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正常人三十七度,但却受不了地球上气温的三十七度

2.天气预报温度里所说的温度与实际人体感应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3.为什么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人体体温和气温一样吗_人体温度和天气温度有什么区别吗

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萎靡不振。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此外,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湿度有时太小,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百帕,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人体致死的高温指标与空气湿度也有很大关系。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极限时,人体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体的耐热极限,人即会死亡。因此,我国规定灾害性天气标准为,长江以南最高气温高于38℃,或者最高气温达35℃,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1%;长江以北地区最高气温达35℃,或者最高气温达30℃,同时相对湿度高于64%。

夏季,湿度增大,水汽趋于饱和时,会抑制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冬天,湿度增大时,则会使热传导加快约20倍,使人觉得更加阴冷、抑郁。关节炎患者由于患病部位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损伤,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减弱,无法适应激烈的降温,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剧。如果湿度过小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丧失,人感觉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并诱发感冒。调查研究还表明,当相对湿度达90%以上,26℃会让人感觉31℃似的。干燥的空气能以与人体汗腺制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将汗液吸收,使我们感觉凉快。可是湿度大的空气却由于早已充满水分,因而无力再吸收水分,于是汗液只得积聚在我们的皮肤上,使我们的体温不断上升,同时心力不胜负荷。 

为什么正常人三十七度,但却受不了地球上气温的三十七度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空气湿度与体感温度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会与我们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而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也称体感气候,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皮肤温度与气温之差。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贵州省专业气象台为了能进一步给社会各界朋友们提供更加贴近生活的服务,已推出了体感温度(舒适度)预报,希望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

生活气象指数:体感温度气象指数

://.sina.cn 2004年08月02日15:05 中国气象信息网

等级 热感觉 坐态人的生理反应

4 很热, 极不适应 热调节功能障碍

3 热, 很不舒适 过度出汗

2 暖, 不舒适 出汗

1 温暖 ,较舒适 轻度出汗,血管舒张

0 舒适, 最可接收 中性

-1 凉爽, 较舒适 血管收缩

-2 凉, 不舒适 血管收缩

-3 冷, 很不舒适 稍有体温下降

-4 很冷, 极不适应 发抖

-- 风力与体感温度对照表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2°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6°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9°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1°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4°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6°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2° 体感温度-17°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1°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3°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9°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12°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16°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18°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20°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1° 体感温度-20°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7°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9°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17°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28°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23°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26°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28°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7° 体感温度-30°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12°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14°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23°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36°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31°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34°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36°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12° 体感温度-38°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18°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21°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30°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43°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40°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43°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46°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18° 体感温度-48°

0级 0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23°

2级 8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26°

3级 16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35°

4级 23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51°

5级 32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47°

6级 40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50°

7级 56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54°

8级 64KM/H 环境空气温度-23° 体感温度-56°

我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不知道是为什么?

*注--风力使用的是标准蒲福风级标示,风速单位是KM/H 千米每小时

部分资料出自*来去野外走走首页* *中国国家气象台*

://.touristwolf/bbs/printpage.asp?BoardID=13&ID=90

://weather.sina.cn/news/2004/0802/318.html

天气预报温度里所说的温度与实际人体感应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热传递原理。亲,你听过热传递原理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杯热水放在冷水中,热量会传递到冷水中,热水慢慢就会变凉。

如果你开空调是16度,而你本人身体体表温度是37度,那么两者温差是21度,通过热传递从高温传递到低温去,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很凉快,就是感觉到明显的温差区别。

如果环境气温达37度,就是你说到地球上气温是37度,而人体温也是37度,两者温差一样或者很接近的情况,这个时候无法进行热传递,你就会体温散热困难,觉得热,甚至是受不了。

为什么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拿每日的最高温度来说,此时有日光照射处的地面温度要比空气温度高。 气象局测量气温是测量距地面1.25—2.0米处的大气温度。测量时,为了防止太阳辐射对观测值的影响,测温仪器必须放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并且还要满足测量元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而贴近地表的空气主要是通过地面先变热,而后才跟着间接被地面加热的。因此地面温度是比气温高的。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可以有出入。这是因为其他与气候相关的状况,使空气和人体之间的热对流受到影响,从而使人感觉的度与实际有分别,因此又名表观气温。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天气预报的气温与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存在差异。为什么总感觉体感温度低于预报温度??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不同的概念。天气预报的高温单纯是1.5米高处的气温。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皮肤温度。

因为体感温度受四项因素的影响:

一是气温,即是天气预报的温度;

二是湿度,很多时候温度比较高,但是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的体表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掉而比较干爽;

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气流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是比较干爽;

四是辐射,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人,会感觉到难受,如果在树阴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辐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的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如说站在地表比较热的地方,热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难受,如地表是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体感温度有如下几个气象要素组成

其中辐射的影响影响更为复杂,其影响还与衣服的颜色、云量的多少有关,有人总结出了辐射作用对体感温度的修正关系式(经验关系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为外衣吸热能力,白色外衣约为20%,杂色外衣约为60%,黑色外衣约为90%;Mc为云量系数,晴天为0.0,少云为0.3,多云为0.7,阴天为1.0;Ia为辐射增温系数表。

天气预报的气温作为体感温度的参考依据之一有着重要意义。气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和中暑指数等一系列从各个方面体现体感温度的服务措施。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和喜好不同,人体对温度、相对湿度等感受也不同。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考气象部门提供的指数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

  体感温度分级

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以下谨供参考

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块,最舒适25-26℃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7℃

  相关资料与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百度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zgqxb.cn/xwbb/201212/t20121228_34535.htm

://.tianqi/news/1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