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主要事迹_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气象科普
1.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为国奉献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3.2006最感动中国的人物及事迹
4.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5.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6.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有哪些?
7.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详细事迹 ,一定要详细!!!!
8.黄荣辉的主要事迹
保护环境的杰出人物事迹有:
1、李云婷
李云婷说,北京市这些年的空气污染治理已经逐渐转向了精细化的方向,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做过很多尝试。她介绍了北京市开展的、基于小型传感器高密度监测网络的整个实践过程。
李云婷介绍,从2014年开始,她们开始接触小型传感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5年,监测人员就决定将高密度监测网络正式纳入到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体系中来。
李云婷介绍,“高密度监测网络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主要技术担当。这套高密度监测网络帮助实现了从市一级到区一级再到街道(乡镇)一级的空气质量点位部署。”
以往监测人员在北京市各区设立1-2个标准监测站,全市总数是二三十个左右。运用高密度监测网络以后,李云婷和同事们部署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
对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实现了全覆盖。这时,监测网络提供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精确到公里级别。
借助高密度监测网络提供的海量数据,监测人员把这些数据跟气象、地理信息、污染源、社会大数据等相结合,建立了一套从污染结果追溯到污染成因的溯源体系。
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精准识别出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区,把它们暴露出来,为精准执法、靶向治污提供了很直接的依据。
2、张昊龙
工作中,张昊龙从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可以说随时都在待命。不管是不是节日、是不是双休日,天气不好了,他就得去备战。
日子久了,两个孩子也习惯了他的“神出鬼没”。张昊龙说,现在他五岁的小儿子,看到外面天不好的,都能非常随意地说一句“爸爸今天又回不来了”。
张昊龙自述自己“比较轴”。他说,自己从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有没有效果,重污染天气消减没消减,政策制定的科学不科学是一方面。
措施落实没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是否落实了,哪里没有落实,坐在办公室里是解决不了的。他常常在企业一耗就是十来个小时,不把这个问题耗出来不罢休。
张昊龙回忆说:“有一次,我们要找出储油库的相关问题,要在每天最热的时候去爬储罐,10天爬了70多个储罐,最后确实把问题都找全了,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方法。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环保老兵”刘相梅
从事环境事故调查20年,面向污染逆行出征。
刘相梅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她是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二级巡视员、应急准备处处长,长期从事环境应急和执法工作。
工作20年来,刘相梅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淇河污染、义马爆炸事故,连续100多天的肺炎疫情调度协调她都坚守在现场。
2020年大年三十,凌晨4点多,刘相梅接到了来自值班同事的电话,同事说有一个有关肺炎疫情的急件需要处理。
随后刘相梅便和同事急忙赶到办公室来办理文件,开始组建全国疫情防控调度联络群,连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甚至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饭。这样的忙碌一直持续了100多天。
工作20年来,刘相梅也切身见证了生态文明从认识到实践的深刻变化——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老百姓更幸福了。她为自己能成为环保人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这些成就背后是很多环保人面向污染的逆行出征,为的就是给大家留下绿水青山。”
4、大凉山环境执法者伍华
从不惧污染企业威逼利诱。
伍华是四川省凉山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党支部书记,也是CCTV2017年评选的年度法治人物。
在见面会上,伍华谈到了从事环保工作的“初心时刻”。他说,他最先想到的既不是日常工作中经历急难险重的感人时刻,也不是职业生涯中接受鲜花掌声的时刻,而是自己第一次走进位于家乡的牦牛坪稀土矿区那个发人深省的时刻。
5、姚伟平
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强劲的东风,姚伟平带领团队在“数字环保”改革上大胆探索,先后完成了全国、浙江省多个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
姚伟平介绍,2018年以来,桐乡开始探索如何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环境的监管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的改革县建成了“数字环保”系统,形成了环境监管非现场执法“云模式”。
通过62项考核指标,有效压实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三个必须”主体责任。
姚伟平称,通过镇街道“五色风险图”评价体系,有效压实了各镇街道问题发现、红线管控、绿色发展指标等主体责任。通过企业“五色生态码”评价体系,压实企业问题整改、及时报告、持证守法的主体责任。
通过智慧预警和报警以及数字执法、线上服务等功能,突出和强化监管执法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
在台风期间,“数字环保”系统可以及时调阅所有涉污企业的数据监控,进行数据分析、隐患排查、问题研判,及时发出有效信息和预警信息给涉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一、立志扎根边疆、报效祖国
潘晓玲教授常年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多年来足迹遍布新疆的绿洲、沙漠、戈壁,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她放弃了内地一些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及移居国外的机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祖国西部——新疆,心怀对新疆各族人民和这片辽阔土地的挚爱,为西部开发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1996年,潘晓玲刚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新疆大学任“211工程”办副主任,时逢新疆大学正处在“211工程”申请立项的关键时刻,可就在此时,她的爱人突发脑溢血送进医院抢救,出生十来天的女儿还在家里嗷嗷待哺,可她却无法为了丈夫和女儿放弃当务之急的工作。当她安置好襁褓中的女儿,再赶到医院急救室去照顾丈夫,又匆匆奔赴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的时候,只能悄悄擦去脸上的泪痕…;2005年,为了能“忠孝两全”,她把在广州定居20年已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多年的母亲又接回身边,让理想和亲情在一起,让事业和新疆在一起;2006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患癌症的潘晓玲和体弱的丈夫、稚嫩的女儿、年迈的父母坚守在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
二、历尽辛劳,致力于人才培养
潘晓玲教授20余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承担着是生态学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位课的教授工作。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余门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连续多年以来超出规定量的三倍以上,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科研工作量达1000学时以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凭着对学生的热切期待,她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挚友和楷模。她以理想之光、哲人之智启迪学生;以管理民主、教学民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严谨治教、爱岗敬业的为师之道感召学生。充分发挥着一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
为培养站在科学前沿面向世界的人才,她通过科研上的广泛国际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8所大学联合,首创了“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在短时间里形成干旱区研究领域的成熟团队,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她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务新疆为价值准则,以创新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合作观念与人文精神培养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她用辛勤汗水浇灌的这片干旱之地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她培养的32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中有获全国宝钢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者,有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者。
三、爱岗敬业,勇攀科学高峰
多年以大自然、以干旱区为友的潘晓玲教授有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活跃的学术思想,密切跟踪和把握国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努力改变着西北干旱荒漠的颜色。作为一名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女性自然科学工作者,她曾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徜徉草原,从1983年至2006年的20余年里,足迹遍布西部干旱区的山山水水。
十余年来,她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达3900万元。1999年36岁的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资助经费3400万元。争取到国家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首例,为这一重大项目的申请她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已记不清她和同仁们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次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如愿已偿。她带领着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进行着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依托项目为人才匮乏的边疆地区培养着百余名硕博士高级人才。她提出了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调控理论及其途径,建立了绿洲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起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理论体系框架。
四、呕心沥血,从事学科建设和培养学术队伍
潘晓玲教授将许多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她提出“立足优势、强化特色、服务新疆”的学科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的重新配置与组合,确定了以绿洲生态、干旱区与环境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2000年她联合、环境科学与经济学建成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口、、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她领头申报的“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在教育部专家评审中获得93.7分,取得位居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同时牵头建成了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2年以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生态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自治区重点学科专家组论证,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同年,她联合美国、日本、中亚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新疆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至此,潘晓玲倾尽心血与国内外同行们在新疆地区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化工作平台和一支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由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努力下,还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由于潘晓玲教授团队出色的工作业绩,中国科协又把第一个“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基地”建在新疆大学。
五、服务经济,建设示范基地
潘晓玲教授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她设计和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 的建设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模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有效服务,自治区党委和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1999年,她主持了“乌苏市万亩生态经济林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她参加国家林业局“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与设计,基地建设现已初见成效;她于2003年在独山子建立了生态桑饲草基地,为天山北坡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试验示范;同时,她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一体” 思想出发,在阜康市建立了占地3000亩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副校长后,她负责科研和高技术工作,新疆大学高新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主抓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工作,专门负责推进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潘晓玲教授任中方主任的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的海外研究员们申请教育部“春晖”12项,有11项获得批准并得到经费资助,在科研与国际合作上结出硕果。
六、身患重病,心系工作
时序进入2004年2月初,已便血三个月的潘晓玲教授不得不入院检查,但第二天又从医院奔赴奇台县与县领导进行科研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等事项的研究。由于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致使她对自己过度的疏忽,厄运便乘机悄然而致。诊断结果,潘晓玲教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并已转移到了肝脏。然而多年以荒漠为伴的她,用她那旷野般博大的胸怀和青松般“常绿”的心态面对着任何的挫折和不幸。这一如同青天霹雳的事实并没有击垮她,工作的惯性使她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广州治疗期间,仍没有放下她的工作,在病榻上,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随时和外界保持联系,安排工作并处理各项事务。由她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正值结题的一年,各课题的进行及验收,项目经费预决算,项目综合报告的撰写等等,她都亲自过问或自己去做,她以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心态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周围的人。为了课题及项目的验收,她不顾病情,刚摘下针头,就召开会议,布置、检查工作。她以惊人的毅力,连续3天主持课题的验收工作。
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她仍关心着研究生的成长,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开题和野外考察,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等等以及博士生的课题进行情况,她都要一个个的过问。病痛的折磨没能使她意志消沉,她期望有更多的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在与病魔斗争最后的日子里,潘晓玲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那片倾注了她心血和深情的热土。
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一系列的奖励和荣誉。1992年她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9年和2002年两次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奖”;1999年被教育部评定为“教育部骨干教师”,同年当选为第四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第三届“新疆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3年获“首届新疆青年科技奖”;2004年当选为“全国十大师德标兵”;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新疆十大杰出女性”。
潘晓玲教授以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新疆大学教书育人的典范,深受学生爱戴和学校好评。她热爱祖国、积极奉献边疆建设、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身患绝症而不改初衷,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
潘晓玲教授的事迹在多家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科学时报、中国教工、新疆日报、新疆党建等均有报道。
为国奉献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
她筑梦长临,扎根荀子故乡,用自己对高路事业的热情守护着三尺岗亭,用实际行动践行“大道为公、心路为民”的行业使命,她就是张奡。
一、刻苦钻研,争做收费业务能手。
在当前收费标准变革起步阶段,为了保障路费应征不漏,张奡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平时认真学,抽空主动学,遇事详记录,事后多求教”的学习办法。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学习实践,使她逐步成长为一名解释收费政策有理有据、判断车型准确无误、收款递票迅速快捷,服务微笑常挂嘴边的优秀收费员。
二、严于律己,争做廉洁守纪模范。
廉洁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成事之基。张奡始终把廉洁从业当做职业生涯中的“导航仪”,她在面对诱惑时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钟长鸣,在工作上能够把握住原则,在行为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道而行,严于律己,遵章守纪。
三、规范服务,全面践行“三个服务”理念。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张奡用真情传递温暖,用自己的青春活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正能量。在工作中她一直以规范化、人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践行着“三个服务”理念,始终做到了停车交费有迎声,司机询问有答声,收费临走有送声,服务不周有歉声、配合工作有谢声。两年来,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记录。
在绵延的长临高速,在进入荀子故乡的路口,在小小的三尺岗亭中,张奡同志立足岗位,精益求精,服务于南来北往的司乘,她把枯燥的事、简单的事,用最平凡的“你好,再见”“祝您一路平安”将这份工作变得温暖,体贴,让这份“无味”变得生动又不凡。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李浩宇,男,汉族,1985年6月出生,党员,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于2013年5月进入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收费处工作,主要负责胶州湾大桥收费、监控和通信系统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公路公司收费处的一员,李浩宇同志深知一线收费员工的辛苦,也深刻体会到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收费站做好收费服务的重要前提条件。入职后,通过长期与维护人员共同在一线进行维修、巡检工作,熟练掌握设备的运行故障机理,不断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因设备故障给收费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工作至今,共开展机电设备整体巡检350余次,组织维修设备故障3800余起,保障胶州湾大桥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迎接2015年的“十二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在最后的备检冲刺阶段,李浩宇同志连续加班2个月,独立完成了内业检查中四大板块之一,“信息”板块的全部备检工作,顺利通过了检查组的检查。
认真严谨,确保工程质量
参加工作至今,组织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工作,如“美丽青岛”行动机电系统提升工程、通行费营改增收费系统改造工程、取消省界收费站机电系统改造等工程。在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过程中,李浩宇同志对每个关键工序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在2019年8月份开始的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施工期间,李浩宇同志与部门同事一起,克服了时间节点紧张、施工难度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等困难,全程紧盯施工现场,昼夜加班加点,连续奋战3个月无休班,顺利实现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高速与全国路网联网收费。
不断创新,助推智慧高速建设
李浩宇同志积极响应公司战略部署,做好“智慧高速”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工作,参与完成监测系统、交通气象预警平台、非现金支付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平台在胶州湾大桥的部署,为公司管养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路况及气象信息,使过往司乘人员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在取消省界收费站项目建设期间,连续数十次赴省厅研讨取消省界收费站项目联调联试、收费费率及并网运行相关工作,并针对胶州湾高速河套立交附近不具备建设ETC门架条件将导致的通行费漏征问题,提出利用系统路径判定代收通行费的方法,经多次参数编写录入及系统验证后,顺利实现对河套收费站至河套立交0米里程的通行费代收功能,每年可挽回通行费损失300万元。
李浩宇同志始终恪守一名合格***员、一名合格工程师的行为准则,以积极认真的态度,踏踏实实为一线员工做好机电系统的保障工作。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3近年来,我局在区委、区及市公路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主线,时刻坚持“抓建设、保养护、强管理、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内抓四化管理,外树高效、文明、负责的部门形象,以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为根本,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构建和谐公路”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公路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行业文明和谐形象。1998—2004年我局连续6年被评定为“市级文明单位”,2002年被验收评定为“省级文明单位”并延续至今。路政管理工作在全市首批被省公路局评为“路政管理先进(区)县”。2003年以来,按照省、市局的要求,大力实施公路四化管理这一系统工程,出台了四化管理工作手册,建立起适合本局实际的四化管理工作标准体系,为创建文明行业水平的再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推动了创城工作的开展。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体干部职工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把创建工作贯穿于公路发展全过程,推动公路“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创建文明城区的有效开展。
二是组织到位,健全工作机构和队伍。我局领导班子一贯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科室、公路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城区领导小组,把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注重提高公路文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培养和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路文化、桥文化、站文化、车文化和公路人文化,不断提升公路行业文化品质,努力培育富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的公路文化。我局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发动,在局门前悬挂宣传横幅,在城区主干道路发放《至群众一封信》500余份,并通过宣传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做到了创城工作家喻户晓。
三是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全局环境整洁优美,门厅设有文明创建展示牌、宣传橱窗;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各科室开展了争创“文明科室”、“文明职工”活动,群团组织广泛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青春立功”、“巾帼建功”、“三八红旗手”等活动。对于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路政管理窗口单位,我们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建立健全了行为规范制度,设立了党员先锋岗、监督台、举报电话、业务处理公开栏等,对全体着制服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挂牌上岗,做到了着装整齐、举止端正、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办事公正。对客户来局办理业务坚持做到了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树立顾客是上帝,工作就是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对路政人员进行半年一次的执法人员培训,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路政大厅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近年来我局未发生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无“三乱”发生。
四是积极投身服务于社会。热心为社会上的困难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取对困难职工帮困活动,以惠民、便民、利民工程为主线,逐步培育形成了薛城公路互助协作、知难而进的团结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公路文明之花开遍薛城大地。
五是创城工作积极主动。局召开创城动员大会,传达上级创成工作实施方案,宣传方案,充分调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1、积极参与区委的“十大整治活动”。与公路相关的干线公路、“马路市场”、交通道口的清理,城市出入口的建筑垃圾清理及抛洒物清理,门前实行卫生三包,清理果皮纸屑、小广告,对郯薛路、枣曹路等重点路段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清理路面30余公里,清运垃圾20余车,清除杂草10余车,周边道路焕然一新。同时着力加强管辖路段环境治理,共集中整治道路40余公里,及时清运垃圾、渣土及杂物,清理门前小广告100余条。
2、积极参与六大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征集“薛城精神”活动;二是在“窗口”行业开展“创文明城区、树窗口形象”活动;三是开展“薛城好人”、“十佳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四是开展“文明赢得尊重,文明承载和谐”主题活动;五是开展“爱我薛城、爱我城市”志愿者服务活动;六是围绕建党90周年在全区组织开展以“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服务人民”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3、积极配合完成《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9个测评项目、126项测评内容。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创建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公路文明要与时俱进,要以巩固提高为中心,树立发展创新的新思路,不断拓宽创建范围,探索创建途径,提高创建层次,丰富创建内容。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4说起南康路政,经常跑105国道的外地司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南康路政,好样的!”的确,近年来,南康路政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强化管理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已成为国道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2001年以来,他们先后被评为全省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路活动“十佳单位”、赣州市“文明示范窗口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连续两年被赣州市公路局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1月又被省公路局评为“2005年度先进集体”。
学习不松强素质
公路部门是一个服务性的社会“窗口”部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路部门的形象,而路政科则是“窗口”的“窗口”,路政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路政管理队伍,就必须增强队伍的自身素质,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在路政工作中秉公执法、文明服务。为了尽快提高路政人员的素质,他们全面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大力开展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对来访群众做到热情接待,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衙门作风。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路政执法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政治、业务学习,为了不至落伍掉队,路政队员们都能主动自我“充电”,拿起书本学习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目前,所有路政人员都参加了法律专业大专班的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在全科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路政队伍也变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了。如今,路政队员以过硬的本领、扎实的作风、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创新理念促发展
这些年,南康的家俱业发展迅猛,大量厂子分布在公路沿线,占道堆放、占道停车上货御货现象曾一度十分普遍,这既严重阻碍了道路的安全畅通,也有损南康路政的窗口形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解决这样一个老大难问题,不光维护了路产路权,更重要的是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路政人员也把道路清障作为路政工作的.一个重头戏。道路清障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做的工作,前些年,路政人员在实施清障过程中,由于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妥当,没有很好地做好各家俱厂老板的思想工作,曾先后两次遭到家俱厂老板和周围群众的围攻,给工作带来很大被动。为了攻克这一顽症,路政人员花了不少心血,一方面,加大对《公路法》的宣传;另一方面,他们认真吸取以往的教训,在道路清障中一改过去动蛮使粗的简单做法,挨家挨户上门做好工作,对老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决不与老板们发生争执,而且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用一颗诚心去打动他们,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地努力,沿线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也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支持配合,这些变化都是队员们受了不少委屈,洒了无数汗水换来的。如今,安全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不仅促进了当地家俱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改善了当地投资的软环境。
全力以赴保畅通
南康路政所管辖的105国道,交通流量特别大,高峰期曾达到16000辆次/昼夜,要确保过往车辆走得快、走得好,绝非易事。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有几段路加铺水泥路,面对如此多的车辆,交通疏导的压力更大,弄不好就会造成全线交通堵塞。2002年7月,南康三益路段水泥路加铺正在加紧进行,为了确保施工路段道路畅通,路政科的全体队员齐上阵参加道路疏导工作。由于人手少,他们白天在路上要经受烈日的烤晒,晚上还要继续执勤,有的队员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休息,他们干脆在路边搭起了两个简易的凉棚,几个队员轮流休息,有时24小时下来,队员们只休息了4、5个小时,整整两个月来,每个队员都瘦了一圈,手脚晒得脱了一层皮,当问及他们累不累时,他们回答得很实在:“说不累,那是的,但看到车辆能够安全有序地通行,我们心里也就感到舒坦了”,据统计,两个月下来,他们每个人干了平时4个月的工作量。路政人员的汗水没有白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南康施工路段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堵车,他们出色的表现也受到了过往司机的交口称赞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助人为乐美名扬
南康路政在管理中提出“服务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办事程序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并热心为群众服务,他们在国道旁树起了多幅巨型公益广告牌,公开道路求助电话,散发“青年文明号”联系服务卡,实行24小时巡路,开展全天候服务。
真诚的服务,使南康路政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和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纽带。路政人员经常巡路,深知出门在外的辛苦,因此,他们对长期外出跑运输的司机朋友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雨天坚持巡路成了他们的一个“规矩”,因为雨天行车,道路较滑,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段,每当遇到有汽车抛锚时,他们总是热情主动地去帮助落难司机,在他们的好人好事登记簿里,救助过往司机及行人的事就写了厚厚一大本。那是2002年春节刚过的一天,路政科长赖雅丰同志带领2名队员到105国道去巡路,晚上7点多钟,他们接到群众电话,在三益路段有一辆大货车翻到了路边水沟,了解情况后,他们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实施紧急救援,赖科长亲自开着巡路车将受伤的司机送往医院,并吩咐2名队员守护着车上货物,尽最大努力为司机挽回财产损失,事后,司机感激地说:“南康路政就是我们的守护神”,看着远去的车辆,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子会心地笑了,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南康路政帮助过往司机和行人达二百余次。如今,“南康路政110”已深得民心。
文明的执法,热情的服务,良好的形象,使南康路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也为单位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殊荣。如今,全体队员正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一流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着赣州“公路卫士”的崭新形象。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付景英2012年入职于金郝庄收费站,成为一名光荣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她深知这份岗位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肩负着文明的传播。她用辛勤的付出和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在本职岗位上专心、用心、匠心,坚守分秒、严律言行,唱响了一名优秀收费员的.奉献之歌。
一、严以律已、坚定信念
她有一种信念,就是要用微笑直对困难,用耐心化解僵局,用真诚打动司乘。她持之以恒地坚持高质量服务,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有时遇有司乘人员无礼纠缠,她不是找理由予以反击,而是换位思考多理解,看政策解释到位了没有?说话说到心里了没有?她常说“来去笑脸迎,过往好心情”,她用工作的耐心和细心,赢得了过往司乘人员的舒心。
二、爱岗敬业,坚守岗位
面对收费岗位的辛苦和单调,噪音和灰尘,她不计付出。她有次感冒发烧,面对收费站人员紧张的现状,毅然拎箱上岗,面对大家的劝阻,她说“我多做一点,你们就能少做一点,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她这种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感染了身边每个人,引领大家团结一致,将收费工作做好!
三、忠于职守,敢于担当
收费员担负着高速公路通行费堵漏增收的重任,遇到个别不想缴费,甚至故意刁难的老司机,她总能很好地应对和把控。特别是对绿通车的查验工作,不法司机找各种理由人为制造困难。她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准确地找出漏洞,坚持照章规范操作,有力地打击了偷逃通行费行为,成功挽回了通行费损失,较好地履行了工作职责。
付景英诚信做人、专心做事、匠心服务,以高质量的业务素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为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更快、更好发展辛勤付出、无私奉献。
高速公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刘斌,男,14年出生,1993年参加工作,党员,现任卫辉收费站站长。自2021年1月到卫辉收费站任职以来,他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集中精力抓好收费站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今年抗洪、抗击疫情工作中,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体现出一个***员的忠诚本色。
自7月20日卫辉汛情发生后,刘斌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多次明确汛情就是命令,他冲锋在前,全天在岗,不休,带头坚守在防汛抗洪的第一线。“在灾情面前,党员,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只有我们党员带头冲锋在前,才能凝聚合力。”7月22日,刘斌站长接到通知,卫辉市受灾群众需要转移,卫辉站设为临时转移点。他立即通知站领导班子及后勤人员,将一楼大会议室进行消杀,准备好热豆浆、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物,确保卫辉人民能感受到温暖。23日,他站在烈日下正在指挥着源源不断的赈灾车辆通行时,发现二位老人带着孩子在车道广场上,上前询问原来是受灾村民需要救助,立即为他们一家4口送上了牛奶、八宝粥、面包等食物并把他们送往安全的地方暂居,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了过往群众的赞扬。他说“这场防汛攻坚战,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群众”。
汛情来势汹汹,在灾难面前,刘斌站长带领站领导班子24小时在岗指挥,成立党员突击队,在广场设置“赈灾救援便民服务台”,并无偿提供开水、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物;同时,无条件为救援人员提供住宿以及救援急需的毛巾、手套等物品。他始终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员的初心和使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1年8月初,全国多地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抗击新型冠状感染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春运返程高峰来临,为确保收费站全站职工的安全,刘斌站长身先士卒,带领后勤人员定时对办公区、站区进行消杀,并在工作群进行防疫正面宣传指导,让在岗员工每天测量体温、勤洗手、减少户外活动,上岗前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面对汛期、疫情双重高压下员工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他及时掌握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谈心,正面引导,有效缓解了员工的工作压力、减轻心理负担、确保队伍思想稳定。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刘斌站长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始终坚持在收费站一线,将收费员的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和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紧跟公司工作部署和党委步伐开展工作。他相信在公司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洪水、战胜疫情,面对困难,绝不退缩。
;2006最感动中国的人物及事迹
为国奉献的人物事迹有: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3、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4、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2006年度人物的有:“独臂英雄”丁晓兵、慈善家霍英东、“蓝领专家”孔祥瑞、人民好军医华益慰、国学大师季羡林、与父亲一起踏上“感恩之旅”的黄舸、孤寡老人的好女儿林秀贞、气象学家叶笃正、青岛“微尘”爱心团体;今年的特别奖颁给了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集体。
1、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王百姓:排除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10年时间,1.5万多枚,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3、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和知人。医乃仁术。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4、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5、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6、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7、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开。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工人有为!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8、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管闲事,世上没难事;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善良在村庄中流淌,她用三十载的热心,去温暖世道。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动容。
9、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生命的倒计时,滴答滴答,扯住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10
颁奖词
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王亦君)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揭晓,颁奖典礼将于2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的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慈善家霍英东。此外,“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还将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
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典礼还将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
1、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王百姓:排除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10年时间,1.5万多枚,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3、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和知人。医乃仁术。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4、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5、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6、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7、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开。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工人有为!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8、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管闲事,世上没难事;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善良在村庄中流淌,她用三十载的热心,去温暖世道。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动容。
9、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生命的倒计时,滴答滴答,扯住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10
颁奖词
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还将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1
邹国平,男,汉族,共青团员,出生于1985年7月,云南曲靖会泽县人。现就读于文山学院xx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担任云南省家委员会文山地区服务和关爱农民工子女等项目服务负责人,文山学院梦志愿者协会总负责人,在院团委任活动部部长。
10月,申请加入文山学院梦志愿者协会,并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总负责人。在云南家委员会和共青团文山学院委员会的领导下,他热心于志愿者活动,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锻炼,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配合云南各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具体负责了云南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管理、活动策划实施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真正的志愿者价值。
一、工作态度认真,有热情
他在梦志愿者协会工作认真负责,大胆创新,不断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承担着志愿者的重要工作,积极与云南各高校加强联系与交流,在学院还积极参与各种大型志愿者活动,虽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更加努力做好志愿者活动工作,有条理性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好地完成了志愿者服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云南家委员会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在社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
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利用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忙的,但是自己却是最快乐的,他是学生中最负责任的人,无论是志愿者工作招募站在第一线,还是在组织志愿者培训等方面都尽量到场进行志愿者的指导,树立了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出发,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志愿者的积极拥护。
三、积极扩展志愿者活动范围
在继续加强康复者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山社区贫弱老人定期志愿服务,山区儿童教育,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志愿者活动,加强与各种志愿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并带队参加了许多的志愿者活动。在志愿者活动中,要使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要不断增强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因此,梦志愿者协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招募、服务、培训及奖励等多项制度。作为实行者,努力做到志愿者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积极参与了以下这些活动:
9月,参加文山梦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工作营活动;
11月担任文山梦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并带领志愿者参与文山院服务;
5月赴昆明进行家云南委员会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协调员培训;
5月参加丘北九道垭口康复村回访活动,并进行村落调研;
7月组织梦志愿者协会成员参与文山各社区志愿者服务;
10月赴昆明参加家网络大会及协调员培训,并进行村落调研;
11月邀请家云南委员会会长进行志愿者知识培训,并对九道垭口进行村落调研;
1月作为负责人,组织成员参加临沧马海德希望小学工作营活动;
2月参加文山州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现代大才培养与企业论坛大会志愿者服务活动;
3月担任禁毒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参加文山州禁毒大会志愿者活动。
4月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文山学院成立大会的志愿服务;
5月组织协会开展工作营展及募捐活动,接受了文山电视台的访;
7月担任协调员,组织成员参加红河建水工作营活动;
9月作为科普志愿者,参加了全国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活动;
11月作为消防志愿者,带队参加了文山州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启动仪式。
总之,奉献与锻炼同行,行动与喜悦相伴。我们相信:有爱就有希望,我们能携手共筑和谐友爱,团结和谐的社会新生活,让爱无限传递,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并在各种生活中收获快乐,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笑声。更好的发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2我叫赵德虎,是中文系2021级2班的一名学生。现在中文系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同时也是本校白鹭原文学联合会的会长。我的志愿服务事迹可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孩提时的我就乐于服务别人。而真正参与系统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从19年的12月份开始。那时我还不是学生会的成员,但在学生会组织同学为校区扫雪的活动中,我毅然便参加了。因为我觉得,学校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想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必须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共同为之努力。虽然校区不是很大,但由于人力不是很多,我们干的都很辛苦,但看到每个同学能够安全的在校园里行走,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大一下学期,学生会举行了换届,我怀着一种能够服务于同学同时又能锻炼自己的想法积极去参与了新一届学生会的选举,由于平时的工作比较积极,我的进入了中文系学生会,成为了一名能够为同学们服务的志愿者。新的学生会刚刚成立便迎来了校运动会,在运动会期间,我主要担任带队的任务,每当我把队员们带到比赛场地心里便有一种安慰;当看到我们的队员取得了好的成绩心里便有一种喜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文系最终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清明节扫墓活动中,我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了进去。 在参加扫墓活动时,我感觉到了一种责任,对烈士而言保卫祖国是他们的责任,而对我现在而言,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我的责任;他们用生命服务于人民,我们就应用辛勤的劳动服务于社会。此时此刻更让我感觉到一个志愿者的责任所在,同时也坚定了我在支援者的岗位上信心,鼓励我更好的做下去。
从大一到大二上学期,我一直担任中文系的宣传部副部长,在职期间,我始终以尽自己所能,做最好的宣传为宗旨,作出了很多宣传版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评价,当然这也是我们宣传部所有人员的功劳和荣誉。也正是有自己的辛勤工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大一获得了“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现在我依然在学生会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会尽自己所能作好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系的宣传工作作到最好。
不仅仅是我在学生会的工作上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在我担任白鹭原文学社的工作是我也经常走入志愿者的行列。我们社团本着为同学服务的宗旨,经常也搞一些公益活动。19年10月1日,我们社团组织新生参加游老顶山的活动,但这次活动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将与一群智障儿童一起游玩。说实话,爬山已经就很累了,还要带一群有智障的孩子一起的确更加辛苦了。但一路上,我和我的社员们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陪着孩子们一直走下来。孩子们走不动了,我们背着;饿了,我们把自己的食物给他们;哭了,闹了,我们不停的哄着。那天大家都很累,但那天大家又都是开心的。孩子们因为玩好了而高兴,我们因为看到他们开心而开心,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志愿者最好的收获。
在我们的社团工作中,我们还不定时的去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每隔两个星期我会组织我的.会员去养老院给那些失去关爱的老人送去快乐,帮他们打扫房间,擦擦玻璃,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在他们的微笑中我们也看到了幸福。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经常去参加一些资助活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于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我的帮助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生命需要关爱,社会需要奉献,青年志愿者就是不为名誉,不为金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唯愿真爱常伴人间。我们参加的这些活动,正是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来证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精神,新的精神营造新的气象。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在新气象所营造的新舞台上去尽己所能地体现自我的价值。学校和社会为我提供了这个舞台,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空间,我一定会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展现自我的风貌,用行动证明自己,为新的世纪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优秀志愿者个人主要事迹材料3我叫陈大累,系电子商务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大三学生,现是一名青年志愿者。本人学习、工作认真踏实,待人热情诚恳,处事严谨细心;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爱好广泛,热爱运动,酷爱电子商务以及善于和同学交往;富有亲和力,人际关系好。
有一种生活,只有经历过,你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体会过,你才知道其中的快乐,只有拥有过,你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2011年9月入学便加入了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并注册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青年志愿者,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在我们学校,志愿者人数更是上千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代表的是青年志愿者的形象与行动指南。志愿者,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号,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积极投身于我校志愿者工作中去。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富有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尽力把事情做到更好。同时我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与同学沟通交流,为加强与方便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志愿精神的真谛是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能鼓励更多的人一起去传承这种精神这是我们志愿者目前应该做的,这是我做志愿者工作的一个信条。
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我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及团市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参与安利纽崔莱志愿服务工作,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到八宝街世纪广场参加粉红丝带志愿服务,再到烈士园林扫墓,再到运动会后勤服务,组织参加各项社会实践等等,我都能用心去做,没有任何怨言,而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中去,到目前为止志愿服务时间累积达110小时。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有哪些?
获得2007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闵恩泽;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谢延信;香港教育界的夫妻钟期荣、胡鸿烈;用爱心唤醒英雄的妻子罗映珍;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牺牲的空军飞行员李剑英 ;被称为湖南张海迪的残疾人李丽;坚守医德的医生陈晓兰;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此外,感动中国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NO 1: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事迹:他是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NO 2: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NO 3: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夫妻
事迹: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颁奖词: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NO 4: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事迹: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NO 5: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事迹: 男,44岁,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NO 6:李丽 湖南张海迪
事迹: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NO 7: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事迹: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NO 8: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事迹: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NO 9: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NO 10: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事迹:女,27岁,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特别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荐词集锦:
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靠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纪宝成)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杜玉波)
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详细事迹 ,一定要详细!!!!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有:
1、郎平 事迹:女,汉族,身高1米84。祖籍中国天津,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1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
1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曾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1980年)十佳名单。
2、孙家栋 事迹:?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选标准:
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黄荣辉的主要事迹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
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
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
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
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
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
蔓延。
王百姓:排除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
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
“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
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
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就已经惊心动
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
、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
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
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
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
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
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
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
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
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
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
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
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
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
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
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
,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
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
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
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管闲事,世上没难事;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
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
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
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
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
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
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
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
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
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
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
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
,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
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类:心灵栖息地
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刘成章:65年来义务守护抗日烈士墓
河北省涞源县漕碾村,众多平凡的中国小乡村中的一个,村民刘成章一家65年来义务维修、守护着一座1940年牺牲在这里的72名八路军烈士墓。
这里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没有任何机构组织委派刘成章守护烈士墓,甚至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刘成章自己建的。只因为65年前与八路军的情谊和目睹了72名战士的遇难,刘成章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这个责任。每天拣来石块垒砌墓地,到后来在烈士墓旁盖房居住日夜守护,刘成章做着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有为袁崇焕守墓三百多年的佘家,也有为八路军守墓65年的刘成章,中华民族的义气华章就在这些默默无闻、含辛茹苦的百姓中间。
赵华琼:全国第一家民工医院院长
一座天天在赔钱的民营医院,一个自喻是最穷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只因为赵华琼开了一家民工医院。
在赵华琼的医院里看病会比其他医院便宜50%以上,患者指名要贵的药,赵华琼会叫他买便宜的药,“一样的化学成分,一样会好,几块钱就解决掉了。”赵华琼的药价单上除了列出国家批准的零售价,还有每样药品的进价。她说:“克拉霉素8块钱进来的,外面一直卖33块,这是治胃病的药,所有的医院不可能把进价写在上面。”
卫生部部长高强曾就中国的卫生形势作专题报告说,中国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医疗问题始终是压在中国肩上的一块大石,而这块大石却让赵华琼这样的普通小民在帮忙负载。
关于她的医院和理想,赵华琼只有一句话:让民工都能看得起病。
白芳礼:现代武训
9月23日,曾用蹬三轮车所得资助贫困学生的白芳礼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岁。
白芳礼老人住在六楼,因为楼层太高曾摔伤了胳膊,“我也想换换房,可现在房价太高了”,但他却用十几年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
白芳礼老人得到“先进十佳”、“支教楷模”等一大堆荣誉称号,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景仰,而这些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更轻松一些。教育不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拿来感动的伤痛,难道我们要依靠武训式的方式来办教育?
谢嘉城:辅导功课换一元钱的早餐
广东省从化市神岗二中初三学生谢嘉城,11月12日把一张手写的公告贴在教室里,希望通过帮同学辅导功课,换取每日1块钱的早餐。此前,他的生活是这样的:在学校食堂打扫半个月卫生,换来半个月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剩下的半个月,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顿免费伙食,谢嘉城只能和另外一个贫困生合吃一份饭。
可敬的是,这个15岁的孩子并没有像一些贫困生那样沉默下去,陷入性格疏离的境地,他反而鼓起了斗争的勇气——他需要比我们更多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记者问:如很多人帮你,学费生活费完全不用发愁,你还会继续辅导同学功课吗?谢嘉城说:这是两个问题,别人的帮助是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我辅导同学是我自立的问题,我会坚持下去。
李绍为:千里背尸行
同伴无钱医治病死异乡,李绍为怀揣95块钱千里背尸返乡。“人是我带出来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带回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在外面死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带回湖南去”,就这两句话,李绍为义无反顾地扛着130多斤重的尸体,从福建转辗到广州,只为让同乡尸骨还乡。
网友评论:出来混,能摊上这么一个老大,值!李绍为质朴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了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举动,但其他人的责任和道德又在哪里?是什么让李绍为打工一个月只领到95块钱,是什么让施工方不付医疗款而坐视民工病死?礼失求诸野,基本的道德都隐藏在卑微的底层。
李学生:河南民工在温州舍命救人
在温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救出一个穿越铁道的男童,而当他去救另一个遭遇危险的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献出自己36岁的生命。当地媒体在报道李学生救人一事时,用得最多的一个字眼是:他感动了温州。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动温州、感动全国,我们的情感已经到了必须要付出生命才会被一个民工感动的程度?而在此之前,民工们一直都是被驱赶、被管制、被歧视和辱骂的卑微群体。我们永远不缺乏事后的嗟叹和热情援助,但何以不在平时哪怕多给民工一个笑脸呢?
李迎新:农村代课教师境遇的发言人
李迎新一年前到甘肃省渭源县挂职锻炼任县委副书记,此前是西北师大宣传部部长,曾长期从教,因著有《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而被关注。
与其说李迎新感动我们,不如说李迎新被代课老师们感动,不如说代课老师们感动了我们。这类不被社关注的弱势群体,生活在农村的最底层,20年来拿着每月40元的工资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却还在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在他们那里,师道尊严是那么脆弱而同时又如此坚强。
一个月给多少工资就会觉得满足?代课老师们说:三四百元。
张颖:192个艾滋孤儿的妈妈
改变生活轨迹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经在安徽阜阳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张颖,因为一次和艾滋孤儿的接触,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如今,张颖收养了192个艾滋孤儿,创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为此张颖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张颖就是这样以一个初为人母的身份来关心这些孩子。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有些自己还患病,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还有着社会歧视所造成的心理阴影,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张颖来帮助他们。
丛飞:无限制的爱心奉献
深圳一位歌手,10年间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各种钱物总计近300万元人民币,妻子因为他无限制的捐助而离婚,而2005年5月丛飞被确诊为晚期胃癌,他却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
丛飞在深圳没有工作单位,唯一的“职务”是深圳义工联艺术团团长,他每次演出都是这样开场:“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
王茜与麦兴志:绝症夫妻八年相濡以沫
19年7月,王茜确诊身患皮肌炎,俗称红斑狼疮姊妹病,患病几率为百万分之一,治愈率几乎为零。19年国庆,麦兴志与王茜结婚。从此,这两位成都市的普通警察开始了八年的相濡以沫。
生活往往比戏剧更有力。八年的相濡以沫,意味着20次住院、10次病危通知单,意味着日日夜夜照料一个全身多处溃烂的瘫痪病人的起居、医疗,意味着从一楼到他们住的七楼,麦兴志背着妻子走了八年,甚至意味着麦兴志把王茜背上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顶,意味着麦兴志背着王茜去长城、故宫、天安门。
记者问:你能不能感觉到有时候你妻子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快乐是装出来的?麦兴志说:很多时候强颜欢笑给我们看,避免我们伤心。那你也有装出来给她看吗?麦兴志说:有。
就在这彼此的强作笑颜中,生命和爱情的力量蓬勃生长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乱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相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笔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 ? ”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
1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科学成就
他是我国天气动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为行星波动动力学、大气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做出许多系统而有创造性的研究。多年来他从观测事实、动力理论和多层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地球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的形成、传播和异常的机理,提出准定常行星波在球面三维大气中传播方程和在三维大气中沿两支波导传播的行星波传播理论,正确地证明了球面大气行星波的波作用守恒;80年代他与日本学者Nitta同时提出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暖池上空(特别是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在东亚夏季风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并且提出影响我国夏季旱涝的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遥相关型及其理论。曾主持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调配的影响等重大研究项目,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启动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致力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此外,为填补我国关于中层大气动力学研究的空白,他也正在努力开展中层大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关于行星波动力学、大气环流理论和短期气候、中层大气动力学等方面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