动后30秒左右,才会因机油泵浦的运转而将机油运送到发动机最需要润滑的活塞、连杆及曲轴等部件。

冬天气温下降,预热汽车非常必要,但大多数车主认为最好在清晨或长时间开车后以怠速预热汽车,并等待3至5分钟后再上路。冬天每天天气热的时候,你能正确操作汽车吗?汽车启动后,润滑油没有以怠速供应到位。

因此,磨损最有可能发生。据统计,有90多起发动机零件磨损的案例,都是在冷车启动后三分钟内造成的。因此,在冬季,尤其是严冬,在原地怠速时很容易损坏发动机。建议车主使用低速慢速行驶的方法来暖车。

扩展资料:

冬天开车注意事项:

1、四轮定位冬季路面易出现冰雪,同时橡胶、金属、塑料等材料在低温下变硬,操控系统也相应变沉,行驶路感减弱,四轮定位不正确极易影响安全。建议利用一些汽车用品店做一下免费检查。

2、轮胎冬季橡胶变硬而相对脆,不但磨擦系统会降低,也较其它季节易于漏气、扎胎。冬季经常清理胎纹内夹杂物,尽量避免使用补过一次以上的轮胎,更换掉磨损较大和不同品牌不同花纹的轮胎也是不可忽视的。

3、暖风检查暖风管线及风扇,特别是要注意挡风玻璃下的除霜出风口出风是否正常,热量是否够,除霜出风口有问题在冬季驾车会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安全因素。

人民网-冬季每天都热车 你的操作方法正确吗

“1·”云南昭通镇雄县高坡村赵家沟滑坡

最冷的地区是南极洲。

最冷的国家主要是冰岛、俄罗斯、格陵兰岛。

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

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动植物能够生存。气候酷寒,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1983年)。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达每秒90米以上,为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在南极圈内暖季有连续的极昼,寒季则有连续的极夜,并有绚丽的弧形极光出现。动物有企鹅、海象、海狮、信天翁等。附近海洋产南极鳕鱼、大口鱼等,磷虾产量全球最大。已发现矿物有煤、石油、天然气、金、银、镍、钼、锰、铁、铜、铀等,主要分布在南极半岛及沿海岛屿地区。

全洲无定居居民,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迄今各国在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中国南极考察队建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植树有什么好处

1 概况

2013年1月11日上午8时20分,云南省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小组南侧山体发生高位滑坡。滑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东经104°59′15″。滑坡总方量约21万m3,滑体解体后快速运动,大部分滑体向斜坡低洼地段滑移并沿途堆积,部分滑体运动至斜坡下方的赵家沟,造成赵家沟村小组14户46人死亡,2人受伤,掩埋房屋63间,毁坏耕地500余亩。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及水文

气象:镇雄县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是全国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1.3℃。夏季时间短,气温较高,最高温度达35℃以上;冬季气候严寒,多雨雪,最低温度可达-5℃以下;年降水量为923.6mm,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53.4mm,5~10月为雨季,降水量为772.1mm,占全年的83.6%,而6~8月降水量又占雨季总雨量的60%以上,每年均有大雨、暴雨天气。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为151.5mm,占全年的16.4%。1973~2013年统计中,历年最大降雨量为1427.7mm(1983年),历年最小降雨量为578.7mm(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886.9mm,历年平均雨日数130天,雨天日数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年平均蒸发量1154.3mm,降水形式以降雨、雪、霜为主。该区由于长时间高频率降雨,气候的变化大(霜、雪、冰时间较长)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水文:区内属金沙江一级支流乌江水系,调查区位于乌江水系拉埃河西岸分水岭附近,区内地表水体不甚发育。调查区发育有两条溪沟(G1、G2)及一泉点(Q1)出露。G1溪沟位于调查区东侧边界附近,在区内总体由南向北东径流,区内冲沟长约720m,调查期间因雪水融化,沟水流量约12L/s,沟水清澈,但含硫较高,沟底可见硫物质沉积,沟水来源主要由山坡上融化雪水、坡体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组成(图1)。

图1 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分布图

G2冲沟位于调查区外北侧边缘,区内总体由南向北径流,雪水融化期,沟水流量约6~8 L/s,沟水清澈,但含硫较高,沟底可见硫物质沉积。Q1泉点出露于滑坡堆积区前缘陡坡地段的三叠系飞仙关组(T1fb)砂岩,出露高程约为1635m,泉流量约1.5~2 L/s(图2)。

图2 G1冲沟

2.2 地形地貌

调查区处于滇东北高原乌蒙山北段,属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呈南东向,地势总体由西南向北东倾斜,调查区海拔为1450~1978.5m,最高点位于调查区东南部山包(地表分水岭),海拔1978.5m,最低点在调查区东部G1溪沟沟底,海拔1450m,最大相对高差为528.5m。平均地形坡度20°~25°,呈折线型,前、后缘较陡,中部平缓(图3)。

图3 Q1泉点

滑坡区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侧的自然斜坡上,斜坡呈折线型,其中斜坡底部1535~1565m高程地段为赵家沟村小组分布区域,已被掩埋,该区域为平缓的洼地,地形坡度约5°~15°(图4);前缘1565~1605m高程地段为陡坡,地形坡度约35°~45°,基岩裸露;斜坡中部为一缓坡台地,分布高程1605~1790m,地形坡度约5°~8°(图5);滑坡发育于后缘陡坡地段,地形坡度约35°~45°,分布高程1735~1900m(图6),堆积有大量的崩坡积层( )粉质黏土混碎块石。

2.3 地层岩性

调查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自老至新分述如下:

图4 滑坡区全貌

图5 被掩埋的赵家沟村民组

(1)中生界二叠系上统(P2)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岩性主要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间夹细砂岩、砂砾岩、泥岩及煤层,薄—中厚层状,沿赵家沟村南侧乡村公路开挖边坡及陡坎出露,厚130.23m。

图6 斜坡中部平缓部地貌

长兴组(P2c):为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韵律发育较完全。岩性为灰色、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与下伏龙潭组地层整合接触。在调查区南部斜坡零星出露,厚37.23~46.45m。

(2)中生界三叠系下统(T1)

飞仙关组(T1f):该层分布面积颇广,区内中南部由西至东均有出露,厚198.59~315.58m。根据岩性、化石特征分为两段。上段(T1fb):厚112.5~182.6m。岩性为紫、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夹灰岩,含钙质和黄铜矿、辉铜矿星点,具斜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条带状构造。下段(T1fa):厚16.0~203.0m。岩性为灰绿色、青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和钙质结核。

(3)第四系(Q)

残坡积层( ):调查区第四系残坡积层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于斜坡平缓地带,为暗紫、褐**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以可塑状为主。碎石含量15°~25%,夹杂少量块石,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8cm,最大达60cm,结构松散。厚度一般在1~40m。

崩坡积层( ):崩坡积( )分布于滑坡区南侧滑坡发育的陡坡段,崩积、坡积物质混杂,岩性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性强。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最大达200cm,结构松散,厚5~35m。间夹多层黏土,厚10~30cm,在坡体中顺坡向呈夹层分布。

滑坡堆积层( ):主要分布于赵家沟南侧的自然斜坡之上,堆积高程在1535~1918m之间,物质组成与崩坡积层相同,由于滑坡体的滑移、解体、堆积,结构更为松散,滑坡堆积层厚度2~7m。

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4.1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位置属滇东北新华夏构造体系与滇黔多字型局部联合构造部位、镇雄复式向斜。构造的总体展布方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南北向和近于东西向展布的次之(图7)。调查区位于大擢魁向斜北西翼的北东倾伏端,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东,倾角3°~16°,平均5°,层产状变化不大,倾角平缓。

图7 滑坡后缘地貌

大擢魁向斜位于大擢魁、高坡一线。轴向呈北东65°方向展布,为宽缓的对称向斜,北西翼地层倾向140°~165°,倾角5°~13°;南东翼地层倾向一般为310°~340°,倾角2°~15°。核部出露最新地层为飞仙关组。

2.4.2 区域地壳稳定性

(1)新构造运动

据《云南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遥感调查报告》,调查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属滇东稳定上升区。按新构造运动强度进一步划分属滇东北断块隆起区。该区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稳定抬升为主,上新世夷平面保留完好,地壳厚度36~38km,晚新生代以来上升幅度1500~2000m,局部超过2000m。

(2)地震

据镇雄县县志记载,从1974年至今,镇雄县及周边多次发生地震,震级>5级以上6次,小于5级共5次。镇雄周边地区地震统计见表1。该区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抬升为主,活动断裂不发育。

表1 地震记录表

2.5 工程地质条件

依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调查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Ⅰ)和岩体(Ⅱ)两大类,又根据岩石成因和结构类型、发育特征、风化程度,将区内岩体划分为两个亚类,详见表2。

表2 岩土体类型特征统计表

续表

2.6 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地处分水岭附近,地形起伏大,冲沟发育,地形条件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径流、排泄,但对含水层补给不利。调查区总体位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

2.6.1 地下水类型及其含水层特征

根据调查区出露地层的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赋存形式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将调查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两种类型,以孔隙水为主。

(1)第四系(Q)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层

含水介质主要为崩坡积层( )、滑坡堆积层( )和残坡积层( )中的碎石、块石等,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富水性和水位明显受季节控制,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分布;降水季节含水层中获得降水补给,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性中等。滑坡堆积体前部有一泉点出露,泉水呈股状涌出,流量约1.5~2.0 L/s。该泉点是在滑坡后才形成的,分析泉水是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通过含水层中相互连通的孔隙汇流后顺坡向下径流、运移,并在地形相对低洼的滑坡堆积体前部集中排泄(图3)。

(2)基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组)主要包括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和飞仙关组(T1f)中的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夹泥质灰岩。该含水层(组)地表风化强烈,全~强风化层厚度可达30m,雨季时地下水多从岩石裂隙中分散渗出,渗流量一般在0.10 L/s左右;局部在汇流条件较好的低洼地段可含较丰富的风化裂隙水,雨季泉水流量最大0.50 L/s。上述含水层(组)与泥岩、页岩等相对隔水层呈互层状相间分布。受岩性组合及地形地貌的制约,总体上裂隙含水层(组)富水性弱。

2.6.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调查区地形总的是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差较大,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孔隙水和裂隙水富水性总体较弱,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具有雨季集中补给,分时段排泄的特点。地下水由西南向东北径流、运移,径流缓慢,在地形低洼处多呈片状分散溢出,少量呈股状以泉流的形式排泄。

3 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地质特征

3.1.1 工程地质特征

滑坡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的侧高位斜坡之上,平面近似呈多边形,展布方向与坡向一致(北东向)。该地段位于自然斜坡后缘陡缓过渡带,地形相对低洼,坡面堆积有厚度较大的崩坡积( )。滑坡发生后,解体的堆积物布满整个下部斜坡,全长778m,宽81~220m,面积0.126km2,最大落差223.3m。滑坡发生快速剧滑后滑坡区、堆积区界线清晰,在重力作用下松散物质作长距离运动。

(1)滑移区形态特征

滑移区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侧的高位斜坡之上,分布高程1768..2~1892.3m,展布方向与坡向一致,为北东50°,轴向长120m,宽105m,面积0.0126km2,平面近似呈多边形(图8),该地段位于自然斜坡后缘陡缓过渡带,地形相对低洼,坡面堆积有厚度较大的崩坡积( )物质。滑坡发生后,形成瓢状凹槽,东、西、南三侧陡立,后缘及两侧外3~7m地段平行滑坡周界发育少量的拉张裂缝,一般长2~10m,裂缝宽5~15cm。

(2)滑坡边界

滑坡产生整体滑移后,其变形周界明显,形成瓢状凹槽。

后缘:发育高程1838.4~1892.3m,呈北西走向的弧状线展布,长110m,滑壁高34m,坡度77°,灾后仍有小规模坍塌。

前缘:滑坡前缘剪出口分布高程1768.2~1783.4m,呈北西走向的波状线展布,长115m,土体沿陡缓过渡的自然坡脚剪出,滑坡产生后大部分前缘剪出口被滑体掩埋。

西侧:走向23~32°,受滑坡剪切冲蚀,形成长125m,坡度50~70°,高10~30m的剪切壁。

东侧:走向35~45°,受滑坡剪切冲蚀,形成长128m,坡度50~70°,高5~30m的剪切壁。

(3)滑坡结构

赵家沟滑坡滑体岩性单一,为崩坡积( ),岩性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差。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最大达200cm,厚5~35m(图9)。且坡体中顺坡向分布有多层黏土夹层,厚10~30cm,湿—饱和,呈可—软塑状,为坡体中的软弱结构面。

图8 区域构造纲要图

(4)滑动面(带)岩土体特征

从现场滑坡解体调查,滑动面位于坡体中的黏土夹层中,厚10~30cm,湿—饱和,呈可—软塑状,顺坡向分布,倾角一般15°~25°,埋深在5~35m。滑坡的发生就是主要沿该层产生滑移破坏(图10)。

图9 滑坡滑移区全貌

图10 滑体结构

3.1.2 滑体运动特征

滑坡发生高位快速滑移后,滑体以碎屑流形式向山体低洼地段滑移,大部分在1605~1780m高程的斜坡坡面上堆积,碎屑流龙头部分在斜坡前缘陡坎位置产生二次加速后顺坡堆积于1540~1605m(前缘分布有赵家沟村民组)区段斜坡,造成赵家沟14户46人死亡,2人受伤,掩埋房屋63间,毁坏耕地500余亩。滑体堆积区平面形态呈长条带状,长757m,宽108~231m,面积0.123km2。根据滑体的运动堆积特征,分区描述如下(图11、图12)。

图11 滑带土

Ⅰ区为1540~1605m高程段,长285m,宽150m,面积0.049km2,滑坡堆积体厚1~7m,平均2m,体积9.8万m3。该地段斜坡呈折线型,其中斜坡底部1535~1565m高程地段为赵家沟村分布区域,已被掩埋,该区域为平缓的洼地,地形坡度约5°~15°;后缘1565~1605m高程地段为陡坡,地形坡度约35°~45°,基岩裸露。Ⅰ区主要为滑坡解体后碎屑流龙头抵达区,碎屑流至1605m高程附近陡坎处后,形成二次加速,最终运动至底部的赵家沟一带。

Ⅱ区为1605~1780m高程分布段,长416m,宽215m,面积0.074km2,滑坡堆积体厚2~5m,平均3m,体积11.2万m3。该地段斜坡呈折线型,后部低洼,前缘相对平缓,地形坡度约5°~8°,坡向北东75°。该地段滑体碎屑流在后部1730~1790m高程低洼段呈北东49°运动,在前缘1605~1730m高程段受左侧山体阻挡,在离心作用下转向北东75°,然后堆积于斜坡坡面上。

3.2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3.2.1 地形条件

滑坡发育段位于斜坡陡缓过渡带,为一折线坡,上陡下缓,坡面向北东倾斜,地形坡度约35°~45°,成为后部陡坡崩积、坡积物堆积场所,而且该地段相对低洼,易汇集地表水,斜坡地带具备了孕育地质灾害的条件。

图12 滑坡堆积区遥感影像图

3.2.2 地形岩性

作为斜坡的陡缓过渡带,其物质成及成因复杂,为多期的崩积、坡积混杂堆积,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性强,山体处于背阴面,土体长期处于湿—饱和状,自然状下,稳定性差,而且坡体中顺坡向分布有多层黏土夹层,厚10~30cm,湿~饱和,与坡面倾向一致,倾角15°~25°,呈可塑—软塑状,临空条件下,易发生压缩和剪切变形而成为滑动面。

3.2.3 大气降水

根据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10日滑坡发生前日统计数据,镇雄县平均降水量为15.8mm(其中,12月份为12.1mm,1月上旬为3.7mm),低于同期最大降水量(1970年12月份,38.9mm),但是若据大水溪观象台(约距滑坡西20km)降水量为70mm (其中,12月为66.4mm,1月上旬为3.3mm),说明局地降雨远大于历史同期记录。因此,根据滑坡堆积物饱水特征和周边雨雪较多的情况,推断自2013年12月1日以来,久雨和局地降雨导致滑坡有持续1个月之久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降水入渗增加坡体重量,降低岩土层强度,尤其是黏土夹层易软化成为滑动面,最终导致了滑坡。

图13 滑坡堆积体运动分区图

3.2 发展趋势

滑坡已整体发生高位滑移,形成瓢状凹槽,东、西、南三侧陡立,后缘及两侧外3~7m地段平行滑坡周界发育少量的拉张裂缝,一般长2~10m,裂缝宽5~15cm。特别是后缘部位的崩、坡积层仍在产生小规模坍塌。Ⅰ区内1565~1605m高程地段的堆积体,地形坡度35°~45°,堆积体自稳能力差,会产生次生滑坡;Ⅱ区内的堆积体所处地段地形平缓,在大气降雨冲刷下,会形成坡面碎屑流。上述潜在的地质灾害对下方赵家沟、曾家寨、高洞、岩口4个村民小组及高坡小学150户约1000名居民、师生及乡间道路运营构成严重威胁。

图14 滑坡剖面图

(据殷跃平,2013)

4 经验与启示

(1)加强特大灾害现场案例普及。在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特大灾害现场的案例培训。有针对性地普及高位远程滑坡的巡查排查要点、防灾避险方法。

(2)加强房屋建设的规划选址,避免在几公里外的高山山前沟口选址建房,并且在房屋建设前规划好安全地带。

(3)在汛期或久雨(雪)季节,除房前屋后的巡查外,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强山前山顶的巡查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点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

(4)加强西南山区高速远程崩滑灾害的调查工作,采用激光雷达、航空遥感和山地工程等手段,开展村庄集镇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

参考文献

殷跃平,刘传正,陈红旗等, 2013.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工程地质学报, 21 ( 1):6~15。

英国地理概况

以下是植树的好处:

1.植树能清除完全污染

具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2.植树能减少噪音,美化环境

能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3.植树能够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4.植树能防风固沙

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扩展资料:

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参考资料:

植树的好处--人民网

增城区的地理环境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

一、英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英国的国土资源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讷湖卧波其间。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气温为4~7℃。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二)英国的气候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但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英国雾气较重,主要是岛国的潮气所致。首都伦敦冬季河湖极少结冰,一月平均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夏天则相当凉爽,七月的平均气温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约600毫米,雨量分布较均匀。至于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由于重视环境保护,伦敦目前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冬季日短夜长,夏季则日长夜短。夏季是到英国旅游的最佳季节。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多,而且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这个季节尽管也有雨,但一般不会连绵不断,影响行程。

(三)英国的人口与民族

1.英国的人口

据2001年统计显示,英国人口继德国(8240万)和法国(5920万)后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三位。

根据1995年统计,英国总人口为5860万,人口出生卒为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总和生育率为1.8。

1991年至2002年间,人口增长率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国2004》(UK 2004)一书称英国2002年年中的人口统计数字为5920万,官方估计到2026年英国人口可达6320万。

2.英国的民族

从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征服英格兰,英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几个民族到该岛上定居。

伊伯利亚人:属地中海种族。

凯尔特族: 第一批为盖尔人,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使用盖尔语。第二批为属凯尔特人的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不列颠遂

成为联合王国国名的主体部分。

罗马人:公元前一世纪来岛。带来了拉丁字母。

日尔曼人:公元5世纪中叶,日尔曼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侵入英伦。其中盎格鲁人较为强大,称该岛为“盎格鲁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兰(England)一词便源于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也是现代英语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颠人则被赶到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现在的威尔士语便是不列颠的语言。

丹麦人: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并非全是维金人。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诺曼底公爵威廉颇有名气。他于1066年即位英格兰王,确立了贵族制开始了诺曼底王朝。

二、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居民用于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由于冬季阴雨多雾,使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变的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四)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五)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司诺克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三、英国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国的首都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伦敦城 (亦称金融城) 及周围32个市组成,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伦敦始建于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罗马人占领大不列颠岛时已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十一世纪成为商业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纪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官、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剧院和高级住宅区;东伦敦以下至河口为伦敦港区、船坞、码头、仓库林立。希思罗机场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这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海格特墓地有马克思墓。伦敦还有许多著名建筑物,如伦敦塔、白金汉宫、西敏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迁至伦敦东南96公里处)为地球经度起算点。

1.议会大厦(Parliament)

英国议会亦称西敏寺,曾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宫。萨克逊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国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宫被大火烧毁。修复后,爱德华六世国王于一五四七年把该宫的圣?斯蒂芬教堂拨给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该宫再次被大火烧毁,只剩下西敏寺大厅、教堂地下室等建筑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宫,即现在的议会。一八五二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主持议会开幕仪式。现议会大厦为查尔斯?巴里爵士所设计。整个建筑为哥德式。包括护宫河在内,总面积为12.5英亩。西敏寺大厅建于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经理查德二世国王重修后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德国轰炸伦敦时,该厅幸免于难。十三世纪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厅为英国法庭所在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审判,其中有汤姆斯?摩尔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国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国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尔逝世后曾在此停放遗体。议会大钟造于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霍尔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原钟重16吨多,钟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该钟出现裂痕,于一八五九年重新铸造。新钟重3.5吨。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座椅为红色,下院为绿色,以示区别。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议会开幕,宣读政府施政纲领。

2.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是英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馆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购置了大英博物馆现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对外开放。以后不断扩建,从而使其呈现出今日的宏伟面貌。

该馆原由全国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出版物与绘画收集博物馆三部分组成。一九七三年,图书馆部分与英其它图书馆合并组成英国图书馆,在组织上与大英博物馆脱离,但仍在大英博物馆内保留四个图书室和阅览厅。马克思曾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和抄录了大量资料。马克思读书时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曾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及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民生主义"的理论。

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西亚、东方和欧洲中世纪文物,以及各国铸币、纪念章、绘画和人类学方面的文物等。东方馆内藏有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两代名画等。

3.白金汉宫(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当时在现址上的一所房子作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开始兴建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富有特色的换岗仪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举行。

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一八五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俱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皇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英王乔治四世所设计。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花草树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皇宫南侧为女王的美术馆,馆内收藏王室的艺术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对公众开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地势险要。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摄政王罗斯特公爵在该处山巅建立了一个了望站。一六七五年,了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是因为院内有决定世界标准时间和时区的子午线标志(用铜条线标出),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该天文台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慧星等)。

5.伦敦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

伦敦塔桥系泰晤士河上28座桥梁之一,位于伦敦塔附近。建于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而得名。

伦敦搭桥的两座主塔高140英尺,两塔之间跨度为200英尺。桥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椅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上层为一条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

6.唐宁街10号(No 10Downing Street)

唐宁街10号建于1680年,18世纪以来为英国历届首相官邸和办公处。唐宁街为17世纪后半叶由唐宁爵士开发建筑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国王将10号辟为首相官邸。11号现为财政大臣官邸,12号是财政大臣的办公室。

唐宁街10号楼内最有名的房间是内阁室,从室内可远眺皇家禁卫军的换岗仪式和圣?詹姆士公园。二战期间,丘吉尔将地下室的一间房间用作餐厅。二楼有早餐厅、国宴厅、书房及第二会客厅.其中最大的为国宴厅。客厅内挂有名贵油画,大部分借自博物馆和画廊。

唐宁街本来可自由出入。1989年后为防恐怖分子袭击时,在街口设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

荔枝有什么种类?分别叫什么?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边,东部的龙地、红花地、新山吓、荔枝坳、钟鼓岭、单竹山与惠州市博罗县相连;东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龙潭埔、铁线关、牛牯嶂、正在顶与惠州市龙门县接界;西北部大尖山、凤凰山、大鹧鸪山、张古坳顶与广州市从化区为邻;西部省国药农场、山口、官山、沙村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南部沿东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荔城城区西距广州市中心约60公里,东距博罗县城60公里,北距龙门县城108公里,西北距从化城区51公里,南距东莞市城区40公里。自古以来增城就是广州至粤东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卫广州的军事要地。

地理坐标为北纬23°5?至北纬23°37?;东经113°32?至东经114°0?,总面积1616.47平方公里。 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占增城区面积8.3%,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区面积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页岩和中细粒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山脊狭窄,起伏大,山坡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峡谷。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零乱。如小楼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一般是山坡缓,山顶圆浑,水系呈树枝状,切割较强烈。

缓坡丘陵地: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高度多为200~400米,山顶圆浑,坡度20°~30°,水系呈树枝状,多成缓坡谷。如境内东南部,宁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围有陡坡的广阔平台,称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没有突出山顶,如花岗岩、变质岩所构成的台地。零星出现在高滩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残丘、孤峰与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层多已风化成红土,草木丛生。贮水条件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枯。

河漫滩上第二阶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宽约200~800米,以2°~4°向河床倾斜。由第四纪近代冲积物组成,厚13米,阶地地面平坦,土层沃厚,是农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河漫滩上第一阶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积63平方公里。阶地宽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楼地段,地势平坦,仅有一阶地,阶地面不对称,宽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滩东洞、灵山至派潭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正果、小楼一带河谷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弯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的低丘,平原面积约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积地: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平原。由东江、增江的冲积、堆积作用与古海湾堆积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6条。增城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水资源丰富。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经龙川、河源、惠阳、博罗等县市流过增城南部,为增城与东莞界河。从市境东南与博罗交界处开始,至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处止,流程30公里,全为冲积平原地带,河床坡降为0.08‰,河网纵横,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狮子洋,是中国罕见的自东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内河段宽400~500米,最宽800米。水深坡缓,可通航300吨轮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吨轮船。

增江是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原来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县东北部转入龙门县西北部,再折向南流,为增城、龙门的界河。于境内正果东北角磨刀坑流至龙潭埔接纳永汉河后,流量增加,经正果、荔城、石滩三地,于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9亿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内长66公里,宽90~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区面积的60%,境内坡降为0.17‰。

派潭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由高滩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和小径水等5条小河组成。流经派潭圩于小楼镇合二龙河汇入增江。河长36公里,坡降为5.5‰。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二龙河原名澄溪河,发源于小楼镇内丫髻山。流经二龙圩、腊圃村,于大楼村汇入增江。河长22.5公里,坡降为2.8‰。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

和平水又称九曲水,发源于正果马鼻岭,经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长18.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绥福河,是境内西部地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大鹧鸪山,流经福和、仙村,于巷头村汇入东江。河长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内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二十世纪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后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浅,加上沿河修陂筑闸,仅铁路以南几公里可以通航。 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

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日起,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度较低,一般是12.7~21.7℃之间。夏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最高气温为28.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秋季,从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气凉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冬季,境内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人们仍将气温较低的11~1月称为冬季。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较大。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气压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据1994~2005年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2.2℃(历年值21.8℃),最大年际差1.5℃。7月平均气温 28.3℃,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6℃。最长连续高温天数9天(高温定义:气温≥35.0℃),出现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气温13.6℃,极端最低气温0℃(在1999年)。

为什么说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全世界都算数一数二?

1、三月红

因在农历3月下旬成熟,故名。属最早熟种。主产广东的新会、中山、增城、广西的灵山等县。果实流心脏形,上广下尖;龟裂片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缝合线不太明显;皮厚,淡红色;肉黄白,微韧,组织粗糙,核大,味酸带甜,食后有余渣。

2、圆枝

又名水东或水东黑叶。分布于广州市郊和珠江三角洲各县。因适宜水多栽植和叶片尖长,近似黑叶而较薄而得名。果实短卵圆形,或歪心形,果肩边高边低;龟裂片略平宽,应深红色,果肉软滑多汁,甜中带酸,微香。5月下旬或6月上旬成熟。

3、黑叶

果实短卵圆形,果顶浑圆或钝,果属平;皮深红色,壳较薄,龟裂片平钝,大小均匀,排列规则,裂纹和缝合线明显;肉质坚实爽脆,香甜多汁,多数为大核。6月中旬成熟。较耐贮存。

4、淮枝

又名密叶、凤花、古凤、怀枝(传闻古时有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送的荔枝入怀中,故名)、槐枝。广东栽培最广、产量最多品种。鲜食、干制皆宜。果实圆球形或近圆形,蒂平;果壳厚韧,深红色,龟裂片大,稍微隆起或近于平坦,排列不规则,近蒂部偶有尖刺,密而少;肉乳白,软清多汁,味甜带酸,核大而长,偶有小核。7月上旬成熟。

5、桂味?

又名桂枝,因含有桂花香味而得名。是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广州市郊和广西灵山县所产最佳。桂味有全红及鸭头绿两个品系。果实圆球形,果壳浅红色,薄而脆;龟裂片突起小而尖,从蒂膊两旁绕果顶有圈较深环沟,此两者为桂味的特征;向黄白柔软饱满,核小,味很甜,7月上旬成熟。

南方供暖的资料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地面积22726.8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4.59%,水面面积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49%,林地面积24894.4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5.98%。种植土地面积83845.4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53.82%;湖泊面积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0.87%。

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鲁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气候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

山东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水文

山东省份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其余中小河流密布山东省,主要湖泊有南四湖、东平湖、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

山东省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22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2.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305.8亿立方米。另外,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385.8亿立方米,90年代因干旱入境水量减少为222 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

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根据山东1956—2000年实测资料分析, 山东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9.8亿立方米)。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为359.5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

长江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山东省可以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资源。根据南水北调水资源规划,山东省一期将引江水14.67亿立方米,二期引江水34.52亿立方米。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9%(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3位, 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

海洋资源

山东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20种,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藻类131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其中,海带、裙带菜、石花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山东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山东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26.7万公顷,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虾类7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虾类20多种。 [21]

土地资源

山东土地利用类型按一级分类共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类,其特点是垦殖率高,后备资源少。因受生物、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土壤呈多样化,共有15个土类、36个亚类、85个土属、257个土种,适宜于农田和园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个土类的15个亚类,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积较大 [22] ,分别占耕地的48%、24%和19%。 [21]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1571.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其中,农用地11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建设用地25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8%;未利用地16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1%。在农用地中,耕地75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园地100.7万公顷,占6.40%;林地135.7万公顷,占8.6%;牧草地3.4万公顷,占0.2%;其他农用地165.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0.5%。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209.3万公顷,占13.3%;交通运输用地16.3万公顷,占1.0%;水利设施用地25.5万公顷,占1.6%。山东省人均耕地0.08公顷(1.20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已发现矿产150种(贝壳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国统计范围内),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1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等能源矿产7种; 金、铁、铜、铝、锌等金属矿产25种;石墨、石膏、滑石、金刚石、蓝宝石等非金属矿产46种; 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2560处(不含供伴生矿产地数)。

山东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较丰富,资源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列全国前5位的有44种,列全国前10位的69种,以非金属矿产居多。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矿产山东均有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铁、铝、金、钾盐、盐矿、石灰岩等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据2010年底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统计,山东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资源有金、铪、自然硫、石膏等11种;列全国第2位的有菱镁矿、金刚石等10种;列第3位的有石油、钴、锆等10种;列第4位的有耐火黏土、滑石、明矾石等5种;列第5位的有油页岩、铁矿等8种;列第6位的有重晶石、钾盐等6种;列第7位的有铝土矿、红柱石等8种;列第8位的有盐矿、长石等5种;列第9位的有方解石、石棉等5种;列第10位的有煤1种。

生物资源

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

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500种,其中,兽类73种,鸟类406种(含亚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10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6种。

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专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南方的冬天变得更加寒冷漫长,供暖问题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需求。从市场需求看,南方供暖需求仍呈不断上升阶段,潜力十分巨大。南方千家万户分散的取暖方式高能耗,从节能减排角度看,将来还需要引导适度集中采暖和制冷。

面对迅速发展的供暖形势,不少南方城市也开始逐步探索实施集中供暖。上海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分布式供能。上海申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起步的新能源服务企业,该公司已启动分布式供能示范,通过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向一些医院和大型商户提供冷暖联供,并计划向居民区扩展。湖北武汉在2006年启动了“冬暖夏凉”工程,把集中供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旨在通过铺设完善的城市热网,解决居民集中供暖问题。2012年,该工程已经有2万多户家庭受益。其他中小城市如湖北黄石、江西九江也开始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按照现行规定,我国采暖地区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 (新浪网)

据统计,自2013年1月4日起,围绕南方是否应采取“集中供暖”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数千万网友热议,通过调查发现,80%的南方网友都赞同南方供暖,但他们都担心南方供暖没戏。就此话题,记者专程采访了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中惠地热董事长尹会涞。

尹会涞说:“‘暖房子’是最大的民生,谁说‘南方供暖’没戏?虽然在南方既有建筑上实施集中供热难度极大,但是新建筑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在南方的新建项目上大力推广建筑节能,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这样一来,无论是夏季空调、冬季供暖,都会大大降低电、煤、气的能耗。像用电、用水一样一户一解决、一户一结算。供热,也一定可以实现。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大面积使用集中供热:前苏联和中国。我们不要老围绕着集中供热想办法,因为建筑能耗是制约南方供暖的最大问题,只要解决了建筑能耗问题,就可以采用很多先进技术的产品来满足南方分散式供热和集中供热的市场需求。比如在新材料、新技术、可计量、可智能的供热产品上下工夫,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我国建筑特点,适合南北方供暖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钻牛角尖,就南方供暖问题而言,要因地制宜。现在,像这样的供暖产品和方案在国内外诸多。它们能达到可分户、可分室、集中供暖、集中控制、远程控制的功能,可用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随时调节自家温度。这些新型智能的供暖产品一定可以破除南方居民冬季供暖的困局。让我们南方的老人和孩子以及更多的家庭有一个更温暖、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2012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提案中指出,传统的秦岭-淮河供暖线已经过时,南方冬季的阴冷天气远比北方难熬,而且2008年以来南方地区屡遭“冷冬”,应将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由于南方雨水偏多,湿度大,有时看似只有0℃上下的气温实际上远比北方干冷的零下5℃,甚至零下10℃都奇冷难熬”张晓梅4岁随父母随军在四川生活,对南方的天气很熟悉。“因为没有公共供暖设施,南方的冬天其实比北方还难过,加上南方阴冷潮湿,很容易得关节炎和风湿病等“地区病”。近些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数度“冷冬”。2012年霜降以来,强冷空气几度急剧南下,江、浙大雪,湘、黔冰冻,就连往年大多温暖如春的粤、桂、滇北部地区也呈现了雪花飞舞的天寒地冻。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改革开放30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这种分户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加重百姓经济负担,还存在安全隐患”张晓梅表示。

有鉴于此,张晓梅建议,对南方地区提供集中供暖,并将此惠民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由国、省两级按重点工程项目金额投入建设资金,并将城乡居民供暖补贴纳入财政预算。长江流域的江、浙、沪、鄂、皖、赣、黔、滇、渝、川及相邻区域人口有四五亿之众,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5强,若能下决心实行冬季区域集中供暖,不但能提高广大南方地区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还可以拉动内需,因为供热服务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2013年1月初,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低温。南方供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南方要不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什么难点,网上网下展开了热烈讨论。

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呼吁南方集中供暖

孟非:今年冬天是南京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南方是否需集中供暖的话题又一次端上了台面。据报道,有专家表示:南方并不适合进行集中供暖,原因是南方居民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不适应。拜托专家能找一个符合正常智力水平的理由吗?另:可以公布一下这位专家的名字吗?

孟非:很快又要开两会了,在这个28年来最冷的冬天南方诸省的代表委员如果没有更拿得出手的提案议案,不妨再提供暖一事。尽管兹事体大,涉及庞杂,但事关民生应该听取民意;尽管可能说了也白说,但白说也要说,争取不白说!昨天人民日报对此事的民调显示:约八成民众赞同南方集中供暖,你呢?

经济学者李子暘:南方并不适合传统集中供暖

李子暘:南方是否应该冬季供暖,本来是南方人是否愿意为冬季取暖花钱的问题,如今变成了政府是否应该掏钱让南方人冬季得到温暖的问题。估计以后,类似已经预设好答案的问题层出不穷,推动税收越来越高。规律就是:一到公共政策领域,许多人的智能就立刻蜕化到朝三暮四的猴子水平。

李子暘:不能分户计量的集中供暖,在北方已经引发了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和人际矛盾,如果推广到不那么冷的南方,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和纠纷。政府拒绝建设这种后患无穷的公共设施,是对的。南方想要取暖的家庭,早已有单户采暖炉、电暖器等设施。

李子暘:北方的集中供暖,是和单位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某单位的员工,集中住在某几个楼中,这几个楼的暖气费由该单位负责承担。这种过时的福利制度在单位制度解体以后,早就难以维系。但为了维持供暖,不知道其中稀里糊涂的政府补贴到底有多少。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免费的暖气。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电采暖之父—尹会涞:开辟南方供暖新方向

尹会涞: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递交提案,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不过,上述提案并没有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综上所述,南方实行集中供热难度很大,而南方城市居民对冬季供暖有着迫切需求。而在2012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态,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

尹会涞:其实这里所说的“集中供暖”是指像北方一样的传统集中供暖模式,这种模式是不适合照搬到南方去的。而大家热议南方是否需要供暖又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已经无需置疑的问题,早在2008年我就已经提出南方必须要供暖的理念。但需要的是一种更环保,更适合的供暖方式。2010年中惠地热作为全国最大的电采暖企业已经为南方供暖提供了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南、浙江等地诸多公用、民用建筑成功实施,并得到广泛认可,这才是真正适合南方的供暖。

网友:举手举脚赞成盼望尽快实现!

此建议一经张晓梅的博客、微博发布,立刻引来叫好声一片。“好提案,支持!我就是从北方来南方定居的人,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过多了,真希望提案能通过,并尽快得以实施”“举手举脚赞成!南方的冬天真是度日如年,呆在屋里如凉水泼身,从皮肉直冷到心里!过冬天要么去北方要么去美国,才不至于冻得要死!对于为何公共供暖只惠及北方的事情本人从来就没想通过,但也不知道博主的这一提案能否变成现实呢,期盼啊!!!”……从留言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网友都对该提案投赞成票,留言的网友中,来自了武汉、苏州、杭州、成都、广州等南方城市。

民生善举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瞿丽雅: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有实施供暖的必要。据统计,从1961年到2011年,贵州共有104次省级凝冻过程。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6℃。出现雨雪天气时,长江流域气温一般不到10℃,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是考验,这是很多南方人的切身感受。我以前在老家山东时,脚上从没生过冻疮;二十年前到上海,当年就生冻疮了。在南方一旦遇到大幅降温,医院门急诊量就明显上升,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患者尤其多。南方供暖是好事。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秦岭—淮河线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线”,“一线定南北”有不严谨之处,但是如果供暖要向南方扩展,下一条线又该划在哪里呢?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区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应当“谋定而后动”,不能仓促上马。

多此一举 建成后使用率低 产生巨大能耗

一些专家反对在南方集中供暖。除了建造成本高昂、建成后使用率低、造成设备浪费等原因外,最大的原因还是能耗问题。有专家算过一笔账,南方城市居民采取的电暖器、空调等采暖方式,其采暖能耗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电,折合消耗两到三公斤煤。而集中供暖,每平方米每年要消耗15至20公斤煤,南方若推广集中供暖,将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

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表示,“与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将造成设备浪费,增加年运行费用。而且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

是“集中整合”还是“统分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湖南省的“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南方地区应科学规划,在适宜集中供暖的实施集中供暖,用“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来防止资源浪费。建议将湖南等省集中供暖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国、省两级按重点工程项目投入建设资金,并将城乡居民供暖补贴纳入财政预算。

瞿丽雅委员:公共供暖不等于全城“一刀切”,部分地区可采取“独栋式”采暖模式,供暖时间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变动。例如,南方一些地区建设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冬季,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供暖很重要,保暖也要重视,要切实提高建筑的“保暖质量”。建设“保温建筑”“保温小区”可能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长远收益也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广,及时制订标准规范。

如果城里解决了,乡村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水矿集团董事长魏永柱:南方农村还不具备供暖条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设备建造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供暖;二是农村房屋保暖效果不好,建房的地质条件、房屋构造等不利于保暖,加上潮湿空气无孔不入,只能依靠燃煤烤火、空调等取暖。最现实的办法是政府在用电、购煤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减轻农民取暖负担。同时,通过“货币直补”,让群众改炉改灶防控地氟病。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盘县县长邓志宏:南方广大农村地区取暖主要靠燃煤,效果不佳且影响环境质量。长远而言,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农民集中居住程度提高、供暖条件逐渐改善,农村供暖能够逐步实现。尤其是一些资源能源富集、已计划建设集中供暖设施的城市,可考虑向周边人口密集、居住较为集中的小城镇适当延伸。 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

每到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便高涨起来。地虽分南北,人并无不同,为何北方人家有暖气,时时如春,政府还有补贴;南方人就得忍着、或者自己想办法?可反过来,南方一定要走北方的老路吗?若也集中供暖,能源支撑得起吗?

本报推出系列调查,今天是第一篇。

南方气温也很低

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中央气象台预计,8日起,我国南方地区将再次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

南方究竟有多冷?本报记者分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等南方10个城市,携带温度计,就户外、无采暖家庭、自采暖家庭、集中供暖小区、大型商场、省(市)政府大楼等处气温进行实地测量。

多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每年最痛恨的就是冬天:少阳光、多湿冷,要忍受从12月到次年3月的长达130天左右的冬季。

杭州市民就在连日雨雪中度过,气温一再被拉低,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至6摄氏度。而且,南方雨雪天典型的“湿冷”,滋味比北方同样温度下的天气要难熬许多。

这种情况,也是千里之外贵阳的真实写照。

贵阳的冬季,虽然气温跟北方相比不是很低,0摄氏度以下的时间不长,但由于贵阳气候湿度较大,每逢冬季,寒风沁骨,十分阴冷。

元旦前后,贵州遭受大范围强降温天气过程。行走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身穿羽绒服,头戴耳罩,脚踩雪地靴的行人比比皆是。

记者在成都调查时也发现,仅从数字来看,成都的室内温度不算特别低,但是成都的湿度很大,人们会感到格外阴冷。

重庆主城天气阴沉,记者在主城区用酒精气温计测得的室外温度为5摄氏度,感觉到明显的哈气雾化现象。

而在长沙,进入一月份以来,室外气温一直走低,商场成为温度最高的地点。商场内的气温让人感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季节。

没有供暖受煎熬

南京气温3摄氏度。下关区新民路一处低矮平房,80多岁的孙秀兰正穿着厚厚的棉袄,坐在门口烤火。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对于这位老人,显得特别难熬。

初到武汉的方先生,在家里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穿着羽绒服,这让原本就发福的他看起来更加臃肿。

“在外边穿多少衣服,在家里就得穿多少,有时甚至要穿得更多。”方先生跺着脚说,武汉的冷,掺了一分湿气,刺骨、钻心,穿再多的衣服也难以忍受。

在上海,很多居民陷入两难:开空调,每个月用电量至少四五百度,要知道上海阶梯电价第一档的标准只有1560度,一个冬季下来全年额度就没了;不开空调,只能“佝头缩颈”,全副武装。

对不少杭州居民来说,从冰冷的室外回到同样冰冷的家中,羽绒外衣不敢脱。即使打开空调、电暖气,也得等很久才有点热气。常常是空调开了一晚上,室内气温上升不了几度,越到晚上越觉手脚发凉。

在合肥,很多居民表示合肥的冬天很难熬,洗澡和起床都意味着严峻的挑战。

在南昌市市民徐萍家里,记者看到客厅1台落地空调,三间卧室各一个挂式空调;此外还有电暖气和热水袋。家里人都要穿厚厚的棉衣,与在室外的穿衣相同。家里客厅空调平时不开,只有特别冷或者来客人的时候才开,一般坐在小型电暖器旁边取暖。

居民呼吁集中供暖

在杭州本地网上论坛,渴望集中供暖的声音不在少数:“杭州若采用无污染的天然气供热,且价格相宜,老百姓当然双手双脚欢迎”,“取暖费也不算贵呀,比用电要便宜。再说集中供暖每个房间都很暖和,不像空调只有一对一”。

在合肥,集中供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很多从北方来到合肥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呼南方的冬天太冷,呼吁尽快进行室内集中供暖。

在贵阳,不少居民反映,一到冬季,家里电费急剧上升,大多数都是用电器取暖所致。居民希望能提供集中供暖设施,这样既安全省电,又能解决冬季室内取暖问题。

在南京,对于像孙秀兰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没有空调,开不起电暖气,御寒的方式显得比较原始:白天烤火,晚上用热水袋。不管是否采取集中供暖,政府仍要考虑这个寒冬中享受不到温暖的家庭。

集中供暖在南方城市中也有初步尝试,让居民获益。

南昌满庭春小区是市区少有的实现了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区。记者刚到居民徐春妹家屋门口,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屋里坐了一小会儿就觉得全身发热,要脱掉厚厚的羽绒服。

该小区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实现了集中供暖,全天24小时为居民供暖。这个冬天以来,为期近两个月的供暖,按每平方米5元收取暖费,徐春妹家支出420.40元。

“屋里现在好暖和,过冬比原来真是舒服多了,没有想到我们也享受到了暖气!”徐春妹老伴高兴地说。 建议一:南方供暖问题应突破制度按需提供

对于供暖问题首先应该从制度和政策上予以突破和改革,要能够与时俱进地按照实际的城市气温情况来动态地进行南北划定而不是永远的一沉不变,这样就可以解决关于南北供暖特权的地域之争,而将问题的研究回归到科学上去。

南方的确是湿冷无比,但这主要是在室外的感受,而室内的温度则一般在零度以上,人体感受相对室外来说要好得多。由于集中供暖只是提高室内的温度而无法让整个城市都变热,也就是说,供暖其实并不能解决湿冷的问题。综合来看,对于供暖权的普惠性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具体需求,以科学发展、节约资源的理念来进行提供,比如对于一些偏远的、电力供应紧张而无法用空调取暖的农村可以进行集中供暖,对于一般的城市楼房仍然以电器加热为主,而不要只是简单一刀切地全面进行规划。

建议二:集中供暖不现实应考虑代替办法

南方特别是长江沿线,冬天确实非常冷。这些年来,全球变暖以后,水蒸气蒸发量增加,冬天反而变得更加寒冷、更加潮湿,所以南方供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供暖和大规模集中供暖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大规模供暖非常不经济,北方像一些特别寒冷的地区,可能会达到210天供暖期,有些地方会达到180天,北京可以达到120天的供暖期,在山东等地可以达到大概90天的供暖期,但是南方有些地方恐怕都到不了60天,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只有40多天的供暖期,如果这么短的供暖期建设这么复杂的城市管网系统,每年运行的时间又非常短,再加上南方地下水位又非常高,管网损坏率非常高,所以从经济性来说,肯定是不合适的。

而且南方更大的问题恐怕不是集中供暖的问题,而是提高建筑的保温水平。南方大部分都装的是单层玻璃,而北方是双层玻璃,东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装三层的,而且里面甚至是抽真空、充氮的玻璃,墙体做外保温、内保温,有的内外保温都做,所以整个的保温系数非常高。北方再加上持续供暖,每平米实际上需要的暖量很有限,而南方非常潮湿,除湿就要消耗大量能源,再加上房子窗子都在漏风,保温系数非常低,所以反而造成能耗非常高。所以可能更重要的还是提高节能水平,因地制宜地解决供暖问题。 中国正在经历28年来最冷的冬天。中国南方多省区低温天气持续,普遍缺乏供暖设施的居民叫苦不迭。南方供暖问题被关注。研究者们称,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南方不宜复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并且成本高昂。争论焦点是南方该如何采暖。部分专家认为,应采用分散供暖方式,鼓励使用新能源。有专家认为,十年后北方或将学习南方模式。

国家发改委已就南方冬季采暖成立课题组。其负责人表示,南方冬季采暖仍处于路径设计阶段。根据1月初的消息,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为近28年最低。随着气温下降,中国南方供暖问题被关注,更因有媒体报道“专家称南方人习惯湿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引发争议,让南方供暖问题骤然升温。

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的提案《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受到媒体关注。1月8日,张晓梅说,这几年南方省市几度冰封千里,长江流域百姓难熬寒冷冬季。不仅张晓梅,湖南、湖北、江西、江苏、贵阳等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武汉市人大代表池莉说:“城市发展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应该提高,不能停留在不冻死人的下限。”不过,多年来南方冬季集中供暖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1月11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组建南方冬季采暖课题组。隶属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低碳研究中心的该课题组负责人杨利民表示:“课题还处于调研阶段,在探讨一些可行的路径。” 一“线”分冷暖

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由一条“线”决定,已沿袭60年,如今频被质疑。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介绍,1908年,中国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在《地文学》中,从自然地理分区角度,提出将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它是中国地理气候的分界带。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时间持续较短。这条线的初衷,是为当地建筑和农作物种植做参考。据主管城镇供热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上世纪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

这就是中国“南北供暖线”的来源。“把秦岭—淮河线作为供暖分界线不够严谨。”华东师大陈振楼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寒冷南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冰灾。“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需要供暖的时候就供暖,这没有任何疑义。”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说。

指标区是指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分等因素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区。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3期)的相关规定,开展农用地分等的省(区、市),必须进行指标区划分,并由省里统一确定各指标区的推荐性分等因素、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根据规程以及技术简报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农用地分等必须划分自治区级因素指标区。

(一)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指标区划分原则

(1)指标区是指整个工作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和分等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2)一个指标区内,只适用一套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的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分等因素的数量适宜控制在5~7个,被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影响,未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农用地的质量影响小或不明显,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只涉及该指标区内所选用的分等因素。

(3)高级区(一级区)的划分与全国分区系统衔接,低级区(二级区)结合全自治区各地农业生态类型、地类和土壤类型差异、生产利用和区域性耕作制度特点划分。

(4)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指标区划分依据与方法

1)划分依据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面临热带海洋的东南边缘,受太阳强烈辐射和冬夏海陆季风环流的影响,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由北至南划分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3个气候带。受气候带的影响,全自治区各地冬季温暖,日平均气温<0℃的低温天气虽然在桂北地区及一些中山山地区时有出现,但日数不多,持续时间也短。全自治区日均温≥0℃的年总积温平均值为5900℃~8300℃,≥10℃的积温为4900℃~8300℃。积温的地域分布特点同年均气温类似,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地区低,其中,资源县、乐业县、南丹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自治区积温较低的地区(总积温<6200℃),钦州市沿海,左、右江河谷等地带积温最高(总积温>8000℃)。但是≥0℃与≥10℃的积温差值,具有自北向南、自山地区向平原区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温度和水分直接受大气温度和降水的制约,形成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与气候变化的依存关系。从全自治区来看,气候-土壤变化略呈现北热带-砖红壤、南亚热带-赤红壤、中亚热带-红壤的对应关系。

根据气候和土壤的地带性,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的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以及农业区划分区。

(1)桂东北丘陵山地区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属亚热带气候,山地多为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山间盆地与丘陵谷地。

(2)桂西北山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山原地貌高寒湿润,气候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走向,山地连绵,峰峦起伏、山高谷深、平地极少;山地多为砂页岩、石灰岩,山高谷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狭小河谷或山间小盆地里,旱地多在较高丘陵的山坡上。

(3)桂中溶蚀平原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弧形山脉内侧的盆地,四周为山地包围,盆地西部为岩溶山地。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主要为台地、平原,生产潜力大,土壤贫瘠缺水,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3。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龙江、红水河、柳江、黔江沿岸,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

(4)桂南低平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土地类型以丘陵、平地为主,且丘陵平地广阔,光照充足,气温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属南亚热带气候,成土母岩和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紫色岩、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土壤类型以水稻土、赤红壤、山地红壤等为主。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丘陵盆地。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农业区。

(5)右江河谷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比较优越,但气候干旱,由于地处河谷盆地,河谷地带有焚风效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的高温区,又是该自治区的少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阳河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旱区之一。山地多、耕地少,但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带,土体深厚、质地疏松、肥沃、光热资源十分充足,因而,右江河谷沿岸冲积平原也是自治区的重要稻蔗生产基地之一。

(6)桂西岩溶山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貌类型多样,以岩溶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为主,还有低山、丘陵、盆地、台地、冲积平原等,土地资源丰富。那坡、靖西、德保一带地势较高,属云南高原边缘。气候具高原特点,夏凉冬温,日照短,昼夜温差大,春旱和秋旱严重,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渗漏大,旱涝频繁,旱地多于水田。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

(7)桂南沿海区面临北部湾,属南亚热带气候,地形以滨海台地为主,土壤由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等母岩母质发育而成,有砖红壤、滨海盐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原、台地与丘陵谷地。

2)划分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采用特尔菲法,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专家咨询指导组的专家们多次开会进行研究论证,按两级划分。

其中,一级区的划分与全国分区系统衔接,主要根据气候特点来划分,分为南岭丘陵山地区、华南低平原区、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3个一级区。

二级区的划分是在划分一级区的基础上,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根据农业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土地资源特点、耕作制度的不同,结合土壤分区、农业综合区划以及农业生态类型来划分,充分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对农业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湿热气候影响的农业区特点以及右江河谷地区特有的受高热干燥天气影响的农业生态特点。

3.二级指标区划分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依主导因素和区域分异特点,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在全国3个一级区划分的基础上细分为7个二级区,其中,南岭丘陵山地区细分为3个二级区,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IV3-I)、桂西北山地区(IV3-II)、桂中溶蚀平原区(IV3-III);华南低平原区细分为3个二级区,即桂南低平原区(V1-I)、桂西岩溶山地区(V1-II)和右江河谷区(V1-III);在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下划分桂南沿海区(V2-I)。具体划分结果见表3-5和图3-4。

表3-5 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方案表

注:表中各县(市、区)为2005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图3-4 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分布示意图

4.二级指标区的主要农业特点

1)IV3-I桂东北丘陵山地区

包括全州县、兴安县等21个县(区)。该区域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3℃~21.2℃,冬季较冷,年年有霜,平均有霜日数为5~10天,极端最高温度为40.4℃,极端最低温度为-6.6℃,≥10℃积温为5320.0℃~7024.0℃,年均降雨量为1218~2012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以“稻-稻”或“稻-稻-绿肥”为主;旱地主要作物为甘蔗,其次为花生、蚕豌豆、黄红麻等。

2)IV3-II桂西北山地区

区域范围包括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15个县。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宜牧面积大,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狭小河谷或山间小盆地里,是该区最好的农耕地;旱地多在较高丘陵的山坡上。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山原地貌高寒湿润,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为16.5℃~20.6℃,极端最高温度为40.7℃,极端最低温度为-8.4℃,≥10℃积温为4997.0℃~7177.4℃,年均降雨量为1086~1777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以“稻-稻”或“中稻-再生稻”为主,旱地主要以中玉米套种豆类或薯类为主。

3)IV3-III桂中溶蚀平原区

该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弧形山脉内侧的盆地,以岩溶地形为主,大部分为宽阔的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成土母质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砂页岩、硅质岩等。包括金城江区、罗城县等12个县(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温度为19.0℃~21.5℃,极端最高温度为40.1℃,极端最低温度为-4.0℃,≥10℃积温为6047.6℃~7321.2℃,年均降雨量为1345~1726毫米,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3。喀斯特地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既易旱又易涝,旱地多、水田少,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低。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龙江、红水河、柳江、黔江沿岸,为该区的主要农业区;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玉米间种豆类加晚稻”或“稻-稻”,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甘蔗、豆类、薯类等。

4)V1-I桂南低平原区

包括南宁市市区、武鸣县等28个县(市、区)。该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土地类型以丘陵、平地为主,且丘陵平地广阔,光照充足,气温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0.9℃~22.5℃,极端最高温度为42.0℃,极端最低温度为-3.0℃,≥10℃积温为6967.4℃~8044.1℃,年均降雨量为1177~1904毫米。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丘陵盆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农业区。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绿肥”或“稻-稻-菜”(多造多熟);旱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甘蔗、玉米、花生、薯类、蔬菜等。

5)V1-II桂西岩溶山地区

包括平果、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6个县。该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具高原特点,夏凉冬温,年均温为18.9℃~21.6℃,极端最高温度为40.1℃,极端最低温度为-4.4℃,≥10℃积温为6127.2℃~7597.0℃,年均降雨量为1327~1677毫米,且集中在5~9月,春旱和秋旱严重。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成土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砂页岩、硅质岩。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渗漏大,旱涝频繁,旱地多于水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玉米-中稻(或晚稻)”或“稻-稻”,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甘蔗、豆类等。

6)V1-III右江河谷区

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3个县(区),该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年均温为21.9℃~22.0℃,极端最高温度为42.5℃,极端最低温度为-1.2℃,≥10℃积温为7872.1℃~7905.4℃,但气候干燥,由于地处河谷盆地,3个县(区)的河谷地带有焚风效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名的高温区,又是少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阳河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旱区之一。成土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砂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洪积物等,土壤以赤红壤和石灰岩土为主。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带,右江河谷沿岸冲积平原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稻蔗基地之一。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或“稻-稻-菜”;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甘蔗、玉米、豆类等。

7)V2-I桂南沿海区

包括钦州市市区、防城港市市区、北海市市区、合浦县、东兴市5个县(市、区)。该区域面临北部湾,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度为21.9℃~22.8℃,极端最高温度为38.4℃,极端最低温度为-0.8℃,≥10℃积温为7702.4℃~8218.4℃,年均降雨量为1455~2785毫米。地形以滨海台地为主,土壤由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等母岩母质发育而成,有砖红壤、滨海盐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原、台地与丘陵谷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或“稻-稻-冬菜”;旱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甘蔗、花生、薯类、蔬菜等。

(二)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划分

熟制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耕作制度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即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作物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作物种植次数即复种与休闲,作物种植方式即间作、套种和单作、连作、轮作等。对耕作制度进行评价的标准有:①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②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的肥力不断提高。③经济效益高,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高产、稳产,做到低投入、高产出。④作物布局合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耕作制度的确立取决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演变。因此,自治区标准制度二级指标区应依据自治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划分。具体的划分依据和结果如下。

1.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划分依据

(1)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地貌特点、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水利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再结合土壤分区和农业综合区划以及农业生态类型复杂、地类和土壤类型差异明显、生产利用区域性突出的特点。

(2)《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划分为IV3南岭丘陵山地区、V1华南低平原区、V2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3个一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耕作制度分区,以全国耕作制度一级区为基础,同时结合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以及全自 区农业耕作制度分区,进一步细分。

2.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划分结果

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与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二级区的划分依据相一致,也细分为相同的7个自治区二级指标区。

3.二级区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地多、平地少,地貌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形成复杂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部分农业生态区均可一年二熟,甚至多熟,也有小部分只能一年一熟,例如地处南亚热带的桂南低平原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粮食以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主要农业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各分区耕作制度主要是“稻-稻-绿肥”或“稻-稻-菜”(多熟),“一造甘蔗”、“玉米-其他经济作物”;而桂西北与云贵高原接壤的中亚热带高寒湿润气候区,耕作制度以“玉米-中稻”或“中稻-再生稻”为主。水稻和玉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甘蔗是自治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的主要蔗糖生产基地之一。水稻、玉米和甘蔗3种作物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作物和传统作物,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与自治区的土地自然特性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较为恰当地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种植业生产主要面貌,反映出该区域的农用地质量属性,又能突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作为我国主要的粮糖生产基地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实际的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组成,确定“早稻-晚稻”、“早玉米-晚玉米”和“一造甘蔗”3种耕作制度为标准耕作制度。

各二级区耕作制度具体为:①桂东北丘陵山地区(IV3-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或玉米;②桂西北山地区(IV3-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中稻或“中稻-玉米”;③桂中溶蚀平原区(IV5-I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玉米-晚稻”或甘蔗;④桂南低平原区(V1-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稻-稻-绿肥”或甘蔗;⑤桂西岩溶山地区(V1-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早玉米-晚稻”或“稻-稻”或甘蔗;⑥右江河谷区(V1-I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⑦桂南沿海区(V2-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

4.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1)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不同,可进一步区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晚稻7种粮食作物。

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作物。

2)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各因素指标区指定作物的确定,原则上要能突出该指标区的农业生产习惯。在7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都涉及的作物为水稻,把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余的6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甘蔗;在桂西北山地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两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甘蔗外,还有玉米。参考《农用地分等规程》附表B.2中全国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组成,再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区划、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各区农业生态特点的不同,确定3种作物(即水稻、玉米和甘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的指定作物,其中,水稻为基准作物。

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的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如表3-6所示。

表3-6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统计表

注:表中甘蔗为一年一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