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中考政治:低碳节能减排、世博会 要有问题和回答

2.2020年12月21日考研政治时政热点

3.中招时事政治怎么考?急!!!

4.如何学好史地生?

5.遵义市的地理壮太,土质,地理形势。是什么地质。

6.2009至2010政治时事复习资料

7.初中时政关于日本地震的时政热点分析知识要点

2044年气候变暖_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时政热点摘抄及点评

2008年高考政治备考十一个重大时政热点典型问题

1.物价?宏观调控

材料一:专家分析:我国这一轮物价上涨有国内外多种因素。一是国际粮油价格普遍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二是中国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目前主要是猪肉、油料等价格上涨带动其它食品价格的上涨。三是投资膨胀、固定资产投资过高,也推动了物价上涨。四是原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新增力量。五是有些不法企业以成本增加为借口联合涨价,操纵市场价格。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如何防止我国经济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参考答案:大力发展粮食等农副产品生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抑制物价的进一步上涨;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抑制投资过热,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科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和物耗。

(2)专家对CPI上涨原因的分析坚持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专家对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坚持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专家具体分析了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坚持了联系多样性的观点,因果联系的观点,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党和国家要把“两防”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国***:中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实现科学执政。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此,要做好两防工作,维护好人民利益。

国家: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搞好宏观调控,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应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两防”,不仅可以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能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嫦娥工程

材料一:12月12日,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会上作了讲话,他指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材料二:美国“阿波罗”实施几十年后,人们为它算了一笔帐:历时10年,2万家企业以及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带动了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通信、测控、火箭、激光、材料和医疗等高科新技术全面发展。当时用于航天的笔记本电脑、医疗用CT机等一批技术,正广泛服务于日常百姓生活。有人估算,“阿波罗”每投入1美元,就会产生4—5美元的回报。

材料三: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与创新积累了以下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带动研发、制造、应用整体水平,探月工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第二,坚持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若干领域深入发展,促进了众多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第三,坚持多部门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系统管理模式。首次探月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是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经济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嫦娥工程的开展有利于带动高新技术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的不断进步;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我国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④有利于开发利用月球和其他空间,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③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进步;④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2)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体现了国家的什么职能?

参考答案:对内对外职能,主要是对内职能。具体略。

(3)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答题提示:从哲学常识四个模块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整体部分联系、因果联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理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前进性曲折性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

认识论:实践的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等。

3.大国关系?对外开放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院副总理和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本次对话是在更为广泛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中美经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对话的主题“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既有战略高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经济问题,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妥善解决经济关系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深化合作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贡献,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排名世界第二。

(1)加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其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的对外职能。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

参考答案:①我国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②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实现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应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参考答案: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②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⑤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⑥积极开展国际能源互利合作。⑦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⑧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⑨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4)根据材料三,运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国际社会的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让国内企业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能形成外在压力,可以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界限,可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达到我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政治: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十七大? 和谐?分配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命题。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里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1)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参考答案:①和谐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心理和谐,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材料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①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公平。③由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所决定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决定了她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这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决定的(具体略)。⑤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⑥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从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④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5.节能减排

材料一:2007年12月3日-5日召开的中央政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指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尽快形成以“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材料二:2007年6月6日至8日,入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德国北部海滨小城海利根达姆召开。与会***讨论了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一系列全球问题,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举行对话。表示,中国没有责任为发达国家过去的错误“埋单”,减排的责任应该按照历史总排放量为基础负担。而要求中国承担远大于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显然是一种歧视。中国愿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广泛合作,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愿加强交流、取长埠陋,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峰会最后在“世界经济的增长与责任”这一包罗万象的综合议题下取得了共识。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从经济生活知识呢?)

参考答案:政治:①从国家和的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调控,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从公民个人角度讲,增强公民意识,增强主人意识,不浪费能源。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经济提示:主要考虑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开源: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开展对外能源合作。节流:总的一点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具体有:国家应如何做?企业应如何做?个人应如何做?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第五课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最终“成功”取得了共识。②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都应尽自己的职责。③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一系列全球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气候变化等国际化问题上,我国本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自主地决定我国的态度和对策,积极加强同广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十七大?就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目前,不论是学有所长的大学毕业生,还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年轻打工者,就业时多数都是托亲靠友,很少有人主动地去创业、去办企业。勇于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要鼓励全社会劳动者,特别是精神旺盛的青年人大胆创业。

(1)我国劳动者就业难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④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破解我国就业难题?

参考答案:①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②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国企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劳务输出。③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让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④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应怎样发展和谐劳动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劳动法律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监察,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改善劳动条件,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费;③工会组织要适时发挥功能,切实代表工人利益,同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④劳动者要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签订劳动合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在青年人积极创业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辩证唯物论的哲学道理对他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勇于创业。

(5)为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业,应该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政治要履行好经济职能,发展经济,规范市场,为创业良好的经济和市场环境。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策,从政策方面提供有利支持。

2010中考政治:低碳节能减排、世博会 要有问题和回答

#会考# 导语 无 高中会考频道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科目试卷点评,详情如下:

2022年6月19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科目顺利进行。今年的地理试卷以“把握育人导向、贯彻课程标准、强调基础学力、体现教考一致、利于人才选拔、彰显学科内涵”为原则,体现了本学科一贯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重素养”风格。

一、试卷构成稳定注重基础学力

试卷延续以往风格,知识覆盖面较广。试题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试卷内容坚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大方向,杜绝偏题怪题。自然地理具体涉及地球运动、月相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岩石与地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天气系统、洋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与灾害等;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人口问题、城市更新、产业区位、地域文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区域开发等。

整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侧重对基础内容的考查,覆盖“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所有主题;综合题主要侧重对拓展型课程内容的考查,涉及“地域分异规律”“自然与自然灾害”“区域开发”“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从知识内容构成上看,整卷试题“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占50%,学习水平层次构成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的比例保持稳定。

二、试题情境多元体现学科内涵

试题情境涵盖我国科技新成就、上海城市建设新风貌、全球与区域环境新热点等,将生态文明的思想融入地理过程知识原理的考查,将育人与选拔有机结合;同时还结合地理学科特有的思想内涵,在试题内容中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试卷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意体现地理学科内涵,注重与地理教学中关于学科思维、能力、素养的目标相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地理的内涵。试卷着力体现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认知。如关于沉积物排水性实验、旅游景点岩石类型推测、世界人口分布判断、贵州“丰雨但缺水”思辨、北海道稻谷生产条件分析等,均为基于地理学基本原理进行的科学思考,体现了科学地理的内涵。

2、实践地理的内涵。试卷突出对地理实践的综合考查,如身临其境般的“金星合月”观察、“云旅游”体验等,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地理观察与探讨;再如为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城市更新改造提出预防自然灾害建议以及针对贵州“缺水”提出相应对策,均为从地理学角度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些都体现了实践地理的内涵。

3、家国地理的内涵。试卷关注国家高科技和上海城市建设新成就,视点遍及国内多个区域,关注重大时政与地理问题的结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感受地理学,从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综合题聚焦上海一江一河治理,从熟悉的生活家园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的理论、观点认知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地理问题,体现了家国地理的内涵。

4、全球地理的内涵。试卷关注全球视野下的地理问题,视点触及多个大洲、大洋和地理整体性变化规律,并聚焦环境问题的区域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入理解地理学理论和观点。如对日本北海道、产业情况的分析,都体现了全球地理的内涵。

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将育人与选拔有机结合在一起。

2020年12月21日考研政治时政热点

(二)与“人口、、环境、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有关

◆ 时政热点: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规划建设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国家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武汉市免费租赁自行车;武汉市制定《合同能源项目支持办法》,鼓励工业企业节能……等等

◆ 知识链接:

1、我国的人口、和环境国情(九年级书P50 /P54 /P53)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2)国情:我国自然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严重。

(3)环境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相关国策、战略、发展观和发展理念:

(1)国策:人口问题---生育; 、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和节约

(2)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发展理念: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3、实行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要协调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设问角度:

1、谈谈我国走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什么要推进节能减排?为什么要建设“两型社会”?)

答:我国面临严峻的和环境形势,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或者: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有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培养“低碳”“乐活”的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在“环保”方面青少年怎么做)

答:①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②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出行多坐公交车、少用私家车,并积极同各种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3、谈谈我国(或武汉市)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给国家或提建议/出谋划策)

答:①贯彻和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电器。③依靠科技创新,发掘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④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⑤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⑥加强宏观调控,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调整产业结构。

4、4、请你为武汉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本地优势;②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④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

◆ 知识链接: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 设问角度:

1、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关键)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把什么摆在首要地位?)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 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重视民生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3、 为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党和近几年来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经济适用房等。

4、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当地民生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答:①出行难、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维权难等等。

②出行难:加大对市民交通法规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素质;合理规划车道,真正做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住房难:国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多建设一些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提高住房补贴。就业难:搞活人才市场,鼓励多渠道就业;提供小额,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到国外就业。(注意:任选其中之一作为答案)

(四)上海世博会(可能涉及环保、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问题)

◆ 知识链接:

1、“环保”同前面大题(二)的“知识链接”;“科技创新”同前面(一)的“知识链接”。

2、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设问角度:

1、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作用)

答:①有利于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学习交流先进的中外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有利于节约、保护环境,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金融危机下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会得到全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

答:①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合作;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科技、振兴经济;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公认。

3、如你是世博会的一名志愿者,你应做好哪些准备?

答:从以下方面要求自己:①努力学习,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②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有较强的责任意识;③组织纪律性强;④热情大方、尊重他人,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等。

4、请你为世博会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世界博览上海,上海展望世界! /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博爱世界·传承文明·进取未来! / 牵手世界·相约上海·心系祖国!

答:荆楚记忆·魅力湖北! / 让湖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湖北!

中招时事政治怎么考?急!!!

国内部分2020年12月21日考研政治时政热点

1.2020年12月20日电,在2020-2021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办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增长2%左右,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由去年的16.3%.上升到17.5%左右。

2.2020年12月20日电,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扭转高校?唯帽子?倾向,提出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等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3.2020年12月20日电,日前国际足联发布了2020年女足年终世界排名,中国女足以1867分排名世界第15位,亚洲第3位

4.2020年12月20日电,?蓝皮书10周年暨中国理念、话语和理论?研讨会举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穿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动新时代中国事业发展、深化国际领域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5.2020年12月20日电,近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器顺利引出质子束流,实现高能量级超导回旋加速器关键技术突破,标志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研制成功。

国际部分2020年12月21日考研政治时政热点

1.2020年12月20日电,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近日称,一种新变异的正在英格兰部分地区加速传播。19日,首相约翰逊表示,变异后的传播性,比已存在的毒株高出70%。受此影响,多国相继宣布关闭边境、停飞往返英国航班等措施,应对新变种。截至北京时间21日5时,已有至少11个国家取了行动。

2.2020年12月20日电,国际行动援助组织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气候变化引发的例如海平面上升、干旱、作物减产等后果将可能导致南亚超过6200万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其中印度的?气候移民"将超4500万人。

2020年12月21日考研政治时政热点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考研备考技巧,报名入口,报名时间,考研成绩查询,考研报名费用,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等问题,小编会及时更新。希望各位考生都能进入自己的理想考研院校。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取得佳绩。

如何学好史地生?

2010年政治热点专题

(一) 环境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构建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背景材料一: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材料二: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材料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知识点链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2、要节约、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科学发展观。

5、我国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国情

考题预测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是当代世界正在建立的一种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浪费的生活方式和不利健康的不良嗜好(即关键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是每个人生存的需要。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从节电、节油、节气,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从点滴做起。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保护地球母。

二.什么是“低碳生活方式”?

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七项小建议:1. 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样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 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这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3. 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 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 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 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7. 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三.为什么要呼吁并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

1.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的后果,已经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 2.中国未来20-30年的发展,城市化将构成内需的主要动力。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城市及其建设、城市交通、居住、商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耗能及其碳排放都会不断增加,因而,转变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生活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怎样实现低碳生活这一目标?

1. 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2.要改进城市建设,多管齐下,通过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渗透并改善城市生活各领域的公共服务3.推进面向居民的节能改造咨询服务、低碳化生活知识的普及和对碳减排影响的宣传4.建设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5.依法治国,严厉打击破坏环境,浪费的违法行为。

五.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1、多运动,少看电视机,少上网2、尽量吃绿色食品,多喝水,少喝酒和碳酸类饮料,高脂肪高糖等垃圾食品尽量避免 3、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瓦数(功率)尽量低点4、近距离外出,尽量使用非机动车(步行或自行车) 5、不乱丢垃圾,进行垃圾分类6、没人或没必要的时候,不开灯、不使用空调。7、多开窗多通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关紧煤气灶关电视,关空调,关电脑,8一水多用。洗菜,洗水果的水在家中预备一个大桶盛起来,可以浇花,冲厕所,做到生活废水再利用9、烧饭可以先把米在水里泡段时间再烧10、手机晚上最好关上,一个省电,一个有利于休息,当然有要紧事情除外11、有些包装纸,广告纸反面是空白的可以用来做便签或草稿纸 12、合理使用冰箱,定期除霜。电脑,电视机,音响,人临时离开时,进入待机状态,以节省能源,不用时直接关机。 13、选购商品不要一味追求高档,实用,性价比高就是好商品,避免浪费。 14、能不开空调就不开空调,尽量扇电风扇,或是扇扇子,能手洗衣服,尽量不用洗衣机洗15、垃圾回收再利用16、充分利用自然能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能不用电梯就尽量走楼梯,可以省电又能锻炼身体

六.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我国为什么要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或为什么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或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答:①我国面临严峻的和环境形势,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环境污染严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②严峻的和环境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人口、、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③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浪费、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④是党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哪些基本国情出发而做出的决策?

答: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③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④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⑤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

3、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实施什么战略和基本国策??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做?

答: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保护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基本要求:使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我们青少年要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依照环保法律行事,积极组织、宣传环保活动,增强危机意识。

4、建设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或生态文明”有什么意义?

答:①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②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环境,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答:①有利于节约,缓解紧缺的矛盾。②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6、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自觉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减少排放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在学校推行教材循环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3)有利于节约、提高利用率;(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8、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取哪些措施?(提建议、献计策)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

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

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

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9、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说怎样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答:立法机关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使之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加大对环境和的保护、监管力度;司法机关要依法打击和制裁破坏环境和的违法犯罪行为。

10、如何解决我国能源消费过高过快的问题?

答: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宣传、教育,让节能降耗成为全民意识和自觉行动;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的基本国策,最大限度的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建立健全有关节能降耗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抑制高能耗企业的发展;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中学生应树立节约光荣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节约用电、节约用水;⑥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11、请你为建设节能型校园提几条建议。

答:(1)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2)离开教室后,随手关灯;洗完手后关闭水龙头;(3)不乱扔垃圾,对垃圾分类摆放。(4)禁止学校餐厅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方便袋。

12、我们中学生如何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答:①我们中学生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国策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③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木等。

13、你们学校取了哪些节能减排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学校开展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⑤看节能减排宣传影片,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保护环境意识;(2)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3)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4、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

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①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②节约用电,从我做起。

15、列举生活中体现循环经济的例子

答:①用淘米水洗菜后再浇花。 ②回收纸张,制造再生纸。 ③垃圾发电

16、列举节水、节电的小窍门

答:节水:①循环使用自来水(一水多用) ②及时修理水龙头 ③使用无磷洗衣粉 ④用盆接水洗菜 ⑤滴灌浇田。

节电:①随手关灯 ②使用节能灯 ③家电不用时,需关闭电源 ④使用智能路灯

17、节能,你有何对策?

答:①弃用,放弃使用一次性产品 ②代用:自备方便袋,代替使用塑料袋 ③节用:节约、能源 ④慎用:珍惜木材,慎用纸张 ⑤重用;废物回收重新使用。

18、节约就在身边,关键在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你准备取哪些具体行动做一个节约的实践者?

答:①随手关灯。②随手关闭水龙头。③节约使用纸张。④节约每一粒粮食。

(4)

思考与巩固1、请你策划一次以“打造绿色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并写出活动方式及主要内容。

2、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江河湖泊,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结合你所在的地区用水情况,作一次居民用水状况的调查报告。(1)写出调查的题目。

(2)列出调查方案(目的、对象、内容、或资料途径方法):

3、院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至今有一年多了,你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4、自然灾害我知道 1列举近两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

2你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政治专题(三) 破解三农难题,城乡统筹发展

一、热点聚焦: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更加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材料二:《中央、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二、知识链接:

1、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2、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3、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4、小康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维护社会公平,个人和社会需要公平,即公平的意义。

6、维护社会稳定 。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中考演练:

1、党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党非常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2说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从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为什么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发展农村的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并最终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怎样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措施有哪些?)

经济: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如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 ⑤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政治: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②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文化: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②发展农村的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如实行两免一补,兴办农民课堂等; ③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④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等

生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7、请你谈谈对“家电下乡”政策的认识。

1家电下乡是一项惠农政策

2 (意义)家电下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8、出台惠农政策有何意义?

1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2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

9、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目标提出的国情依据是什么?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城乡发展不平衡

3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丰富,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④农民社会保障化程度低。

10、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党和都做了哪些实事?

1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2修订并实施了新《义务教育法》;

3实施“希望工程”;

4从2008年起,全国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11、 材料一:2009年,院出台《关于推进各省、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各省新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各省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党和为什么要重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②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客观要求。

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

4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

(2) 你认为解决材料二中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 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中,你会怎样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

②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准备。

(4)你认为取哪些措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实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5实施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6城乡互换畅游。

遵义市的地理壮太,土质,地理形势。是什么地质。

考场上怎样快速正确答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准确”与“快速”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少考生一看到试卷,脑海中 第一个念头便是“抓紧时间把它做完”。的确,考试一般难度较大、题目较多,而时间是限定的,要做完考题就要有一定的速度。于是,这类考生往往有一种“拼命往前赶”的“快速”意识。结果题是做完了,但考试成绩却并不高。究其原因,这种出于“做完”欲望而片面追求“快速”的做法,容易使简单但需细心的题出错。

须知,只有“准确”对“是考试得分的惟一条件。评卷者给分是以答题的正确程度给分的。因此,”快速“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

其次,要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下笔之前要审题。试卷发下来,有的考生提笔就写,往往因心情急躁而出错;出了错又动笔改正,改来改去就更急,遇到难题就发槽了。“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试卷浏览一遍,心中有”数“地安排好答题顺序。然后,针对一道道的题目进行冷静,全面的审题。题目的含义及要求弄清了再下笔作答。二是答案”要想清楚才能写清楚“(叶圣陶先生语)。无论考什么学科,都要将答案要点列在草稿纸上,便于理清自己的答题思路。例如论述题,要把观点与材料提纲挈领地列出,斟酌一下:观点是否正确完整,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实确切?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确认准确无误后下笔作答,思路就不会摇摆甚至紊乱,文字表达也显得流畅。三是运用”步步为营“的检查方法,及时确认答案。有的考生用”赶紧答完全卷试题再检查“的方式,但有可能题目未答完时间已到,或者所剩时间恨少而匆匆检查,弄不好把做对了的题反而改错;再说,做完后检查,修改时必然影响卷面整洁。而所谓”步步为营“,即每完成一步就马上检查,力争”一次到位“,把可能出现的错漏限制在小范围内,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为了防止边做边检查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应当把每一道题完成后就检查一遍,立刻确定正误,及时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攻破下一道”难关“的信心。如果检查中同时想起几个答案而不知如何定夺,一般说应确认第一个答案——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最深的,最初的答案最正确的可能性最大。

再次,答题要讲究“快速”。否则,考试时间终了,题还未答一半,考分怎么会高呢?“快速”答题,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保持心理上的兴奋状态。像运动员临赛时要有良好的竞技状态一样,考生临考时既不要过分紧张慌乱,又要及时进人情境,头脑形成兴奋中心。冷静阅题、沉着审题、认真答题,保持适度的快节奏。这种专一、兴奋的心态与提高答题速度直接相关。二是按确定的答题思路,顺序分配好时间。基础好的考生可以“先难后易”、“先高后低”,从难题、高分题答起,力争得满分;基础差的考生则可以“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力争多得分。一旦预计的时间到而答不出来题目,与其无把握乱答一通,不如暂时放放,转而做别的题目。待做完了其他题目后集中注意力形成兴奋中心,也许潜意识中的答案就会浮现出来。三是在清理思路的前提下,抓住答案的要点,用恰切、简洁的词句表述出来,尤其是注重写好领头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突出中心词句。不要东扯西拉地罗列一大堆事例、现象,企图以多取胜是不行的。只有以简驭繁、言约义丰,才能答得既好又快。四是讲求书写速度,写得清楚好认,又要有一定速度,才可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完题目。这当然要靠平时练习,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思路分析]

主观努力是最最基本的

[解题过程]

1、注意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教师备课是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学们应当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并认真倾听别人回答的问题,思考老师的点评和你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以便加深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定义,有的同学能倒背如流,而换个问法:请试举天津市如何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勤政为民的,却无言以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不去思考其真正的涵义,只知道机械记忆概念。我们天津的天变蓝了、地变绿了、路变宽了、河变清了、人们生活提高了,这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伟大指导。还要勇于提出问题,首先是要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思考问题的关键。再如有的同学通过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过程的学习提出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如何看待,就是一个很有质量的问题。

2、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政治题的练习要少而精。要把每次练习当做考试,按考试要求去做,做后要总结:错在哪,为什么,如何改进等等,每次练习都要有提高。

3、掌握知识的脉络要点。①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串起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动脉。②以总复习上的课题、节题、框题、标题为线索。③以各课的知识体系表为依据。④最好是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知识体系表,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做到纲举目张、胸有成竹。

4、分专题、多角度练习。例如可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代表”、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题,也可从法律、时事、政治等角度去归纳。通过专题和多角度研究,可以将知识内在的联系更加明确、重点突出。

5、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关注生活、要关注热点、要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前途命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不应该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应该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例如有的同学对国际热点伊拉克危机很关注。引用第五课第二节第一框题的知识就可解决,这样学既有兴趣又能学以致用。中考要涉及大量的时事材料分析题,所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

历史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地理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 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谩。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主要还是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讲明白了下来自然大多数题目都会做,遇到不懂的多问

方法很简单的,主要靠得是个人的自觉性。

学习好没有捷径的。

最后,希望你学习进步,等你高考结束,你就知道充实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美好!

2009至2010政治时事复习资料

2012-04-0714:472012地理时政热点简析1、地质灾害:2011年5月9日发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滑坡,造成2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国土部认为,根据调查,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降雨、石场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011年7月5日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岩质崩塌,主要原因是,当地岩质结构特点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本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特大黄土滑坡,土质情况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与常年持平,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可能发生,汛期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应对出现的灾情险情。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国内陆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据新华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时间及相关内容、发射地点的选择、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统3、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北京时间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山站及长城站的货物卸运。第28次南极科考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历时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务。“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两次越过零度经线,共经过12个时区,总航程约2.8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4、逆势飙升的油价,作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油价逆势飙升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既有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国需求的大增,也包括欧佩克等传统石油出口国对产量的限制,尤其是利比亚的动荡加剧了油价的上涨。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石油供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又加速发展从页岩和焦油砂中提取重质油这两种成本高昂的开方式。在德国等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量正逐渐上升。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普遍不景气,补贴减少,英国的幅度为甚,而西班牙甚至因为下手太重。2011年,在陆地油田产量渐衰、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全球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向北极进军”成为美国、挪威等国家石油行业的潮流口号。5、智利地震:北京时间3月26日6时37分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中部马乌莱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部分城市电力中断,业内人士认为鉴于智利大铜矿分布在北部,对铜供应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对短期铜价市场或产生震荡影响。纬度:-35.1°经度:-71.9°深度:30千米震级:7.1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灾区现场(20张)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6、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7、2011年7月21日,“阿特兰蒂斯”号完成谢幕之旅,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落幕。8、2011年7月,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9、利比亚局势10、2011年10月份,世界人口达到70亿11、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12、#2012高考热词#高铁里程第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055公里,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嫦娥二号第六次人口普查天河一号十二五规划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南非世界杯深圳特区30年七大战略性新产业广州亚运会/不丹南盟会议/2016里约热内卢奥运/横滨APEC会/坎昆气候变化大会

初中时政关于日本地震的时政热点分析知识要点

(二)、时政热点:

1、就业问题------知识链接:劳动与就业意义、就业措施、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金融危机------知识链接:财政作用、消费生产的反作用、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改革开放30周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否定、人民群众地位作用。

4、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有序参与

三、方法与技巧

(一).选择题

(1)答题基本要求“四审五排法”

①审题干:把握关键词(时间、方位、主要、核心、根本等)明确题目主旨意思

四审 ②审设问(正向或逆向选择)

③审题肢(正确或错误)

④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五排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⑤排乱法:题肢的共性或个性,与题干共性或个性不符的题肢

(2)常见错误选肢:

A、只要------就 B、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指导)作用 C、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E、“点面结合”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统一,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F、认识的途径(实践、读书)≠认识的源泉(实践) G、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

H、遇有“决定”等绝对用语要小心。如认为作为意识范畴的方针、政策等看成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那就是错误的;如认为作为政治范畴的决定经济范畴的也是错误的;

(二)、主观题:

1、答题步骤:

一般分三步: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

审题:回答简答题,关键在于审题。

阅读设问时要看清要求、抓关键:⑴看清试题要求:①一看范围要求。要明确试题是要求用政治、经济或哲学的有关知识,还是用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②二看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高,则答案要点可能较多,若分值较低,则答案要点较少。⑵读设问抓关键:这是个关键性步骤。因为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均在其中。①一定抓住关键词语,辨明命题意向。(主体、范围性语句)②是抓准限制词语,吃透题意细节。(设问词、问题短语)

审读材料全文:要认真阅读材料全文,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到:⑴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即能够表达全文意思的语句。⑵分出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意思。⑶理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⑷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答案要点。有了答案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一则可以防止跑题,二则可以防止遗漏要点。

(2)构思 : 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 要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可以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作答:把该回答的问题理清思路以后,就可以动笔作答了。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2、常见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体现类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例1:苏州模拟试卷第42题

材料一:我国农村改革,风雨兼程30载。在这一历程中,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农村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材料二:中国***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了我们当前农村形势,指出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009年2月1日,《中央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又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再次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材料三:为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对资金的投向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增加投入300亿元,用于“三农”建设。

(1)根据《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关知识,你能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概括出哪些道理?

答:(1)①中国***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1个“一号文件”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央财政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了中国***的领导。②中国***坚持科学执政。先后出台11个“一号文件”、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三农”,都准确把握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状况,体现了科学执政。(2分)

③中国***坚持民主执政。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关注“三农”,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的利益。(2分)(若答中国***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材料体现了中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可得2分,但不重复计分。)

例2:扬州模拟试卷第42题

2009年2月16日上午,南京市摇号产生20万户家庭,分享由派发的旅游消费“大红包”,南京市向市民免费发放2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如下图所示)由此拉开序幕。同时,商务部对相关部门发放消费券进行了可行性调研。目前,调研部分已基本结束,研究报告也几易其稿。对此,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明确表示:“发放一些消费券,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 他肯定地方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为此前一度火热的消费券作用之争定调。

(2)结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谈谈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哲学道理?(6分)

答:(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消费券的作用。商务部也通过实地调研,加深了购物券的作用的认识。(2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消费券作用的认识,会对拉动内需、促进生产的实践过程有重要的反作用。(2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商务部的调究报告几易其稿,正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上升性。(2分)

(二)依据类

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例1扬州模拟试卷2第42题

2008年12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加大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2)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创新的哲学依据。(4分)

答:(2)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1分)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2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创新意识。(1分)

例2:盐城模拟试卷43

某区党委召开青年再就业专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全局,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区内各级共青团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青年实际需求,大力整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探索青年创业行动的项目载体,培训青年创业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同时要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青年投身创业实践。

(2)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某区党委这样做的理论依据。(4分)

答: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中国***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为什么类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例1:扬州模拟试卷2第43题:

他们还了解到,“三鹿奶粉”发生后,院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决定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三鹿奶粉”后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宏观调控?取了哪些手段实施宏观调控?(5分)

答:(2)①“三鹿奶粉”反映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等局限性,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2分)(必要性)

(省略了重要性,为安全起见,应单独答一条重要性,即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三鹿奶粉”发生后,国家取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3分)

此类题目,“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以放在要点中答。

例2:海安市模拟试卷41题

(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什么要将立足点放在扩大消费需求上?(2分)

答:(1)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必要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重要性)(1分)②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必要性)开拓国内市场广阔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重要性)(1分)

(四)意义类

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答题时一般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独立的意义类简答题,一般要先答地位,再答意义。

例1:

1、图1显示的“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图2显示的是“倒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图2反映的是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人群的分布状况,图1反映的是我国期待改进的个人收入人群的分布状况,它体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1)在读图的基础上,说说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答;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地位)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意义)

例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怎么办类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例1:苏州模拟试卷42题

材料三:为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对资金的投向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增加投入300亿元,用于“三农”建设。

(2)结合材料三,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当如何发挥财政作用?

答:(2)①发挥国家财政在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建设支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分)

②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通过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协调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分)

(若仅答出财政的作用,没有结合材料说明,只能得2分)

例2.扬州模拟试卷2第42题

2008年12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加大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1)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1)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6分)(注: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六)启示类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

不同国家收入、消费情况比较表

国家 人均年收入(美元) 基尼系数 居民消费率 居民幸福指数

甲国 5800 0.27 70% 86%

乙国 2700 0.42 48% 51%

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我国2006年人均收入为1740美元,但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46。

利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国居民消费率和幸福指数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

(2)根据对(1)的分析结果,谈谈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启示?

答:(1)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也就高,甲国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乙国,因此,甲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幸福指数自然比乙国居民高。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关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甲国的收入差距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人民幸福感较高。而乙国收入差距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低,人民的幸福感较低。

(2)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②兼顾效率与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公平合理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七)认识类

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回答第一类,实际上是一种论证。要运用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去回答。

例:近几年来,“公民上访”现象屡见不鲜。有人因经济纠纷上访,有人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访。有关部门对此都作出了妥善的处理,大部分上访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但也有极少数人无理取闹,聚众闹事,围攻党政机关,扰乱社会秩序。

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访”现象的认识。

答:(1)“公民上访”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就有关问题向相关国家机关当面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的批评和建议的行为。(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上访”是公民行使宪法所规定的监督权的重要方法。② 保障“公民上访”,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要负责地行使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用非法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类实际上具有辨析的性质,回答这类问题,要针对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面,进行点评、分析。

例:苏州模拟试卷41题

41.若你正在以《拒绝过度包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出一期黑板报,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的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包装,怎么能销售?我就喜欢精美包装的商品。”

(2)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对这位同学观点的看法。

答:(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企业产品的适度包装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出售产品和方便消费者。因此,该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

②但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产品的过度包装,是弊大于利。因此,作为消费者,要拒绝过度包装,绿色消费。(3分)

3、答案规范化要求

①答案段落化。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要注意分段。

②段落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点。

③要点条理化。应用知识点要有条理,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窜门”。正式答题之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④语言科学化。语言要严密,使用科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4、答题要要注意克服下的常见毛病:

( 1).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是影响非选择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努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上,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特别提醒: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习惯于粗粗看题后即答。这种陋习的最大缺点是挂一漏万,影响了解题的全面性,丢分很多。有些考生想到一二即以为想全了,匆匆作答,草草一二行即收笔。还有考生一开始思考很多,但由于没有先列下要点,在答题时出现遗漏。如此种种原因失分,实在可惜。因此,要求考生在答主观题时必须老老实实遵循以上几个解题步骤,方能题题分分必争,最后夺得高分。另外,要明确高考试卷中的适用原理(知识)一般是不会重复的,切忌多个问题用同一原理(知识)作答;而当一个问题适用多个原理作答时,一般要求在答题时要做到先原理后材料,重要原理在前,次要原理在后,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其他的次要原理写在后面。

综合探究性题

综合探究题要紧扣题意和提供的材料,从课题本身的实际出发,注意教材考点与课题的结合。

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程序,如选题、研究的背景、依据、研究的一般步骤、研究调查方法等,以及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建议)。

研究性学习研究步骤:确定课题,制定,收集和交流资料,整理评估,总结反思.

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小组合作,查阅文献资料法,参观访问、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法等。

课题研究意义:①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实际,了解社会。②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⑧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④培养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课题探究感想:我们必须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生活,立志为社会和谐建设多作贡献。

日本地震原因:位于亚欧版块儿和太平洋版块儿交界处 地处太平洋灾害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上 可能会出的问题:1 核泄漏会不会影响中国(从洋流方向考应该是不会的 因为日本暖流是向美国方向漂的 向高纬方向走的)2 关于灾害的防治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强监测和预警 加快救援和应急机制)3 海啸与地震的关系(还消失地震的次生灾害)

1. 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原因,以及与德国鲁尔区比较有何差异。2.看图分析日本气候的特点以及原因。3.日本大地震的形成机理,类型,还可能会考到震级、烈度、地震波等知识。4比较日本和汶川地震,说说如何防震减灾。 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由于这次地震缘于板块间垂直运动而非水平运动,因此触发海啸 依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收集的资料,这次强震使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大约3.6米,地轴移动25厘米,使地球自转加快1.6微秒。日本国土地理院19日宣布,由于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强烈地震,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约5.3米,同时下沉了约1.2米,这是日本有观测史以来最大的地壳变动记录。而朝鲜半岛也东移5.16厘米;我国北方地区也出现几毫米的东移现象。 1.区域——日本(日本的自然、人文地理)2.自然灾害——地震(自然灾害的原因、对策、防御措施等)3.核辐射(受污染的海水随洋流的运动情况;受污染的空气随大气运动情况) 从地壳运动、洋流方面考虑 核能该如何加以利用,以后对核能的发展的目标。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石断裂引起的。断裂分两种:一种是断裂带两侧的岩石相对水平滑动,另一种是两侧岩石相对垂直滑动。当然,实际情况中即会有水平滑动也会有垂直滑动。当垂直滑动较为剧烈时,岩石的振动会使海水也在垂直方向上振动,并向四周传播。在水较深的区域,海水的波动并不剧烈,可这些水波一旦接近陆地,随着水深越来越浅,能量也越来越集中,最终会形成十米以上的巨浪,也就是海啸。

地球自转是由西向东转的。热带气温高、寒带气温低,所以除了一般的风以外,有一个空气在低纬度上升、到高纬度下降的大对流过程。高空气流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低纬度线速度高,流向会偏东,形成固定西风带。出事的福岛核电站大约处于北纬38度左右,证实西风带影响范围,高空气流永远是自西向东运动,如果真的发生强力爆炸将放射性尘埃吹向高空,那么只有可能影响到人迹罕至的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等等,并且在气流吹动的过程中,放射性尘埃也会不断的被稀释扩散在大气层中,到达北美大陆时影响已经相当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