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变暧对水的影响是什么

2.强降雨和全球变暖有关系吗?

3.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会影响这个吗

4.区域水循环变化

气候变暖如何影响水循环过程_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影响水循环

从自然灾害到生物链断裂,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会有影响。

1、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改变了水、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气候变化。

2、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变暖一方面使得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冰川融化,大量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使得海水受热膨胀,两方面共同促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一些岛屿。

3、全球变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在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至4%,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地球极端性天气现象多发,比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寒潮、干旱等灾害多发。

4、全球变暖会导致地球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一些物种可能会灭绝,比如海洋中的珊瑚虫对海水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全球变暖已经导致大堡礁中的很多珊瑚虫死亡。

5、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影响,其中对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部门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气候变暧对水的影响是什么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大许多国家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将继续对各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对水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区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么,水安全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

专家说:第四次IPCC的评估报告基本上认为,人类的活动是近50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会使大气水循环的速度加快。大气水循环速度加快之后,更容易产生一些气候极端。例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同时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可能增大。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有四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供水安全,就是有没有足够的水给人们用。过去的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减少。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左右,径流量减少40%~60%。在黄河中游减少30%~40%,以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

第二是洪水安全,气候变化使洪水发生的概率增大。气温增高,大气保持水汽的能力加强,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产生强降雨,一些局部性的暴雨有可能增多加强。还有全球变暖使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得沿海地区的防洪形势进一步严峻。

第三是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气温升高之后,对水体生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影响,水体生物的分布会发生变化;水体容易产生蓝藻、富营养化等问题,再加上降雨减少,径流减少,对水的稀释能力变小,自净能力减弱。

第四是水工程安全。一是全球变暖使得洪水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二是气温的升高,影响工程材料的耐久性。

面对气候变化对水带来的影响,各国应该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在防洪方面,加强了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加大了对江河堤防体系和海堤建设的投入。

强降雨和全球变暖有关系吗?

1.影响水的空间分布。导致热带和温带更加炎热,蒸发量大,加剧大城市的水不足,寒带水分增多。另外,两极的冰川融化,固态淡水减少。

2.影响水的时间分配。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常常会形成极端气候,影响不同地区水循环的数量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会影响这个吗

强降雨和全球变暖是有关系的,全球变暖加快了水的循环过程,具体来说,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由于气温升高,蒸发过程加快且加剧,也就导致接下来的水循环步骤相应的加快加剧,到降水这一步,也就导致了强降雨(加剧)的发生,同样地,也导致了长时间的降雨(加快)。

区域水循环变化

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区域水文循环与气候、冰川、降水、地表径流及岩土特息相关,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引起水循环系统的变化,如气候干冷(冰期),雪线下移,冰雪增加,雨水和陆表水较少,河流和湖泊萎缩,地下水补给减少;气候暖湿(间冰期),雪线退缩,冰雪减少,雨水和陆表水增加,河流和湖泊扩张,地下水补给增加。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也成为影响区域水循环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大兴水利、开荒垦殖、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不同程度地通过某一环节对水循环系统发生作用。

一、气候的变化

有资料表明,自公元6世纪以后,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气候多有偏暖、偏干的记载。根据祁连山敦德冰心记录,1428~1532年、1622~1740年和17~1865年出现了三次冷期。19世纪末“小冰期”以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338.4km2,疏勒河、党河上游区冰川面积减少198.9km2,减少率为15%。1956~年间,祁连山水管河4号、“七一”河老虎沟12号地表性冰川分别减少0.81%、0.06%和0.04%。1960~1995年间疏勒河流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35.67km2,占总面积的4.2%。

近50年以来,西北区域气候变化总的特征是:湿冷→干暖→干冷→湿暖→湿冷,循环周期约40年,即20世纪50年代升温,60至70年代降温,80年代升温,90年代降温。在80年代后期,受“温室效应”影响,升温趋势加强,全球变暖,气温波动上升,西北地区已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未来短期内将不会改变。据玉门镇、安西县、敦煌市等气象资料(表4-1,表4-2),年平均气温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普遍上升,其值约为0.3~0.6℃,年降水量呈现波动式减少,如安西县降水量90年代分别比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23.9mm和17.5mm。

表4-1 疏勒河流域气象资料统计一览表

续表

表4-2 疏勒河流域走廊平原20世纪不同年代气象要素统计表

二、河流径流量的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大致经历了3个枯水期,3个平水期和3个丰水期。如以10年为一个代表段来划分,50年代和60年代为枯水段,70年代和90年代为平水段,80年代为丰水段(表4-3)。总体而言,枯水年和丰水年出现的几率大体相当,平水年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小。

表4-3 不同年代主要河流出山径流的丰枯变化

1990年以后,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本区冰川融水量有所增加,通过对疏勒河、党河出山径流量的统计计算,2000年后两河平均径流量比系列资料年均值大,年际变化以丰水年为主。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本世纪开始的若干年内,随着气候的变化引起的祁连山区西部降水量的增加,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量将有所回升。

三、水环境的变化

据前人研究,大约在公元元年至公元1000年之间,我国气候长时间保持温暖湿润,称之汉唐温暖湿润期。期间,河西地区降雨充沛,水丰富,植被发育,是晚全新世一次最适宜时期。推算当时河西地区气温高于现在3~5℃,疏勒河中下游大气年降水量为250~300mm,年蒸发量约750mm。全流域河川径流量为22亿m3/a,是现代河川径流量14.6亿m3/a的1.5倍,河流下游的伊塘湖、哈拉湖、马迷兔等地均呈水沼。据记载,锁阳城附近已发展耕地10万亩,丝绸之路商贸繁荣,说明当时该区水文网发育,水源充足,疏勒河古道经过附近,古水文环境好。

公元1000年至1335年,由于大气环流的改变,全球干冷气候向低纬度地区转移,河西地区气温普遍下降,低于现在5~6℃,降雨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劣,此时正处于宋辽时代,称为宋辽寒冷干旱期。疏勒河流域的祁连山区降水量约为300~350mm,走廊平原区降水量约为20~30mm,蒸发量达4500mm,呈现干旱少雨环境。在山区降雨量减少和积雪厚度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削减,地表水出祁连山后流经戈壁区往往渗漏殆尽,只有夏季冰雪融化和雨洪形成较大径流时,才有少量尾闾潴水可汇入下游低洼处。在干旱降温间,地表水径流量不足,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迅速下降,南盆地由巨厚含水层构成的“地下水库”也逐渐被疏干,疏勒河改道向东。汉唐时期开拓的农业区也先后被废弃,如锁阳城遗址。推算当时全流域河川径流量为4亿m3/a,是现代河川径流量14.6亿m3/a的26%。

公元1335年前后,我国气候开始转入元明温暖湿润期,气温与现今相比高1~2℃,疏勒河流域的祁连山区降水量约为650~700mm,走廊平原区降水量约为150~200mm,蒸发量900mm左右,推算全流域河川径流量为20亿m3/a,祁连山地区冰雪融化,使地表河川径流量猛增,河西走廊地表水地下水得到迅速补给,内陆淡水湖泊范围也扩大,昌马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后形成大范围湖沼,下游安西-敦煌一带湖泊范围也有较大扩展。

清初(1719年)“靖逆(玉门镇)招屯户于睡佛洞前,高筑巨坝(昌马大坝)将河水堵向东北,而三四道沟田地遂无点滴灌注”,疏勒河主流沿扇东缘北流使饮马场一带布鲁湖水量大增,“明湖秋水弥望,黄芦碧苇中飞凫天没,令人耳目清新”,由于石油河、白杨河的汇入,花海子沿疙瘩井-营盘大墩一带“浩渺波光通溺水”,至今这一废弃河道中地下水埋深均小于3m,沉积物经坑探证实均为河流相中细砂,与两侧砂砾戈壁岩性均迥异。

由于入安西盆地水量减小,“疏勒河反西流至安西南一百五十里百齐堡(百旗城)而止”,17世纪末终端河流退止到哈拉齐(清名哈拉池),再次退到玉门关以西盐城湾附近,清末退止到哈拉诺尔。

疏勒河的东移使饮马、青山、花海子一带均为湖泊相环境,而西部由于流量减小,河流终端退缩,库穆塔格沙漠向北扩张至原河道,绿色走廊随之消失。

雍正年间,由于开凿黄闸湾—桥湾间皇渠,引水至安西盆地发展灌溉农业,布鲁湖很快消失,饮马、黄花一带泉水入北石河流至今干海子一带,安西盆地灌溉余水则流至哈拉诺尔。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水利化建设始于50年代后期,随着双塔水库,昌马总干渠一系列工程的逐步完成,河道水大部分被纳入渠系,1960年尚有11km2的哈拉诺尔干涸。党河水库和昌马水库分别于16,2002年建成蓄水,两洪积扇天然河道基本断流,地下水补给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图4-1),泉水溢出量减少,敦煌名胜月牙泉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人类改变水环境的例证之一。

图4-1 党河水库、昌马水库修建后水位下降曲线图